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0)

1. 第四節,傷寒轉脫

(丁)真陰下竭虛陽上脫例

【因】凡陰虛人,病傷寒溫熱,誤用剛燥汗下藥過量,纏綿日久,以致真陰虛極於下,致無根之火,倉猝飛騰,氣壅痰升,上蒙清竅,忽然痙厥,此屬元陰告匱,真氣不續。若厥而不回,其命遂傾。

【證】舌紅短,面青,目合口開手不握固,音嘶氣促,甚則冷汗淋漓,手足逆冷,二便自遺,氣息俱微,是為龍雷暴動之脫症。若兼有虛寒者,面色唇色多淡白無華,甚且青黯,必不紅潤。亦有四肢清冷,而兩顴獨紅,是為虛火上炎之戴陽症,非溫補不可。

【脈】真元式微,龍雷暴動欲脫之際,脈必沉伏不見,或微弱無神,或不應指。

【治】急宜固扶元氣,斂陰益液,攝納真陰,鎮潛虛陽,宜龍牡復脈湯(吉林參一錢,陳阿膠錢半,雞子黃一枚包煎,生龜板、生牡蠣各八錢,化龍骨二錢,生鱉甲四錢,真玳瑁錢半,生白芍三錢,麥冬三錢,大生地四錢,炙甘草錢半,大坎氣一條酒洗,水兩碗,煎至半碗服)。

若肢冷脈伏,自汗,頭汗,汗出如油者,則陰亡而陽亦隨亡,吉林參易別直參二錢,加淡附片錢半。若痰塞喉間,欲吐無力,藥不能下者,先用真猴棗末四分,煎鮮石菖蒲湯,先服,暫平其上逆之痰。繼續眼藥,再用《局方》黑錫丹三錢,煎眼,以鎮納浮陽,溫養下元。苟能痰涎一開,神醒氣續,則育陰潛陽,固元攝納之藥,急急續進,不可間斷,必能元氣漸回,形神漸振,神志清明。惟倦怠嗜臥,尤須照前方大劑投之,以固根基,而扶正氣。

若確是熱痰上湧之閉症,此方切不可用,反能阻凝痰涎於喉間,更速其死矣。

秀按

《內經》云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夫至精氣絕則真元脫矣。然脫之先,必有形狀也。《經》又云:精脫者耳聾,宜龜鹿二仙膠;氣脫者目不明,宜生脈散,合保元湯;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,宜人參固本湯,合生脈散;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,宜保陰煎、斑龍丸之類;血脫者色白,夭然不澤,其脈空虛,宜歸脾湯、人參養榮湯之類。《難經》又言:脫陽者見鬼,脫陰者目盲。備考古書,證象顯然可指,設明理者預為挽救,何致陰陽樞紐不相交,以至厥脫哉。,廉勘,傷寒溫病,已經汗下後,內傷氣血精神,故其人常多肢體倦怠,神志昏沉,乃元氣精神大虛欲脫之兆,急宜強壯心機,興奮神經,不得不於開透法中,籌一特開生面之峻補提陷法,庶幾九死尚可一生。一為強壯心腦,如參歸鹿茸湯(吉林參三錢、白歸身一錢、炙綿耆二錢、炙甘草五分、鹿茸血片三分、龍眼肉三枚、鮮生薑一片,上藥煎成,沖陳酒一杯,或衝入葡萄酒一瓢),人參養榮湯(西黨參、炙耆、熟地各三錢,歸身、生曬朮、浙苓、生白芍各錢半,遠志、炙甘草各八分,炒廣皮一錢,官桂五分,五味子九粒)沖鹿茸酒一瓢,補中益氣湯加鹿茸血片三分之類。能治腦氣衰弱,心神虛散者,惟此三方,最力大而效速,為急救大虛昏沉之峻劑。凡治傷寒熱病,用涼瀉太過,克伐元陽,而陽虛神散者,必須陰陽並救,如陶氏回陽救急湯(黑附片、官掛、炮姜各五分,別直參、湖廣朮、辰茯神各一錢,姜半夏、炒橘白各七分,炙甘草五分,五味子三分,麝香三釐沖)最妙。妙在參附桂與麝香同用,世俗皆知麝香為散氣通竅之藥。而不知其實為壯腦補神之要藥,丁氏《化學實驗新本草》,曹氏《麝香辨》皆已發明之,惜吾醫界多茫茫耳。次如馮氏全真一氣湯(別直參二錢、提麥冬五錢、北五味子三分、大熟地五錢至一兩、江西術二錢、淡附片一錢、酒蒸淮牛膝二錢),亦佳。凡治濕熱症,劫傷太甚,陰損及陽,而神沉不語者,頗驗。此為馮楚瞻《錦囊》中得意之方,功在於一派滋養陰液之中,得參附氣化,俾上能散津於肺,下能輸精幹腎,且附子得牛膝引火下行,不為食氣之壯火,而為生氣之少火,大有云騰致雨之妙,故救陰最速。陶馮二方,雖同為急救陰陽之良劑,而一則注重陽氣,一則注重陰氣,臨症用方時,務宜注意。而復脈振神如復脈湯,衝入參桂養榮酒一瓢,奏功最速。其次《千金》生脈散煎湯,沖鹿茸酒一瓢,亦靈。二方之效,效在酒能提神刺激血液之循環,以強壯心機,而復經脈之運行,庶幾脈無歇止,而神亦因之清醒矣。

