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55)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55)
1. 第五節,滋補劑
回陽急救湯,回陽生脈法,俞氏經驗方,載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
黑附塊(三錢),紫猺桂(五分),別直參(二錢),原麥冬(三錢,辰砂染),川薑(二錢),姜半夏(一錢),湖廣朮(錢半),北五味(三分)
炒廣皮(八分),清炙草(八分),真麝香(三釐,沖)
秀按,少陰病下利脈微,甚則利不止,肢厥無脈,乾嘔心煩者,經方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,然不及此方面面顧到,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。揣其方義,雖仍以四逆湯加桂溫補回陽為君,而以《千金》生脈散為臣者,以參能益氣生脈,麥冬能續胃絡脈絕,五味子能引陽歸根也;佐以白朮、二陳,健脾和胃,上止乾嘔,下止瀉利;妙在使以些許麝香,斬關直入,助參、附、薑、桂以速奏殊功,淺學者每畏其散氣而不敢用,豈知麝香同冰片及諸香藥用,固屬散氣,同參、朮、附、桂、麥、味等溫補收斂藥用,但顯其助氣之功,而無散氣之弊矣。此為回陽固脫,益氣生脈之第一良方。
廉勘,此節庵老名醫得心應手之方,凡治少陰中寒及夾陰傷寒,陽氣津液並虧,暨溫熱病涼瀉太過,克伐元陽,而陽虛神散者多效。妙在參、朮、附、桂與麝香同用,世俗皆知麝香為散氣通竅之藥,而不知麝食各種香藥,含英咀華,蘊釀香精而藏於丹田之間,故西醫藥物學中,推為壯腦補神之要藥。閱過香港曹錫疇麝香辨者,皆深悉之。惜吾國醫界尚多茫茫耳,陶俞二家,於西醫學未曾進行之前,能深信麝香功用,配合於溫補回陽之中,殊有卓識。吳鞠通輒詆其謬,亦未免所見不廣,信口雌黃者矣。以余所驗,服此方後,脈漸漸緩出者生,不出者死;暴出者亦死;手足不溫者亦死;若舌卷囊縮,額汗如珠不流,兩目直視者速死。
附姜白通湯,回陽通格法,俞氏經驗方,載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
川附子(五錢,炮,去皮臍),乾薑(四錢),蔥白(五莖,取汁沖)
豬膽(半枚,取汁沖)
秀按,猝中陰寒,厥逆嘔吐,下利色青氣冷,肌膚凜慄無汗,脈微欲絕,甚則十指腡紋縐癟,俗名癟腡痧證,實則為盛陰沒陽之候,故以大劑附、姜回陽為君;臣以蔥汁,得生陽之氣獨盛,以辛通脈道;反佐以一味膽汁者,恐陽藥一飲即吐,格拒而不得入也。此為溫熱回陽,苦辛通格之良方。然必內外兼治,庶幾能奏捷效,故嘉言外治兩法:一用蔥一大握,以帶輕束,切去兩頭,留白二寸許,以一面熨熱,安臍上,用熨斗盛炭火,熨蔥白上面,取其熱氣從臍入腹,甚者連熨二三餅。二用艾灸關元、氣海,各二三十壯,內外協攻,務在一時之內,令得陰散陽回,身溫不冷,脈漸出者,次服附姜歸桂湯,以驅營分之寒。若病人畏膽汁太苦者,代以瑩白童便亦可。
白話文:
第五節,滋補劑
回陽急救湯、回陽生脈法,是俞氏經驗方,記載在陶節庵的《傷寒六書》中。藥方組成如下:
黑附子三錢、紫肉桂五分、人參二錢、麥冬三錢(辰砂染)、川薑二錢、乾薑半夏一錢、白朮半錢、五味子三分、炒廣皮八分、炙甘草八分、麝香三釐(沖服)。
此方適用於少陰病下利、脈微弱,嚴重者腹瀉不止,四肢厥冷無脈,乾嘔心煩的患者。雖然經方中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,但不如此方全面有效,所以俞氏常以此方取得療效。此方以四逆湯加桂枝溫補回陽為主藥,以《千金方》生脈散為輔藥,人參益氣生脈,麥冬滋養胃陰,續絕之脈,五味子引補陽入腎;白朮、半夏健脾和胃,上止乾嘔,下止瀉利;妙在加入少許麝香,迅速提升藥效。一些初學者擔心麝香耗散元氣而不敢使用,其實麝香與冰片等芳香藥物雖有散氣作用,但與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、桂枝、麥冬、五味子等溫補收斂藥物合用,則能更好地發揮其助氣作用,而不會產生耗散元氣的弊端。此方是回陽固脫、益氣生脈的最佳藥方。
此方是節庵老先生得心應手的方劑,治療少陰中寒、陰寒夾雜傷寒,陽氣津液俱虧,以及溫熱病後服用寒涼藥物過度,損傷元陽,導致陽虛神散的病症療效顯著。此方妙在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、桂枝與麝香同用,世人皆知麝香具有散氣通竅的作用,卻不知麝香能吸收各種香藥之精華,蘊藏於丹田之間,因此西醫藥理學認為它是壯腦補神的良藥。讀過香港曹錫疇所著《麝香辨》者,皆深知此理。可惜我國醫界還有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。陶氏和俞氏在西醫學尚未發展之前,就能深刻認識麝香的藥理作用,並將其巧妙地運用於溫補回陽之中,其見解確實獨到。吳鞠通曾批評此方謬誤,其見解未免有些狹隘,信口開河了。根據我的臨床經驗,服用此方後,脈象漸漸緩慢有力者能活,脈象不出者會死;脈象跳動過快者也會死;手腳冰冷者也會死;舌頭卷縮、額頭汗珠如珠不流、兩眼直視者很快就會死亡。
附子乾薑蔥白湯,回陽通格法,是俞氏經驗方,記載在喻嘉言的《醫門法律》中。藥方組成如下:
川附子五錢(炮製,去皮臍)、乾薑四錢、蔥白五莖(取汁沖服)、豬膽汁半枚(取汁沖服)。
此方適用於猝患陰寒,厥逆嘔吐,下利色青氣冷,肌膚凜慄無汗,脈微欲絕,嚴重者十指紋路皺縮,俗稱癟腡痧證,這實際上是盛陰遏陽的表現,故以大劑量附子、乾薑回陽為主藥;蔥汁能獨盛生陽之氣,辛通脈道;加入豬膽汁是為了防止溫陽藥物服用後立即嘔吐,導致藥物無法吸收。此方是溫熱回陽、苦辛通格的良方。但必須內外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,因此喻嘉言提出兩種外治方法:一是取蔥一大把,用布帶輕輕捆紮,切去兩頭,留下約兩寸的白色部分,用一面加熱,敷貼在肚臍上,用熨斗盛炭火,熨燙蔥白的上面,使熱氣從肚臍進入腹部,病情嚴重者可以連續熨燙二三塊蔥白;二是艾灸關元、氣海穴,每次艾灸二三十壯,內外合治,務必在短時間內使陰散陽回,身體溫暖,脈象漸現,然後服用附子乾薑桂枝湯驅除營衛之寒。如果病人嫌豬膽汁太苦,可以用乾淨的童子尿代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