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5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54)

1. 第五節,滋補劑

若少陰腹痛下利,內有水氣者,本方宜重用茯苓,少則六錢,多則八錢或一兩,以通腎陽而利水,白芍宜用酒炒,以免陰凝之弊;兼咳者,加乾薑八分,五味子五分,同搗如泥,以散水寒而止飲咳;下利者,去白芍,加乾薑一錢,以散寒水而培脾陽;嘔者,加姜半夏三錢,生薑取汁一小匙沖;小便利者,去茯苓,以小便既利,不當更滲以竭津液也。

此皆仲景治陰水症加減之成法,學者須知同一真武湯,一治少陰誤汗亡陽,一治少陰寒水洋溢。同而不同有如此,始可以用仲景之經方。

廉勘,真武湯,加減得法,用處甚多,如俞東扶於盛暑時,以此湯治寒霍亂症,吐瀉腹疼,惡寒不渴,肢冷脈微,取效甚速,一也;如王孟英治痰喘汗多,氣逆脘疼,不食礙眠,肢冷便溏,面紅汗冷,脈弦軟無神,苔白不渴,乃寒痰上實,腎陽下虛也,以此湯加乾薑、五味、人參、杏仁、川樸等品,一劑知,二劑已,二也。而善用此方者,首推葉天士先生,如治脾陽傷極,由誤攻寒痞,變成單腹脹,以此方加川樸;又治食傷脾陽,腹脹足腫,以此方去芍、姜,加草果仁、厚朴、廣皮;又治濁陰竊據脾腎,跗腫腹滿,以此方去芍、姜,加川樸、草蔻、澤瀉;又治腫脹由足入腹,食谷不能運,脈細軟,以此方去芍,加厚朴、蓽茇;又治脾腎虛寒,瀉多腹滿,小便不利,以此方去芍、姜,加人參、益智仁、菟絲子。其他加減頗多,不能盡述。

通脈四逆湯,回陽通脈法,俞氏經驗方,載仲景《傷寒論》

川附子(五錢,炮,去皮臍),川薑(四錢)

清炙草(二錢),鮮蔥白(五枚,杵汁分沖)

秀按,陽氣即生氣也,陰霾即死氣也。是以陽被陰逼,不走即飛,但其間有結有散,結則尚可破散其陰以通陽,散則宜隨陽之所在而返回。故脈沉或伏者,僅陰之結,但用四逆湯;脈微欲絕而面赤者,乃陰盛格陽也,故於四逆湯加蔥白。由是推之,蔥白之為用大矣。考蔥之為物,寸根著土,即便森然,以其得生陽之氣盛,故於死陰中得一線生陽,即可培植而生髮,蔥白形雖中空,具從陰達陽之性,而內含稠涎,外包緊束,能使陽仍不離於陰,所以病至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面赤色,一派陰霾用事。只有外熱面赤,身不惡寒數症,可以知陽未盡滅。然陰盛於內,格陽於外,已經昭著,故必重用附、姜,尤賴得生陽氣盛之蔥白,培種微陽,庶幾春回黍谷矣。此為回覆殘陽,急通脈道之主方。咽痛者,加桔梗一錢,宣肺氣以止痛;嘔者,加生薑汁一小匙沖,宣逆氣以和胃;呃逆者,加公丁香九支,柿蒂三十個,降氣逆以止呃;大腹痛者,加紫猺桂五分,生白芍三錢,溫通脾絡以止痛;小腹絞痛者,加鹽水炒吳茱萸五分,小茴香四分,溫運肝氣以止疼;痛甚者,加蜜炙延胡錢半,明乳香六分,活血通絡以止痛;利雖止而脈微不出者,加吉林大參錢半,提神益氣以生脈。

白話文:

