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1)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1)
1. 第一節,傷寒轉痙
【因】痙者,強直反張之象。以其筋肉牽引,身體強直也。傷寒有變痙病者,項背強是也。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則變痙,或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。余謂痙即「腦筋病」也,如《金匱》所謂「痙病者,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背反張者,乃脊髓之腦筋病」,《內經·骨空論》所謂「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」是也;「惡寒,時頭熱面赤,獨頸動搖,卒口噤」者,乃頭巔之腦筋病,《難經》所謂「督脈為病,脊強而厥」,《內經》所謂「厥成為癲疾」是也。徐靈胎云:諸痙項強,皆屬於燥。
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燥乃太陰燥金之氣,風乃厥陰風木之氣。大抵氣血虛弱,有火有痰。陳無擇云:人之筋脈,各隨經絡結束於身,血氣內虛,筋失所養,則風寒濕熱之氣乘之則痙。或七情六慾內擾,均必挾痰火而後發痙。吳鞠通曰:痙症必兼風而後成。風為百病之長,六淫之邪,皆因風而入,其強直、背反、瘛瘲之狀,皆肝風內動為之也。
白話文:
**痙攣:**痙攣表現為身體僵硬、向後彎曲。這是因為筋肉拉扯,導致身體僵直。傷寒出現變化而導致痙攣的,例如項背僵硬。太陽經中風,感受過多的寒濕邪氣,就會變成痙攣,或者太陽經疾病發汗過多,也會導致痙攣。我認為痙攣就是「腦髓疾病」,就像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「痙病:身體發熱但腳部冰冷,頸部和項部僵硬,背部向後彎曲,這是脊髓腦髓疾病」、《內經·骨空論》中所說的「督脈有病,脊椎僵硬彎曲」一樣;「怕冷,時而頭熱臉紅,只有頸部晃動,突然口不能說話」的是頭部的腦髓疾病,《難經》中所說的「督脈有病,脊椎僵硬,會厥厥」、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厥症發展成癲癇」一樣。徐靈胎說:各種痙攣、項部僵硬的,都屬於燥邪。
所有的突然僵硬,都屬於風邪。燥邪是太陰經的燥金之氣,風邪是厥陰經的風木之氣。一般來說,是氣血虛弱,有火有痰。陳無擇說:人體的筋脈,各自分佈在經絡中,與身體相連。如果氣血虛弱,筋脈得不到滋養,就會被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,從而導致痙攣。或者七情六慾內心煩亂,也必定同時夾雜痰火,然後才會發作痙攣。吳鞠通說:痙攣症必定兼夾風邪才能形成。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根源,六淫邪氣都是跟著風邪進入人體的,痙攣症的僵直、後彎、瘛瘲等症狀,都是肝風內動造成的。
吳云峰云:痙症體勁直而背反張,頭搖戴眼,筋之病也。原其所因,多由亡血,筋無所榮,故邪得以襲之。所以傷寒汗下過多,與夫病瘡人,乃產後致斯疾者,概可見矣。景岳云:其病在筋脈,筋脈拘急,所以反張;其病在血液,血液枯燥,所以筋攣。仲景以汗下為言,謂其誤治亡陰所致。
如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,風家下之則成痙,瘡家發汗亦成痙。蓋發汗必傷血液,誤下必傷真陰,陰血傷則筋失所養,反張強直之病,勢所必至也。無擇謂氣血內虛,邪客為痙。斯言不無有誤。
若其所云,則仍是風濕為邪,而虛反次之,不知風隨汗散,而既汗之後,何復言風濕隨下行?而既下之後,何反致濕?豈誤治之外,必再受邪而後成痙,無邪則無痙哉?喻嘉言云:小兒體脆神怯,外感壯熱,多成痙病。後世妄以驚風立名,有四證生八候之說,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痙者,為驚風之抽掣;指痙病之口噤腳攣急者,為驚風之搐溺;指痙病之臥不著席者,為驚風之角弓反張。幼科翁然宗之,病家坦然任之,不治外淫之邪,反投金石冰麝之藥,十中九死而不悟也。
白話文:
痙攣的病症表現為身體僵直、背部反弓,頭部搖晃、眼珠突出,這是筋脈出了問題。造成這種病的原因大多是失血,筋脈得不到滋養,邪氣趁虛而入。所以,傷寒病人發汗過度、病瘡患者、產後虛弱的人容易出現痙攣,這都是可以理解的。
痙攣的病症在筋脈,筋脈緊繃,所以會反弓;病症也在血液,血液枯竭,所以筋脈會攣縮。仲景認為是發汗過度造成的,認為是誤治導致陰氣虧損。
比如太陽病發汗過多,導致痙攣;風寒病人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也會導致痙攣;瘡瘍病人發汗也會導致痙攣。因為發汗會傷血液,誤用下瀉的方法會傷真陰,陰血受損,筋脈得不到滋養,就會出現反弓僵直的病症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無擇認為是氣血內虛,邪氣入侵導致痙攣。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。
如果按照他的說法,依然是風濕邪氣入侵,虛弱是次要的因素。但是,風氣會隨著汗液散去,汗出之後,怎麼還會說風濕隨下瀉之法而下降呢?下瀉之後,又怎麼會導致濕邪呢?除了誤治之外,必須再次受到邪氣入侵才會導致痙攣,沒有邪氣,就不會出現痙攣嗎?喻嘉言認為,小兒體質脆弱,神經敏感,外感發熱,容易出現痙攣。後世妄稱之為驚風,提出四證生八候的說法,其實是指痙攣病症中的頭搖手痙為驚風的抽搐;痙攣病症中的口噤腳攣急為驚風的搐溺;痙攣病症中的臥床不能平躺為驚風的角弓反張。幼兒科醫生們都信奉這種說法,家長們也無奈地任其發展,不治療外邪入侵,反而用金石冰麝等藥物,十個病人中九個都會死亡,卻依然不醒悟。
又如新產婦人,血室空虛,外感襲入而成痙,仲景之所明言,乃輒稱產後驚風,妄投湯藥,亦千中千死。俗醫謂產後宜溫之說,最足誤人。產後外感,生化湯加荊芥穗之方,亦最足誤事。余歷年臨證,竊見產後病寒者,十中二三;病熱者,十中七八。輕年少婦,肝陽盛者,尤易病熱,時醫罔不誤治,輕則煩悶不寧,重則痙厥殞命者,比比然也。張石頑云:痙病有不因誤治者,必陰虛血少之人,不能榮養筋脈,以致筋攣僵仆。
如產後之去血過多,衝任竭也,瘡家之血隨膿出,營氣涸也,小兒之有此者,或以風熱傷陰,或以汗瀉亡陰,遂為慢驚,總屬陰虛,蓋精血不虧,雖有邪干,斷無筋脈拘急之病,而病至堅強,其枯可知。故治此者,必以氣血為主,而邪甚者兼治邪。若邪微者,不必治,蓋此證所急在元氣,元氣復,血脈行,則微邪自不能留,何足慮哉。
白話文:
產婦生產完後,身體虛弱,容易被外邪入侵而導致痙攣。古代醫書中明確指出產後痙攣是「產後驚風」,但許多醫生卻胡亂用藥,造成許多婦女喪命。民間流行產後要溫補的说法,更是害人不淺。產後外感,應該用生化湯加上荊芥穗的方子,但很多醫生卻用錯藥,導致病情加重。我多年來行醫,觀察發現產後病患中,寒症只佔一兩成,熱症則佔七到八成。年輕婦女,肝陽旺盛,更容易患熱症,很多醫生誤判病情,輕則讓病人煩躁不安,重則導致痙攣甚至死亡,這種情況屢見不鮮。張石頑說痙攣不是因為誤治,而是因為病人本身陰虛血少,不能滋養筋脈,才會導致筋脈收縮、肢體僵硬。
像產後失血過多,衝任二脈虛弱;瘡病患者因為膿血外流,營氣不足;小兒出現痙攣,可能是風熱傷陰或汗出過多導致陰液虧損,都會導致慢驚,這些都是陰虛的表現。只有精血充足,就算外邪入侵,也不會導致筋脈拘急,而痙攣症狀嚴重到堅硬難以屈伸,就代表身體已經非常虛弱。所以治療這種病,一定要以補氣血為主,如果外邪很重,再同時治療外邪。如果外邪輕微,就不用特別治療,因為這種病最重要的是恢復元氣,元氣恢復了,血脈就能流通,微弱的外邪自然會消散,不用擔心。
【證】發熱惡寒,牛蒡無汗為剛痙;不發熱,但惡寒,厥冷汗出為柔痙。產後血虛,腠理不密,風邪搏之則成痙。病後身軟時醒為癇症;身強直反張不醒為痙證。傷寒有變痙病者,項背強直是也。《經》曰:病身熱足寒,頭項強急,惡寒時,頭熱面赤,目脈赤,獨頭而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痙病。夫仲景所謂「剛痙、柔痙」者,並屬太陽,以太陽行身之後,故頭項強急而反張也。
《要略》云:痙之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齡齒(筋脈屈伸,齒牙作響,是為齘齒),此屬陽明。蓋陽明行身之前,不能為反張之證,與太陽痙,自是兩般也。《此事難知》云: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,時膝相構,陽明痙也。然欲行大承氣,必須察其內實,脈沉有力者可下之。
白話文:
證狀:
發燒惡寒且無汗為「剛痙」;不發燒,但惡寒、手腳冰冷且出汗為「柔痙」。產後血虛,皮膚腠理不密緻,風邪侵襲就會形成痙攣。生病後身體虛弱,偶而清醒為「癇症」;身體僵硬挺直、反張且不醒為「痙證」。傷寒出現變化而導致痙攣疾病,會出現項背僵直。
《傷寒論》說:病人身體發熱而腳冷,頭頸僵直,惡寒時,頭熱臉紅,眼睛血管發紅,只有頭部搖動,突然不能說話,背部反張者為痙病。仲景所說的「剛痙、柔痙」都屬於太陽病,因為太陽經行於身體後部,所以頭頸會僵直反張。
