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7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7)
1. 第十六節,黃耳傷寒
【因】風溫時毒,先犯少陽,續感暴寒而發,乃太少兩陽合病,狀類傷寒,以其兩耳發黃,故見形定名曰黃耳傷寒。其病多發於春令。
【證】發熱惡寒,脊強背直,狀如剛痙,兩耳輪黃,耳中策策作痛,繼則耳鳴失聰,赤腫流膿,舌苔白中帶紅,繼即純紅起刺。
【脈】左浮弦,右浮數者,此石頑稱為太陽類傷寒。實則外寒搏動內熱,兩陽合病之時毒也。
【治】法當內外兼施。內治:以荊防敗毒散加減(方藥服法載前疫瘧門中),辛散風毒以解表。表解痙止,少陽相火猶盛,耳中腫痛者,繼與新加木賊煎去蔥白,加連翹、牛蒡各二錢,大青三錢,生綠豆一兩,杜赤豆四錢(二味煎湯代水),辛涼解毒以清火。火清毒解,尚覺耳鳴時閉者,終以聰耳達郁湯(冬桑葉、夏枯草、鮮竹茹、焦山梔、碧玉散、鮮生地各二錢,女貞子三錢,生甘草四分,鮮石菖蒲汁四匙沖),肅清餘熱以善後。
外治:以開水泡製月石二錢,和人鮮薄荷汁、苦參、青木香磨汁各兩匙,時灌耳中,清火解毒以止痛。
秀按,黃耳傷寒,非正傷寒也,乃風溫時毒類傷寒耳。故石頑老人謂「風入於腎,從腎開竅於耳」立言。方用小續命湯去附子,加殭蠶、天麻、蔓荊子、白附子,以驅深入之惡風,更以苦參及骨碎補取汁滴耳中,清其火以止痛。俞君謂「風溫時毒先犯少陽,從膽經亦絡於耳」立言。推其意,由太陽經外寒搏束,少陽火鬱不得發泄,故竄入耳中作痛。耳輪發黃,猶之陽明經濕熱鬱蒸,熱不得從汗越,身必發黃,其病理一也。故治以辛涼發散,疏風解毒為首要,遵《內經》「火鬱發之」之法,方亦清靈可喜。雖從淺一層立法,而對症發藥,似較張法為穩健。蓋以小續命湯之人參、薑、桂,時毒症究難浪用。後學寧從俞而不必從張也。
廉勘,黃耳傷寒,前清光緒已丑年四五月間,經過七人,皆四鄉藜藿體。其證兩耳紅腫黃亮,捫之焮熱而痛,兩腮亦紅腫痛甚,耳中望之紅腫,時有黃涎流出,築築然疼,聲如蟬噪,兩目白及眼瞼亦皆發黃,身熱體痛,惡寒無汗,背脊拘攣串痛,強直難伸,不能轉側,溺短赤澀,脈右濡滯,左浮弦略緊,舌苔白膩帶黃,邊尖俱紅。斷其病由風熱挾濕溫時毒,作流行性中耳炎治,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(蜜炙麻黃五分,光杏仁三錢,連須生蔥白兩枚,淡香豉三錢,銀花、連翹、牛蒡各二錢,焦山梔、紫荊皮、梓白皮各三錢,先用杜赤小豆四錢,生綠豆、綿茵陳各八錢,煎湯代水)送下聰耳蘆薈丸(生熟川軍、蘆薈、青黛、柴胡各五錢,龍膽草、黃芩、山梔、當歸、青皮各一兩,青木香、杜膽星各二錢,當門子五分,神麯糊丸,每服八分至一錢)。辛涼開達,疏風散寒以發表;苦寒清利,解毒瀉火以治里。外用清滌耳毒水(硼酸二錢、鹽剝一錢,開水九兩煬化)以灌耳,清耳五仙散(豬膽汁炒川柏一錢、酒炒杜紅花三分、制月石七分、冰片一釐、薄荷霜二釐,共研極勻,瓷瓶收藏)以吹耳;更以鹽鴨蛋灰拌搗天荷葉,塗布耳輪兩腮以消腫退炎。似此表裡雙解,內外並治,速則一候,緩則兩候,七人皆愈。與俞法異曲同工,屢收成績。
白話文:
[第十六節,黃耳傷寒]
【原因】因風溫和時令病毒先侵犯了少陽經,之後再遭受突如其來的寒冷刺激而引發疾病。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太陽和少陽兩條經絡同時受病,其症狀類似於一般的傷寒,但由於患者的兩耳會出現黃色,因此被命名為「黃耳傷寒」。這種病多在春季發生。
【症狀】發燒畏寒,背部僵硬直挺,像是得了僵硬的痙攣,兩耳輪呈黃色,耳朵內部疼痛,隨後會耳鳴聽力下降,耳部紅腫並且流出膿液,舌苔開始是白色中帶紅色,隨後就變成純紅色,舌面還會有刺突。
