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)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)
1. 第二編 病理診斷
2. 第三章 表裡寒熱
凡勘傷寒,必先明表裡寒熱。有表寒,有裡寒,有表裡皆寒;有表熱,有裡熱,有表裡皆熱;有表寒裡熱,有表熱裡寒;有里真熱而表假寒,有里真寒而表假熱。發現於表者易明,隱伏於裡者難辨;真寒真熱者易明,假寒假熱者難辨。今試舉其要以析言之。
白話文:
第三章 表裏寒熱
診察傷寒病症時,必須先辨明表裏寒熱的不同情況。病症可分為:表寒、裏寒、表裏皆寒;表熱、裏熱、表裏皆熱;表寒裏熱、表熱裏寒。此外,還有裏面是真熱但表面呈現假寒,或裏面是真寒但表面呈現假熱的狀況。顯現在表面的症狀容易辨認,隱藏在體內的症狀則難以辨別;真正的寒症或熱症較容易辨識,但虛假的寒熱表現則較難判斷。以下將舉出重點來詳細分析。
3. 第一節 表寒證
凡頭痛身熱,惡寒怕風,項強腰痛,骨節煩疼者,皆表寒證,皆宜汗解。《內經》所謂「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者」是也。但要辨無汗者寒甚於風,為正傷寒,必須使周身大汗淋漓而解,蘇羌達表湯為主,隨證加減;自汗者風重於寒,為冷傷風,必兼鼻寒聲重,咳嗽噴嚏,但須漐漐微汗而解,蘇羌達表湯去羌活、生薑,加荊芥、前胡、桔梗為主。
若發熱惡寒如瘧狀,一日二三發,其人不嘔,仍是太陽表證,蘇羌達表湯主之;惟寒已而熱,熱已而汗者,則為少陽之寒熱往來,症多目眩耳聾,口苦善嘔,膈滿脅痛,必須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津津汗出而解,謂之和解,輕者柴胡枳桔湯,重者柴胡陷胸湯選用;若發寒時身痛無汗,發熱時口渴惡熱,太陽表證未罷,陽明裡證已急,則為少陽寒熱之重證,柴芩雙解湯主之;如身熱微惡寒,無汗而微喘,頭額目痛,肌肉煩疼,此風寒由皮毛襲於陽明肌肉也,仍宜發汗,蘇羌達表湯去羌活,加蔥、豉主之。總之,有一分惡寒,即有一分表證,雖有大汗、微汗之不同,而同歸汗解。
太陽發表,少陽和解,陽明解肌,其理一也。
白話文:
[第一節 表寒證]
凡是出現頭痛、身體發熱、怕冷怕風、脖子僵硬、腰痛、關節疼痛的情況,都屬於表寒證,適合透過發汗來治療。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身體像燒炭一樣發熱,一出汗就會散去」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但要分辨:如果沒有汗,是寒氣比風邪嚴重,屬於正傷寒,必須讓全身大汗淋灕才能治癒,以蘇羌達表湯為主,根據症狀加減藥材;如果有自汗的現象,則是風邪比寒氣重,屬於冷傷風,通常還會鼻塞、聲音沈重、咳嗽、打噴嚏,只需要微微出汗即可治癒,用蘇羌達表湯去掉羌活、生薑,加入荊芥、前胡、桔梗為主。
如果發熱怕冷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三次,但患者不嘔吐,仍是太陽表證,就用蘇羌達表湯治療;但如果發冷後發熱,發熱後又出汗,則是少陽證的寒熱交替,症狀多是頭暈目眩、耳鳴、口苦、容易嘔吐、胸悶、肋骨疼痛,必須讓上焦氣機通暢、津液下行、胃氣調和,使身體微微出汗而解,這稱為和解,輕微的用柴胡枳桔湯,嚴重的用柴胡陷胸湯;如果發冷時身體疼痛卻無汗、發熱時口渴且怕熱,表示太陽表證未解,陽明裡證已急,屬於少陽寒熱的重症,可用柴芩雙解湯;如果身體發熱、稍微怕冷、無汗而輕微氣喘、頭額和眼睛疼痛、肌肉酸痛,這是風寒從皮膚進入陽明經的肌肉,仍需發汗治療,用蘇羌達表湯去掉羌活,加入蔥、豉為主。總之,只要有一分怕冷,就還有一分表證,雖然有大汗和微汗的不同,但最終都要靠發汗來治療。
太陽證用發汗法、少陽證用和解法、陽明證用解肌法,道理都是相通的。
4. 第二節 裡寒證
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,而直入陰經,肢厥脈微,下利清穀者,名曰中寒。仲景所謂「急溫之,宜四逆湯者」是也。
白話文:
[第二節 裡寒證]