《傷寒要略》說:痙攣發作時,胸悶、不能說話,無法躺臥,腳趾蜷縮、痙攣,一定會發出磨牙聲(筋脈屈伸,牙齒發出喀喀聲,稱為「齘齒」),這是屬於陽明經。因為陽明經行於身體前部,不會導致反張的證狀,與太陽經痙攣不同。
《此事難知》說:頭低看向下方,手腳抽搐,有時膝蓋相碰,這是陽明經痙攣。如果想要用大承氣湯治療,必須仔細觀察其內臟是否實熱,脈象沉穩有力纔可以下藥。
若經來寒熱,或左右一目斜牽,或左右一手搐溺,脈弦數者少陽痙也。又有傷寒結胸證,項亦強為柔痙狀,此似痙而非痙也,不可以風藥誤治之。夫風病下之則痙,復發汗必拘急。太陽病發汗太多者,因致痙。太陽病發熱脈沉細名曰痙,為難治。瘡家身雖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
太陽病,其症狀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。此張仲景辨痙之證候也。
【脈】痙脈緊急,如經直上下行者,急實為陽痙,沉細為陰痙。浮緊數者屬陽,沉細澀者屬陰。浮盛為風熱,洪滑為痰火,虛濡為氣虛,澀數為陰虛,脈浛浛如蛇者,汗虛致痙也。《活人書》云:痙病,外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同,但脈沉遲弦細為異耳。若脈沉弦而遲及伏弦,或散於指外者,皆危候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經期出現寒熱交替,或單眼斜視,或單手抽搐無力,脈象弦數,這是少陽經痙攣的表現。還有一種傷寒結胸症,脖子僵硬,看似痙攣,但實非真正的痙攣,不能誤用風寒藥治療。因為風寒病症往下發展就會導致痙攣,如果再發汗就會加重病情,導致肢體僵硬。太陽病發汗過度,也會導致痙攣。太陽病發熱,脈象沉細,稱為痙攣,難以治療。患瘡瘍的人,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發汗,出汗就會導致痙攣。
太陽病的症狀是身體強直,脈象反倒沉遲,這也是痙攣的表現。以上是張仲景辨別痙攣症狀的論述。
痙攣的脈象緊急,像一根繩子上下直行,急而實的屬於陽性痙攣,沉而細的屬於陰性痙攣。浮而緊數的屬於陽性,沉而細澀的屬於陰性。脈象浮盛屬於風熱,洪而滑屬於痰火,虛而濡屬於氣虛,澀而數屬於陰虛,脈象細小如蛇,是汗虛導致痙攣。 《活人書》記載:痙攣病,外在表現為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象沉遲弦細有所不同。如果脈象沉而弦,且遲緩或隱沒於手指外側,都是危險的徵兆。
【治】陽痙,宜滋陰養血;陰痙,宜扶脾抑肝。至清痙降火,祛風利濕,各隨症治。暴起多屬邪盛,久病必是血虛。痙病虛為本,邪為表。太陽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主以瓜蔞桂枝湯(瓜蔞根三錢、桂枝八分、白芍錢半、甘草五分、姜二片、棗三枚)。剛痙發熱,無汗惡寒,小便反少,脈浮緊者,屬中風,重感於寒,葛根湯或加獨活、防風。
白話文:
陽性痙攣,適合滋陰養血;陰性痙攣,適合扶助脾胃,抑制肝火。對於清熱解痙,降火祛風利濕等情況,則需根據具體症狀分別治療。突然發病多屬邪氣盛,久病不愈多是血虛所致。痙攣病症以虛弱為本,邪氣為表。如果患者表現出太陽經證狀,身體強壯,面色紅潤,但脈象沉遲,可以用瓜蔞桂枝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剛發病就伴隨發熱、無汗惡寒、小便減少、脈象浮緊,則屬於中風,重在驅寒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,或加入獨活、防風。
脈弦細數者,屬風熱傷筋。血脈失約束之權,致搐搦反張者,主以如聖飲(羌活、秦艽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白芷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)。風痰多,加竹瀝、薑汁;無汗加蒼朮、麻黃;熱痰加貝母、瓜蔞;火盛加山梔、花粉;口噤便閉,加大黃;氣虛口閉,加參、耆;血虛筋急,加歸、地;舒筋,加秦艽、川斷、鉤藤;活血加丹參、紅花、牛膝。
白話文:
脈搏弦細而快速的,屬於風熱傷筋。血脈失去約束力,導致抽搐反張的,主用聖飲(羌活、秦艽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白芷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)。風痰多的,加上竹瀝、薑汁;沒有出汗的,加上蒼朮、麻黃;熱痰的,加上貝母、瓜蔞;火氣旺盛的,加上山梔、花粉;口緊便祕的,加上大黃;氣虛口緊的,加上人參、黃耆;血虛筋急的,加上當歸、生地;舒筋的,加上秦艽、川斷、鉤藤;活血的,加上丹參、紅花、牛膝。
柔痙則汗出不惡寒,脈沉細者屬中風,重感於濕,瓜蔞桂枝,或桂枝加葛根獨活防風湯(即桂枝湯加葛根、獨活、防風)。表有風邪未解,為寒所襲者,宜風藥解散。風寒為濕所襲者,風藥亦能勝濕。陽明痙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攣急齘齒,宜大承氣湯,或防風通聖散,去麻黃下之。
必須察脈有力可下,無力切不可下。少陽痙往來寒熱,或一目斜牽,或一手搐搦,小柴胡加防風湯。發熱頭搖,反張、口噤、脈弦者,防風當歸飲(生地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)主之。若汗下太過,亡失血液,致筋脈失養,不柔和而痙,無外邪可解者,惟宜補養氣血為主,以八珍湯加減,或十全大補湯加竹瀝、薑汁。
白話文:
**柔痙:**出汗不惡寒,脈象沉細者,多屬中風,濕邪過重。可服用瓜蔞湯(即桂枝湯加葛根、獨活、防風)。
**表有風邪未解,寒邪襲表:**宜用發散風邪的藥物。
**風寒濕邪襲表:**發散風寒的藥物也能化濕。
**陽明痙:**胸悶口緊,臥不安席,身體蜷曲,牙齒緊閉。宜用大承氣湯或防風通聖散,去掉麻黃後服用。
**必須察看脈象:**脈有力才能用下法,脈無力則不可下。
**少陽痙:**寒熱往來,或一目偏斜,或一手指抽搐。可服用小柴胡加防風湯。
**發熱頭暈,反張,口緊,脈弦:**可用防風當歸飲(生地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)治療。
**汗下過多,導致氣血虛損,肌肉失養,痙攣無外邪可解者:**宜以補養氣血為主,可加減使用八珍湯,或十全大補湯加竹瀝、薑汁。
氣虛筋縱,加參耆以補之;血虛筋攣,加歸、地以潤之;脈小虛甚者,加熟附子,或大建中湯加羌活、防風。產後去血過多,筋無血養,攣急發痙,脈浮軟者,加味當歸補血湯(炙黃耆五錢,當歸三錢,炙甘草錢半,炒防風、羌活各錢半,竹瀝一杯,薑汁一瓢)主之。新產亡血,腠理疏豁,風邪乘虛襲傷筋脈,遽爾發痙,脈浮者,舉輕古拜散(荊芥穗四兩,炒黑為末),每服三錢,酒淋大豆黃卷淨汁調下。吳仁齋云:仰面臥,開目者為陽;合面臥,閉目者為陰。
白話文:
氣虛導致筋脈鬆弛,可以加入人參、黃耆來補氣;血虛導致筋脈攣縮,可以加入當歸、生地來滋潤;脈象虛弱明顯的,可以加入熟附子,或服用大建中湯並加入羌活、防風。產後失血過多,筋脈缺乏血養,出現攣縮痙攣,脈象浮軟的,可以服用加味當歸補血湯,裡面包含炙黃耆、當歸、炙甘草、炒防風、羌活、竹瀝、薑汁。新產失血,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侵犯筋脈,突然出現痙攣,脈象浮的,可以服用古拜散,每次服用三錢,用酒浸泡大豆黃卷的汁液調服。吳仁齋說:仰面臥,眼睛睜開的是陽;合面臥,眼睛閉上的為陰。
口燥渴者為陽,口中和者為陰,屬陽易治,屬陰難治。口張目瞪,昏昧無知者治;戴眼反折遺溺者,必死。手足瘛瘲,汗出如油如珠者,不治。反張離席一掌者死,小兒離席一指者亦死。
秀按,云峰注云:𠘧𠘧者,頸不舒也。頸屬陽明,於太陽風傷衛中,才見陽明一證,即於桂枝湯中加葛根一味,則兩經盡解。喻氏曰:傷寒中項背𠘧𠘧,用桂枝加葛根湯。因時令不同,故方亦少變。彼之汗出惡風,其邪在表,此脈沉遲,知其表邪為內濕所持而不解,即系濕熱二邪交合。故用瓜蔞根生津徹熱,合桂枝湯,和營衛養筋脈以治痙也。又云:太陽病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者,葛根湯主之。喻氏曰:邪在太陽陽光之界,兩經之熱並於胸中,傷肺金清肅之氣,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,津液不布而無汗也。陽明之脈環口,熱並陽明,斯筋脈牽引,口噤不得語也。然剛痙無汗,濕邪內郁,必從汗解,故用此湯合解兩經之濕熱也。又云: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喻氏云:仲景用此,其說甚長,乃死里求死之治。經謂:熱而痙者,腰折瘛瘲齘齒也。茲云:臥不著席,即腰折之變文;腳攣急,即瘛瘲之變文。且齘齒加以胸滿口噤,上、中、下三焦熱邪充斥,死不旋踵矣。故用大下之,以承領其一線陰氣,陰氣不盡為陽熱所劫,則因而得生者必多矣。陳修園云:此節為痙之既成,出一救治之正方,大旨在瀉陽明之燥氣,而救其津液,清少陰之熱氣,而復其元陰,大有起死回生之妙。或一下之後,病勢已減,審以陽明,以人參白虎湯滋陽明之燥;審以少陰,以黃連阿膠湯救少陰之陰。二方可以頻服,後又以竹葉石膏湯收功。陳靈石云:竹葉石膏湯,去秫米之逗留熱氣,以竹瀝半杯易竹葉,可從古法而變通之。
