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傷寒脈舌 (22)
第六章傷寒脈舌 (22)
1. 丁、察舌辨證歌
苔白而黏風濕重,解肌通氣自然安。苔干薄白邊紅色,潤燥清金救肺看。
廉勘,此辨風濕與風燥治法迥殊。凡舌苔白而黏膩,或灰白而黏,必因身冒雨霧,濕著上焦氣分,症必發熱頭重,一身盡痛,口膩不渴,先宜解肌去濕,如桂枝、秦艽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二陳、二苓之類;次宜宣通氣分,如藿梗、半夏、廣皮、白蔻、滑石、通草、苡仁、枯芩、浙苓皮之類,使氣分濕走,熱自止矣。如苔白薄而干,或舌邊兼紅,氣咳痰少,此風燥傷肺,津液已虧,急宜清燥救肺,如霜桑葉、甜杏仁、南沙參、瓜蔞仁、川貝、生甘、柿霜、梨汁、竹瀝之類。以上兩歌,總論舌苔之白潤、白燥、白黏、白乾,辨證之風寒、風熱、風濕、風燥,此為外感風邪之首要,但其中又須活變。如同為舌白口渴之症,若濕邪內聚,津液不主上承者,當以舌白為主,而用辛溫開濕,不以口渴為忌也;若燥邪上受,津液不司通降者,當以口渴為主,而用清潤化燥,不以舌白為據也。
舌苔黏膩分寒熱,色白色黃要辨明。濕結中焦多痞滿,辛開淡泄自然平。
廉勘,吳氏曰:此以舌苔黏膩為濕邪之驗。白而黏膩者寒濕,其症胸腹痞滿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乃寒濕結於中焦,宜苦辛溫淡藥以開泄之,如蒼朮、川樸、半夏、陳皮、赤苓、豬苓之類。黃而黏膩者濕熱,其症脘悶嘔惡,二便不利,乃濕熱結於中焦,宜苦辛涼淡藥以開泄之,如黃芩、川連、半夏、枳實、滑石、通草、茵陳、冬瓜皮子之類。以予所驗,吾紹寒濕證少,濕熱最多。濕熱者,濕與熱互結不解也。其先受濕,後化熱,在春秋冬三時,但名濕熱;先受濕,後冒暑,在夏令即名暑濕,其實皆濕熱之證也。其間因濕而蒸熱者,必化其濕而熱方退;因暑而蒸濕者,必清其暑而濕方行。此即先其所因,伏其所主之經旨也。
暑傷氣分苔多白,渴飲煩嘔咳喘連。身熱脈虛胸又滿,無形氣分熱宜宣。
廉勘,暑傷氣分,舌苔多白,固已。但要辨其白糙者多挾穢,宜輕清芳透,如焦梔、豆豉、連翹、薄荷、茵陳、滑石、通草、青蒿腦、鮮淡竹葉、鮮枇杷葉、西瓜翠衣、鮮荷葉邊之類。白膩者必挾濕,參看後條歌訣可也。
暑濕合邪苔濁膩,三焦受病勢瀰漫。脘悶頭脹多嘔惡,腹痛還防瘧痢干。
廉勘,吳氏曰:暑邪挾濕,從口鼻空竅觸入,則三焦氣分受病。其舌苔白而濁膩,其症頭脹、脘悶、嘔惡,此邪初入,其勢尚輕,只用梔、豉、杏、橘、郁、樸、滑、通等,以清宣氣分,余如鮮枇杷葉、鮮佩蘭、鮮竹葉之類,亦可酌加。若暑濕之邪,留於膜原則變瘧,結於腸中則成痢,又當隨症施治。
微黃黏膩兼無渴,苦泄休投開泄安。熱未傷津黃薄滑,尤堪清熱透肌端。
白話文:
丁、察舌辨證歌
舌苔白而黏膩,表示風濕過重,需解表散寒、通利氣血,就能自然痊癒。舌苔薄白,邊緣發紅,表示燥熱傷肺,需滋陰潤燥、清熱利肺。
