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1)

1. 第十三節,秋燥傷寒(總名秋燥,俗通稱風燥)

其次芥子、牛蒡。芥子辛潤而圓,善能流走;牛蒡辛潤而香,善能開透。屬子與仁,皆寓生機。又次白芷、翹心,氣香味辛,質又極滑,化濕開閉,而不傷津,皆能開表,又能通里。余已歷驗不爽,配蘆筍、鮮冬瓜子尤妙)以開氣閉。氣為水母,氣開乃能行水;氣以養神,氣宣則神自清。如燥已化熱,及新感溫燥,宜用辛涼甘潤,清宣氣機。辛涼,如蘇薄荷、鮮蔥白、嫩桑芽、青連翹、炒牛蒡、青蒿腦、滁菊花、銀花之類;甘潤,如鮮茅根、鮮野菰根、活水蘆筍、瓜蔞皮、雅梨皮、青蔗皮、梨汁、蔗汁、竹瀝、柿霜、西瓜皮、綠豆皮、生荸薺汁、生藕汁之類。於辛潤劑中,酌加三四品,清潤輕靈以泄其熱。熱泄則清肅令行,氣機流利,津液運行,亦必津津化汗而解。陰虛便結者,於辛潤劑中,酌加鮮生地、元參心、鮮柏子仁、大麻仁、黑芝麻、淨白蜜、淡海蜇之類,養陰潤腸。夾濕而兼有伏暑者,於辛潤劑中,酌加鮮冬瓜皮子、滑石、通草、淡竹葉等之淡滑清滲,生山梔、青蒿子、霜桑葉、鮮竹葉、絲瓜絡、蘿蔔纓等之輕苦微燥。皆取輕清流利,以解蘊伏之暑濕。

若重者,酌加薑汁、炒木通、芩、連、柏、及綿茵陳、鮮貫眾之類,苦降辛通,開化濕熱。其濁熱黏膩之伏邪,依附胃腸渣滓者,則攻下一法,又未可緩施。或用苦泄,如枳實汁、酒浸生軍汁之類;或用鹹潤,如風化硝、元明粉之類;或用滑降,如瀉葉、炒蔞皮、鮮圓皂仁、郁李淨仁之類。但下宜適中,不可太過。且上焦邪氣開通,天氣下降,地氣自隨之以運行,又何必峻下為能乎?其有燥熱竄入肌肉皮膚,發癍發疹,隱隱不現者,宜用辛涼開達,輕清芳透,如牛蒡、連翹、銀花、丹皮、瓜蔞皮、青蒿腦、紫草尖、鮮大青、鮮茅根、活水蘆筍、鮮捲心竹葉、燈心、青箬葉之類。其有燥熱傷陰,邪閉心宮,舌絳無苔,神昏譫妄者,宜用清潤開透,用藥最要空靈,如犀角尖、鮮生地、連翹心、銀花、鮮石菖蒲、蘆筍、梨汁、竹瀝和薑汁少許之類。涼藥熱飲,取其流通。此治新感秋燥,初中末用藥之大法也。張禾芬曰:燥氣搏濕之病。即吳鞠通所謂「肺感燥氣,脾伏濕邪」是也。但不如喻氏「燥濕」二字為簡當(嘉言曰:濕統四時,春曰風濕,夏曰暑濕,秋曰燥濕,冬曰寒濕)。其病秋深時最多。如秋分後天久不雨,最易劇發,人煙稠密之處尤廣。若兼伏暑,病尤深重。