白話文:
口渴乾燥屬陽,口舌濕潤屬陰,陽證好治,陰證難治。
張口瞪眼,昏迷不知的,可以治;眼睛翻白,大小便失禁的,必死無疑。
手腳抽筋,汗如油珠,不治。
背部反弓離開牀榻一掌寬,死亡;小兒離開牀榻一指寬,也必死。
注釋:
瘛瘲:頸部僵硬不能轉動。
喻氏註解:
- **桂枝加葛根湯:**用於寒邪侵犯陽明經,造成頸部僵硬疼痛。
- **葛根湯:**用於太陽病出現無汗、小便量少、胸悶氣急、口噤不能說話等症狀,預防痙攣。
- **大承氣湯(死裏求死之治):**用於熱邪內鬱,痙攣嚴重,胸悶口噤,臥不安席,腳部抽筋疼痛,上下牙關緊咬等症狀。
- **人參白虎湯:**滋潤陽明經,用於大承氣湯後,陽明經燥氣減輕,脈象虛弱。
- **黃連阿膠湯:**滋補少陰經,用於大承氣湯後,少陰經陰氣虛弱。
- **竹葉石膏湯:**清熱退熱,用於大承氣湯後,調理氣機,鞏固療效。
廉勘,吳氏鞠通謂痙當分寒、熱、虛、實四大綱。小兒痙病、瘛病,複列九大綱。較方中行《痙書》,更精且密,實可補仲景之不足,茲節述於後。如六淫致痙,實證也;產婦亡血,病久致痙,風家誤下,溫病誤汗,瘡家發汗者,虛痙也。風寒濕致痙者,寒證也;風溫、風熱、暑、燥、火致痙者,熱證也。俗稱慢脾風者,虛寒痙也;本論後述本臟自病者,虛熱痙。此四大綱也。再將小兒痙病瘛病之九大綱論,亦分條列後,以資參考。
一、寒痙。仲景先師所述方法具在,但須對症細加尋繹。如所云:「太陽症項強,𠘧𠘧然,脈沉遲」之類,有汗為柔痙,為風多寒少,而用桂枝湯加法;無汗為剛痙,為寒痙,而用葛根湯,湯內有麻黃,乃不以桂枝立名,亦不以麻黃立名者,以其病已至陽明也。諸如此類,須平時熟讀其書,臨時再加謹慎,手下自有準的矣。
白話文:
廉勘(痙病),吳鞠通認為痙病應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四綱。小兒痙病、瘈病,再列九綱。較方中行《痙書》,更加精確細密,實可補足仲景之不足,茲節錄如下。
如外邪致痙,為實證;產婦失血、病久致痙、風家誤下、溫病誤汗、瘡家發汗者,為虛痙。風寒濕致痙者,為寒證;風溫、風熱、暑、燥、火致痙者,為熱證。俗稱慢脾風者,為虛寒痙;本論後述本臟自病者,為虛熱痙。此四大綱也。
再將小兒痙病瘈病之九綱論述,亦分條列後,以資參考。
一、寒痙。仲景先師所述方法具在,但須對症細加研讀。如所云:「陽症項強,慄慄然,脈沉遲」之類,有汗為柔痙,為風多寒少,適用桂枝湯加方;無汗為剛痙,為寒痙,適用葛根湯,湯內有麻黃,未以桂枝立名,亦不以麻黃立名,因其病已至陽明也。諸如此類,須平時熟讀其書,臨時再加謹慎,手下自有準則矣。
風寒咳嗽致痙者,用杏蘇散辛溫例,自當附入寒門。
二、風溫痙。此即瘛症,少陽之氣為之也。乃風之正令,陽氣發泄之候,君火主氣之時(廉按:其症候,則頭身熱,面目赤,猝口噤,背反張,自汗出,足反冷,或惡風,或咳嗽,甚則氣逆痰湧。
風盛者,頸項強急,頭亦動搖,目眶瞤動,手足抽掣;熱盛者,灼熱大汗,神昏譫語,口燥渴飲,咋唇弄舌;痰盛者,一痙即厥,喉間痰鳴、語言不出,不省人事,此張仲景所謂「風溫之為病,劇則狀如驚癇,時瘛瘲,而若火熏」之候也,亦即徐嗣伯所謂「痰氣相觸而動風,風火相亂則悶瞀」也),宜用辛涼正法。輕者用辛涼輕劑,重者用辛涼重劑。
白話文:
患有風寒咳嗽導致痙攣的人,可以使用辛溫的杏蘇散治療,因為它可以驅寒。
另一方面,風溫導致的痙攣,其實就是瘛症,是由少陽之氣引起的。這是在風氣盛行,陽氣外泄的季節,君火主氣的時候。這種情況的症狀包括頭身發熱、面頰泛紅、突然口噤、背部反張、自汗出、足部冰冷、可能惡風、咳嗽,嚴重者會出現氣逆痰湧。
如果風盛,頸項會僵硬疼痛,頭部也會搖晃,眼眶會抽搐,手腳會抽搐;如果熱盛,則會出現灼熱的大汗、神志昏迷、譫語、口乾渴飲、嘴唇乾燥、舌頭亂動;如果痰盛,則會在痙攣時昏厥,喉嚨會有痰鳴聲,無法說話,失去意識。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「風溫之為病,劇則狀如驚癇,時瘛瘲,而若火熏」的情況,也是徐嗣伯所說的「痰氣相觸而動風,風火相亂則悶瞀」。
治療風溫痙攣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,輕者用辛涼輕劑,重者用辛涼重劑。
如本論上焦篇銀翹散、白虎湯之類。傷津液者加甘涼,如銀翹散加鮮生地、麥冬、玉女煎,以白虎合冬、地之類。神昏譫語,兼用芳香以開膻中,如清宮湯、牛黃丸、紫雪丹之類。愈後用六味、三才、復脈輩,以復其喪失之津液。風溫咳嗽致痙者,用桑菊飲、銀翹散辛涼例,與風寒咳嗽迥別,斷不可一概用杏蘇辛溫也。
白話文:
正如《本草經》上焦篇所載的 [銀翹散]、[白虎湯] 等方劑。若患者因病傷及津液,則應加入甘涼藥物,例如在銀翹散中加入鮮生地、麥冬,或使用 [玉女煎],以白虎湯合冬、地等藥物。若患者神志昏迷,胡言亂語,則應配合芳香藥物以開通膻中穴位,例如 [清宮湯]、[牛黃丸]、[紫雪] 丹等。病癒後,應服用六味地黃丸、三才湯、復脈湯等方劑,以恢復因病損失的津液。
若患者患風溫咳嗽導致痙攣,則應使用 [桑菊飲]、銀翹散等辛涼藥物,此與風寒咳嗽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,切不可一概而論,用杏蘇等辛溫藥物。
三、溫熱痙。即六淫之火氣,消爍真陰者也,《內經》謂「先夏至日為病溫者」是也。即同上風溫論治。但風溫之病痙者,輕而少;溫熱之致痙者,多而重也。藥之輕重淺深,視病之輕重淺深而已。(廉按:吳氏此言未免籠統。夫吳氏所謂風溫者,即葉氏論溫二十則,所云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之證,乃新感風熱之為病也。
若溫熱之為病,《素問》所謂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《靈樞》所謂「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」是也。病之輕重淺深,一因新感,一因伏氣,原因既異,證治自不得混同,況在溫熱痙乎!就廉實驗所知,凡伏溫化火刺激神經而發痙者,則為溫痙;伏熱化火衝動神經而發痙者,則為熱痙。
白話文:
三、溫熱痙
溫熱痙是指六淫中的火邪,耗損人體真陰所致的疾病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先夏至日為病溫者」,也就是說在夏至之前,容易出現溫病。其治療方法與風溫類似,但風溫所致的痙攣較輕微,而溫熱引起的痙攣則較為嚴重。藥物的輕重、深淺應根據疾病的輕重、深淺來決定。
(廉按:吳氏的說法過於籠統。吳氏所說的風溫,就是葉氏論溫二十則中所提到的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的證狀,屬於新感風熱引起的疾病。
至於溫熱病,《素問》中說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《靈樞》中也說「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」。溫熱病的輕重深淺,一是因為新感風熱,一是因為伏氣積聚,原因不同,證治方法自然不能混為一談,更何況是溫熱痙?就廉氏的臨床經驗來看,凡是伏溫化火刺激神經而引起的痙攣,稱為溫痙;伏熱化火衝動神經而引起的痙攣,稱為熱痙。)
溫痙之中,有因胃腸燥火而發痙者,有因心肝壯火而發痙者,有因劫爍腎陰而發痙者,有因熱伏沖督而發痙者;熱痙之中,有因胎熱而發痙者,有因癇熱而發痙者,有因丹毒胎毒而發痙者。且溫熱二痙之中,以夾積食積熱為多,若不查明原因,辨明證候,鮮不誤殤人命。鞠通曾謂:只治致痙之由,而痙自止,不必沾沾但於痙中求之。
若執痙以求痙,吾不知痙為何物。此說誠然果如其說,未免前後自相矛盾矣。故余特將溫、熱二痙,分作兩節論治,庶幾分際清晰,以免籠統之弊。)
(一)溫痙。因:其因有四。一因胃腸積熱,二因心肝壯火,三因熱爍腎陰,四因熱伏沖督。皆足以刺激神經,而致痙瘛之原因。證:其證灼熱自汗,渴不惡寒,面赤唇紅,手足瘛瘲,口噤鼻煽。此因於胃腸積熱致痙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氣上不下,搏陽而為巔疾」也。若初起目赤唇紅,上視驚啼,角弓反張,手足發搐,嗌乾喉塞,甚或頭搖,此因於心肝壯火致痙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也。
白話文:
溫痙
在溫痙中,有因胃腸燥熱而發作痙攣的,有因心肝火熱而發作痙攣的,有因劫爍腎陰而發作痙攣的,有因熱氣伏藏在督脈而發作痙攣的。
在熱痙中,有因胎兒過熱而發作痙攣的,有因癇病的熱氣而發作痙攣的,有因丹毒或胎毒而發作痙攣的。
此外,在溫熱兩種痙攣中,伴有積食和積熱的情況較多。如果不查明病因,辨別證候,則很容易誤判而危害人命。
鞠通曾經說過:只要治療導致痙攣的原因,痙攣就會自然消失,不必只著重在治療痙攣本身。
如果只執著於痙攣而治療痙攣,我都不 знає什麼痙攣。這種說法雖然正確,但如果完全照著做,就會前後矛盾。因此,我特別將溫、熱兩種痙攣分為兩部分來論述治療方法,希望能更清晰地說明不同情況的區別,避免籠統的弊病。