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大不相同。舌苔白而黏膩,或灰白黏膩,多因淋雨受濕,濕邪侵犯上焦,症狀通常是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口黏膩但不渴,應先解表祛濕,可用桂枝、秦艽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二陳湯、二苓散等藥物;然後再宣通氣機,可用藿香梗、半夏、廣皮、白蔻仁、滑石、通草、薏苡仁、黃連、澤瀉等藥物,使濕邪從氣分排出,發熱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舌苔薄白而乾燥,或舌邊緣發紅,伴有咳嗽、痰少,這是風燥傷肺,津液不足,需清燥潤肺,可用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瓜蔞仁、川貝母、甘草、柿霜、梨汁、竹瀝等藥物。
以上兩首歌訣,總括論述了舌苔白潤、白燥、白黏、白乾四種情況,以及由此辨證出的風寒、風熱、風濕、風燥四種外感風邪,這是辨證論治外感風邪的首要步驟,但實際應用中還需靈活變通。例如,同樣是舌苔白而口渴,如果濕邪內阻,津液不能上升,應以舌苔白為主要依據,使用辛溫開濕的藥物,不必忌憚口渴;如果燥邪犯肺,津液不能下降,應以口渴為主要依據,使用清潤化燥的藥物,不必拘泥於舌苔白的表現。
舌苔黏膩分寒熱,顏色(白或黃)也要仔細辨別。若濕邪困阻中焦,常出現腹部痞滿,應使用辛溫開泄的藥物來調理。
吳氏認為,舌苔黏膩是濕邪的表現。舌苔白而黏膩是寒濕,症狀是胸腹痞滿、小便不利、大便反而通暢,這是寒濕阻滯中焦,應用苦辛溫和的藥物開泄,如蒼朮、川樸、半夏、陳皮、赤茯苓、豬苓等。舌苔黃而黏膩是濕熱,症狀是脘腹脹悶、噁心嘔吐、大小便不利,這是濕熱阻滯中焦,應使用苦辛涼和的藥物開泄,如黃芩、川連、半夏、枳實、滑石、通草、茵陳、冬瓜皮等。根據我的經驗,寒濕證較少見,濕熱證最多。濕熱是濕邪和熱邪互相交結、難以分開。先受濕邪,後化為熱邪,在春秋冬三季,稱之為濕熱;先受濕邪,後感受暑邪,在夏季則稱之為暑濕,但實際上都是濕熱證。其中,因濕邪而生熱邪者,必須先化去濕邪,熱邪才能退去;因暑邪而生濕邪者,必須先清暑邪,濕邪才能消除。這就體現了“先其所因,伏其所主”的醫學原則。
暑邪傷及氣分,舌苔多為白色,伴有口渴、煩躁、嘔吐、咳嗽、氣喘,身體發熱,脈象虛弱,胸部滿悶,這是氣分熱盛,需宣洩氣分。
暑邪傷及氣分,舌苔多為白色,這是正常的。但如果舌苔粗糙,多伴有穢濁之氣,應使用輕清芳香透邪的藥物,如焦梔子、豆豉、連翹、薄荷、茵陳、滑石、通草、青蒿腦、淡竹葉、枇杷葉、西瓜翠衣、鮮荷葉等。如果舌苔黏膩,則必兼夾濕邪,可參考後面的歌訣。
暑濕邪氣合在一起,舌苔濁膩,三焦受病,症狀瀰漫,表現為脘腹脹悶、頭痛、噁心嘔吐,還可能伴有腹痛,甚至瘧疾和痢疾。
吳氏認為,暑邪夾雜濕邪,從口鼻等孔竅侵入,則三焦氣分受病。舌苔白而濁膩,症狀是頭痛、脘腹脹悶、噁心嘔吐,這是邪氣初犯,病情尚輕,可用梔子、豆豉、杏仁、橘皮、郁金、川樸、滑石、通草等藥物清宣氣分,也可酌情加入鮮枇杷葉、鮮佩蘭、鮮竹葉等。如果暑濕邪氣滯留於膜原,則可轉化為瘧疾;如果滯留於腸道,則可轉化為痢疾,此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治療。
舌苔微黃黏膩,但無口渴,不宜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,應該以溫和的藥物調理。如果舌苔黃而薄,且濕潤,則可以清熱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