一起即煩躁昏譫,燥渴恣飲,或閉悶無汗,或汗雖泄而邪不解,或咳血,或泄血。甚則血熱肝燥,火旺生風,筋脈瘛瘲,肢臂強直,目瞪口噤,舌卷囊縮,便多幹結。或澼澼似痢,或初雖水瀉,暴注下迫,旋即干秘,溲多赤澀。脈多沉部弦數,按之細澀。證雖險變百出,大綱亦只數端。在上焦有二:一肺之化源絕;二熱閉神昏。中焦亦有二:一胃絡脈絕;二臟結下痢。下焦只有一:男則精竭髓枯,女則血枯肝絕。選藥制方,莫如鮮藥之取效較速,其次花露。如鮮葦莖、鮮菊葉、鮮忍冬藤葉、鮮枇杷葉、鮮淡竹葉、鮮大青葉、鮮桑芽、鮮梨皮、鮮橘葉、鮮青箬葉等之輕清氣燥;生蘿蔔汁、生梨汁、淡竹瀝、鮮石菖蒲汁等之清化燥痰,辛潤開閉;鮮茅根、鮮大青、鮮益母草、鮮生地、鮮馬鞭草、生藕汁、西瓜汁、金汁、童便等之涼血通瘀,解毒透癍;鮮石斛、蔗漿、鮮稻穗露、雞肉露、熟地露等之滋養胃汁;生地慄、淡海蜇等之咸潤腸燥。皆燥熱病中有利無病之品。至若燥氣夾濕,是濕為地氣,燥為天氣,天氣能包地氣,先當以治燥為急,燥邪一解,濕開熱透,自然隨出。惟虛損體復感燥邪,勢尤危險。初治以潤肺養液清絡泄熱為主,既不能過事透表,亦不得徑投滋補。繼進甘潤養胃,以存陰液。虛甚者,氣結津枯,清潤又非所宜,必得溫潤甘燥,如淡蓯蓉、熟玉竹、菟絲子、枸杞、熟地、阿膠、鹿膠之類。方為中𦽏,虛燥治法,大率類此。

白話文:

接著是芥菜籽和牛蒡。芥菜籽味道辛辣且滋潤,形狀圓潤,具有很好的流動性;牛蒡味道辛辣滋潤且帶有香氣,能很好地疏通開洩。它們都屬於種子或果仁,蘊含著生機。再接下來是白芷和連翹心,氣味芳香辛辣,質地非常滑潤,能夠化解濕氣、疏通閉塞,而且不損傷津液,既能發散表邪,又能疏通體內。我多次驗證過,效果很好,搭配蘆筍和新鮮冬瓜子尤其有效,可以開啟氣機的閉塞。氣是水的母親,氣機暢通才能運行水液;氣是滋養精神的,氣機宣暢,精神自然清爽。如果乾燥已經轉化為熱,或者新感染了溫燥之邪,應該使用辛涼甘潤的藥物,來清熱宣通氣機。辛涼的藥物,例如蘇葉、薄荷、新鮮蔥白、嫩桑芽、青連翹、炒牛蒡、青蒿腦、滁菊花、金銀花之類;甘潤的藥物,例如新鮮茅根、新鮮野菰根、活水蘆筍、瓜蔞皮、雅梨皮、青蔗皮、梨汁、蔗汁、竹瀝、柿霜、西瓜皮、綠豆皮、生荸薺汁、生藕汁之類。在辛潤的藥物中,酌情加入三四種,以清熱滋潤、輕靈透泄的方式來散熱。熱邪散去,清肅之氣就能正常運行,氣機流暢,津液也能運行,自然會化為汗液而解除病情。對於陰虛導致大便乾燥的人,在辛潤的藥物中,酌情加入新鮮生地、玄參心、新鮮柏子仁、大麻仁、黑芝麻、純淨白蜂蜜、淡海蜇之類,來滋養陰液、潤滑腸道。如果兼有濕邪和伏暑,在辛潤的藥物中,酌情加入新鮮冬瓜皮子、滑石、通草、淡竹葉等淡滲利濕的藥物,以及生山梔、青蒿子、霜桑葉、新鮮竹葉、絲瓜絡、蘿蔔纓等輕微苦燥的藥物。都是選用輕清流利的藥物,來解除蘊藏在體內的暑濕。

