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)
1. 第三編 證治各論
2. 第六章 傷寒本證
《內經》云:治病必求於本。言求其受病之本因也。有本因,斯有本證,如傷風惡風、傷寒惡寒、傷熱惡熱、傷食惡食之類。病輕者無傳變,重者多傳變,謂之變證,其證有五,條治於後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上說:在治療疾病時,必須找出疾病的根源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我們必須找到導致疾病的原始原因。因為有原始的原因,所以會有相對應的原始症狀,例如:受到風邪會怕風、受到寒邪會怕冷、受到熱邪會怕熱、消化不良會厭食等。
如果病情較輕,通常不會有進一步的變化或轉變為其他病症,但若病情嚴重,則很可能會演變成其他不同的病症,我們稱之為「變證」。這種變證共有五種,詳細的處理方式在後面會有說明。
3. 第一節,小傷寒(一名冒寒,通稱四時感冒。)
如冒風感寒之類,皆屬此病
【因】四時偶感寒氣,或因貪涼冒風。
【證】肌膚緊縮,皮毛粟起,頭痛怕風,鼻塞聲重,頻打噴嚏,清涕時流,身不發熱,故無傳變。舌如平人,苔或白薄而潤。
【脈】右浮,左弦而緩。浮則為風,弦而緩則為受風中之涼。此即偶爾冒寒之小疾,但襲皮毛,不入經絡之病,俗稱小傷寒是也。四時皆有,吾紹頗多。
【治】《內經》云:善治者,治皮毛。又曰:因其輕而揚之,宜以辛散輕揚法,疏達皮毛,蔥白香豉湯主之。
鮮蔥白(五枚,切碎),淡豆豉(三錢),鮮生薑(一錢,去皮)
上藥用水碗半,煎成一碗,去渣熱服,覆被而臥,俄頃即微微汗出而解。忌酸冷油膩數日,自無傳變。
秀按,此例創自元丹溪翁,繼起者明王氏肯堂,今則惟俞君根初矣。宜古宜今,簡要不繁,後學當奉為圭臬。案語以文言道俗,羅羅清疏;方則出自《外臺秘要》,最切時用。
廉勘,四時猝然感冒者,為小傷寒。葉氏云:當視其寒暄,或用辛溫,或用辛涼,要在適中。惟照此立案開方,最為簡要。吾儕可作立方程式、臨床醫典,不必趨異求新。
白話文:
[第一節,小傷寒(又被稱為冒寒,通常被叫做四季感冒。)]
這類疾病涵蓋了所有因風寒引發的症狀。
【病因】在四季中不小心感受了寒氣,或者因為貪圖涼快而遭受風吹。
【症狀】皮膚會感到緊繃,毛孔收縮,出現雞皮疙瘩,頭痛且畏風,鼻塞聲音沉重,頻繁打噴嚏,鼻涕不斷,但身體不會發熱,因此不會轉變為其他病症。舌頭看起來與健康時無異,舌苔可能呈現白色且濕潤。
【脈象】右手脈象浮,左手脈象弦且緩。浮象顯示有風邪,弦而緩的脈象表示受到風中涼氣的影響。這就是偶爾因寒冷引起的輕微疾病,隻影響皮膚和毛髮,未深入經絡,通常被稱為小傷寒。這種病在四季都有可能發生,在我們的地方很常見。
【治療方法】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:高明的醫生會治療皮毛。又說:應當趁著病情輕微時將它消除,所以應採用辛散輕揚的方法,疏導皮毛,主要使用蔥白香豉湯。