【第五節,滋補劑】

若患者有少陰經的腹痛腹瀉,體內有水氣,此方可加重茯苓用量,少則六錢,多則八錢至一兩,以疏通腎陽並利水。白芍宜用酒炒,避免陰寒凝滯的弊病。若兼有咳嗽,可加乾薑八分、五味子五分,搗碎成泥,以散寒水並止咳。若腹瀉嚴重,則去除白芍,加乾薑一錢,以散寒水並強健脾陽。若有嘔吐,則加姜半夏三錢,並取生薑汁一小匙沖服。若小便通暢,則去除茯苓,因小便已通利,不宜再滲利以免耗傷津液。

此皆為張仲景治療陰水症時的加減法則,學者須知即使同為真武湯,一種用於少陰誤汗亡陽,另一種則用於少陰寒水泛濫,看似相同實則有異,方能正確運用仲景經方。

廉勘:真武湯若加減得當,用途廣泛。例如俞東扶曾在盛夏以此方治療寒性霍亂,症狀包括吐瀉腹痛、怕寒不渴、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,效果迅速。又如王孟英用來治療痰喘多汗、氣逆胃痛、食慾不振、失眠、四肢冰冷、腹瀉、面紅汗冷、脈象虛弱無力、舌苔白而不渴,屬於寒痰上盛、腎陽下虛,用此方加乾薑、五味子、人參、杏仁、厚朴等,一劑見效,兩劑痊癒。而最擅長此方者,首推葉天士,如治脾陽極虛、誤攻寒痞導致腹脹,以此方加厚朴;或治食慾損傷脾陽、腹脹腳腫,去白芍、生薑,加草果仁、厚朴、陳皮;或用於濁陰侵襲脾腎、腳腫腹脹,去白芍、生薑,加厚朴、草豆蔻、澤瀉;又治腳腫蔓延至腹、食慾不振、脈象細弱,去白芍,加厚朴、蓽茇;或治脾腎虛寒、腹瀉腹脹、小便不利,去白芍、生薑,加人參、益智仁、菟絲子。其他加減法繁多,難以盡述。

通脈四逆湯:回陽通脈法(俞氏經驗方,記載於仲景《傷寒論》)。

配方

  • 炮製川附子(五錢,去皮臍)
  • 川薑(四錢)
  • 清炙甘草(二錢)
  • 鮮蔥白(五枚,搗汁分次沖服)

秀按:陽氣即生機,陰霾即死氣。若陽氣受陰寒逼迫,若不消散就會外浮逃逸,但有時陽氣或凝聚或散失,若凝聚尚可破散陰寒以通陽,若散失則應尋找陽氣所在並引導回歸。因此,脈沈或伏者僅為陰寒凝聚,可用四逆湯;脈微弱欲絕而面紅,則為陰盛格陽,故於四逆湯加蔥白。由此可見,蔥白效用重大。蔥的特性在於根系入土即能生長旺盛,因其生陽之氣充沛,故能從陰寒中喚回生機。蔥白形狀雖中空,卻具備從陰引陽之性,內部含黏稠津液,外層緊密包裹,能使陽氣不脫離陰體。因此,對於下利清澈、裡寒外熱、四肢冰冷、脈微欲絕、反不畏寒、面赤等陰寒肆虐之症,僅憑外熱面赤、不畏寒等少數症狀,仍可知陽氣未完全消亡。但陰寒內盛、格陽於外已明顯,此時必須重用附子、薑,並依賴生陽之氣旺盛的蔥白,助長微弱陽氣,猶如春回大地。此方為輓回殘陽、急通脈絡之主方。

加減法

  • 咽痛:加桔梗一錢,宣肺止痛。
  • 嘔吐:加生薑汁一小匙沖服,降逆和胃。
  • 呃逆:加公丁香九支、柿蒂三十個,降氣止呃。
  • 大腹痛:加紫猺桂五分、生白芍三錢,溫通脾絡止痛。
  • 小腹絞痛:加鹽炒吳茱萸五分、小茴香四分,溫肝止痛。
  • 劇痛:加蜜炙延胡索一錢半、明乳香六分,活血通絡止痛。
  • 腹瀉止但脈微弱:加吉林大參一錢半,提振元氣以恢復脈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