當傷寒病邪不經過陽經傳變,而直接侵入陰經,出現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、腹瀉且排泄物為未消化食物的症狀時,這種情況稱為「中寒」。正如張仲景所說:「此時應迅速以溫熱療法救治,適宜使用四逆湯。」
5. 第三節 表裡皆寒證
凡身受寒邪,口食冷物,陡然腹痛吐瀉,肢厥脈沉,此為兩感寒證,輕者神術湯加乾薑、肉桂,重者附子理中湯加薑汁、半夏。
白話文:
第三節 表裡皆寒證
如果身體受到寒氣侵襲,或是口中吃下冰冷的食物,突然出現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冰冷、脈搏沈細等症狀,這屬於內外皆受寒邪侵襲的證候。症狀較輕者,可以用神術湯加上乾薑和肉桂來治療;症狀嚴重者,則應使用附子理中湯,並加入薑汁和半夏。
6. 第四節 表熱證
凡溫暑證,始雖微惡風寒,一發熱即不惡寒,反惡熱,汗自出,口大渴,目痛鼻乾,齒板燥,心煩不得眠者,雖皆為陽明表熱。但要辨身乾熱而無汗者,尚須辛涼解肌,使熱從外達,蔥豉桔梗湯為主,隨證加減;身大熱而自汗者,只宜甘寒存津,使熱不劫陰,新加白虎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第四節 表熱證
一般溫病或暑熱病症,初期可能稍微怕風怕冷,但一旦發燒就不會再怕冷,反而怕熱,自然出汗,非常口渴,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,牙齒乾澀,心煩失眠,這些症狀雖然都屬於陽明經的表熱證。
但需區分:如果身體乾熱但沒有汗,仍需要使用辛涼解表的藥物,讓熱從體表散發,主要用蔥豉桔梗湯,並根據症狀調整藥方;若是身體高熱且自發性出汗,則適合用甘寒藥物保護津液,避免熱邪耗傷陰液,此時以新加白虎湯為主。
7. 第五節 裡熱證
凡傷寒邪傳入里,溫熱病熱結於裡,皆屬陽明腑證。手足汗,發潮熱,不大便,小便不利,腹脹滿,繞臍痛,心煩惡熱,喘冒不得臥,腹中轉矢氣,甚則譫語發狂,昏不識人,大便膠閉,或自利純青水,仲景所謂「急下之,而用三承氣湯者」是也。
白話文:
第五節 裡熱證
當寒邪傳入體內,或溫熱病邪積聚於體內時,都屬於陽明腑證。症狀包括:手足出汗、午後潮熱、大便不通、小便不暢、腹部脹滿、肚臍周圍疼痛、心煩厭熱、喘息昏沈無法安臥、腹中頻頻排氣,嚴重時甚至會胡言亂語、發狂、神智昏迷認不得人,或大便黏滯不通(便閉),或腹瀉排出純青色水狀物。這就是張仲景所說「急需用瀉下法治療,選用三承氣湯」的情況。
8. 第六節 表裡皆熱證
凡伏氣溫熱,至春感溫氣而發,至夏感暑氣而發,一發即渴不惡寒,反潮熱惡熱,心煩譫語,咽乾舌燥,皮膚隱隱見斑,甚則手足瘛瘲,狀如驚癇,仲景所謂「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」是也。
但要辨其便通者,但須外透肌腠,內清臟腑,新加白虎湯為主,柴芩清膈煎亦可酌用;便閉者,急以攻裡瀉火為首要,白虎承氣、犀連承氣二湯為主;夾痰者,陷胸承氣湯、加味涼膈煎選用;夾食者,枳實導滯湯選用;夾血瘀者,桃仁承氣湯選用;夾溫毒者,解毒承氣湯選用;若血虛者,養榮承氣湯選用;氣血兩虧者,陶氏黃龍湯選用。
白話文:
第六節 表裡皆熱證
凡是潛伏在體內的溫熱邪氣,到了春天感受溫氣而發作,或夏天感受暑氣而發作,一旦發病就會口渴、不怕冷,反而有潮熱怕熱、心煩說胡話、咽喉乾燥、舌頭乾燥的症狀,皮膚隱約可見斑疹,嚴重時手腳抽搐,類似驚癇的症狀。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「熱邪積聚在體內,表裡都熱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」的情況。
不過要區分患者大便是否通暢:
- 大便通暢者:只需讓邪氣從肌表透發,同時清除體內臟腑的熱邪,主要以新加白虎湯治療,也可酌情使用柴芩清膈煎。
- 大便不通者:應優先攻下瀉火,主要使用白虎承氣湯或犀連承氣湯。
- 兼有痰濕者:選擇陷胸承氣湯或加味涼膈煎。
- 兼有積食者:選用枳實導滯湯。
- 兼有血瘀者:選用桃仁承氣湯。
- 兼有溫毒者:選用解毒承氣湯。
- 血虛者:選用養榮承氣湯。
- 氣血兩虛者:選用陶氏黃龍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