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1)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1)
1. 第十一章 傷寒復證
2. 第一節,傷寒勞復
【因】大病瘥後,血氣津液未平復,餘熱未盡,若因勞動,再發熱為勞復。孫真人云:新瘥後,當靜臥以養血氣,慎勿早起梳洗,以勞其體;亦不可多言語用心,使意勞煩。凡此皆令勞復。喻嘉言云:勞復乃起居作勞,復生餘熱之病。
【證】舌紅淡,或微有白苔。身發熱,肢體疲倦,懶於言語,或自汗出,神志雖清,沉迷欲睡,飲食無味。陶氏云:勞役使血氣沸騰,而邪熱遂還於經絡而發熱也,謂之遺熱。
【脈】凡勞後發熱,在表脈浮,在裡脈沉,氣弱脈細。
【治】大凡熱在表者,脈浮,宜汗解。熱在裡者,脈沉,宜下解。小柴胡湯,隨證增損和解之。或濈然汗出而解,或戰而汗解。氣弱脈細而復者,補中益氣湯;勞神而復者,宜歸脾湯。楊仁齋云:《千金》治勞復,以麥門冬湯(麥冬、甘草、粳米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柴胡、知母、薑、棗,水煎服)。若身熱食少無力,以柴胡三白湯(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朮、柴胡、薑、棗,煎服)。
心煩不安者,加麥冬、五味;口渴加花粉、知母;陰火動,加黃柏、知母;走精,加煅牡蠣;心煩口苦痞滿,加枳實、黃連;不眠,加遠志、竹茹、辰砂。吳又可云:勞復者,大病後因勞碌而復。復則復熱,諸症復起,惟脈不沉實為辨。輕者靜養自愈;重者必大補,以調其營衛,待其表裡融和方愈。
誤用攻下清涼,必致不救。安神養血湯(茯神、棗仁、當歸、遠志、桔梗、甘草、地黃、陳皮,龍眼肉引)。若身熱虛煩不寐,或食少無力,用參胡溫膽湯(人參、柴胡、茯苓、枳實、橘紅、半夏、甘草、薑、棗),加棗仁、遠志;氣虛煩嘔,竹葉石膏湯;渴甚,去半夏,加知母,倍花粉。若虛熱不止者,《千金》麥冬湯(方見前)。
廉勘,勞復之證,吳坤安分挾邪勞復、氣虛勞復、陰虛勞復,更為清明,採錄於後。
一、夾邪勞復。感症瘥後,元氣未復,餘邪餘熱,留結於中,稍加勞動,或復受外邪,其熱復作,即或多語梳頭洗面更衣,皆能致復。既複復熱,宜枳實梔豉湯主之。以豆豉徹表邪,梔子清裡熱,枳實開胸中餘邪之結。凡治夾邪勞復,當以此方為主。
如兼嘔惡痞滿,痰結胃府,加半夏、竹茹;如陽明胃熱,舌黃口渴者,加黃芩、連翹;如食滯中宮,胸脘飽悶者,加楂肉、麥芽;如復受表邪,必兼頭痛惡寒,加薄荷、蔥白;如兼寒熱,寒多加桂枝、蘇葉,熱多加柴、苓。一二劑後,必復汗而解。此屢試屢驗者,不可妄投補中,以致閉邪增病。
二、氣虛勞復。亦有瘥後餘火餘邪已盡,止因正氣大虛,因勞復熱,微兼惡寒,四肢倦怠,無氣以動,脈虛右大,舌潤無苔,胸膈寬暢者,此真氣虛勞復也。宜補中益氣湯,甘溫補中。升、柴須蜜炙,若汗多惡寒者,歸耆建中湯最妙。
白話文:
第一節,傷寒勞復
原因
大病痊癒後,血氣與津液尚未完全恢復,體內餘熱未退,此時若過度勞累,便會再度發熱,稱為「勞復」。孫思邈提到:剛病癒時,應靜臥調養血氣,切勿過早起床梳洗,以免耗損體力;也不宜多說話或過度思慮,以免心神勞煩。這些都容易引發勞復。喻嘉言也說:勞復是因日常活動過度,導致餘熱復發的病症。
症狀
舌頭顏色偏紅或淡紅,可能略帶白苔。身體發熱,四肢疲倦,懶得說話,可能自發出汗,神智雖清醒卻昏昏欲睡,食慾不振。陶氏指出:過度勞動會使血氣躁動,邪熱回流經絡而引發發熱,稱為「遺熱」。
脈象
勞累後發熱,若病在表層,脈象浮起;病在體內,脈象沈穩;氣血虛弱時,脈象細微。
治療
- 熱在表層(脈浮):適合發汗療法。
- 熱在體內(脈沈):適合瀉下療法。可根據症狀調整「小柴胡湯」;有時自然出汗而癒,或發抖後出汗解熱。
- 氣血虛弱勞復(脈細):用「補中益氣湯」。
- 心神勞累勞復:用「歸脾湯」。
楊仁齋提到:《千金方》以「麥門冬湯」治療勞復(藥材:麥冬、甘草、粳米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柴胡、知母、生薑、大棗)。若發熱、食慾差、無力,可服用「柴胡三白湯」(藥材: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朮、柴胡、生薑、大棗)。
加減用藥:
- 心煩加麥冬、五味子。
- 口渴加天花粉、知母。
- 陰虛火動加黃柏、知母。
- 遺精加煅牡蠣。
- 心煩口苦、胸悶加枳實、黃連。
- 失眠加遠志、竹茹、硃砂。
吳又可認為:勞復是大病後因勞累復發,症狀會重新出現,但脈象不沈實。輕者可靜養自癒;重者需大補氣血、調和營衛,待表裡平衡才能痊癒。誤用瀉下或清涼藥物可能加重病情。
其他方劑:
- 心神不寧、虛弱失眠:用「安神養血湯」(茯神、酸棗仁、當歸、遠志、桔梗、甘草、地黃、陳皮,龍眼肉為引)。
- 虛熱不退:參考《千金方》「麥門冬湯」。
補充說明(吳坤安分類):
- 夾邪勞復:病後元氣未復,餘邪未清,輕微活動或外感即復發。主方用「枳實梔豉湯」,隨症加減(如痰滯加半夏、竹茹;胃熱加黃芩、連翹等)。
- 氣虛勞復:餘邪已盡,純因氣虛勞累復發,症狀為微熱畏寒、疲倦無力。用「補中益氣湯」,若汗多惡寒則用「歸耆建中湯」。
全文強調治療需辨證施治,避免誤用藥物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