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0)

1. 第十三節,秋燥傷寒(總名秋燥,俗通稱風燥)

廉勘,凡治燥病,先辨涼溫。王孟英曰:以五氣而論,則燥為涼邪,陰凝則燥,乃其本氣。但秋承夏後,火之餘炎未息。若火即就之,陰竭則燥,是其標氣。治分溫潤、涼潤二法。費晉卿曰:燥者干也,對濕言之也。立秋以後,濕氣去而燥氣來。初秋尚熱,則燥而熱;深秋既涼,則燥而涼。以燥為全體,而以熱與涼為之用。兼此二義,方見燥字圓活,法當清潤、溫潤。次辨虛實。葉天士先生曰:秋燥一證,頗似春月風溫,溫自上受,燥自上傷,均是肺先受病。

但春月為病,猶是冬令固密之餘;秋令感傷,恰值夏月發泄之後。其體質之虛實不同,初起治肺為急,當以辛涼甘潤之方,氣燥自平而愈。若果有暴涼外束,只宜蔥豉湯加杏仁、蘇梗、前胡、桔梗之屬。延綿日久,病必入血分,須審體質證候。總之上燥治氣,下燥治血,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也。又次辨燥濕。石芾南曰:病有燥濕,藥有潤燥。病有風燥、涼燥、暑燥、燥火、燥郁夾濕之分,藥有辛潤、溫潤、清潤、咸潤、潤燥兼施之別。燥邪初傷肺氣,氣為邪阻,不能布津外通毛竅,故身無汗,寒熱疼痛;又不能布津上濡清竅,下潤胃腸,故口乾舌燥,喉癢乾咳,胸懣氣逆,二便不調。治者當辨燥濕二氣,孰輕孰重,所兼何邪(如兼風、兼寒、兼伏暑之類),所化何邪(如化火、未化火之分),所夾何邪(如夾水、夾痰、夾食、夾內傷之類),對病發藥,使之開通(開是由肺外達皮毛,與升散之直向上行者不同;通是由肺下達胃腸,通潤通利,皆謂之通,非專指攻下言)。

雖然,燥病夾濕,用藥最要靈活。專潤燥,須防其滯濕;專滲濕,須防其益燥。必先詰其已往,以治其現在;治其現在,須顧其將來。試述其用藥要略:涼燥初起,宜用辛潤,開達氣機為君,如杏仁、牛蒡、蔥白、豆豉、前胡、桔梗之屬;寒重者,加以溫潤,如蔻仁、橘紅,生薑、紅棗皮之屬。邪機閉遏,在上焦,咳嗽胸懣,痰黏氣逆者,加以通潤,宣暢上氣,如遠志、蘇子、紫菀、百部之屬;在中焦,脘悶嘔惡,噯腐吞酸者,加以消降,疏暢中氣,如萊菔子、生蘿蔔汁、蜜炙枳實、鮮佛手之屬;在下焦,裡氣不暢,大便燥結者,加以辛滑,通暢下氣,如炒蔞皮、鮮薤白、春砂仁拌搗郁李淨仁之屬。氣機一開,大便自解,即汗亦自出。此皆辛中帶潤,自不傷津。且辛潤又能行水,燥郁來濕者宜之;辛潤又能開閉,內外閉遏者宜之。若涼燥之氣,搏遏濕熱,內蒙清竅,神識昏迷者,急用辛開淡滲,如賴橘紅、炒牛蒡、白芷、白芥子、細辛、鮮石菖蒲、連翹心、生苡仁、浙苓皮、通草、燈心之屬(查辛開上達之品,首推細辛。辛潤而細,善能開達,用量多至二三分,少則一分。

白話文:

第十三節,秋燥傷寒(總名秋燥,俗稱風燥)

