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2)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2)
1. 第一節,傷寒勞復
三、陰虛勞復。熱病傷陰,腎氣已虧,稍加勞動,微挾風寒,其病復作(熱傷陰液,腎精虧乏,動即復,受外邪亦是勞復)。症仍頭痛,發熱惡風,舌燥口渴,六脈浮數者,此陰虛勞復也。凡復症必兼風寒外邪,仍宜梔子豉湯,加蔥白、薄荷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骨皮之類微汗之。如見太陽,加羌活;陽明,加葛根;少陽,加柴胡。
白話文:
第一節,傷寒勞復
第三種情況是陰虛勞復。熱病耗損陰液,導致腎氣虧虛,此時若稍微勞動或輕微受風寒,病症就會復發(熱病損傷陰液,腎精不足,稍微活動便易復發,遭遇外邪也會導致勞復)。症狀仍為頭痛、發熱、怕風、舌頭乾燥、口渴,脈象浮數,這便是陰虛勞復的表現。
所有復發症狀通常夾雜風寒外邪,此時仍適合使用梔子豉湯,並加入蔥白、薄荷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地骨皮等藥物,幫助微微發汗。若出現太陽經症狀,可加羌活;出現陽明經症狀,可加葛根;出現少陽經症狀,可加柴胡。
2. 第二節,傷寒食復
【因】熱病熱退之後,胃氣尚虛,餘邪未盡,先進清粥湯,次進濃粥湯,次進糜粥,亦須少少與之,切勿任意過食也。若納穀太驟,則運化不及,餘邪假食滯而復作也,名曰食復。大抵強人足兩月,虛弱人足百日,則無復病矣。
【證】發熱頭痛,煩悶不納,輕則日暮微煩,此食谷早,或多食故也。胃虛弱不能消穀食,宜損谷則愈。甚則發熱,大便難,譫語。
【脈】輕者脈滯緩。若重者,煩渴,譫語,大便閉,關脈實。
【治】若邪食上蒸,發熱頭痛,此傷食而兼有外邪,宜枳實梔豉湯,加生楂肉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等涼疏之。無火,舌潤不渴者,調中湯、香砂枳朮湯,皆可用。若發熱燥渴譫語,大便閉,關脈實者,用枳實梔子豉湯(枳實、梔子、豆豉、石膏、鼠屎)加大黃下之。如熱不解,大便如常者,參附三白湯、加減治之。
心下痞滿,加枳實、黃連、桔梗;有痰嘔,加半夏、竹茹;米食不化,加神麯、麥芽;肉食不化,加生楂肉,草果。
炳章按,熱病瘥後,飲酒而復熱。蓋酒味辛而大熱,傷寒前熱未已,而又飲酒,則轉加熱甚而增劇,必兼煩悶乾嘔,口燥不納等症,急用川連、葛花、連翹、生梔、枳實、烏梅、銀花解之。林瀾用小柴胡湯加葛根、黃連、烏梅。脈洪大者,人參白虎湯加葛根、黃連,或竹葉石膏湯加雞距子亦妙。《千金方》云:大病瘥後,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,必大下利,難治;食餅、餌、粢、黍、飴、餔、𧋌、饈,棗、慄、諸果堅實難消之物,胃氣虛弱,不能消化,必更結熱。不下必死,下之復危,皆難治也。瘥後食一切肉面者,病更發;飲酒又食蒜韭菜者,病更發;食生魚鮓,下利不止;食生菜及瓜,令顏色終身不復;食生棗、羊肉,膈上作熱蒸;食犬羊等肉,作骨蒸;新汗解後,飲冷水者,損心胞,令人虛,雖補不復。《金匱》云:時病新瘥,食生菜者,手足必腫。此皆瘥後食物之禁也。
白話文:
第二節,傷寒後因飲食不當復發
原因:熱病退燒後,胃氣還虛弱,殘餘的病邪未完全消除。此時應先喝清淡的米湯,接著喝濃稠的米粥,然後再吃軟爛的粥,且要少量慢慢進食,切勿任意過量。如果吃得太快,消化不及,殘留的病邪會因食物積滯而再次發作,稱為「食復」。一般強健的人需休養兩個月,體弱的人則需百日,才不會復發。
症狀:發熱、頭痛、煩躁胸悶、食慾不振。輕微者傍晚時稍感煩躁,這是因過早吃固體食物或吃太多所致。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,應減少進食就會好轉。嚴重者會發熱、大便困難、胡言亂語。
脈象:輕者脈搏滯緩;若病情加重,會煩躁口渴、胡言亂語、便秘,且關脈實而有力。
治療:
- 若有外邪夾雜食物積滯,症狀如發熱頭痛,可用枳實梔豉湯,加入生山楂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等清熱消食。
- 無火氣、舌苔濕潤不渴者,可用調中湯或香砂枳朮湯。
- 若發熱、口乾、胡言亂語、便秘、關脈實,用枳實梔子豉湯(加石膏、鼠屎),並加大黃通便。
- 熱未退但大便正常者,可用參附三白湯加減調理。
隨症加減:
- 胃部脹滿:加枳實、黃連、桔梗。
- 痰多嘔吐:加半夏、竹茹。
- 米食不消化:加神曲、麥芽。
- 肉食不消化:加生山楂、草果。
按語:熱病剛癒時喝酒會復發,因酒性辛熱,加重餘熱,可能出現煩悶、乾嘔、口乾等,可用黃連、葛花、連翹、生梔子等解毒。若脈象洪大,可用人參白虎湯加葛根、黃連。此外,大病初癒忌食油膩肉類、難消化食物,否則易腹瀉或積熱;吃生冷果蔬可能影響氣色;吃肉類或冷飲則損傷元氣。古書也記載,病癒後吃生菜可能導致水腫,這些都是康復期需注意的飲食禁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