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7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7)
1. 第五節,傷寒兼疫(一名時行傷寒,通稱寒疫)
【因】春應溫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涼,感而為病,長幼率皆相似,互相傳染。其所以傳染者,由寒氣中或挾厲風,或挾穢濕。病雖與傷寒相類,而因則同中有異。
【證】初起頭疼身痛,憎寒壯熱,無汗不渴,胸痞噁心,或氣逆作嘔,或肢懈腹痛。舌苔白薄,甚或淡灰薄膩。若傳裡後,亦有口渴便閉,耳聾神昏者,舌苔由白而黃,由黃而黑。
【脈】左略緊,右弦緩。
【治】春分後挾厲風而發,頭疼形寒獨甚者,蘇羌達表湯加鮮蔥白三錢、淡香豉四錢,辛溫發表;秋分前挾穢濕而發,身痛肢懈獨甚者,藿香正氣湯加蔥、豉,辛淡芳透。均加紫金片以解毒。如有變證,可仿正傷寒傳變例治之。
秀按,時行寒疫,俞君區別挾厲風、挾穢濕兩因,按時求原,對症立方,確有見地。若其人素體陽虛,外寒直中陰經,陡然吐利腹痛,肢冷筋吊者,則為時行中寒,應仿陰證傷寒例治之。以予所驗,寒疫多發於四、五、六、七四個月。若天時晴少雨多,濕令大行,每多傷寒兼濕之證,藿香正氣湯加蔥豉紫金片,汗利兼行,避穢解毒,確是對病真方。若寒挾厲風,邪氣獨盛於表,而里無伏熱者,則活人敗毒散,每用三四錢,蔥豉湯泡服,亦奏膚功。即聖散子治寒疫,其功亦著。
廉勘,春應溫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涼,感此非時之寒為寒疫;秋應涼而反熱,冬應寒而反溫,感此非時之暖為溫疫。此皆四時之常疫也,通稱時疫。近世寒疫少,溫疫多,醫者尤宜注意。前哲吳坤安曰:治時疫,當分天時寒暄燥濕,病者虛實勞逸,因症制宜,不可執泥。如久旱天時多燥,溫疫流行,宜清火解毒,忌用燥劑;久雨天時多濕,民多寒疫,或兼吐瀉,宜燥濕散寒,忌用潤劑。此治時疫之正法也。
白話文:
第五節 傷寒兼疫(又稱時行傷寒,通稱寒疫)
成因:春天本應溫暖卻反寒冷,夏天本應炎熱卻反涼爽。人體感受這種異常氣候而生病,無論老少症狀大都相似,並會互相傳染。之所以會傳染,是因為寒氣中可能夾雜烈風或污穢濕氣。此病雖與傷寒症狀類似,但病因卻有差異。
症狀:發病初期頭痛、全身痠痛、怕冷發熱、無汗、不口渴、胸悶噁心,或氣逆嘔吐,或四肢無力、腹痛。舌苔薄白,嚴重時呈淡灰色且微膩。若病情傳至體內,可能出現口渴、便秘、耳聾、神志不清,舌苔從白轉黃,再轉黑。
脈象:左手脈稍緊,右手脈弦而緩。
治療:
- 春分後夾雜烈風發病,頭痛和怕冷特別嚴重者:用蘇羌達表湯加鮮蔥白三錢、淡香豉四錢,以辛溫藥物發汗解表。
- 秋分前夾雜穢濕發病,身體疼痛、四肢無力特別明顯者:用藿香正氣湯加蔥、豉,以辛淡芳香藥物透發濕氣。
兩種情況均可加入紫金片解毒。若出現其他變化,可參考一般傷寒的治療方法。