(一) 溫痙 **病因:**溫痙有四種原因。一因胃腸積熱,二因心肝火熱,三因熱氣耗傷腎陰,四因熱氣伏藏在督脈。這些原因都會刺激神經,而導致痙攣發作。 **症狀:**溫痙的症狀包括發熱、自汗、口渴而不怕冷、面色潮紅、嘴脣鮮紅、手足抽搐、口不能說話、鼻子張開。這是由於胃腸積熱導致痙攣,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氣上不下,搏陽而為巔疾」。
若在痙攣初期出現眼睛發紅、嘴脣鮮紅、向上看並驚恐哭泣、身體像弓一樣反張、手足抽搐、喉嚨乾澀、甚或頭部搖晃,這是由於心肝火熱導致痙攣,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。
若初起暮熱朝涼,渴不喜飲,顴紅齒槁,脊強反折,手足厥冷,溺短或閉,此因於熱爍腎陰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病藏於腎,陰虛陽盛」也。若初起脊強頭搖,腰背反張,手足抽搐,昏厥不語,牙關緊急,啼聲不出,此因於熱伏沖督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也。
脈:胃腸積熱者,脈必洪數而實,舌必絳紅,苔多黃膩,甚或焦黃;心肝壯火者,脈必弦數,舌必紫赤,苔多深黃,指紋皆青紫浮紅;熱爍腎陰者,脈多沉數,舌紅胖嫩,苔或焦紫;熱伏衝任者,脈必弦勁,舌多紫赤,苔或焦黃,指紋多青紫而黯滯。其症皆因伏溫發痙,而其間實熱窒塞,陰液耗傷,及有無痰湧,最宜明辨。
白話文:
若一開始出現傍晚發熱早上發涼,口渴卻不想喝水,臉頰發紅牙齒乾枯,脊背僵硬反折,手腳冰冷,小便量少或閉塞,這是因為熱氣灼傷腎陰,也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病藏於腎,陰虛陽盛」。若一開始出現脊背僵硬頭部搖晃,腰背反弓,手腳抽搐,昏迷不語,牙關緊閉,哭不出聲,這是因為熱氣侵入衝脈督脈,也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。
脈象方面,胃腸積熱者,脈搏一定洪大而快且有力,舌頭一定紅絳,舌苔多黃膩,嚴重者甚至焦黃;心肝火盛者,脈搏一定弦急而快,舌頭一定紫紅,舌苔多深黃,指紋皆青紫浮紅;熱氣灼傷腎陰者,脈搏多沉而快,舌頭紅而胖嫩,舌苔或焦紫;熱氣侵入衝任二脈者,脈搏一定弦緊,舌頭多紫紅,舌苔或焦黃,指紋多青紫而黯滯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伏溫引起痙攣,而其中又有實熱阻塞,陰液耗傷,以及有無痰湧等狀況,需要仔細辨別。
治:胃腸積熱症,便閉者,三黃五色丸(小川連、青子芩、生錦紋各五錢為末,雪水泛丸,如芝麻大,分作五份,一份辰砂為衣,一份青黛為衣,一份腰黃為衣,一份輕粉為衣,一份蘆薈為衣),乳子服五粒,小兒服十五粒,余視年齡酌加,通用竹葉燈心湯調下;便通者,羚麻白虎湯(羚羊角、天麻、生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、粳米)或蘭葉(鮮竹葉、知母、瓜蔞仁、生石膏、天花粉、川連、竹瀝半夏、鮮枇杷葉、淡海蜇、大地慄,二味煎湯代水),臨服藥,調下紫雪丹二分。
白話文:
**治療:**胃腸積熱、便祕
三黃五色丸:
- 組成:小川連、青子芩、生錦紋各五錢(研成細末)
- 製法:用雪水和成丸,大小如芝麻,分成五份
- 衣料:一份辰砂、一份青黛、一份腰黃、一份輕粉、一份蘆薈
- 服用:乳兒服五粒,小兒服十五粒,其他年齡酌情增加
- 配合:竹葉燈心湯送服
**便祕:**羚麻白虎湯
- 組成:羚羊角、天麻、生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、粳米
- 製法:煎湯服用
**大便通暢:**蘭葉湯
- 組成:鮮竹葉、知母、瓜蔞仁、生石膏、天花粉、川連、竹瀝半夏、鮮枇杷葉、淡海蜇、大地慄
- 製法:煎湯,用湯劑代替水
- 服藥時:調入紫雪丹二分
心肝壯火症,便閉熱盛者,用當歸龍薈丸;挾痰上湧者,用何氏小紅丸(羚半角屑一錢、飛辰砂五分、真猴棗三分、巴豆霜一分為末,綠豆粉糊為丸,如黍米大),乳子服一丸,一歲者二丸,二三歲者三丸,冰糖湯化下;便通溺塞者,用導赤瀉心湯(鮮生地、黃芩、竹葉、小川連、漢木通)。
白話文:
如果心肝有火,導致便秘且熱症嚴重,可以用當歸龍薈丸;如果伴隨痰液上涌,可以用何氏小紅丸,以羚羊角粉、辰砂、猴棗、巴豆霜為末,用綠豆粉糊成丸,如黍米大小,用乳汁送服,一歲服用一丸,二三歲服用三丸,用冰糖湯化服;如果便秘並伴隨小便不通,可以用導赤瀉心湯,藥材包括鮮生地、黃芩、竹葉、川連、木通。
熱爍腎陰症,火盛便燥者,青蒿地骨皮湯(青蒿子、地骨皮、冬桑葉、知母、丹皮、生川柏、元明粉、白蜜);陰虛溺塞者,用三汁飲(鮮生地汁兩瓢、雅梨汁一瓢、解暈草根汁一瓢,重湯滾數沸)調下知柏六味丸十粒。
熱伏沖督症,衝動者,加味青鉛鎮沖湯(鮮生地四錢、生白芍錢半、生甘草三分、鮮石斛二錢、天冬錢半、鴨梨汁一瓢、淡竹瀝一瓢、鮮石菖蒲汁一匙,先用青鉛一斤化烊,傾入水盆內撈起,再烊再傾三次,取此清水,煎鮮生地等五味,滾百餘沸,濾清,再將梨汁竹瀝,滾十餘沸,潷出,衝入鮮菖蒲汁,乘熱即服),或用龍牡潛鎮湯(青龍齒、珍珠母、左牡蠣、生白芍、海蛤殼、東白薇);髓熱者,黃柏豬脊髓湯(生川柏、豬脊髓、木通、石決明、鮮生地、生甘梢、冰片少許,童便衝入)。
白話文:
熱爍腎陰症
如果火氣旺盛,產生口乾舌燥的症狀,可以使用青蒿地骨皮湯(由青蒿子、地骨皮、冬桑葉、知母、丹皮、生川柏、元明粉、白蜜組成)。
如果陰氣虛弱,導致小便不通暢,可以使用三汁飲(由兩瓢鮮生地汁、一瓢雅梨汁、一瓢解暈草根汁組成,並加熱至沸騰)送服知柏六味丸十粒。
熱伏沖督症
如果督脈受到衝擊,可以添加加味青鉛鎮沖湯(由四錢鮮生地、錢半生白芍、三分生甘草、二錢鮮石斛、錢半天冬、一瓢鴨梨汁、一瓢淡竹瀝、一匙鮮石菖蒲汁組成,先將青鉛化烊傾入水中撈起,再重複三次,取清水煎煮鮮生地等五味,煮沸百餘次,濾清,再將梨汁竹瀝煮沸十餘次,濾出,沖入鮮菖蒲汁,趁熱服用)。
也可以使用龍牡潛鎮湯(由青龍齒、珍珠母、左牡蠣、生白芍、海蛤殼、東白薇組成)。
髓熱
如果骨髓發熱,可以使用黃柏豬脊髓湯(由生川柏、豬脊髓、木通、石決明、鮮生地、生甘梢和少許冰片組成,用童便送服)。
(二)熱痙。因:其因有五。一因胎熱,二因病熱,三因丹毒,四因胎毒,五因積熱。皆能使熱極生風,刺激神經而發痙。證:其證面色深紅,口中氣熱,目赤唇紫,便閉溺少,呵欠頓悶,手足瘛瘲,此因於胎熱致痙,即錢仲陽所謂「熱盛生風,時發驚搐」也。若猝然仆倒,項強瘛瘲,眼翻不轉,口噤痰鳴,或作畜聲,或吐涎沫,此因癇熱致痙,即孫真人所謂「小兒癇熱甚,亦發痙」也。
若身熱如火,赤若丹砂,形似錦紋,其痛非常,項背反張,手足瘛瘲,此因於丹毒致痙,即孫真人所謂「丹毒皆風熱惡毒所為,入腹則殺人」也。若面赤目閉,渾身壯熱,小溲紅黃,大便閉結,口鼻氣粗,手足瘛瘲,此因於胎毒致痙,即萬密齋所謂「半歲之真搐,乃胎毒至酷至烈者」也。
白話文:
(二)熱痙。原因:其原因有五。第一,胎熱所致;第二,病熱所致;第三,丹毒所致;第四,胎毒所致;第五,積熱所致。這些原因皆能使人體熱極生風,刺激神經而引起痙攣。表現:症狀為面色深紅,口中有熱氣,眼睛發紅,嘴脣發紫,大便不通,小便減少,打哈欠停頓不順暢,手足抽搐僵硬。這是由於胎熱引起的痙攣,即錢仲陽所說的「熱盛生風,時發驚搐」。如果是突然昏倒,頸項僵硬抽搐,眼睛翻白不能轉動,嘴巴緊閉,痰鳴作響,或發出動物的叫聲,或吐出涎沫。這是由於癇熱引起的痙攣,即孫思邈所說的「小兒癇熱甚,亦發痙」。
如果是全身發熱如火,皮膚發紅如丹砂,形狀像錦紋,疼痛異常,頸項向後仰,手足抽搐僵硬。這是由於丹毒引起的痙攣,即孫思邈所說的「丹毒皆風熱惡毒所為,入腹則殺人」。如果是臉紅眼睛閉合,全身發燒,小便呈紅黃色,大便乾結,口鼻呼吸粗重,手足抽搐僵硬。這是由於胎毒引起的痙攣,即萬密齋所說的「半歲之真搐,乃胎毒至酷至烈者」。
若壯熱驚啼,面紅目赤,上視齘齒,便閉溺澀,角弓反張,手足瘛瘲,此因積熱致痙,即陳無擇所謂「小兒積熱者,表裡俱熱」也。脈:胎熱發痙,脈多沉數,舌多深紅,指紋多青;癇熱發痙者,脈多弦滑,舌多灰滑,指紋青紫;丹毒發痙者,脈多浮數,舌多鮮紅,指紋紫青;胎熱發痙者,脈多洪數,舌多紫紅,紋亦青紫;積熱發痙者,脈多數實,舌多焦黃,指紋紫滯。以上五症,若指紋三關純黑,推之不動者,症皆不治。
治:胎熱發痙,宜四順清涼飲(鮮生地、當歸、生錦紋、生甘草)調下秘授珍珠丸(西黃五分,琥珀三錢,珠粉一錢,雷丸、天竺黃、胡連各五錢,銀胡、廣木香、陳膽星各三錢,雞內金一兩,檳榔七錢,赤金箔五十張為末,神麯糊為丸,如芥子大,金箔為衣),每服五七丸,專治小兒急驚風,痰迷心竅,抽搐昏暈,牙關緊閉,口不能啼,命在須臾,急用此丸,立可回生。
白話文:
如果小孩高燒、驚叫哭鬧、臉色發紅、眼睛發赤、向上看的時候牙齒打顫、排便排尿困難、身體呈弓形抽搐、手腳僵硬,這是因為體內熱氣過多導致痙攣。就像陳無擇說的:「小兒體內熱氣過盛,體表和體內都發熱。」
脈象:
- 由於胎熱引起的痙攣,脈象多沉穩而跳動得快,舌頭多深紅色,指紋多發青。
- 由於癇熱引起的痙攣,脈象多弦細而滑順,舌頭多灰白色而滑潤,指紋發青發紫。
- 由於丹毒引起的痙攣,脈象多浮而跳動得快,舌頭多鮮紅色,指紋發紫發青。
- 由於胎熱引起的痙攣,脈象多洪大而跳動得快,舌頭多發紫紅色,指紋也發青發紫。
- 由於積熱引起的痙攣,脈象多跳動得快而有力,舌頭多焦黃,指紋發紫而滯留。