蔥白(五段,切碎),淡豆豉(約9克),鮮薑(約3克,削皮)
將這些藥材加入半碗水,煮至剩下一碗,去掉渣滓,趁熱服用,然後蓋被子躺下,很快就會微微出汗,病情就能得到緩解。在接下來幾天裡,避免食用酸性、冷的、油膩的食物,就不會引起病情變化。
秀按:這個療法由元朝的丹溪翁首創,明朝的王肯堂進一步發展,現在則由俞根初先生沿用。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,這個療法都簡潔有效,後學者應該將其作為標準。案例描述以文言文表達,清晰而簡潔;處方則出自《外臺祕要》,非常適合實際應用。
廉勘:四季中突然感冒的人,得的是小傷寒。葉氏曾說:應該根據當時的氣候冷暖,選擇辛溫或辛涼的療法,關鍵是要適度。只要按照這個方案開方,就非常簡便。我們可以將其作為標準模式,作為臨牀指南,不必刻意追求創新。]
4. 第二節,大傷(寒一名正傷寒,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)
【因】立冬後,嚴寒為重;春夏秋暴寒為輕。觸受之者,或露體用力而著寒,或脫穿衣服而著寒,或汗出當風而著寒,或睡臥傍風而著寒,故張長沙《傷寒序例》云:傷寒多從風寒得之。
【證】頭痛身熱,惡寒怕風,項強腰痛,骨節煩疼,無汗而喘,胸痞噁心。舌多無苔而潤,即有亦白滑而薄,甚或舌苔淡白。
【脈】左浮緊有力,右多浮滑。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,有力而滑,則為表寒實象,此太陽經表證標病也。
【治】法當辛溫發表,使周身汗出至足為度。遵《內經》「寒者溫之,體如燔炭,汗出而散」之法,蘇羌達表湯主之。婦女宜理氣發汗,香蘇蔥豉湯主之;小兒宜和中發汗,蔥豉荷米煎主之。若發汗不徹,表寒雖散,而水鬱在裡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,小便不利,甚或短數淋瀝,舌苔純白而厚,脈左弦滯,右浮弦而滑,此水蓄膀胱,太陽經傳裡證本病也。
法當化氣利水,苓朮二陳煎治之,張氏五苓散(生曬術一錢、浙茯苓四錢、豬苓二錢、澤瀉二錢、官桂五分,共研細末,每服三錢;廣皮一錢、生薑二片,泡湯調下)亦可收效。雖然傷寒一證,傳變頗多,不越乎火化、水化、水火合化三端:從火化者,多少陽相火證、陽明燥實證、厥陰風熱證;從水化者,多陽明水結證、太陰寒濕證、少陰虛寒證;從水火合化者,多太陰濕熱證、少陰厥陰寒熱錯雜證。
試舉各經腑臟形證,以印證化生之病,大抵吾紹患傷寒者,火化證多於水化,水火合化者亦不鮮。
(甲)邪傳少陽經證,寒熱往來,兩頭角痛,耳聾目眩,胸脅滿疼。舌苔白滑,或舌尖苔白,或單邊白,或兩邊白。脈右弦滑,左弦而浮大。此邪郁腠理,逆於上焦少陽經病偏於半表證也。法當和解兼表,柴胡枳桔湯主之。
