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傷寒脈舌 (12)
第六章傷寒脈舌 (12)
1. 第一節,觀舌形
苔雖有形可據,皆為偏而不全,即全舌其苔滿布者,雖多濕痰食滯,亦宜辨其為白砂苔兼四邊舌肉紫紅者,為濕遏熱伏之溫邪,伏於膜原,急宜達原以透邪;白鹼苔兼四邊舌肉皆膩者,為脾胃濕阻氣滯,與食積相搏,急宜芳淡兼消導。此為觀舌有無積苔,及苔偏全之要訣。
凡舌有斷紋、裂紋,如「人」字、「川」字、「爻」字及裂如直槽之類,雖多屬胃燥液涸,由於實熱內逼,急宜涼瀉以清火;然中有直裂者,多屬胃氣中虛,卻宜補陰益氣,切忌涼瀉;更有本無斷紋,而下後反見「人」字裂紋者,此屬腎氣凌心,急宜納氣補腎。若苔點如粞者,蟲蝕居多;即苔現檳榔紋,隱隱有點者,亦屬蟲積,皆宜殺蟲祛積。
此為觀舌斷紋細點之要訣。
廉勘,舌上面本有細點如刺,名曰味蕾,主辨味,無火則平如無點,有火則突而起點。究竟有蟲與否,還宜詳審現症確鑿,始可投殺蟲祛積之劑。
凡苔起瓣、暈,皆臟腑實火熏蒸,多見於溫毒、溫疫等病。瓣則黑色居多,暈則灰黑色居多。瓣有多少,一二瓣尚輕,三四瓣已重,六七瓣極重而難治;暈有層數,一暈尚輕,二暈為重,三暈多死;亦有橫紋二三層者,與此不殊,宜瀉火解毒,急下存陰,服至瓣、暈退淨,而其人氣液漸復者,庶能救活。此為觀舌瓣、暈之要訣。
凡舌腫脹增大,不能出口者,須參舌色以辨之。如色白滑、黑滑者,多由於水氣浸淫,宜通陽利水;黃膩滿布者,由濕熱鬱而化毒,毒延於口,宜大瀉濕火以祛毒;紫暗者,多由於酒毒衝心,心火炎上,宜瀉火通瘀;白膩,黃膩者,多由於痰濁相搏,滿則上溢,宜蠲痰泄濁。若舌瘦小,甚則癟薄者,亦須兼辨其色。
淡紅嫩紅者,心血內虧,宜養血補心;紫絳灼紅者,內熱風消,宜清熱熄風;若色干絳,甚則紫黯如豬腰色者,皆由心肝血枯;舌質萎縮,不治。此為觀舌脹癟之要訣。
凡舌斜偏一邊者為舌歪。色紫紅而勢急者,多由於肝風發痙,宜熄風鎮痙。色淡紅而勢緩者,多由於中風偏枯,歪在左,宜養血益氣,從陰引陽;歪在右,宜補氣舒筋,從陽引陰,然多不治。若舌有血痕傷跡者為舌碎,其因有四:一因舌衄,二因抓傷,三因潰瘍,四因斑痕,各宜對症施治。此為觀舌歪碎之要訣。
凡舌起瘰而凸者,多見於溫病、熱病、溫毒、時疫等證,皆屬胃腸實熱,梟毒內伏,急宜大劑涼瀉,速攻其毒。若凹陷而有缺點者,其證有虛有實。實者多由於口糜,厥後舌起糜點,糜點脫去,則現凹點。由於黴毒上升者,宜去黴解毒;由於胃腎陰虛,濁腐蒸騰者,宜救陰去腐。
果能毒去腐褪,則新肉漸生,凹點自滿。虛者由胃陰中竭,心氣不能上布於舌本,氣盛則凸,氣陷則凹。眼眶亦然,不獨舌起凹點也。病已不治,可按脈症以決死期。此為觀舌凸凹之要訣。
白話文:
【第一節,觀舌形】
苔的形態雖然可依其外觀判斷,但大多屬於局部現象,未必遍及全舌。即使舌苔佈滿全舌,多見於濕痰或食滯的情況,仍須細辨:若舌苔如白砂且舌邊紫紅,屬濕熱鬱伏的溫邪(藏於膜原),需緊急透邪外達;若舌苔白厚如鹼且舌邊膩滑,則是脾胃濕阻氣滯與食積相搏,需芳香化濕兼消食導滯。此為判斷舌苔是否堆積及分布範圍的要點。
舌面出現「人」、「川」、「爻」字等裂紋或直溝狀裂痕,多屬胃燥津液枯竭,因實熱內迫所致,需清熱瀉火;但若裂紋筆直,常屬胃氣虛弱,反需滋陰補氣,忌用寒涼瀉藥;若原先無裂紋,用瀉藥後反現「人」字裂紋,則是腎氣上沖心火,需溫腎納氣。舌苔若如碎米屑(粞點),多為寄生蟲侵蝕;即使苔紋似檳榔紋且隱現小點,亦屬蟲積,均需驅蟲消積。
【廉勘補充】舌面本有細小味蕾,正常時平坦,發炎時突起。但判斷是否蟲積,仍需結合其他症狀確證,再投驅蟲藥。
舌苔呈瓣狀或暈狀,多因臟腑實火燻灼,常見於溫毒、疫病等。瓣苔多為黑色,暈苔多灰黑;瓣數少(1-2瓣)較輕,多則危重;暈層數愈多(如三暈)預後愈差。需急瀉火解毒,待苔退且氣血漸復,方能輓回。
舌體腫大、難以伸出口外,需依舌色辨證:
- 白滑或黑滑苔:水濕氾濫,需溫陽利水。
- 黃膩苔滿布:濕熱化毒,需清瀉濕火。
- 紫暗舌:酒毒攻心,需瀉火化瘀。
- 白膩或黃膩苔:痰濁上泛,需化痰降濁。
反之,舌體瘦薄者:
- 淡紅或嫩紅:心血虧虛,需養血補心。
- 紫絳或灼紅:內熱耗陰,需清熱熄風。
- 乾絳或紫黯如豬腎色:心肝血枯,多屬不治。
舌體歪向一側:
- 紫紅且僵硬:肝風內動,需熄風鎮痙。
- 淡紅且緩和:中風偏癱,左歪宜養血益氣,右歪宜補氣舒筋(但預後不佳)。
舌面有裂傷或血痕(舌碎),成因有四:舌衄(出血)、抓傷、潰瘍、疤痕,需對症治療。
舌面凸起瘰粒者,多屬胃腸熱毒熾盛(如溫病、疫病),需急瀉火攻毒;若凹陷成點,則分虛實:
- 實證:如口瘡糜爛脫落後留凹點,黴毒者宜解毒,陰虛腐蝕者宜滋陰去腐。
- 虛證:胃陰枯竭、心氣不布,氣陷成凹(類似眼眶凹陷),多屬不治,可依脈症預判死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