以上五種症狀,如果指紋三關(指紋的根部、中部和尖部)全部發黑,推按不動的,病情都無法治癒。
治療:
- 由於胎熱引起的痙攣,宜用「四順清涼飲」(鮮生地、當歸、生錦紋、生甘草)調服祕方「珍珠丸」(西黃五分、琥珀三錢、珠粉一錢、雷丸、天竺黃、胡連各五錢、銀胡、廣木香、陳膽星各三錢、雞內金一兩、檳榔七錢、赤金箔五十張研末,用神麯糊成丸,像芥子一樣大,金箔為外衣)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專門治療小兒急驚風,痰迷心竅,抽搐昏暈,牙關緊閉,口不能啼叫,命在旦夕,急用此丸,可以立即使人起死回生。
癇熱發痙,初用羚角鉤藤湯(羚羊角、雙鉤藤、九制膽星、天竺黃、嫩桑芽、鮮竹葉心)調下猴馬二寶散(真猴棗一分、真馬寶一分,共為末),藥湯調下;或用菊花天麻湯(真滁菊、明天麻、白知母、生玳瑁、石決明、蜣螂蟲)調下癇症鎮心丹(真珠粉、真馬寶、羚羊角各五分,川貝母二錢,為末糊丸,如綠豆大),每次一二丸,藥湯調下。
白話文:
小孩發燒抽搐,一開始可以用羚角鉤藤湯(包含羚羊角、雙鉤藤、九制膽星、天竺黃、嫩桑芽、鮮竹葉心)調和猴馬二寶散(真猴棗一分、真馬寶一分,磨成粉末)服用;或者用菊花天麻湯(包含真滁菊、明天麻、白知母、生玳瑁、石決明、蜣螂蟲)調和癇症鎮心丹(真珠粉、真馬寶、羚羊角各五分,川貝母二錢,磨成粉末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)服用,每次一到兩顆,用藥湯送服。
丹毒發痙,初用銀翹浮萍湯(金銀花、連翹、齒牙、生甘草、苦桔梗、鮮竹葉、水蘆根、紫背浮萍草),藥湯調下五福化毒丸;或用五味化毒湯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紫花地丁草、蒲公英、紫背天葵草)調下犀角解毒丸。
白話文:
丹毒病發痙攣時,最初可用銀翹浮萍湯(金銀花、連翹、牙齒和生甘草、苦桔梗、鮮竹葉、水蘆根、紫色背面的浮萍草),藥湯調服五福化毒丸。或者使用五味化毒湯(金銀花、野生菊花、紫花地丁草、蒲公英、紫色背面的天葵草)調服犀角解毒丸。
胎毒發痙,初用胡連甘草湯(胡黃連、生甘草、淡竹葉、鮮生地、木通)調下解毒延齡丹(收兒臍帶寸許焙研末五分、小川連二分半、飛辰砂一分,蜜和為丸)三分,藥湯下,以逐毒定痙;或用三豆銀翹湯(生扁豆、生綠豆、黑料豆、銀花、連翹、生甘草)調下生熟解毒丸(生炒子芩、生炒川柏、生炒胡連各一錢,生炙甘草各八分,上擂水為丸,如小米大,辰砂雄黃為衣,每服十丸)。
白話文:
如果懷孕時有「胎毒」的情況,在初期可以使用由胡黃連、生甘草、淡竹葉、新鮮生地、木通組成的甘草湯來解除毒素。也可以服用含有收縮子宮肌束作用的延齡丹,每次三分,配合藥湯一起服用,以排除毒素並穩定抽搐症狀。或者可以用生扁豆、生綠豆、黑料豆、銀花、連翹、生甘草等材料製成的三豆銀翹湯搭配生熟解毒丸一同服用。生熟解毒丸是由生炒子芩、生炒川柏、生炒胡連各一兩,生炙甘草各八分混合而成,再用水磨碎後搓成像小米大小的丸子,最後在表面塗抹辰砂和雄黃作為外層保護膜,每次服用十粒即可。
積熱發痙,便閉者,涼膈加羚羊湯(薄荷、連翹、生錦紋、焦山梔、青子芩、生甘草、羚羊角、元明粉、淡竹葉、白蜜);便通者,四物鎮痙湯(羚羊角、浙茯苓、生石膏、淡竹瀝)。善後之法,或用鞠通五汁飲(鴨梨汁、麥冬汁、荸薺汁、生藕汁、鮮蘆根汁或用蔗漿),和勻涼服,重湯燉溫。
四、暑痙。暑兼濕熱後,有濕痙一條,此則偏於熱多濕少之病,《經》謂「後夏至為病暑者」是也。按俗名小兒急驚風者,惟暑月最多,而兼證最雜,非心如澄潭,目如珠智,筆如分水犀者,未易辨此。蓋小兒膚薄神怯,經絡臟腑較小,不耐暑氣發泄。邪之來也,勢如奔馬。
白話文:
積熱發痙,大便不通者,服用涼膈加羚羊湯(薄荷、連翹、生錦紋、焦山梔、青子芩、生甘草、羚羊角、元明粉、淡竹葉、白蜜)。
大便通暢者,服用四物鎮痙湯(羚羊角、浙茯苓、生石膏、淡竹瀝)。
後續調理方法,可以使用鞠通五汁飲(鴨梨汁、麥冬汁、荸薺汁、生藕汁、鮮蘆根汁),攪拌均勻後冷服,或用蔗漿,隔水燉熱溫服。
四、暑痙。在暑熱後兼有濕熱,可能會出現濕痙,這種情況偏於熱多濕少,《傷寒論》中說「後夏至為病暑者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民間俗稱的小兒急驚風,在夏季最為常見,而且症狀複雜多樣,如果不是心如明鏡、眼如明珠、筆如刀刻般精細,很難辨別清楚。因為小兒皮膚薄、精神弱,經絡臟腑較小,無法承受暑氣的洩露。邪氣侵襲時,勢如奔馬。
其傳變也,急如掣電;豈粗疏者所能當此任哉!如暑月小兒身熱頭痛,項強無汗,此暑兼風寒者也,宜杏仁;有汗,則仍用銀翹散,重加桑葉;咳嗽,則用桑菊飲;汗多,則用白虎湯;脈芤而喘,則用人參白虎湯;身重汗少,則用蒼朮白虎湯;脈芤面赤,多言喘喝欲脫者,即用生脈散;神識不清者,即用清營湯加鉤藤、丹皮、羚羊角;神昏者,兼用紫雪丹、牛黃丸等;病勢輕微者,如清絡飲之類,方法悉載上焦篇。學者當與前三焦篇、暑門中細心求之。
白話文:
這病情的變化,快得就像閃電一樣,哪裡是粗心大意的人能應付得了的!比如夏天的小孩子發燒頭痛,脖子僵硬不出汗,這是暑氣加風寒的症狀,應該用杏仁;如果出汗了,就繼續用銀翹散,再加桑葉;咳嗽的話,就用桑菊飲;出汗很多,就用白虎湯;脈象虛浮並且喘氣,就用人參白虎湯;身體沉重出汗少,就用蒼朮白虎湯;脈象虛浮,臉色發紅,說話多,喘氣,想要昏迷過去,就用生脈散;神志不清的,就用清營湯,再加上鉤藤、丹皮、羚羊角;神志昏迷的,還要加上紫雪丹、牛黃丸等等;病情輕微的,可以用清絡飲之類的藥方,具體方法都記載在上焦篇。學習者應該與前三焦篇、暑門一起仔細研究。
余按嬰兒頭脊兩部腦筋最靈,凡猝然傷暑,即風翔火熾,藉乳釀痰,激動腦筋,發痙而似驚者,夏月最多。其因有二:一為猝冒暑風,一為驟中暑穢。世俗通稱急驚,皆不查病因,見形取名,以欺病家。
蓋暑風初起,其症有二:一頭痛壯熱,項強無汗,角弓反張,咳痰驚啼,吳鞠通所謂「暑兼風寒」者也;二面紅灼熱,目赤自汗,脊強肢瘛,此張壽甫所謂「熱動肝風而腦筋妄行」者也。暑穢初起,壯熱面紅,目赤上視,齡齒弄舌,手足瘛瘲,神識昏迷,四肢厥逆,二便不通,或瀉不爽,此葉天士所謂「熱氣閉塞,孔竅昏迷若驚,是為暑厥」也。
凡暑兼風寒者,苔白微黃,脈左浮緊,右浮滑,指紋浮紅帶青,或兼淡紫,無汗,宜用加味香薷飲(西香薷、制川樸、羌活、扁豆衣、秦艽、鉤藤),或用新加香薷飲(香薷、制川樸、金銀花、扁豆花、連翹、竹葉),有汗則用加減涼膈散(牛蒡子、滁菊花、明天麻、連翹、天水散、荷葉包、鮮竹葉、桑芽、燈心);暑重,加西瓜翠衣;兼咳,則用桑菊飲;暑動肝風者,舌黃或赤,脈多弦數,甚或弦滑,指紋青紫竄出氣關,熱渴汗多者,古方竹葉石膏湯主之(方見前),或新加白虎湯(生石膏、益元散、知母、西洋參、竹葉、荷花露)。
白話文:
我認為嬰兒的頭部和脊椎兩側的腦筋最為敏感。凡是突然受暑熱傷害,即風邪火盛,藉助乳汁生痰,刺激腦筋,發作抽搐而類似驚風的症狀,在夏季最多見。其原因有二:一是突然吹到暑風,一是劇烈中暑病邪。民間俗稱「急驚」,都不查明病因,見狀取名,欺騙病人及其家屬。
暑風初起,其症狀有二:一是頭痛、發熱、頸部僵硬無汗,角弓反張,咳痰、驚啼,吳鞠通稱為「暑兼風寒」者;二是面紅發熱,眼睛發紅出汗,脊部僵硬、四肢麻木,這是張壽甫所說的「熱動肝風而腦筋妄行」者。暑穢初起,發熱、面紅,眼睛發紅上視,咬牙切齒弄舌,手足麻木,精神恍惚,四肢厥冷,二便不通,或腹瀉不爽,這是葉天士所說的「熱氣閉塞,孔竅昏迷若驚,是為暑厥」者。
凡是暑兼風寒者,舌苔白微黃,脈象左浮緊,右浮滑,指紋浮紅帶青,或兼淡紫,無汗,宜用「加味香薷飲」(西洋參、制川樸、羌活、扁豆衣、秦艽、鉤藤),或用「新加香薷飲」(香薷、制川樸、金銀花、扁豆花、連翹、竹葉),有汗則用「加減涼膈散」(牛蒡子、滁菊花、明天麻、連翹、天水散、荷葉包、鮮竹葉、桑芽、燈心);暑重,加西瓜翠衣;兼咳,則用桑菊飲;暑動肝風者,舌黃或赤,脈多弦數,甚或弦滑,指紋青紫竄出氣關,發熱口渴、出汗多者,古方竹葉石膏湯主治(方見前),或「新加白虎湯」(生石膏、益元散、知母、西洋參、竹葉、荷花露)。
營熱昏痙者,暑陷營分,舌必絳赤,痙而且厥,再挾乳汁釀痰,矇蔽心包,堵其神氣出入之清竅,不論暑風、暑溫、暑痙、暑厥,皆宜羚羊清營湯(羚羊角、金銀花、生山梔、鮮生地、青連翹、淡竹瀝)調下紫雪丹三分。面赤多言,喘喝欲脫,急用生脈散(太子參、麥冬、瘛瘲)救之。
暑穢閉竅者,舌多黃赤濁膩,脈多沉伏,指紋紫赤不鮮。若脈芤而喘,大汗息促,指紋青黑,直出命關者,此內閉外脫之危候,治宜清芬宣竅為主。舌苔垢膩者,清芬闢疫湯(蘇薄荷、佩蘭葉、活水蘆根、青蒿腦、鮮石菖蒲、鮮茅根)調下玉樞丹二粒或至寶丹一顆;舌上無苔者,石氏犀角地黃湯(犀角尖、銀花、鮮生地、連翹、活水蘆根、鮮石菖蒲、廣鬱金、梨汁、竹瀝、薑汁少許)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,或用陸氏犀羚鎮痙湯(犀角、羚羊角、鮮生地、元參、銀花、連翹、人中黃、竹瀝)調下至寶丹一顆;痙定神蘇以後,或用清肺輕劑,清絡飲(鮮荷葉邊、鮮銀花、西瓜翠衣、鮮扁豆花、鮮絲瓜皮、鮮竹葉)主之,或用清涼血分,四汁二心湯(鮮生地汁、雪梨汁、西瓜汁、生藕汁,先用捲心竹葉五十支,用水兩碗,煎取清湯,將四汁和入,約煎二十餘沸,衝入蓮子心二十支,時時灌飲)主之。
白話文:
營熱昏痙
夏季陰暑深入體內營分,舌頭必定絳紅,痙攣而半身冰冷,另外還有乳汁鬱結化痰,矇蔽心包,阻礙神氣出入經脈。不論是暑風、暑溫、暑痙、暑厥,都適合使用羚羊清營湯(羚羊角、金銀花、生山梔、鮮生地、青連翹、淡竹瀝),調下紫雪丹三分。