【脈象】左手脈象浮弦,右手脈象浮數,這被石頑視為類似太陽經的傷寒。實際上,這是外寒與內熱相搏的結果,是太陽和少陽兩條經絡同時受病的時令病毒。
【治療】應內外兼治。內治方面,使用荊防敗毒散進行調配(藥方服用方法請參考前面的瘟疫部分),用辛香的藥物來散風毒以解表。待表解痙止後,如果少陽相火仍然旺盛,耳部腫痛,可以接下來使用新加木賊煎,去掉蔥白,加入連翹、牛蒡各二錢,大青三錢,生綠豆一兩,杜赤豆四錢(兩種藥材煎煮的湯水代替水),以辛涼解毒的方式來清火。待火氣清除,毒素消解,如果仍感到耳鳴,可以最終使用聰耳達鬱湯,藥方包括冬桑葉、夏枯草、鮮竹茹、焦山梔、碧玉散、鮮生地各二錢,女貞子三錢,生甘草四分,鮮石菖蒲汁四匙沖,以肅清餘熱的方式來收尾。
外治方面,使用開水泡製的月石二錢,混合人鮮薄荷汁、苦參、青木香磨出的汁各兩匙,隨時灌入耳中,以清火解毒的方式來止痛。
【秀按】黃耳傷寒並不是真正的傷寒,而是風溫和時令病毒引起的類似傷寒。石頑老人認為「風邪進入腎臟,通過腎臟開通的通道進入耳朵」。他建議使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,加入殭蠶、天麻、蔓荊子、白附子,來驅除深入的風邪,再用苦參和骨碎補的汁液滴入耳中,清火止痛。俞君則認為「風溫和時令病毒首先侵犯少陽經,影響到膽經,膽經也與耳朵有關聯」。他的意思是,太陽經的外寒束縛,使得少陽的火氣無法得到發泄,所以才會進入耳中造成疼痛。耳朵輪廓變黃,就像陽明經的濕熱鬱蒸,熱氣無法從汗腺排出,身體一定會發黃,其病理是一樣的。因此,治療的首要方式是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發散,疏風解毒,遵循《內經》的「火鬱發之」的方法,這種治療方式非常清新靈活。雖然只是一個初步的立法,但針對症狀開藥,似乎比張法更穩健。因為小續命湯中的人參、薑、桂,在時令病毒的情況下,畢竟還是難以隨便使用。後學者應該跟隨俞君,而不是張法。
【廉勘】在清朝光緒己丑年的四五月間,有七個人得了黃耳傷寒,他們都是來自鄉村的窮苦人。他們的症狀是兩耳紅腫黃亮,摸起來非常熱且疼痛,兩腮也紅腫且疼痛嚴重,耳朵看過去紅腫,偶爾會有黃色的分泌物流出,耳部劇烈疼痛,聲音像蟬的噪音,雙目的白眼球和眼皮都變黃,身體發熱且疼痛,畏寒無汗,背部拘攣串痛,強直難伸,不能翻身,尿液短赤且排尿困難,右手脈象沉滯,左手脈象浮弦且略顯緊繃,舌苔白膩且帶黃色,舌邊尖部都呈紅色。診斷認為病因是由風熱夾雜著濕溫的時令病毒,按照流行性中耳炎的方式進行治療,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進行加味(蜜炙麻黃五分,光杏仁三錢,連須生蔥白兩枚,淡香豉三錢,銀花、連翹、牛蒡各二錢,焦山梔、紫荊皮、梓白皮各三錢,先用杜赤小豆四錢,生綠豆、綿茵陳各八錢,煎湯代水)配合聰耳蘆薈丸(生熟川軍、蘆薈、青黛、柴胡各五錢,龍膽草、黃芩、山梔、當歸、青皮各一兩,青木香、杜膽星各二錢,當門子五分,神麯糊丸,每次服用八分至一錢)。用辛涼的藥物開達,疏風散寒以解表;用苦寒的藥物清利,解毒瀉火以治裏。外部治療使用清滌耳毒水(硼酸二錢、鹽剝一錢,開水九兩煬化)灌入耳中,使用清耳五仙散(豬膽汁炒川柏一錢、酒炒杜紅花三分、制月石七分、冰片一釐、薄荷霜二釐,共研極勻,瓷瓶收藏)吹入耳中;再用鹽鴨蛋灰拌搗天荷葉,塗在耳輪和兩腮上以消腫退炎。這樣內外兼治,快則一個療程,慢則兩個療程,七人都康復了。這種治療方式與俞君的方法異曲同工,屢次取得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