白話文:

第四節,傷寒轉脫

凡是陰虛體質的人,患了傷寒溫熱病,又錯誤地使用了燥熱傷陰的汗下藥,劑量過大,病情纏綿日久,導致真陰極度虧損,以致於虛火無根,突然上衝,氣機壅塞,痰液上升,蒙蔽清竅,突然出現痙攣抽搐,這是元陰耗盡,真氣不能接續的表現。如果抽搐不能恢復,生命就會危在旦夕。

患者舌頭紅而短,面色青紫,眼睛閉合,嘴巴張開,手不能握緊,聲音嘶啞,呼吸急促,嚴重者還會冷汗淋漓,手腳冰冷,大小便失禁,呼吸微弱,這是元氣將脫的危急症狀。如果同時伴有虛寒,則面色、唇色大多蒼白無華,甚至青暗,決不會紅潤。也有些患者四肢冰冷,但兩顴卻發紅,這是虛火上炎的表現,必須溫補治療。

此時真元衰微,元氣將脫,脈象必定沉伏而難以觸摸,或者脈搏微弱無力,或者脈搏不應指。

應立即扶持元氣,斂陰益液,收攝真陰,鎮降虛陽,宜用龍牡復脈湯(藥方成分:見原文)。

如果肢體冰冷,脈象沉伏,自汗,頭汗,汗出如油,則陰氣已亡,陽氣也隨之將亡,應將藥方中人參改用別直參,並加入附子。如果痰液阻塞喉間,想吐卻無力,藥物難以下嚥,應先用真猴棗末,用鮮石菖蒲煎湯送服,先平息上逆的痰濁,然後再用黑錫丹以鎮降浮陽,溫養下元。只要痰涎排出,神志清醒,氣息恢復,就應立即繼續服用扶正固本的藥物,不可間斷,必能使元氣逐漸恢復,精神逐漸振作,神志清明。即使是倦怠嗜睡,也必須按照原方大劑量服用,以鞏固根本,扶持正氣。

如果確實是熱痰壅塞的閉證,則此方絕對不能使用,反而會阻塞痰涎於喉間,加速死亡。

《內經》說:陰陽平和,精神才能調暢;陰陽離決,精氣就會耗竭。精氣耗竭,真元就會脫落。然而,脫落之前,必然有先兆。《內經》又說:精氣脫落,會耳聾,宜用龜鹿二仙膠;氣脫落,會目不明,宜用生脈散合保元湯;津液脫落,腠理開洩,汗出不止,宜用人參固本湯合生脈散;陰液脫落,骨節屈伸不利,面色萎黃,腦髓消耗,脛部痠痛,耳鳴,宜用保陰煎、斑龍丸等;血液脫落,面色蒼白,脈象虛弱,宜用歸脾湯、人參養榮湯等。《難經》又說:陽氣脫落,會看見鬼;陰氣脫落,會目盲。參考古籍,這些症狀都十分明顯,如果能明理,及時搶救,何至於陰陽失調,導致厥脫呢?

傷寒溫病,經過汗下治療之後,常常損傷氣血和精神,因此患者大多肢體倦怠,神志昏沉,這是元氣和精神嚴重虧虛將要脫落的徵兆,必須立即增強心臟功能,興奮神經,需要在開透法的基礎上,另闢蹊徑,採用峻補提陷之法,或許九死一生也有一線生機。

為了增強心腦功能,可用參歸鹿茸湯(藥方成分:見原文)、人參養榮湯(藥方成分:見原文),或補中益氣湯加鹿茸等。這些藥方能治療腦氣衰弱,心神虛散,是急救大虛昏沉的峻猛藥方。

凡是治療傷寒熱病,使用寒涼瀉下藥過度,損傷元陽,導致陽虛神散的,必須陰陽並治,如陶氏回陽救急湯(藥方成分:見原文)最為妙效。此方妙在參、附、桂與麝香同用,世俗只知道麝香是散氣通竅的藥,卻不知道它其實是壯腦補神的要藥,丁氏《化學實驗新本草》、曹氏《麝香辨》都已闡明,可惜醫界多不知曉。其次,馮氏全真一氣湯(藥方成分:見原文)也很好,治療濕熱病邪耗傷過甚,陰損及陽,神志昏沉不語者,頗有療效。這是馮楚瞻《錦囊》中得意之方,功在於滋養陰液的同時,借助參、附之氣化,上能散津於肺,下能滋養腎精,而且附子藉助牛膝引火下行,不是助長邪火的壯火,而是滋生正氣的少火,有雲騰致雨的妙用,所以救治陰虛最快。陶氏、馮氏二方,雖然都是急救陰陽的良方,但一個注重陽氣,一個注重陰氣,臨證用方時,務必注意區分。而復脈振神,如復脈湯沖入參桂養榮酒,效果最快。其次,《千金要方》生脈散煎湯沖鹿茸酒,也靈驗。這兩種方法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酒能提神,刺激血液循環,增強心臟功能,恢復經脈運行,使脈象穩定,神志清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