若面赤多言,喘氣急促快要虛脫,立即使用生脈散(太子參、麥冬、瘛瘲)搶救。
暑穢閉竅
舌頭多見黃赤濁膩,脈象多沉伏,手指紋呈現紫赤色澤。如果脈象洪大有力且喘氣,大汗淋漓氣促,手指紋青黑,直達生命危險的關卡,這是內閉外脫的危急症狀,治療宜以清芬宣竅為主。
舌苔垢膩者,使用清芬闢疫湯(蘇薄荷、佩蘭葉、活水蘆根、青蒿腦、鮮石菖蒲、鮮茅根)調下玉樞丹二粒或至寶丹一顆;舌頭無苔者,使用石氏犀角地黃湯(犀角尖、銀花、鮮生地、連翹、活水蘆根、鮮石菖蒲、廣鬱金、梨汁、竹瀝、薑汁少許)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,或使用陸氏犀羚鎮痙湯(犀角、羚羊角、鮮生地、元參、銀花、連翹、人中黃、竹瀝)調下至寶丹一顆;痙攣停止神智清醒後,可以使用清肺輕劑,清絡飲(鮮荷葉邊、鮮銀花、西瓜翠衣、鮮扁豆花、鮮絲瓜皮、鮮竹葉)為主,或使用清涼血分,四汁二心湯(鮮生地汁、雪梨汁、西瓜汁、生藕汁,先用捲心竹葉五十支,用水兩碗,煎取清湯,將四汁和入,約煎二十餘沸,衝入蓮子心二十支,時時灌飲)為主。
五、濕痙。按此一條,瘛瘲兼有。其因於寒濕者,則兼太陽之氣;其泄瀉太甚,下多亡陰者,木氣來乘則瘛矣。按中濕即痙者少。蓋濕性柔而下行,不似風剛而上升也。其間有兼風之痙,《名醫類案》中有一條云:小兒吐哯欲作癇者,五苓散最妙。本論濕溫上焦篇,有三仁湯一法。
邪入心包,用清宮湯,去蓮心、麥冬,加銀花、赤小豆皮一法,用紫雪丹一法,銀翹馬勃散一法,《千金》葦莖湯加滑石、杏仁一法。而寒濕例中,有形似傷寒,舌白不渴,經絡拘急,桂枝姜附湯一法。凡此非必皆現痙病而後治。蓋既感外邪,久則致痙,於其未痙之先,知系感受何邪,當以何法治之,而痙病之源絕矣。
白話文:
第五種:濕痙。根據這一點,痙病和瘛病都有。它的原因是寒濕,則兼有太陽之氣;其泄瀉過甚,下多亡陰的人,木氣上侵,就會發生瘛病。根據中濕即痙的人少。因為濕的性質柔軟而向下走,不像風那樣剛烈而向上走。其中有兼風的痙攣,《名醫類案》中有一條說:小兒嘔吐昏迷欲發癇病的,五苓散最好。本論濕溫上焦篇,有「三仁湯」一法。
邪氣進入心包,用清宮湯,去掉蓮心、麥冬,加銀花、赤小豆皮一法,用紫雪丹一法,銀翹馬勃散一法,《千金方》的「葦莖湯」加滑石、杏仁一法。而寒濕例中,有形似傷寒的,舌白不渴,經絡拘急,桂枝姜附湯一法。凡是這些都不要一定要出現痙病症狀才治療。因為既然感了外邪,時間長了就會導致痙病,在其還沒痙病之前,知道是什麼邪氣造成的,應該用什麼方法治療,就可以根絕痙病的根源了。
豈不愈於見痙治痙哉!廉按中濕即痙者少,其間必有兼證,約有二因:一因濕滯兼風,外襲太陽經,發汗太多,致項脊強而痙攣者,但痙不搐;一因濕熱動風,直竄腦神經,致腦膜炎而發痙瘛者,痙厥兼搐。
古時皆稱柔痙,惟方吳二家則名濕痙,蓋風濕過汗而發痙攣者,必身熱自汗,肌肉煩疼,項強口噤,四肢拘急,角弓反張,手足微冷,此《內經》所謂「諸痙項強皆屬於濕」是也,亦即《金匱要略》所謂「太陽病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」也。
濕熱動風而發痙瘛者,卒然口噤,角弓反張,壯熱自汗,口燥渴飲,手足瘛瘲,目瞪昏厥,此《內經》所謂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是也,陳平伯所謂「濕熱化火,火動則風生,風煽則火熾,外竄督脈則成痙,上竄腦中則為厥」,正《素問》所謂「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」是也。
白話文:
難道不比單純治療抽筋更好嗎?廉按:中醫認為單純濕氣引起的抽筋很少,其中一定有其他證候,大約有兩種原因:一是濕氣阻滯兼有風邪,侵襲太陽經,出汗過多,導致頸部和脊椎僵硬而抽搐,但抽搐而不痙攣;一是濕熱擾動風邪,直接竄入腦神經,導致腦膜炎而發作抽筋痙攣,抽搐同時痙攣。
古時候都稱之為「柔痙」,只有方廣和吳昆兩位醫家稱之為「濕痙」,這是因為風濕過度出汗而發作抽搐痙攣的,一定會發熱自汗,肌肉痠痛,頸部僵硬,張口困難,四肢不能伸直,身體弓起呈角弓反張狀,手腳稍冷,這正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各種抽搐頸部僵硬都屬於濕氣」的道理,也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「太陽經發熱出汗,而不怕冷的,叫做柔痙」的道理。
濕熱擾動風邪而發作抽筋痙攣的,會突然張口困難,身體弓起呈角弓反張狀,發燒自汗,口乾口渴想喝水,手腳僵硬抽搐,目光呆滯昏厥,這正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各種發熱昏厥抽搐痙攣的,都屬於火熱」的道理,陳平伯所說的「濕熱化為火,火動則生風,風煽則火旺,向外竄入督脈就成為抽搐痙攣,向腦中竄入就會發作痙厥」,正是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所說的「血氣同時上衝頭部,就會發作大痙厥,痙厥則會突然死亡」的道理。
凡痙攣脈多浮眩,甚或弦急,舌多白滑,或白而糙,首當活絡舒筋為君,佐以熄風化濕,古方觀音散加減(生苡仁、生明乳香、川桂枝、竹茹、生沒藥、茯苓、天麻、桑枝),時方陳氏熄風勝濕湯(羚羊角、竹茹、秦艽、鉤藤、絲瓜絡、飛滑石、梗通草、鮮桑枝)。痙瘛脈多弦數,甚則弦勁,舌多黃膩,甚或焦黃,指紋色多青紫而顯明。
白話文:
凡是出現痙攣症狀的患者,脈象多半浮而眩亂,嚴重者甚至弦急,舌頭大多呈現白滑,或白而粗糙。治療的首要原則是活絡舒筋,以達到通經活絡、舒筋止痛的效果,可以佐以熄風化濕的藥物來輔助。古方「觀音散」可加减使用,方中包含生苡仁、生乳香、川桂枝、竹茹、生沒藥、茯苓、天麻、桑枝等藥材。
現代常用的方劑陳氏熄風勝濕湯也可用於治療痙攣,方中包含羚羊角、竹茹、秦艽、鉤藤、絲瓜絡、飛滑石、梗通草、鮮桑枝等藥材。
痙瘛症的患者,脈象多呈現弦數,嚴重者則弦勁有力,舌頭大多呈現黃膩,嚴重者甚至焦黃,指紋顏色多呈青紫色且明顯。
若天庭青黯,目瞪直視,脈細勁,或伏堅,紋則粗硬如露青筋,推之血不流利,昏厥過二十四小時不醒者,則必其氣不復返而死矣。初起時,首當熄風定瘛為君,佐以豁痰泄熱,古方竹葉石膏湯加減(方見前),時方羚麻白虎湯加減(方見前)。善後之法,總以濡血養筋為君,佐以健胃,加減四物湯(細生地、生白芍、黃草石斛、當歸、炙甘草、桑枝)。尚有餘熱者,仍佐清熱;見有氣虛者,當佐益氣。
如見關節處微腫且疼,不能屈伸者,則用茅根桑枝煎(鮮茅根、嫩桑枝各五錢,阿斯必林片一片沖)退筋節之炎,以定攣痛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額頭青黑黯淡,眼睛直直地瞪著,脈搏細小有力,或沉伏堅硬,血管紋路粗糙堅硬像露出的青筋,按壓時血液不流暢,昏迷超過二十四小時不醒,那麼必定是氣血不復返而死亡。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以熄風定驚為主要治療方法,輔以豁痰泄熱,可以使用古方竹葉石膏湯加減,或時方羚麻白虎湯加減。疾病痊癒後,應以滋養血液、強健筋骨為主要治療方法,輔以健脾胃,可以使用加減四物湯(細生地、生白芍、黃草石斛、當歸、炙甘草、桑枝)。如果還有餘熱,則應繼續輔以清熱;如果出現氣虛,則應該輔以益氣。
如果患者關節處輕微腫脹並且疼痛,不能彎曲伸展,那麼可以使用茅根桑枝煎(鮮茅根、嫩桑枝各五錢,阿斯匹林片一片沖服)治療筋節炎症,以緩解攣縮疼痛。
六、燥痙。燥氣化火,消爍津液,亦能致痙。其治略似風溫,學者當於本論前三焦篇秋燥門中求之。但正秋之時,有伏暑內發,新涼外加之證。燥者,宜辛涼甘潤,有伏暑則兼濕矣,輕則苦辛淡,甚則苦辛寒矣。不可不細加察。如燥氣化寒,脅痛嘔吐,法用苦溫,佐以甘辛。
廉按燥痙其因有二:一因五氣化火,火必就燥,液涸動風,每致痙瘛;一因秋燥時,伏暑內發,新涼外搏,燥熱動風,亦多發痙瘛。液涸動風者,舌絳且干,口乾齒燥,手指蠕動,繼則目竄斜視,手足瘛瘲,或厥或呃,卻無痰涎,脈左細勁,右浮大,指紋淡紅帶青,或兼淡紫,此胡在茲所謂「陰虛陽亢,肝風上翔,猝發痙厥」也。
白話文:
燥痙的成因主要有兩種:一是五氣化火,火氣容易引發燥熱,導致津液耗損,進而引起痙攣;二是秋季乾燥時,暑氣內伏,新涼外加,燥熱之氣與風寒相搏,也會導致痙攣。津液耗損引發痙攣的表現是舌頭紅而乾燥、口乾齒燥、手指不停抖動,接著會出現眼球亂轉斜視、手腳抽搐,甚至昏厥或呃逆,但沒有痰液,脈象是左邊細而有力,右邊浮而大,指紋淡紅色帶青色或略帶紫色。這就像胡在茲所說的「陰虛陽亢,肝風上翔,猝發痙厥」。治療燥痙的方法類似風溫,可以參考本論前三焦篇秋燥門中的內容。但要注意的是,如果燥氣化寒,出現脅痛嘔吐的症狀,就需要用苦溫的藥物,並佐以甘辛的藥物。
初用阿膠雞子黃湯(陳阿膠、生白芍、生牡蠣、鮮生地、女貞子、黃甘菊、雞子黃),並治婦女血虛生風,見有頭暈心悸,耳鳴躁擾,或發痙,或猝厥者,屢投輒效;或小定風珠(陳阿膠、生龜板、淡菜、雞子黃、童便),或雞子黃煎(雞子黃十枚,亂髮一團,沸湯洗淨,二味入銅鍋內,以炭火緩緩拌熬,令同化如水,即置地上出火氣,頻頻灌之),並治胎毒丹毒火瘡,塗之亦效;若肝絡尚有伏熱者,用加減阿膠黃連湯(陳阿膠、小川連、生白芍、羚羊角、雞子黃,童便沖);肺經有黏痰者,用青鉛鎮沖湯(方見前),加竹瀝、梨汁,終用五汁飲以善後。
白話文:
初次使用[阿膠雞子黃湯]:
