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35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35)
1. 第十七節,妊娠傷寒(一名胎前傷寒)
【因】婦人懷孕,寒邪外束,營氣不能灌注,故發熱惡寒,身疼腰痛,謂之傷寒;頭痛惡風,身熱心煩,謂之傷風。邪在半表半裡,則往來寒熱。
【證】邪在表身熱,惡寒無汗,頭疼身痛;在裡則腑熱壅閉,大便不通。若寒在半表,熱在半里,則往來寒熱,煩渴不解;若寒侵於表,風傷營氣,則身疼頭痛,發熱惡寒。妊娠氣血不足,不能營衛於外,而風邪乘虛襲入經中,則身熱自汗,倦怠惡風;妊娠營血不足,寒即襲入經中,則身疼無汗,發熱惡寒。
【脈】妊娠人迎緊盛,傷於寒,營氣虛者,脈必浮弱,氣口浮緩;傷於風,衛氣虛者,脈必浮軟;營衛兩虛,邪不解散,脈必細微。
白話文:
【病因】婦女懷孕時,受到寒邪的外部影響,導致營養氣血無法正常流通,因而出現發熱、畏寒、身體疼痛和腰部不適等症狀,稱為傷寒;頭痛、畏風、身體發熱、心中煩躁等症狀,稱為傷風。當邪氣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時,會出現來回間歇性的寒熱反應。
【證狀】邪氣在表層時,會引起身體發熱、畏寒、頭痛和全身疼痛;邪氣在內部時,會導致腸道發熱、排便困難。若寒邪位於半表,熱邪位於半里,則會出現來回間歇性寒熱,以及口渴但解不開的症狀;若寒邪侵犯表層,風邪傷害營養氣血,則會引發身體疼痛和頭痛,並伴隨發熱和畏寒。
【脈象】懷孕婦女的人迎脈緊張或旺盛,如果受到寒邪影響,營養氣血虛弱,脈搏通常會浮現且柔弱;如果受到風邪影響,衛生氣血虛弱,脈搏通常會浮現且軟弱;若營養氣血都虛弱,邪氣無法散去,脈搏會變得細微。
以上內容是中醫對於懷孕期間不同病徵的理論解釋,包括傷寒、傷風、邪氣在半表半裡的表現,以及懷孕期間的脈象特徵。在現代醫學中,這些觀點可以作為參考,但具體診斷和治療仍需根據現代醫學的標準進行。
【治】疏邪解表,以治其標;扶元托散,以培其本。營虛者,養血為先;衛虛者,補氣為亟;營衛兩虛,溫補並施,邪在表者,其證惡寒身熱,頭痛無汗,脈浮者,主以香蘇飲(生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、蔥頭);病在裡者,其證裡熱壅閉,大便不通,脈洪數者,治以三黃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焦梔子、大黃);在半表半裡者,寒熱往來,煩渴不解,脈弦數者,主以黃龍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白話文:
【治療】疏通邪氣,解表驅邪,治療表層症狀;扶助元氣,託散氣機,培補根基。營血虛弱的,先補養氣血;衛氣虛弱的,急著補氣;營衛兩虛的,溫補兼施。邪氣表於體表的,症狀惡寒身熱、頭痛無汗,脈浮起的,服用香蘇飲(生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、蔥頭)。病在體內的,症狀裡熱壅閉、大便不通,脈洪數的,服用三黃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焦梔子、大黃)。在表裡之間的,寒熱往來不定、煩渴不解,脈弦數的,服用黃龍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營虛者,寒多熱少,不煩不渴,脈弦浮澀者,主以當歸桂枝湯(當歸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煨薑、大棗);衛虛者,寒邪留戀經中,則寒熱不解,脈浮軟者,主以黃耆建中湯(炙黃耆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傷寒寒已外解,脾氣虛餒,熱乘虛陷,胎動不安,主以安胎散(生白朮、黃芩、炒白芍等分為散,以生薑二片、大棗三枚,煎濃汁調服三錢),兼有潮熱者,主以安胎阿膠散(炒阿膠三兩、黨參一兩五錢、白朮一兩五錢、茯苓一兩五錢、桑寄生三兩,炒製為散,米飲調下三錢)。