(乙)邪傳少陽腑證,寒輕熱重,口苦膈悶,吐酸苦水,或嘔黃涎而黏,甚則乾嘔呃逆,胸脅脹疼。舌紅苔白,間現雜色,或尖白中紅,或邊白中紅,或尖紅中白,或尖白根灰,或根黃中帶黑。脈右弦滑,左弦數。此相火上逆,少陽腑病偏於半里證也。法當和解兼清,蒿芩清膽湯主之。如服一劑或二劑後,嘔吐雖止,而寒熱未除,胸脅尚痛,膈滿而悶,已成小結胸者,治以和解兼開降法,柴胡陷胸湯主之。服後胸痛膈悶雖除,而寒熱仍發,腹滿而痛,便秘溺赤,此少陽上焦之邪,漸結於中焦陽明也,當以和解兼輕下法,大柴胡湯去姜半夏加川樸一錢、風化硝一錢治之。
(丙)邪熱傳入胃經,身灼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,口大渴,心大煩,揭去衣被,癍點隱隱,溺短赤熱,甚則譫語發狂。舌尖紅,苔邊白中黃。脈右浮洪而數,左亦弦大。此外而肌腠,內而肝膽,上則心肺,下則小腸膀胱,無不受其蒸灼,但尚為散漫無形之燥熱,未曾結實,宜清透而不宜攻下之陽明外證也。辛涼泄熱為君,佐以甘寒救液,新加白虎湯主之。服後,癍發雖透,譫語狂妄雖除,而身熱不退,口燥渴,汗大出,脈見虛芤者,胃汁枯涸,肺津將亡也,急宜甘涼救液為君,大生肺津,人參白虎湯(西洋參三錢、生石膏四錢、知母四錢、生甘草一錢、生粳米三錢荷葉包)加鮮石斛四錢、鮮生地六錢、梨汁二瓢、鮮茅根五錢治之;如再不應,而虛羸少氣,氣短息促,口乾舌燥,汗出膚冷,心神煩躁,脈虛而急疾者,胃液將亡,肺氣欲脫也,急急益氣固脫,增液寧神,孫氏生脈散參許氏二加龍蠣湯法(別直參錢半、原麥冬四錢、北五味五分、綿耆皮二錢、青竹皮四錢、花龍骨三錢、煅牡蠣五錢、陳阿膠三錢、雞子黃二枚、真茄楠香汁兩匙沖),力圖急救,希冀僥倖於什一。此就逆證而言,若順證則新加白虎湯,往往一劑知,二劑即已。
白話文:
第二節,大傷寒
原因:
立冬過後,天氣寒冷是主要原因;春夏秋季突然寒冷則相對較輕。接觸到寒氣的原因,可能是身體裸露用力時著涼、穿脫衣服時著涼、出汗時吹風著涼,或睡覺時靠風邊著涼。因此,張仲景在《傷寒序例》中說:「傷寒多從風寒而來。」
症狀:
頭痛、發燒、怕冷、怕風、脖子僵硬、腰痛、關節煩躁疼痛、沒有汗且喘氣、胸悶噁心。舌頭通常沒有舌苔且濕潤,即使有也呈白色光滑且薄,嚴重時舌苔會是淡白色。
脈象:
左手脈象浮緊有力,右手脈象多浮滑。脈浮表示有風,脈緊表示有寒,脈有力又滑,表示是表寒的實證,這是太陽經表證的典型病症。
治療:
治療方法應以辛溫發汗為主,使全身汗出到腳底為止。遵循《內經》「寒者溫之,身體像燒炭一樣熱,汗出就會消散」的方法,使用蘇羌達表湯來治療。婦女適合用理氣發汗的方法,使用香蘇蔥豉湯來治療;小孩適合用和中發汗的方法,使用蔥豉荷米煎來治療。如果發汗不徹底,表寒雖然消散,但體內有水濕積聚,會口渴想喝水,喝水後會吐,小便不順暢,甚至小便短少、淋漓不盡,舌苔純白且厚,左手脈象呈現弦而滯澀,右手脈象浮弦而滑,這是水蓄積在膀胱,太陽經的病邪傳入體內的病症。
治療方法應以化氣利水為主,使用苓朮二陳煎來治療,張仲景的五苓散(將生曬白朮一錢、茯苓四錢、豬苓二錢、澤瀉二錢、官桂五分,共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;加入廣陳皮一錢、生薑兩片,用泡好的湯調和後服用)也能見效。雖然傷寒這個病,病情變化很多,但都離不開火化、水化、水火合化這三種情況:從火化來的,多是少陽相火證、陽明燥實證、厥陰風熱證;從水化來的,多是陽明水結證、太陰寒濕證、少陰虛寒證;從水火合化來的,多是太陰濕熱證、少陰厥陰寒熱錯雜證。