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酌情加入薑汁、炒木通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以及綿茵陳、新鮮貫眾之類,通過苦味下降、辛味通開的方式,來疏導化解濕熱。對於那些粘膩的伏邪依附在胃腸道中的濁熱,就要使用攻下法,不能延遲。可以使用苦味瀉下的藥物,例如枳實汁、酒浸生大黃之類;或者使用鹹味潤下的藥物,例如風化硝、芒硝之類;或者使用滑利下降的藥物,例如番瀉葉、炒瓜蔞皮、新鮮皂角仁、郁李仁之類。但是攻下的藥量要適中,不能過度。而且,上焦的邪氣開通後,天氣自然下降,地氣也會隨之運行,又何必一定要用峻烈的攻下藥呢?如果燥熱侵入肌肉皮膚,出現斑疹,隱約不見,應該使用辛涼開達、輕清芳香的藥物來透發,例如牛蒡、連翹、金銀花、丹皮、瓜蔞皮、青蒿腦、紫草尖、新鮮大青葉、新鮮茅根、活水蘆筍、新鮮卷心竹葉、燈心草、青箬葉之類。如果燥熱損傷陰液,邪氣閉塞心宮,導致舌頭紫紅無苔,神志昏迷,胡言亂語,應該使用清潤開透的藥物,用藥最重要的是輕靈有效,例如犀角尖、新鮮生地、連翹心、金銀花、新鮮石菖蒲、蘆筍、梨汁、竹瀝,再加入少許薑汁。要用涼性的藥物熱服,以利於藥效流通。這是治療新感染秋燥,初期、中期、末期用藥的大原則。張禾芬說:「燥氣挾濕的病」,就是吳鞠通所說的「肺感受燥氣,脾臟潛伏濕邪」。但不如喻氏用「燥濕」二字更為簡潔明瞭(嘉言說:濕邪統管四季,春天叫風濕,夏天叫暑濕,秋天叫燥濕,冬天叫寒濕)。這種病在深秋時節最多。例如秋分之後,如果長期不下雨,最容易病情加重,人口稠密的地方尤其常見。如果兼有伏暑,病情就會更加嚴重。

發病時會出現煩躁昏迷,口渴想大量飲水,或者胸悶沒有汗,或者雖然出汗但邪氣沒有解除,或者咳血,或者便血。嚴重的話,會出現血熱肝燥,火旺生風,筋脈抽搐,四肢僵硬,眼睛瞪直、口噤咬緊,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,大便多乾燥結塊。或者大便像痢疾一樣,或者開始雖然腹瀉如水,但很快就變成便秘,小便頻數而且顏色赤澀。脈象多為沉弦數,按下去細澀。雖然證候表現多種多樣,但總的來說也只有幾種。在上焦有兩種:一是肺的化生津液功能衰竭;二是熱邪閉塞導致神志昏迷。在中焦也有兩種:一是胃的經絡脈絡受損;二是臟腑功能受阻,導致下痢。在下焦只有一種:男性是精竭髓枯,女性是血枯肝絕。選藥和配方,最好使用新鮮的藥材,這樣見效更快,其次是花露。例如新鮮葦莖、新鮮菊花葉、新鮮忍冬藤葉、新鮮枇杷葉、新鮮淡竹葉、新鮮大青葉、新鮮桑芽、新鮮梨皮、新鮮橘葉、新鮮青箬葉等,這些藥物具有輕清的氣味,能夠散燥;生蘿蔔汁、生梨汁、淡竹瀝、新鮮石菖蒲汁等,可以清化燥痰,辛潤開閉;新鮮茅根、新鮮大青葉、新鮮益母草、新鮮生地、新鮮馬鞭草、生藕汁、西瓜汁、金汁、童便等,可以涼血通瘀,解毒透疹;新鮮石斛、甘蔗漿、新鮮稻穗露、雞肉露、熟地露等,可以滋養胃液;生地慄、淡海蜇等,可以滋潤腸燥。這些都是燥熱病中對病情有利無害的藥物。至於燥氣夾雜濕氣,濕是地氣,燥是天氣,天氣能夠包容地氣,應該先以治療燥邪為急,燥邪解除後,濕氣就能自然散開,熱邪也會隨之透發。只有虛損的體質又感受了燥邪,情況才更加危險。初期治療要以潤肺養液、清絡泄熱為主,既不能過於發散,也不能直接使用滋補藥物。接著要使用甘潤的藥物來養胃,以保存陰液。如果虛損嚴重,導致氣機凝滯、津液枯竭,清潤的藥物就不適合了,必須使用溫潤甘燥的藥物,例如淡蓯蓉、熟玉竹、菟絲子、枸杞、熟地、阿膠、鹿膠之類。這樣才能符合病情,治療虛燥的方法,大體上就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