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99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99)
1. 第十節,夾脹傷寒(一名傷寒夾腫脹,又名腫脹兼傷寒)
一、氣脹。多因於七情鬱結,氣道壅隔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胸腹脹滿,四肢瘦削,《內經》所謂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」是也。治宜升清降濁,達郁寬中湯(沉香片五分,萊砂散一錢,生雞內金三錢,白芍五錢,歸鬚、真川樸、陳香櫞皮各一錢,川柴胡五分,用晚蠶沙五錢、鮮茅根二兩、蔥須五分,煎湯代水。
廉臣驗方)磨沖聚寶丹一丸(真沉香、廣木香、春砂仁各二錢,血竭、乳香各錢半,玄胡索一錢,麝香八分,沒藥五分,共研細末,糯米為丸,如彈子大,約重五分,用辰砂錢半為衣。
《和劑局方》,善治氣脹,兼治男婦翻胃嘔吐,飲食不降,胃脘寒痰結阻,及諸氣脹痛,產後血氣攻心,小兒天吊作痛,啼叫不已,通用蔥湯磨服),先通其氣以寬脹;繼用宣清導濁湯加減(晚蠶沙四錢拌包飛滑石四錢,赤苓、豬苓各五錢,蜜炙皂莢子一錢,兩頭尖一錢包煎,澤蘭三錢,鮮蔥須三分。葉案驗方),降濁分清以除根。
二、血脹。多因絡瘀,或早服截瘧藥。脹在右邊者為肝脹;在左邊者為脾脹。或婦人寒鬱子宮,子宮積瘀,脹在少腹者為石瘕,《內經》所謂「惡血不瀉,果以留止,日以益大,可導而下」是也。治宜行血通絡,二仁通幽湯(光桃仁九粒、郁李淨仁二錢、歸尾錢半、小茴三分拌炒川楝子一錢、藏紅花五分、酒炒生錦紋錢半、桂枝尖四分。
《葉案》驗方),磨沖良方桃奴丸(桃奴,延胡索、豭鼠糞、香附、官桂、砂仁、五靈脂、光桃仁各三錢,共研勻細,如彈子大,約重一錢,辰砂為衣。陳氏《婦人良方》),先通其瘀以消脹;繼用四物絳覆湯,養營活絡以善後。
三、寒脹,陰氣凝聚,久而不散,內攻胃腸,則為寒中脹滿,便泄溺澀等證,《內經》所謂「藏寒生滿病」是也。治宜溫中泄滿,苓朮樸附湯(浙茯苓五錢、生於術錢半、真川樸一錢、淡附片七分、廣皮一錢、木瓜五分。《葉案》驗方),送下木香塌氣丸(公丁香、胡椒各三錢,郁李淨仁四錢,炒白醜、枳實各一兩,檳榔、廣木香、蠍尾各五錢,為細末,飯丸,綠豆大,每服十丸,加至十五丸。
王好古《醫壘元戎》方),先溫其中以寬脹;繼用白朮和中湯,送下加味桂苓丸(紫猺桂五錢,浙茯苓二兩,生於朮、真川樸各一兩,薑汁和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十粒至三十粒。《葉案》驗方),溫中通陽以除根。若命門火衰,脾胃虛寒,不能克化水飲,致成寒水臌脹者,必服神效虎䐗丸(虎䐗一具、川樸片十五兩、大戟四兩、杜酥五錢,燒酒米糊打丸,金箔為衣,每服三四錢。凌曉五《飼鶴亭集方》。
善治寒水臌脹,兼治痰飲痞結、翻胃噎膈、嘔吐泄瀉等症),始克收溫中寬膨之功。其他扁鵲玉壺丸(制透倭硫黃八兩,糯米糊為丸,每服一錢,開水送下),《局方》半硫丸(生半夏、倭硫黃各一兩,開水泡七次,薑汁為丸,每服一二錢,米飲下),亦皆寒脹之要藥。
白話文:
第十節 夾脹傷寒(又稱傷寒夾腫脹,或腫脹兼傷寒)
一、氣脹
多因情緒不暢、氣機阻塞,導致氣無法上下通暢,出現胸腹脹滿、四肢消瘦的症狀,這就像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脹滿」。治療應以升清降濁為主,先用達郁寬中湯(藥方含沈香片、萊砂散、生雞內金等)配合磨沖聚寶丹(含真沈香、廣木香等成分)來疏通氣機、緩解脹滿;接著使用宣清導濁湯加減方(含晚蠶沙、滑石等)來清降濁氣、根治問題。
二、血脹
多因經絡瘀血或過早服用止瘧藥物引起。右側脹滿是肝脹,左側脹滿是脾脹。女性因子宮受寒導致瘀血積聚在下腹的稱為石瘕,如同《內經》所說「惡血不排就會滯留、逐漸增大,應當引導排出」。治療應活血通絡,先用二仁通幽湯(含桃仁、郁李仁等)配合良方桃奴丸(含桃奴、延胡索等)化瘀消脹;接著用四物絳覆湯調養氣血、活絡善後。
三、寒脹
因寒氣凝結不散,影響腸胃功能,出現腹脹、腹瀉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如《內經》所說「內臟受寒會產生脹滿病」。治療應溫中散寒,先用苓朮樸附湯(含茯苓、白術等)配合木香塌氣丸(含丁香、胡椒等)溫暖脾胃、緩解脹滿;接著用白朮和中湯配合加味桂苓丸(含肉桂、茯苓等)溫補陽氣、根治病源。如果腎陽不足導致脾胃虛寒、無法消化水液形成寒水臌脹的,需服用神效虎肚丸(含虎肚、川樸等)來溫脾消脹。此外,扁鵲玉壺丸和《局方》半硫丸也是治療寒脹的重要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