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57)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57)
1. 第五節,滋補劑
秀按,腎氣虛喘,動則喘甚,腰痛足冷,小便不利,腎水上泛為痰,嗽出如沫而味成,故以八味地黃溫補腎氣為君,去丹皮者,恐其辛散肺氣也;臣以紫石英溫納沖氣;妙在佐以鐵落合黑錫丹,重鎮沖逆,以納氣定喘,用之得當,奏效如神。此為溫補腎陽,鎮納虛喘之良方。氣虛自汗者,加蜜炙綿耆皮三錢,五味子三分;小便利者,去苓、澤,防其損津液也。
方歌,同上
清燥養營湯
清燥養營歸地芍,生甘知粉廣陳皮,兩瓢梨汁同為使,甘潤生澤法最宜。
阿膠黃連湯
阿膠黃連青子芩,生地用鮮芍用生,先煎雞子黃代水,清火滋陰獨擅能。
阿膠雞子黃湯
湯號阿膠雞子黃,炙甘地芍茯神襄,決明絡石鉤藤牡,滋液熄風極妙方。
坎氣潛龍湯
坎氣潛龍生地均,牡蠣龍齒珍珠母,生芍白薇磁朱丸,腎肝衝任能兼顧。
當歸四逆湯
當歸四逆桂辛蔥,生芍炙甘與絳通,煎成紹酒同沖服,通脈滋陰最有功。
復脈湯
復脈參地麥阿膠,棗仁甘桂偕薑棗,一瓢紹酒藥同沖,脈形結代用之效。
四物絳覆湯
四物地芍與歸芎,絳覆合成橘絡蔥,方取滋陰兼活絡,絡中血瘀奏殊功。
新加酒瀝湯
新加酒瀝地芍草,橘薄歸柴玫瑰花,竹瀝和勻紹酒服,滋陰調氣法堪嘉。
補陰益氣煎
補陰益氣參歸地,陳甘淮藥合升柴,陰虛有火加童便,自汗耆皮小麥佳。
加味金匱腎氣湯
加味腎氣萸淮地,桂附澤芩五味丹,童便一杯和沖服,滋陰妙合納陽堪。
救陽四逆湯
救陽四逆姜甘附,直中陰經用此先,肢厥脈形沉或伏,吐瀉腹痛內真寒。
加減法:吐多薑汁丁香入,瀉甚術同肉果添,小腹如絞疼難忍,吳萸鹽炒木瓜兼。
桂枝加附子湯
桂枝加附炙甘草,白芍煨姜與紅棗,傷寒過汗欲亡陽,固衛和營為最要。
真武湯
真武術附與鮮姜,白芍茯苓共一方,溫補尤宜兼斂澀,亡陽急救此為長。
加減法:腹痛水氣苓加重,白芍還須酒炒良,兼咳乾薑合五味,下利去芍入乾薑,嘔加半夏生薑汁,溺長不用茯苓襄,方雖同屬少陰證,誤汗寒水辨宜詳。
通脈四逆湯
通脈四逆附川薑,蔥白還偕炙草襄,天地不通成否象,陰霾力掃即回陽。
加減法:咽痛桔梗宣肺氣,嘔加薑汁以和胃,呃逆丁香柿蒂加,腹痛白芍同猺桂,小腹絞痛不可言,小茴吳萸加之美,痛甚加蜜炙延胡,乳香六分誠可貴,倘如利止脈不出,吉林大參斯為最。
回陽救急湯
回陽救急桂附姜,術參橘半味冬襄,八分炙草三釐麝,但得陽生脈漸張。
附姜白通湯
附姜白通善通格,豬膽取汁偕蔥白,片時陰散可回陽,猝中陰寒宜此法。
附姜歸桂湯
附姜歸桂義何具,溫營回陽法並施,但恐陽藥多剛烈,白蜜沖和用得宜。
附姜歸桂參甘湯
附姜歸桂參甘湯,閩姜紅棗合同嘗,回陽兼能補血氣,病機已轉服稱良。
白話文:
【第五節,滋補劑】
腎氣虛喘的患者,活動時喘息加劇,伴有腰痛、腳冷、小便不暢,且腎水泛濫形成痰液,咳出的痰如泡沫且帶鹹味。因此,以「八味地黃湯」為主要方劑,溫補腎氣,並去除丹皮,避免辛散耗損肺氣。輔以「紫石英」溫納沖脈之氣;更巧妙搭配「鐵落」與「黑錫丹」,利用重鎮之性平息沖逆,安定喘息。若運用得當,效果顯著。此方是溫補腎陽、鎮攝虛喘的良方。
若氣虛伴隨自汗,可加蜜炙綿耆皮三錢、五味子三分;若小便通暢,則去除茯苓、澤瀝,以免損耗津液。
