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2)

1. 第一節,傷寒轉痙

【證】發熱惡寒,搐搦無汗為剛痙;不發熱,但惡寒,厥冷汗出為柔痙。產後血虛,腠理不密,風邪搏之則成痙。病後身軟時醒為癇症;身強直反張不醒為痙證。傷寒有變痙病者,項背強直是也。《經》曰:病身熱足寒,頭項強急,惡寒時,頭熱面赤,目脈赤,獨頭而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痙病。夫仲景所謂「剛痙、柔痙」者,並屬太陽,以太陽行身之後,故頭項強急而反張也。

《要略》云:痙之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齡齒(筋脈屈伸,齒牙作響,是為齘齒),此屬陽明。蓋陽明行身之前,不能為反張之證,與太陽痙,自是兩般也。《此事難知》云: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,時膝相構,陽明痙也。然欲行大承氣,必須察其內實,脈沉有力者可下之。

若經來寒熱,或左右一目斜牽,或左右一手搐溺,脈弦數者少陽痙也。又有傷寒結胸證,項亦強為柔痙狀,此似痙而非痙也,不可以風藥誤治之。夫風病下之則痙,復發汗必拘急。太陽病發汗太多者,因致痙。太陽病發熱脈沉細名曰痙,為難治。瘡家身雖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

太陽病,其症狀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。此張仲景辨痙之證候也。

【脈】痙脈緊急,如經直上下行者,急實為陽痙,沉細為陰痙。浮緊數者屬陽,沉細澀者屬陰。浮盛為風熱,洪滑為痰火,虛濡為氣虛,澀數為陰虛,脈浛浛如蛇者,汗虛致痙也。《活人書》云:痙病,外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同,但脈沉遲弦細為異耳。若脈沉弦而遲及伏弦,或散於指外者,皆危候也。

【治】陽痙,宜滋陰養血;陰痙,宜扶脾抑肝。至清痙降火,祛風利濕,各隨症治。暴起多屬邪盛,久病必是血虛。痙病虛為本,邪為表。太陽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主以瓜蔞桂枝湯(瓜蔞根三錢、桂枝八分、白芍錢半、甘草五分、姜二片、棗三枚)。剛痙發熱,無汗惡寒,小便反少,脈浮緊者,屬中風,重感於寒,葛根湯或加獨活、防風。

脈弦細數者,屬風熱傷筋。血脈失約束之權,致搐搦反張者,主以如聖飲(羌活、秦艽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白芷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)。風痰多,加竹瀝、薑汁;無汗加蒼朮、麻黃;熱痰加貝母、瓜蔞;火盛加山梔、花粉;口噤便閉,加大黃;氣虛口閉,加參、耆;血虛筋急,加歸、地;舒筋,加秦艽、川斷、鉤藤;活血加丹參、紅花、牛膝。

柔痙則汗出不惡寒,脈沉細者屬中風,重感於濕,瓜蔞桂枝湯,或桂枝加葛根獨活防風湯(即桂枝湯加葛根、獨活、防風)。表有風邪未解,為寒所襲者,宜風藥解散。風寒為濕所襲者,風藥亦能勝濕。陽明痙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攣急齘齒,宜大承氣湯,或防風通聖散,去麻黃下之。

白話文:

第一節,傷寒轉痙

發熱惡寒,抽搐無汗是為剛痙;不發熱,但惡寒,手腳厥冷出汗是為柔痙。產後血虛,肌膚疏鬆,風邪入侵就會導致痙攣。病後身體軟弱,時醒時昏是癇症;身體僵硬挺直,昏迷不醒是痙症。傷寒轉變為痙攣的,頸項後背僵硬就是這種情況。《傷寒雜病論》記載:病人身體發熱腳冷,頭頸僵硬疼痛,惡寒時,頭熱面紅,眼睛和脈搏都紅,單獨搖頭,突然口噤,背部反弓,就是痙攣。張仲景所說的「剛痙、柔痙」,都屬於太陽經病變,因為太陽經循行於身體之後,所以頭頸僵硬疼痛,背部反弓。

《傷寒論·脈法》記載:痙攣的病症,胸部滿悶,口不能開,臥床不安,腳部抽筋,必然牙關緊閉(筋脈屈伸,牙齒作響,稱作齘齒),這屬於陽明經。因為陽明經循行於身體之前,不會出現反弓的症狀,與太陽經痙攣,當然是兩種不同的病症。《此事難知》記載:頭低垂視,手腳牽引,有時膝蓋互相碰觸,是陽明經痙攣。但是要使用大承氣湯治療,必須觀察其內部是否實證,脈沉有力才能服用。

如果經期出現寒熱,或者單眼斜視,或者單手抽搐,脈弦數,是少陽經痙攣。還有一種傷寒結胸的病症,頸項也僵硬,類似柔痙的症狀,但這並非真正的痙攣,不能用風寒藥誤治。風寒病症服用瀉下藥會加重痙攣,再次發汗必然加重拘急。太陽病發汗過多,也會導致痙攣。太陽病發熱但脈沉細,稱為痙攣,難以治療。瘡瘍病人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發汗,發汗則會引起痙攣。

太陽病,症狀是身體強直,僵硬,脈象反而沉遲,這也是痙攣。這是張仲景辨別痙攣的症候。

痙攣的脈象,急速有力,像經脈直上直下運行,脈象急促有力是陽性痙攣,脈象沉細是陰性痙攣。脈象浮緊數屬於陽性,脈象沉細澀屬於陰性。脈象浮盛是風熱,洪滑是痰火,虛弱濡弱是氣虛,澀數是陰虛,脈象細微如蛇行,是汗虛導致痙攣。《活人書》記載:痙攣病症,外在表現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同,只是脈象沉遲弦細有所不同。如果脈象沉弦而遲,或者伏弦,或者散於指外,都是危急的徵兆。

陽性痙攣,應該滋陰養血;陰性痙攣,應該健脾抑肝。治療清熱痙攣要清熱降火,祛風利濕,根據不同症狀治療。突然發病多是邪氣盛,久病一定是血虛。痙攣病症,虛證是本,邪氣是標。太陽經證候齊備,身體強直僵硬,脈象反而沉遲,主要用瓜蔞桂枝湯(瓜蔞根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剛痙發熱,無汗惡寒,小便減少,脈象浮緊,屬於中風,重感於寒,用葛根湯,或者加獨活、防風。

脈象弦細數,屬於風熱傷筋。血脈失去約束,導致抽搐反弓,主要使用如聖飲(羌活、秦艽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白芷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)。風痰多,加竹瀝、薑汁;無汗加蒼朮、麻黃;熱痰加貝母、瓜蔞;火盛加山梔、花粉;口噤便秘,加大黃;氣虛口閉,加人參、黃耆;血虛筋急,加當歸、生地;舒筋,加秦艽、川斷、鉤藤;活血加丹參、紅花、牛膝。

柔痙則汗出不惡寒,脈象沉細,屬於中風,重感於濕,用瓜蔞桂枝湯,或者桂枝加葛根獨活防風湯(即桂枝湯加葛根、獨活、防風)。表證風邪未解,被寒邪襲擊,應該使用風藥疏散。風寒被濕邪襲擊,風藥也能勝濕。陽明痙攣,胸滿悶,口不能開,臥床不安,抽筋牙關緊閉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,或者防風通聖散,去除麻黃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