治療燥症,首先要區分燥邪的寒熱性質。王孟英說:從五氣來說,燥屬涼邪,陰氣凝滯就會乾燥,這是燥邪的本質。但秋季繼承夏季之後,夏季的餘熱尚未消散。如果燥邪與餘熱相結合,陰液耗竭就會乾燥,這是燥邪的標誌。治療方法分為溫潤和涼潤兩種。費晉卿說:燥就是乾燥,與濕相對。立秋以後,濕氣消退,燥氣來臨。初秋還很熱,則燥熱;深秋變涼,則燥涼。以燥邪為整體,以熱和涼作為燥邪的表現形式。兼顧這兩種含義,才能理解「燥」字的全面涵義,治療方法應當是清潤或溫潤。其次要區分虛實。葉天士說:秋燥症狀,很像春季的風溫病,風溫從上而來,秋燥也從上而傷,都是肺部首先生病。

但是春季的疾病,還帶著冬季閉藏的餘氣;秋季的疾病,正值夏季發泄之後。其體質的虛實不同,初期治療肺部為急,應當使用辛涼甘潤的方劑,氣燥自然平復而癒。如果出現暴寒外邪束表,只宜用蔥豉湯加入杏仁、蘇梗、前胡、桔梗等藥物。如果延綿日久,病邪必然進入血分,需要仔細辨別體質和證候。總之,上焦燥邪治氣,下焦燥邪治血,要謹慎,不可使用苦燥的藥物損傷胃液。再次要區分燥濕。石芾南說:疾病有燥濕之分,藥物有潤燥之功。疾病有風燥、涼燥、暑燥、燥火、燥郁夾濕的區別,藥物有辛潤、溫潤、清潤、鹹潤、潤燥兼施的不同。燥邪首先傷害肺氣,氣被邪氣阻滯,不能佈散津液,外達毛竅,所以身無汗,寒熱疼痛;又不能佈散津液上濡清竅,下潤胃腸,所以口乾舌燥,喉癢乾咳,胸悶氣逆,二便不調。治療時應當辨別燥濕二氣的輕重,以及兼夾的邪氣(如兼風、兼寒、兼伏暑等),邪氣的轉化(如化火、未化火),以及夾雜的邪氣(如夾水、夾痰、夾食、夾內傷等),對症用藥,使之開通(開是指由肺外達皮毛,與升散之直向上行者不同;通是指由肺下達胃腸,通潤通利,都稱為通,不是專指攻下)。

雖然燥病夾濕,用藥最需要靈活。專攻潤燥,必須防止留滯濕邪;專攻滲濕,必須防止加重燥邪。必須先了解以往的病史,才能治療目前的疾病;治療目前的疾病,必須考慮將來的發展。試述其用藥要略:涼燥初期,宜用辛潤,開達氣機為主藥,如杏仁、牛蒡、蔥白、豆豉、前胡、桔梗等;寒重者,加入溫潤藥物,如蔻仁、橘紅、生薑、紅棗皮等。邪氣閉塞,在上焦,咳嗽胸悶,痰黏氣逆者,加入通潤藥物,宣暢上氣,如遠志、蘇子、紫菀、百部等;在中焦,脘悶嘔惡,噯腐吞酸者,加入消降藥物,疏暢中氣,如萊菔子、生蘿蔔汁、蜜炙枳實、鮮佛手等;在下焦,裡氣不暢,大便燥結者,加入辛滑藥物,通暢下氣,如炒蔞皮、鮮薤白、春砂仁拌搗郁李淨仁等。氣機一開,大便自然通暢,汗液也會自然排出。這些藥物都是辛味中帶潤,不會傷津。而且辛潤藥物又能行水,燥郁夾濕者宜用;辛潤藥物又能開閉,內外閉塞者也宜用。如果涼燥之氣,搏遏濕熱,蒙蔽清竅,神識昏迷者,急用辛開淡滲藥物,如賴橘紅、炒牛蒡、白芷、白芥子、細辛、鮮石菖蒲、連翹心、生苡仁、浙苓皮、通草、燈心等(辛開上達的藥物,首推細辛。辛潤而細微,善於開達,用量多至二三分,少則一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