白話文:
營氣虛弱的人: 症狀:寒氣較多,熱氣較少,不感到疲倦或口渴,脈搏弦緊且浮滑。 治療:用當歸桂枝湯(成分:當歸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煨薑、大棗)。
衛氣虛弱的人: 症狀:寒邪逗留在經絡中,導致寒熱不退,脈搏浮軟。 治療:用黃耆建中湯(成分:炙黃耆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傷寒熱邪從體外解除後: 症狀:脾氣虛弱,熱氣趁虛而入,導致胎動不安。 治療:用安胎散(成分:生白朮、黃芩、炒白芍等分製成散,用生薑兩片、大棗三枚煎濃汁,調服三錢)。若有潮熱症狀,則用安胎阿膠散(成分:炒阿膠三兩、黨參一兩五錢、白朮一兩五錢、茯苓一兩五錢、桑寄生三兩製成散,用米飲調服三錢)。
妊娠傷寒,侵表傷營,頭痛發熱,惡寒身痛,胎孕不安,脈浮緊澀者,主以羌活散(羌活、生白朮、防風、炒白芍、黃芩各一兩五錢,當歸三兩,白芷、川芎各一兩,甘草六錢,製為散,水煎五錢,去渣溫服);妊娠傷風,風邪乘虛襲入經中,身熱自汗,倦怠惡風,胎孕不安,脈浮緩者,主以黃耆解肌散(人參一兩五錢、黃耆三兩(炙、)當歸三兩、炒白芍一兩五錢、川芎一兩、炙甘草五錢,製為散,紫蘇湯下三錢)。
白話文:
妊娠期間若出現傷寒症狀,表現為侵犯皮膚,影響內部營養,出現頭痛、發熱、畏寒、全身疼痛,以及懷孕不穩定的情況,且脈搏現浮緊澀的現象,應使用羌活散進行治療(組成包括羌活、生白朮、防風、炒白芍、黃芩各一兩五錢,當歸三兩,白芷、川芎各一兩,甘草六錢,研磨成粉末後,用水煎煮至五錢,濾掉藥渣,溫和服用)。
若妊娠期間感染風寒,風邪趁虛而入,導致身體發熱、自汗、疲倦、惡風,並伴有懷孕不穩的情況,且脈搏現浮緩的現象,應使用黃耆解肌散進行治療(組成包括人參一兩五錢、黃耆三兩(炙)、當歸三兩、炒白芍一兩五錢、川芎一兩、炙甘草五錢,研磨成粉末後,用紫蘇湯送服三錢)。
妊娠營血不足,寒襲經中,身疼無汗,發熱惡寒,脹浮弱者,主以桂枝芍藥湯(桂枝、芍藥各錢半,當歸三錢,生薑兩片,蔥頭三枚)。妊娠傷寒表解後,裡氣不和,腹中痛,下利胎動,脈沉者,主以芍藥湯(炒白芍三錢,炒白朮、茯苓各錢半,炙甘草八分);妊娠傷寒表解後,腹中不和,協熱下利,胎不安,脈數者,主以加味黃芩湯(炒白芍、炒白朮、黃芩、茯苓各錢半,炒阿膠二錢,炙甘草五分)。
妊娠傷寒,火鬱不解,營陰受傷,而夾濕熱,發斑紫黑,胎因不安,脈數弦大者,主以梔子大青湯(鮮生地五錢、升麻五分、焦梔子三錢、鮮大青四錢、黃芩二錢、蔥頭三枚)。妊娠傷寒,熱鬱陽明,熱極而發紫黑斑,脈洪數者,若不急治,胎殞在即,主以青黛石膏湯(真青黛錢半、鮮生地二兩搗汁、生石膏八錢、升麻六分、黃芩二錢、焦梔子三錢、蔥頭三枚)。
白話文:
懷孕時血氣不足,寒氣侵襲經絡,導致全身痠痛、無汗、發燒怕冷、腹脹虛弱,可以使用桂枝芍藥湯(桂枝、芍藥各半錢,當歸三錢,生薑兩片,蔥頭三顆)。
孕婦傷寒後表證解除,但裡氣不調,腹痛,腹瀉,胎兒躁動,脈搏沉細,可以使用芍藥湯(炒白芍三錢,炒白朮、茯苓各半錢,炙甘草八分)。
孕婦傷寒後表證解除,腹中不調,協熱腹瀉,胎兒不安,脈搏數快,可以使用加味黃芩湯(炒白芍、炒白朮、黃芩、茯苓各半錢,炒阿膠二錢,炙甘草五分)。
