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8)

1. 第十七節,赤膈傷寒

【因】風溫時毒,先犯少陽陽明,續被暴寒搏動而發,乃三陽合病。狀類傷寒,以其胸膈赤腫熱痛,故見形定名曰赤膈傷寒。病亦多發於春令。

【證】初起先發熱惡寒,頭疼身痛,繼即胸膈焮赤腫痛,甚或外發紫疱。舌苔邊紅,中黃糙起刺,甚或黃中夾現黑點。若胸中劇疼,口穢噴人,痰嗽氣喘,咯出濁唾腥臭者,毒已內陷傷肺,欲釀內癰,舌苔多白厚起腐。

【脈】左浮弦急數,右洪盛弦滑者,張石頑所謂「赤膈屬少陽風熱,非正傷寒,實則二陽合病之風溫時毒,猝被太陽客寒引動而發」也。

【治】法當內外兼施。內治:輕則荊防敗毒散加減,沖犀角汁一瓢、金汁一兩:重則通聖消毒散加減(方載「大頭傷寒」治法中),表裡雙解以逐毒。表證已退,內火尚盛,神昏譫語,便閉溺澀者,急用解毒承氣湯加紫雪,瀉火逐毒以清神。

若囈語痙厥,暴注下迫者,急以犀羚竹石湯(犀角八分,羚角一錢,鮮竹葉心三錢,石膏六錢,赤芍、連翹、紫草各二錢,銀花露二兩沖),調下至寶丹一粒,瀉火熄風以清心;若二便已利,神識亦清,尚咳出濁痰腥臭,甚或吐膿,胸中猶隱隱痛,舌苔白腐滿布,脈右寸滑數而實,時毒傷肺成癰者,急用加味葦莖湯(生苡仁五錢,瓜蔞仁四錢,光桃仁、川貝母、甘草節各錢半,銀花、連翹各二錢,制月石八分,陳芥菜滷兩瓢沖。

先用活水蘆根、鮮菩提根、鮮冬瓜皮、子各二兩煎湯代水)降氣行血以宣肺痹,敗膿去腐以清肺毒。毒除痛止,而肺火不清者,繼與桑丹瀉白湯加野百合錢半,白及、合歡皮各一錢,鮮野菰根二兩,鮮白茅根、鮮菩提根各一兩(上三味煎湯代水),涼瀉肺中之伏火,清斂肺臟之潰穴。終與二冬二母散加西洋參、綿耆皮各錢半,鮮石斛四錢,清養氣液以善後。

外治:以細銀針刺腫處出紫血,即以薄棉拭乾滋水,隨用解毒清涼散(芙蓉葉、大青葉各五錢,青黛、人中黃各二錢,共研末,鮮菊葉、天荷葉搗汁調勻用)塗敷之,泄其熱毒以消腫,使其速愈。

秀按,石頑老人治此證,初以荊防敗毒散去參(荊芥、防風各錢半,柴胡、前胡、羌活、獨活、枳殼、桔梗、牛蒡、薄荷、赤苓、川芎、甘中黃各一錢,臨服沖金汁一杯)加條芩、川連、犀角、紫荊皮為主。表證退,便燥結者,以涼膈散為主。若有半表半裡證者,小柴胡湯去參加枳、桔,又以稜針刺血泄毒,大旨與俞法相同。惟毒陷傷肺,釀成內癰,大抵由病家初起失治,繼由醫家縱橫雜治所致,或由肺癰外潰,胸前遂赤腫發疱。果如是,則俞、張荊防敗毒散加減,亦不適當。甚矣,臨病辯證之難乎其難也。《內經》曰:審察病機,色脈合參,乃可萬全。故醫以識證為第一要訣。噫,談何容易哉。

白話文:

第十七節 赤膈傷寒

病因
因風溫時毒先侵犯少陽、陽明經,後又受暴寒激發而發病,屬於三陽經合病。症狀類似傷寒,但因胸膈部位紅腫熱痛,故命名為「赤膈傷寒」。此病多發於春季。

症狀
初期先出現發熱、怕冷、頭痛、全身疼痛,隨後胸膈部位灼熱紅腫疼痛,嚴重時甚至會發紫皰。舌苔邊緣紅色,中間黃厚乾燥有刺,甚至黃苔中夾雜黑點。若胸部劇痛、口臭燻人、痰多咳嗽、氣喘、咳出腥臭濃痰者,表示毒素已內侵傷肺,可能形成肺癰(肺部膿瘍),此時舌苔多厚白且腐爛。

脈象
左手脈浮弦急促,右手脈洪盛弦滑。張石頑認為:「赤膈傷寒屬少陽風熱,並非真正傷寒,實為二陽合病的風溫時毒,因突然受外寒誘發而發作。」

治療
應內外兼治。
內治法:

  • 症狀輕者:使用「荊防敗毒散」加減,另沖犀角汁一瓢、金汁一兩。
  • 症狀重者:使用「通聖消毒散」加減(方劑記載於「大頭傷寒」治法中),以表裡雙解的方式驅毒。
  • 若表證消退,但內火仍盛,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便秘、小便困難者,應急用「解毒承氣湯」加紫雪丹,瀉火驅毒以清醒神志。
  • 若出現囈語、痙攣、腹瀉劇烈者,急用「犀羚竹石湯」(含犀角、羚角、鮮竹葉心、石膏、赤芍、連翹、紫草等),並服至寶丹一粒,以瀉火熄風、安定心神。
  • 若二便已通、神志清醒,但仍咳出腥臭濃痰,甚至吐膿,胸部隱隱作痛,舌苔白腐、脈象右寸滑數而實,顯示毒素已傷肺成癰,應急用「加味葦莖湯」(含生苡仁、瓜蔞仁、桃仁、川貝母、甘草節等)以行氣活血、排膿解毒。
  • 待毒素清除、疼痛停止,但肺火未退者,可用「桑丹瀉白湯」加野百合、白及、合歡皮等以清除肺中餘火,促進肺部修復。
  • 最後以「二冬二母散」加西洋參、綿耆皮等調養氣血,鞏固療效。

外治法:
以細銀針刺破腫脹處放血,再以棉布拭淨分泌物,隨後敷上「解毒清涼散」(含芙蓉葉、大青葉、青黛、人中黃等研末,以鮮菊葉、天荷葉汁調和)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加速痊癒。

補充說明
張石頑治療此證初期以「荊防敗毒散」加黃芩、黃連、犀角、紫荊皮為主;表證退後若便秘,則以「涼膈散」為主;若有半表半裡證者,以「小柴胡湯」加枳殼、桔梗,並以稜針放血洩毒,與俞氏治法大致相同。若毒素內陷傷肺成癰,可能是初期延誤治療或醫治不當所致,甚至可能是肺癰外潰導致胸前紅腫發皰。此時,俞、張所用的荊防敗毒散加減法可能不再適用。

醫者臨症辨證極其困難,《內經》雲:「審察病機,色脈合參,乃可萬全。」因此,辨識證候是醫者的首要關鍵,但這談何容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