(材料:當歸、生白芍、生牡蠣、鮮生地、女貞子、黃甘菊、雞子黃)
用於治療婦女血虛生風,症狀包括頭暈心悸、耳鳴煩躁、抽搐或昏厥。使用後往往有效。
[小定風珠]:
(材料:當歸、生龜板、淡菜、雞子黃、童便)
雞子黃煎:
(材料:雞子黃十枚、亂髮一團)
將亂髮用沸水洗淨,與雞子黃一起放入銅鍋中,用小火慢慢攪拌熬煮,使其完全融化如水狀。然後將鍋移至地上,讓其冷卻,並不斷攪動。用於治療胎毒、丹毒和火瘡,外敷也有效。
肝經有伏熱:
使用加減[阿膠黃連湯]:
(材料:當歸、小黃連、生白芍、羚羊角、雞子黃,用童便沖服)
肺經有黏痰:
使用青鉛鎮沖湯(具體配方見前文),加入竹瀝、梨汁,最後用五汁飲調養。
燥熱動風者,舌乾苔焦,唇焦齒乾,頭痛身熱,繼則脊強肢瘛,氣升痰壅,或喘或厥,神煩驚啼,脈左弦數,右滑搏,指紋青紫,直竄命關,此吳鞠通所謂「燥氣化火,消爍津液,亦能致痙」也。
便通者,用清離定巽湯(青連翹、冬桑葉、鮮生地、鮮竹葉、滁菊花、元參、木瓜、鉤藤);便閉者,用元蜜煎(元明粉四分、白蜜四錢泡湯),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,終用四汁二心湯(方見前)以善後。不論虛燥實燥,若津液未能回覆,指紋或淡或紫,透關射甲者,症多不治,惟虛燥尤為危險。
七、內傷飲食痙(俗名慢脾風)。按此證必先由於吐瀉,有脾胃兩傷者,有專傷脾陽者,有專傷胃陽者,有傷及腎陽者。參苓白朮散、四君、六君、異功、補中益氣、理中等湯,皆可選用。虛寒甚者,理中加丁香、肉桂、肉果、訶子之類;因他病傷寒涼藥者,亦同此例。《葉案》中有「陰風入脾絡」一條,方在小兒癇痙厥門中,其小兒吐瀉門中,言此證最為詳細,案後華岫云駁俗論最妙,學者不可不靜心體察焉。再參之錢仲陽、薛立齋、李東垣、張景岳諸家,可無餘蘊矣。
白話文:
燥熱動風
舌頭乾燥、舌苔發焦,嘴脣乾裂、牙齒乾枯,頭痛、身體發熱,接著背部強直、四肢抽搐,氣息上升、痰液壅塞,或喘息或昏厥,精神煩躁、驚恐啼哭,脈搏左側弦脈急促,右側滑脈有力,手指紋路發青發紫,直衝生命關口,這正如吳鞠通所說的「燥氣化火,消耗津液,也能導致痙攣」。
便通者
使用清離定巽湯(青連翹、冬桑葉、鮮生地、鮮竹葉、滁菊花、元參、木瓜、鉤藤)。
便閉者
使用元蜜煎(元明粉四分、白蜜四錢泡湯),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,最後用四汁二心湯(方見前)善後。
無論虛燥或實燥,如果津液無法恢復,手指紋路或淡或紫,透射指甲,這種病症多半無法治癒,而虛燥尤其危險。
七、內傷飲食痙(俗名慢脾風)
這種病症必定是先因嘔吐或腹瀉,有的脾胃兩傷,有的專傷脾陽,有的專傷胃陽,有的損傷腎陽。參苓白朮散、四君、六君、異功、補中益氣、理中等湯都可以選用。
虛寒嚴重者,理中加丁香、肉桂、肉果、訶子等藥物;因其他病症服用寒涼藥物者,也比照此做法。《葉案》中有一條「陰風入脾絡」,方劑在小兒癇痙厥門中,其小兒吐瀉門中,對於這種病症的說明最為詳盡,案後華岫雲駁斥俗論非常精彩,學者不可不仔細體察。再參考錢仲陽、薛立齋、李東垣、張景嶽等名家的說法,就沒有遺漏了。
再按此證最險最為難治,世之訛傳妄治已久,四海同風,歷有年所,方中行駁之於前,諸君子暢論於後,至今日而其偽風不息,是所望於後之強有力者,悉取其偽書而焚耳。細觀《葉案》治法之妙,全在見吐瀉時,先防其痙,非於既痙而後設法也。
八、客忤痙(俗謂驚嚇)。按小兒神怯氣弱,或見非常之物,聽非常之響,或失足落空跌僕之類,百證中或有一二。非小兒所有痙病,皆因於驚嚇也。證現發熱,或有汗,或無汗,面時青時赤,夢中囈語,手足蠕動。宜復脈湯,去參、桂、薑、棗,加丹參、丹皮、犀角,補心之體以配心之用。
白話文:
這種病症最危險最難治療,世人誤傳亂治已經很久了,各地風行,持續多年,前人已經駁斥過,後人也都討論過,直到現在錯誤的觀念依然存在,希望有能力的人,都把那些錯誤的書籍燒掉。仔細觀察葉氏醫案的治療方法,精妙之處在於看到病人吐瀉時,就先預防痙攣,而不是等到痙攣發作之後才想辦法。
孩子神經脆弱體弱,看到不尋常的事物、聽到不尋常的聲音,或者跌倒摔跤等,都會出現痙攣,但並不是所有孩子的痙攣都是因為驚嚇造成的。發病時會發熱,有時出汗,有時不出汗,臉色忽青忽紅,睡夢中說胡話,手腳抽動。可以服用復脈湯,去掉人參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丹參、丹皮、犀角,補益心臟,以配合治療。
大便結者加元參;溏者,加牡蠣;汗多神不寧,有恐懼之象者,加龍骨、整琥珀、整硃砂塊(取其氣、而不取其質),必細詢病家確有所見者,方用此例。若語涉支離,猜疑不定者,靜心再診,必得確情,而後用藥。
愚兒三歲,六月初九辰時,依門落空,少時發熱,隨熱隨痙,昏不知人,手足如冰,無脈;至戌時而痙止,身熱神昏無汗;次日早,余方與復脈湯,去參、桂、薑、棗,每日一帖,服至三四杯,不飲不食;至十四日巳時,得戰汗而愈。若當痙厥神昏之際,妄動亂治,豈有生理乎,蓋痙厥則陰陽逆亂,少不合拍,則不可救。
白話文:
大便硬結的患者,可以加人參;如果大便稀軟,則加牡蠣;如果出汗多,神志不寧,並且有恐懼的表現,可以加龍骨、琥珀、硃砂(只取藥氣,不取藥質),但必須仔細詢問病患,確認他們確實有這些症狀,才能使用這個方法。如果患者描述病情支離破碎,或者猜疑不定,就應該靜心再診,一定要了解清楚病情的真相,才能用藥。
我的兒子三歲,六月初九辰時,因房門敞開而受寒,不久後發燒,隨着發燒就開始抽搐,昏迷不醒,手腳冰涼,沒有脈搏;一直到戌時才停止抽搐,身體發熱,神志昏迷,不流汗;第二天早上,我給他服用復脈湯,去掉了人參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每天一帖,喝到三四杯,他不肯喝水也不肯吃東西;一直到十四日巳時,才出汗退燒,病癒。如果在抽搐昏迷的時候胡亂用藥,就會危及生命,因為抽搐昏迷是陰陽失衡,氣血不和,如果不及時救治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病家情急,因亂投藥石,胡針亂灸,而死者不可勝紀也。按朱遂生云:痙不待治而自止,此證不必責其痙也。發熱無汗,純是外感,自初九至十四,凡六日,恰合經盡汗解之期,復脈湯非其治也。若以浮萍銀翹湯治之,不過一藥病愈矣。若包絡熱重,唇舌乾燥,目睛有赤縷者,牛黃清心丸,本論牛黃安宮丸、紫雪丹輩,亦可酌用之。汪瑟庵云:世妄傳驚風之證,惟此一證,乃副其名。
其因風因熱等項之驚,神氣昏憒,往往對面擊鼓放銃,全然不知;客忤之證,則神驚膽怯,畏見異言異服,極易分別也。朱遂生曰:客忤痙,輕者僅神驚膽怯,重者則神氣昏憒。王氏子年十七,夜出為瘋狂人所逐,因而成痙,背反張,腿強直,氣閉肢冷,呼喚不應,用通竅散,吹其鼻孔,復用水磨紫金錠灌之立愈。
白話文:
病人病情緊急,常常亂投藥物,胡亂針灸,導致死亡的人數不計其數。朱遂生說,痙攣症不用治療也會自行停止,這病症不必責怪痙攣。發燒無汗,完全是外感,從初九到十四,共六天,剛好符合經期結束而汗退的時機,復脈湯並不適合治療。如果用浮萍銀翹湯治療,只需一劑藥就能痊癒。如果包絡熱盛,嘴唇舌頭乾燥,眼白有血絲,可以用牛黃清心丸。本論中的牛黃安宮丸、紫雪丹等藥物也可以酌情使用。汪瑟庵說,世人誤傳驚風症,只有這一种症狀才是真正的驚風。
其他因風、因熱等引起的驚嚇,神志昏迷,常常對面擊鼓放炮,完全不知情。客忤症則神志驚恐膽怯,害怕見到奇怪的人和衣服,很容易區分。朱遂生說,客忤痙,輕者只是神志驚恐膽怯,重者則神志昏迷。王氏之子十七歲,晚上出去被瘋狂的人追逐,因此患上痙攣,背部反張,腿部僵直,呼吸困難,四肢冰冷,呼喚不應,用通竅散吹他的鼻孔,再用研磨的紫金錠灌下去,立刻痊癒。
九、本臟自病痙(此證則瘛病也)。此證由於小兒之父母恐兒受寒,覆被過多,著衣過厚;或冬月房屋熱炕過暖,以致小兒每日出汗,汗多亡血,與產婦亡血致痙一理。肝主血,血足則柔,血虛則強,故曰本臟自病,此一痙也,又實為六淫致痙之根。蓋汗多亡血者,本臟自病;汗多亡衛外之陽,則易感六淫之邪也。
全賴明醫參透此理,於平日預先告諭小兒之父母,勿令過暖汗多亡血,暗中減少無窮之病矣,所謂治未病也。治本臟自病法,一以育陰柔肝為主,與治產後亡血病痙同法,所謂血足風自滅也。復脈湯、三甲復脈三方、大小定風珠二方,皆可選用。專翕膏,在痙止後,每日服四五錢,分兩次,為填陰善後計也。
白話文:
九、本臟自病痙(此證則瘛病也)
這症狀就是瘛病。這種病症是因小兒父母擔心孩子受寒,過度包裹,穿衣過厚;或是在冬月房屋暖炕過熱,導致孩子每天出汗,汗出太多,損失血液,與產婦生產後失血而導致痙攣的道理相同。
肝臟主血,血氣充足則身體柔順,血氣虛弱則身體強硬,所以說這是本臟自身生病導致的痙攣,也是六淫致痙的根本原因。因為汗出太多損失血液,就是本臟自身生病;汗出太多損失了衛外之陽,就容易感受六淫的邪氣。
全靠明醫洞悉此理,平時事先告誡小兒父母,不要讓孩子過於溫暖,汗出過多損失血液,就可以暗中避免無數疾病,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。
治療本臟自身生病的方法,以滋養陰血、柔肝為主,與治療產後失血病痙的方法相同,所謂“血足風自滅”也。復脈湯、三甲復脈三方、大小定風珠二方,都可以選用。專翕膏,在痙攣停止後,每天服用四五錢,分兩次服用,用於滋補陰血,作為善後治療。
六淫無汗致痙者,亦同此例。救風溫溫熱誤汗者,先與存陰,不比傷寒誤汗者,急於護陽也。蓋寒病不足在陽,溫病不足在陰也。