孕婦傷寒,火氣鬱積無法宣洩,營陰受損,夾雜濕熱,皮膚出現紫黑斑點,胎兒不安,脈搏數大而緊,可以使用梔子大青湯(鮮生地五錢,升麻五分,焦梔子三錢,鮮大青四錢,黃芩二錢,蔥頭三顆)。
孕婦傷寒,熱氣鬱積在陽明經,熱邪極盛而導致紫黑斑點,脈搏洪數,如果不緊急治療,胎兒可能保不住,可以使用青黛石膏湯(真青黛半錢,鮮生地二兩搗汁,生石膏八錢,升麻六分,黃芩二錢,焦梔子三錢,蔥頭三顆)。
妊娠傷寒後,餘熱阻膈,血氣暗耗,潮熱不解,胎孕不安,脈數濡弦者,主以黃龍四物湯(鮮生地五錢,黨參、黃芩、白芍各錢半,柴胡五分,當歸三錢,川芎、甘草各八分)。妊娠傷寒,發汗後,餘熱內陷,衛氣無所止息,漏汗不止,胎孕不安,脈浮數者,主以加減當歸六黃湯(大生地五錢,清炙耆皮三錢,炒白芍、炙甘草、黃芩各錢半,白芷鹽水炒黑二錢,當歸、炒阿膠各三錢,浮小麥三錢)。
妊娠傷寒汗下後,津液暴亡,虛煩不眠,胎孕不安,脈濡數者,主以加味竹葉湯(淡竹葉三錢,北沙參三錢,鮮生地五錢,麥冬、炒阿膠各三錢,炙甘草五分)。妊娠傷寒,熱極傷營,血室受病,恐損壞其胎,徐洄溪以白藥脂八兩研末,以雞子清調塗油紙上,貼臍下胎存處,干則以水潤之,解毒潤燥以護胎元;葉天士亦謂「胎前病,以護胎為要,恐邪來害娠」也。如熱極,用井底泥,藍布浸透,覆蓋臍腹上,此亦保護胎元之法。
白話文:
妊娠傷寒後,餘熱阻隔:
症狀:餘熱積聚在胸膈之間,血氣暗減,潮熱不退,胎兒不安穩,脈搏數而濡滑。 治療:使用「黃龍四物湯」,成分包含鮮生地、黨參、黃芩、白芍、柴胡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。
妊娠傷寒發汗後,餘熱內陷:
症狀:汗後餘熱深入體內,衛氣無法安靜,盜汗不止,胎兒不安穩,脈搏浮數。 治療:使用「加減當歸六黃湯」,成分包含大生地、清炙耆皮、炒白芍、炙甘草、黃芩、白芷(鹽水炒黑)、當歸、炒阿膠、浮小麥。
妊娠傷寒汗下後,津液耗損:
症狀:汗下後津液大量流失,虛熱煩躁失眠,胎兒不安穩,脈搏濡數。 治療:使用「加味竹葉湯」,成分包含淡竹葉、北沙參、鮮生地、麥冬、炒阿膠、炙甘草。
妊娠傷寒,熱極損營:
症狀:高熱傷及營血,子宮受損,可能導致流產。 治療:徐洄溪使用「白藥脂」(研磨成粉末)與雞子清調和,塗在油紙上,貼於臍下胎兒所在處,乾燥後以水潤濕,起到解毒潤燥保護胎兒的作用。葉天士也強調「護胎為要」,避免邪氣侵害胎兒。 在熱極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「井底泥」,用藍布浸濕,覆蓋在臍腹之上,這也是保護胎兒的方法。
然亦須看其邪之可解而用之。如用血分滋膩之藥不效,又當審察應下則下,惟中病則止,不可固執成法,仍須步步保護胎元,恐正損邪陷也。
秀按,妊娠傷寒治法,前論已備,不復再贅。凡邪熱壅盛之症,不可固執成例,以滋膩安胎之藥投之,以助長邪熱,反損胎元。即《經》云「有故無殞,亦無殞」也。大積大聚,不可犯也,損其大半而止,過則殺也,亦為治妊娠傷寒之要訣。吳又可云:孕婦傷寒時疫,設應用三承氣湯,須隨證施治,慎毋惑於參朮阿膠之說,病家見用承氣,先自驚疑,或更左右嘈雜,必致醫家掣肘,為子母大不祥。若應下之證,反用補劑,邪火壅鬱,熱毒愈熾,胎更不安,耗氣搏血,胞胎何賴?是以古人有懸鐘之喻,粱腐而鍾未有不落者。惟用承氣逐去其邪,火毒消散,炎熇頓為清涼,氣回而胎自固。當此證候,反見大黃為安胎之聖藥,歷治歷當,子母俱安。若腹痛如錐,腰痛如折,此胎將墮欲墮之候,服藥亦無及矣,雖投承氣,但可愈疾而全母。昧者以為胎墮,必反咎於醫也。或詰余曰:孕婦而投承氣,設邪未逐,先損其胎,當如之何?余曰:結糞淤熱,腸胃間事也;胎附於脊,腸胃之外,子宮內事也。藥先到胃,淤熱才通,胎氣便得舒養。是以興利除害於頃刻之間,何慮之有?但投藥之際,病衰七八,餘邪自愈,慎弗過劑耳,即《經》所言「損其大半而止」也。