清燥養營湯
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知母、天花粉、廣陳皮,另加兩匙梨汁同煎,甘潤生津之法最為適宜。
阿膠黃連湯
阿膠、黃連、黃芩、鮮生地、生白芍,先以雞子黃煎水代用,專擅清火滋陰之效。
阿膠雞子黃湯
阿膠、雞子黃為主,配炙甘草、生地、白芍、茯神,再加石決明、絡石藤、鉤藤、牡蠣,滋養陰液、平息肝風,效果極佳。
坎氣潛龍湯
坎氣(臍帶)、生地、牡蠣、龍齒、珍珠母、生白芍、白薇、磁朱丸,兼顧補益肝腎與調理衝任二脈。
當歸四逆湯
當歸、桂枝、細辛、蔥白、生白芍、炙甘草、絳通草,煎好後以紹酒沖服,通暢血脈、滋養陰液功效顯著。
復脈湯
人參、生地、麥冬、阿膠、酸棗仁、炙甘草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用一瓢紹酒沖服,專治脈搏結代(心律不整)。
四物絳覆湯
四物湯(生地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)加絳香、旋覆花、橘絡、蔥白,滋陰活絡,化解血瘀。
新加酒瀝湯
生地、白芍、甘草、橘紅、薄荷、當歸、柴胡、玫瑰花,以竹瀝與紹酒調服,滋陰調氣效果良好。
補陰益氣煎
人參、當歸、生地、陳皮、炙甘草、淮山藥、升麻、柴胡。若陰虛有火,加童便;自汗則加綿耆皮、浮小麥。
加味金匱腎氣湯
山萸肉、淮山藥、熟地、肉桂、附子、澤瀝、茯苓、五味子、丹皮,用童便一杯沖服,滋陰納陽。
救陽四逆湯
乾薑、炙甘草、附子,專治寒邪直中陰經,症狀如四肢冰冷、脈沈或伏、嘔吐腹瀉、內臟寒痛。
- 加減:嘔吐重加薑汁、丁香;腹瀉嚴重加白朮、肉豆蔻;小腹劇痛加吳茱萸(鹽炒)、木瓜。
桂枝加附子湯
桂枝、附子、炙甘草、白芍、煨薑、紅棗,適用於傷寒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脫,固護衛氣、調和營血最為關鍵。
真武湯
白朮、附子、鮮薑、白芍、茯苓,溫補收斂,急救亡陽。
- 加減:
- 腹痛水腫加重茯苓,白芍宜酒炒。
- 咳嗽加乾薑、五味子。
- 腹瀉去白芍,加乾薑。
- 嘔吐加半夏、生薑汁。
- 小便量多則去茯苓。
通脈四逆湯
附子、乾薑、蔥白、炙甘草,專治陰寒閉阻、脈象微弱,力散陰霾以回陽。
- 加減:
- 咽痛加桔梗。
- 嘔吐加薑汁。
- 呃逆加丁香、柿蒂。
- 腹痛加白芍、猺桂(肉桂)。
- 小腹絞痛加小茴香、吳茱萸。
- 劇痛加蜜炙延胡索,或用乳香六分。
- 若腹瀉停止但脈象未恢復,加吉林人參。
回陽救急湯
肉桂、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橘紅、半夏、五味子、麥冬,炙甘草八分、麝香三釐,振奮陽氣以恢復脈象。
附姜白通湯
附子、乾薑、蔥白,配豬膽汁,迅速驅散陰寒以回陽,適用於突發陰寒重症。
附姜歸桂湯
附子、乾薑、當歸、桂枝,溫通營血、回陽救逆,為緩和藥性,可沖入白蜜。
附姜歸桂參甘湯
附子、乾薑、當歸、桂枝、人參、炙甘草,加閩薑、紅棗同煎,回陽兼補氣血,適合病情轉穩後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