現在試著舉出各經絡、臟腑的症狀,來印證病邪的變化。大致來說,我們紹興地區患傷寒的人,火化證比水化證多,水火合化證也不少。
(甲)病邪傳入少陽經:
出現寒熱交替、兩側頭角疼痛、耳聾、頭暈眼花、胸脅脹痛等症狀。舌苔白色光滑,或舌尖苔白,或單側苔白,或兩側苔白。右手脈象呈現弦滑,左手脈象呈現弦而浮大。這是病邪鬱積在皮膚肌肉,逆於上焦少陽經,屬於偏在半表的病證。治療方法應以和解兼發汗為主,使用柴胡枳桔湯來治療。
(乙)病邪傳入少陽腑:
症狀是寒冷較輕微而發熱較重、口苦、胸膈悶脹、吐酸苦水,或嘔吐黃色黏液,嚴重時會乾嘔、打嗝,胸脅脹痛。舌頭顏色紅,苔色白,有時會出現雜色,或舌尖白而中間紅,或舌邊白而中間紅,或舌尖紅而中間白,或舌尖白而舌根灰,或舌根黃帶黑色。右手脈象呈現弦滑,左手脈象呈現弦而數。這是相火上逆,少陽腑的病,偏向半裡的病證。治療方法應以和解兼清熱為主,使用蒿芩清膽湯來治療。如果服用一、兩劑藥後,嘔吐雖然停止,但寒熱未除,胸脅仍痛,胸膈悶脹,已經形成小結胸,治療方法應以和解兼開降為主,使用柴胡陷胸湯來治療。服用後胸痛、胸膈悶脹雖然消除,但寒熱仍然發作,腹脹疼痛,大便秘結、小便短赤,這是少陽上焦的病邪,逐漸結在中焦陽明,應以和解兼輕瀉的方法,使用大柴胡湯去除生薑、半夏,加入川樸一錢、風化硝一錢來治療。
(丙)病邪熱傳入胃經:
症狀是身體發燙、自然出汗、不惡寒反而怕熱、口渴嚴重、心煩意亂、想掀開被子、皮膚出現隱隱約約的斑點、小便短赤且發熱,嚴重時會說胡話、發狂。舌尖發紅,舌苔邊緣白中間黃。右手脈象呈現浮洪而數,左手脈象也呈現弦大。此時從外面的皮膚肌肉到內部的肝膽,從上面的心肺到下面的小腸膀胱,都受到熱邪的蒸灼,但還屬於散漫無形的燥熱,還沒有結實,應以清熱透邪為主,不宜攻下,屬於陽明外證。以辛涼泄熱的藥物為主,佐以甘寒生津液,使用新加白虎湯來治療。服用後,皮膚斑疹雖發出,說胡話、發狂的症狀也消除,但發燒不退、口乾舌燥、大汗淋漓、脈象出現虛而芤的狀況,這是胃液枯竭,肺津將亡,應立即用甘涼的藥物來滋潤津液為主,大補肺津,使用人參白虎湯(西洋參三錢、生石膏四錢、知母四錢、生甘草一錢、生粳米三錢,用荷葉包著)加上鮮石斛四錢、鮮生地六錢、梨汁兩瓢、鮮茅根五錢來治療。如果仍然沒有效果,且身體虛弱、氣短、呼吸急促、口乾舌燥、出汗但皮膚冰冷、心神煩躁、脈虛而急促,這是胃液將要耗盡、肺氣將要脫失,必須立即補氣固脫、增加津液、安定心神,使用孫氏生脈散結合許氏二加龍蠣湯(另取別直參錢半、原麥冬四錢、北五味子五分、綿耆皮二錢、青竹皮四錢、花龍骨三錢、煅牡蠣五錢、陳阿膠三錢、雞子黃兩個、真茄楠香汁兩湯匙沖服),盡力搶救,希望能夠挽回一線生機。這說的是病情逆轉的情況,如果病情順利發展,使用新加白虎湯,往往服用一劑就見效,二劑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