白話文:
不過也要看邪氣是否能化解再決定使用。如果使用滋補陰血的藥物無效,又應該斟酌適度瀉下,只要病情得到控制就停止用藥,不可拘泥於既定的方法,仍須逐一保護胎兒,以免正氣受損而邪氣乘虛而入。
註解:妊娠感染風寒的治療方法,前面已經講解得很齊全,不再重複。凡是邪熱壅盛的證候,不可拘泥於固有的做法,使用滋補安胎的藥物,以助長邪熱,反而損傷胎兒。即《傷寒論》所說的「有原因的不流產,也不會流產;有原因的流產,也不會不流產」。如果積聚已深,不可輕舉妄動,減輕病情大半即可,過度治療會致死,這也是治療妊娠傷寒的重要原則。吳又可說:孕婦感染風寒疫病,即使應該使用「承氣湯」,也要根據情況施治,切勿受到參苓阿膠等說法的迷惑。患者一旦得知要使用承氣湯,往往會驚疑不定,或受到旁人嘈雜的議論,必會讓醫師左右為難,對母子而言都是不吉利的事。如果應該瀉下的證候,卻使用補品,邪熱壅盛,熱毒更加猛烈,胎兒更加不安,氣血耗損,胎兒如何保得住?因此古人用懸掛的鐘做比喻,腐爛的大梁終究會讓鐘墜落。只有使用承氣湯排除邪氣,火毒散去,熱氣頓時消退,氣血恢復,胎兒才能安穩。遇到這樣的證候,反而會發現大黃具有安胎的功效,歷經醫治無不如此,母子都能保全。若是腹痛如刀錐刺痛,腰痛如腰折,這是胎兒將要或已經流產的徵兆,服藥也無濟於事,即使使用承氣湯,也只能治好疾病,保全母親。無知之人以為流產,必定會責怪醫師。有人質疑我:孕婦服用承氣湯,如果邪氣還沒清除,反而先損傷胎兒,該怎麼辦?我說:大便阻塞、腸胃有熱,這是腸胃的問題;胎兒附著在脊椎上,位於腸胃之外,是子宮內的問題。藥物先到達胃,大便阻塞才剛通暢,胎氣便能得到滋養。因此同時解除病痛,何必擔心?只是用藥的時候,病情已經減輕七八成,剩下的邪氣自然會痊癒,謹慎不要過量用藥,這就是《傷寒論》所說的「減輕病情大半即可」。
廉勘,周澹然云:妊娠之婦,一受溫邪,胎為熱傷,勢在必下,胎下母亦難全。處此危急之際,不妨向病家說明原委,急當速徹其熱,以希僥倖。往往如此施治,不但胎不下墜,而反安然無事。岐伯云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誠哉斯言。吳又可又有懸鐘之喻,於理更切。要之此時下胎亦墜,不下胎亦墜,然下之胎墜,母猶可救十中二三,不下則母無生理,胎亦焉能獨存。更有妊婦一病溫證,舌即乾紅,苔或黑或焦燥,此屬邪熱過重,非大劑重劑,不能破格救人,攻下藥中,惟減去芒硝,恐損胎也;亦有胎死腹中,舌見青黑,又非芒硝,死胎不能下也。尤宜向病家聲明再用,不致受人謗毀。至於幸與不幸,天也命也,而人事不可不盡也。
白話文:
墮胎
周澹然說:懷孕的婦女,一旦受了溫熱邪氣,胎兒就會因熱而受傷,勢必會流產,而母親也會難保性命。在這種危急的時刻,不妨向病人家屬說明原委,急需盡快清除熱邪,以求僥倖。往往這樣治療,不僅胎兒沒有流產,反而安然無恙。岐伯說:「有固定的原因就不會夭折,沒有固定的原因才會夭折。」這話真是太對了。吳又可還用懸著的鐘來比喻,更切合這個道理。總之,此時流產胎兒也會死,不流產胎兒也會死,但流產的胎兒死後,母親還有十之二三可以救助,不流產的話,母親沒救了,胎兒也無法獨自存活。更有懷孕的婦女一得溫熱證,舌頭就乾紅,舌苔或黑或焦燥,這屬於邪熱過重,如果不使用大劑量、重劑量的藥物,無法破例救人;攻下的藥物中,只有去掉芒硝這一味,以免損傷胎兒;也有胎死腹中的情況,舌頭呈現青黑色,若不使用芒硝,死胎就無法排出。更應向病人家屬說明再次服藥的用意,以免遭受非議。至於幸與不幸,是由於天命,但人為的努力不能不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