炳章按,石氏《醫原》「論痙病證治」一則,頗有發明,錄之以備參考。石芾南云:世俗未解六氣致病之理,不知六氣最易化燥,及小兒尤易化燥之理,見兒發熱,不問何邪,概曰風寒,輒與辛燥升散,雜以苦溫苦澀消導,津液耗傷,致成痙瘛。乃見兒痙瘛,便稱驚風,亂投冰麝金石苦寒慓悍毒藥,以為開竅鎮驚,清熱祛風,家藏丹丸,世傳秘方,多系如此,誤治甚多。又或將驚字誤作筋字,挑筋刺血,強推強拿,其在富貴之家,釀禍尤速。嘗見薦醫薦方,接踵而至,此醫用熱,彼醫用寒,一日之間,七方十劑遍嘗,刀針金石全施;又或送鬼叩神,此搖彼喚,使兒無片刻之安;重棉厚絮,爐火壺湯,使兒在熱盫之內。假使延一明理之醫,對症施治,夫何至於此極。大抵痙病多由於燥熱化風,雖名曰風,實是肝陽為病,筋失滋養,故致強急,試舉其大略言之。風寒初起,發熱無汗,無論痙與不痙,治以辛潤,如杏仁、牛蒡、桔梗之類。寒重者,加溫潤,如蔥白、生薑之類。風溫溫熱,治以辛涼,於辛潤法中,酌加微苦,如桑葉、姜皮、梔皮、連翹、蔗皮、梨皮、沙參之類。熱重者,酌加涼潤輕品,如銀花、菊花、知母、羚角、竹葉、蘆根、梨汁、蔗汁之類;濕痰,加半夏、蜜炙橘紅之類;熱痰,加川貝母、天竺黃、瓜蔞霜、花粉、膽星之類。燥火甚者,清燥救肺湯,在所必用;濕夾熱者,加辛涼辛苦,如蔻仁、通草、茯苓、滑石、鮮竹葉、鮮荷葉、扁豆花、姜炒川連之類;陰液虧極,色悴竅乾,無涕無淚,口喑不能言,宜速救液,如鮮生地、麥冬、元參、鮮首烏、阿膠、雞子黃、鮮石斛、生玉竹、女貞子、牡蠣、龜板之類,液虛燥極,必多進方回,切勿中途易法,致令不救。又按王勳臣小兒抽風之論,實亦瘛瘲之類,即吳鞠通所謂「內傷飲食痙」,世俗所謂慢脾風是也。王清任曰:夫抽風一症,今人治之不效者,非今人錯治,乃古方誤人。此證多由於傷寒溫疫,或痘疹吐瀉等證,病久而抽,則名曰慢驚風。慢驚風三字相連立名,不但文義不通,亦未細察病源。若真是風,風之中人,必有由皮膚入經絡,亦必有由表入里之證可查。既查無外感之表證,何得總言是風?其所以言風者,因見其病發作之時,項背反張,兩目天吊,口噤不開,口流涎沫,咽喉痰聲,昏沉不省人事,以為中風無疑。殊不知項背反張,四肢抽搐,手指固握,乃氣虛不固肢體也;兩目天吊,口噤不開,乃氣虛不上升也;口流涎沫,乃氣虛不歸原也。元氣既虛,必不能達於血管,血管無氣,必停留而痧,以一氣虛血瘀之證,反用散風清火之方,服散風藥,無風則散氣;服清火藥,無火則凝血;再服攻伐克消之方,氣敗血亡,豈能望生。每見業小兒科閱歷多者,絕不誤人。因抽風古方不效,見抽風則棄而不治。亦有看小兒現在之證,知必抽風,雖無方調治,亦必告知病家,此病恐將來抽風。凡將欲抽風之前,必先見抽風之證,如見頂門下陷,昏睡露睛,口中搖舌,不能啼哭,哭無眼淚,鼻孔煽動,咽喉痰聲,頭低不抬,口噤無聲,四肢冰冷,口吐白沫,胸高如碗,喘息氣促,面色青白,汗出如水,不能裹乳,大便綠色(大便色青,有寒有熱),腹內空鳴,下瀉上嗽,肌肉跳動,俱是抽風先兆。前二十證,不必全見,但見一二證,則知將來必抽。其中有可治者,有不可治者。若露睛天吊,不食不哭,痰鳴氣喘,病雖沉重,乃可治之證;若天庭灰黑,腎子收縮,或脈微細,或脈全無,外形雖輕,乃不治之症。可治者,宜可保立蘇湯主之(生黃耆一兩五錢、黨參三錢、白朮二錢、甘草二錢、當歸二錢、白芍二錢、炒棗仁三錢、萸肉二錢、枸杞子二錢、破故紙一錢、桃核肉一枚,水煎服。此方專治小兒因傷寒瘟疫,或痘疹吐瀉等證,病久氣虛,四肢抽搐,項背反張,兩目天吊,口流涎沫,昏沉不省人事。至其分兩,指四歲小兒而言;若兩歲者可減半;若一歲者可用三分之一;若二三月者,可用四分之一,不必拘於劑數。余治此證一日之間,用至二三劑者,服至不抽,必告知病家,不可因不抽,遂不服藥,必多服數劑,氣足方妥)。又按所述二十餘證,皆虛寒之象,故尚可救藥,若虛中挾熱,則難治矣。余治馬氏小兒,甫匝月患痙病,發表攻裡,湯丸雜投,針刺兼施,而痙不止,晝夜十數作。診之左臂上伸,右臂下垂,手固握,目斜視,口流涎,肢搐搦,身微熱,用燈草、薄荷、白蜜煎湯,少點薑汁,磨紫金錠灌之,痙減半,再服熱退而痙未全止,改用可保立蘇湯兩劑全愈。
白話文:
**六淫致病時沒有出汗而導致抽搐者,**也可以依照這個例子來治療。**對於因風寒或溫熱誤發汗的人,**首先要保住陰液,這與因傷寒誤發汗的人急於保陽不同。這是因為寒病的不足在陽,而溫病的不足在陰。
**炳章按,**石氏《醫原》中「論痙病證治」一則,有很深的見解,摘錄於此作為參考。石芾南說:世人不懂六氣致病的道理,不知道六氣最容易化燥,小孩子尤其容易化燥。看到孩子發燒,不問是哪種邪氣,籠統地說是風寒,就用辛燥的升散藥,混用苦溫苦澀的消導藥,津液受損耗,導致抽搐。
**然後看到孩子抽搐,**就說是驚風,亂用冰片、麝香、石藥、苦寒猛烈的毒藥,以為這樣可以開竅鎮驚、清熱祛風。家藏的丹丸、祖傳的祕方,大多都是這樣的,誤治很多。有時候還會把「驚」字誤認為「筋」字,挑筋刺血,強迫拉伸。在富裕人家,這樣的做法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。
**我曾看到有人推薦很多醫生和藥方,**接連不斷地來請醫求方。這個醫生用熱藥,那個醫生用寒藥,一天之內,七種藥方、十劑藥,都用遍了;還有的做法是送鬼叩神,這個人搖動,那個人叫喊,害得孩子一刻都不安寧;用厚棉被和厚絮把孩子包起來,爐火和熱水瓶圍著孩子,讓孩子處在熱氣騰騰的環境中。如果請一個明理的醫生,對症施治,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呢?
**總的來說,**痙病多是由於燥熱化風引起的。雖然稱之為風,實際上是肝陽為病,筋脈得不到滋養,所以導致強直。試著簡要地說一下:
**風寒初起,**發燒不出汗,無論痙攣與否,用辛潤藥治療,如杏仁、牛蒡、桔梗等。寒重的,加用溫潤藥,如蔥白、生薑等。
**風溫溫熱,**用辛涼藥治療,在辛潤藥中酌加微苦藥,如桑葉、姜皮、梔皮、連翹、蔗皮、梨皮、沙參等。熱重的,酌加涼潤輕薄的藥物,如銀花、菊花、知母、羚角、竹葉、蘆根、梨汁、蔗汁等;痰濕的,加半夏、蜜炙橘紅等;痰熱的,加川貝母、天竺黃、瓜蔞霜、花粉、膽星等。
**燥火很嚴重的,**清燥救肺湯是必用之方;濕熱夾雜的,加辛涼辛苦藥,如蔻仁、通草、茯苓、滑石、鮮竹葉、鮮荷葉、扁豆花、姜炒川連等;陰液虧得很厲害的,面色晦暗、眼竅乾燥、沒有鼻涕眼淚、口啞不能說話的,應該快速補充液體,如鮮生地、麥冬、元參、鮮首烏、阿膠、雞子黃、鮮石斛、生玉竹、女貞子、牡蠣、龜板等。液虛燥得很厲害的,一定要多吃幾次藥,切不可中途更改治療方法,致使無法救治。
**又根據王勳臣對小兒抽風的論述,**其實也是痙病之類,也就是吳鞠通所說的「內傷飲食痙」,世俗所謂的慢脾風。王清任說:「抽風這種病,現在的人治不好,並不是現在的人治錯了,而是古方的錯誤誤導了人。」這種病多是由於傷寒、溫疫,或者痘疹、吐瀉等病症引起的,病久了就會抽搐,這樣就稱為慢驚風。慢驚風三個字連在一起,不只是文義不通,而且也沒有仔細考察病源。如果是真的風,外來的風侵入人體,必定有從皮膚進入經絡的途徑,也必定有由表入裡的證據可以查驗。既然沒有發現外感的表證,怎麼能籠統地說都是風呢?之所以說風,是因為看到發病時,項背反張,兩目上吊,口緊閉打不開,口流涎沫,咽喉有痰鳴聲,昏沉不省人事,以為中風無疑。殊不知項背反張、四肢抽搐、手指緊握,是因為氣虛不能固護肢體;兩目上吊、口緊閉打不開,是因為氣虛不能上升;口流涎沫,是因為氣虛不能歸原。元氣既虛,必定不能到達血管,血管中沒有氣,必定停留成痧,把氣血虛瘀的病症,反用散風清火的藥方,服散風藥,沒有風就散氣;服清火藥,沒有火就凝血;再服攻伐克消的藥方,氣敗血亡,怎麼能指望活命呢?我發現,專門從事小兒科、經驗豐富的醫生,絕對不會誤人。因為抽風的古方無效,看到抽風就會放棄治療。也有的醫生根據小兒現在的證狀,知道必定會抽風,雖然沒有藥方治療,也會告知家屬,這種病恐怕將來會抽風。
**凡是將要抽風之前,**必定會先出現抽風的徵兆,如見頂門下陷、昏睡露睛、口中擺舌、不能啼哭、哭無眼淚、鼻孔扇動、咽喉痰鳴、頭低不抬、口緊無聲、四肢冰冷、口吐白沫、胸高如碗、喘息氣促、面色青白、汗出如水、不能包裹乳汁、大便綠色(大便色青,有寒有熱)、腹內空鳴、下瀉上嗽、肌肉跳動,都是抽風的先兆。前面二十種證狀,不一定全部都有,但只要出現一兩條,就能知道將來必定會抽風。其中有可以治好的,有不能治好的。如果露睛上吊、不食不哭、痰鳴氣喘,病勢雖然沉重,是可以治好的證狀;如果天庭灰黑、腎子收縮,或者脈細微,或者脈全無,外形雖然輕微,是不能治好的病症。可以治好的,宜用可保立蘇湯主治(生黃耆一兩五錢、黨參三錢、白朮二錢、甘草二錢、當歸二錢、白芍二錢、炒棗仁三錢、萸肉二錢、枸杞子二錢、破故紙一錢、桃核肉一枚,水煎服。此方專治小兒因傷寒瘟疫,或痘疹吐瀉等病症,病久氣虛,四肢抽搐,項背反張,兩目上吊,口流涎沫,昏沉不省人事。至於其分量,指的是四歲的小兒;如果兩歲的可以減半;如果一歲的可以用三分之一;如果二三月大的,可以用四分之一,不必拘泥於劑數。我治療此證時一天最多用過二三劑,服到不抽搐為止,必定告誡家屬,不可因為不抽搐就停止服藥,一定要多服幾劑藥,氣足才能痊癒)。
**又根據所述二十多個證狀,**都是虛寒的象徵,所以尚可治療,如果虛中挾熱,就難以治癒了。我治療馬氏小兒,剛出生一個月就患上痙病,發表攻裡,湯丸雜投,針刺兼施,而痙攣不止,晝夜十幾次。診斷時發現左臂向上伸,右臂向下垂,手緊握,目側視,口流涎,肢體抽搐,身體微熱,用燈草、薄荷、白蜜煎湯,少點薑汁,磨紫金錠灌給他喝,痙攣減半,再服用後熱退而痙攣未完全停止,改用可保立蘇湯兩劑全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