秀按:時行寒疫的治療,俞氏區分夾雜烈風與穢濕兩種病因,依據時令探求病源,對症開方,確實有見地。若患者本身陽氣虛弱,寒邪直中陰經,突然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四肢冰冷、抽筋,則為時行中寒,應參考陰證傷寒的方法治療。根據我的經驗,寒疫多發於四至七月。若天氣多雨少晴,濕氣盛行,常見傷寒兼濕症狀,藿香正氣湯加蔥、豉、紫金片,既能發汗祛濕,又能避穢解毒,確實是對症良方。若寒邪夾雜烈風,外邪盛於體表,體內無熱邪潛伏,則可用活人敗毒散,以蔥豉湯沖服,效果亦佳。聖散子治療寒疫,其功效同樣顯著。
廉勘:春天應暖反寒,夏天應熱反涼,感受這種反常寒氣即為寒疫;秋天應涼反熱,冬天應寒反暖,感受這種反常暖氣即為溫疫。這些都是四季常見的疫病,通稱為時疫。近世寒疫少見,溫疫較多,醫者尤須注意。前輩吳坤安曾言:治療時疫應考慮天氣寒暖乾濕、患者體質虛實勞逸,對症下藥,不可拘泥。如久旱天氣乾燥,溫疫流行,宜清火解毒,忌用燥熱藥;久雨天氣潮濕,民眾多患寒疫,或兼嘔吐腹瀉,宜燥濕散寒,忌用潤澤藥。此為治療時疫的正確法則。
2. 第六節,風溫傷寒(一名風溫兼寒,俗稱風寒包火)
【因】伏氣溫病,感冷風搏引而發,或天時溫暖,感風寒鬱而暴發。一為伏氣,一為新感,病因不同,病勢亦輕重迥異。
【證】冷風引發伏溫者,初起必頭疼身熱,微惡風寒;繼則灼熱自汗,渴不惡寒,咳嗽心煩,尺膚熱甚;劇則鼻鼾多眠,語言難出,狀如驚癇,手足瘛瘲,面若火熏。舌苔初則白薄,邊尖紅燥,繼即舌赤苔黃,甚或深紅無苔。風寒搏束溫邪者,初起頭痛怕風,惡寒無汗;繼即身熱咳嗽,煩渴自汗,咽痛喉腫。舌苔白燥邊紅,甚則白燥起刺,或由白而轉黃。
【脈】右寸浮洪,左弦緩者,此新感引動伏氣,仲景所謂「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」是也;甚則寸尺浮洪,且盛而躁,乃外風引動內熱,仲景所謂「傷寒七八日不解,時時惡風,舌上乾燥,大渴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」是也;若右浮數,左弦緊,乃外寒束搏內熱,仲景所謂「心煩口渴,背微惡寒者」是也;發汗後,脈轉浮洪有力,仲景所謂「服桂枝湯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」是也。
【治】冷風引發伏熱,先與蔥豉桔梗湯,輕清疏風以解表;繼與新加白虎湯,辛涼泄熱以清裡,裡熱大盛,已見風動瘛瘲者,速與羚角鉤藤湯,甘鹹靜鎮以熄風;終與人參白虎湯加鮮石斛、梨汁、蔗漿等,甘寒救液以善後。若風寒搏束內熱,先與新加三拗湯,減輕麻黃,重加牛蒡,微散風寒以解表;繼與連翹梔豉湯加嫩桑芽、鮮竹葉,輕泄溫邪以清裡。
其間痰多者加淡竹瀝兩瓢、生薑汁兩滴和勻同沖;食滯者加生蘿蔔汁兩大瓢、枳實汁兩小瓢和勻同沖;見疹者加炒牛蒡三錢、活水蘆筍一兩;喉痛者,加金果欖一錢、安南子三枚、制月石五分,吹加味冰硼散(冰片一分,硼砂一錢,風化硝、山豆根、青黛、膽礬、牛黃各二分,吹喉最效。
如痰涎壅塞,以鵝翎蘸桐油和皂莢末少許探吐;喉已成癰者,以喉針刺患處流膿,膿淨自愈),總以肅清肺胃為要法。
秀按,風溫四時皆有,惟春為甚。新感從口鼻而內襲三焦,伏氣多匿於膜原,或內舍於營,二證屬於肺胃者,照俞君按證施治,自能奏效。若邪伏膜原,初用微發其汗後,風寒之表邪雖解,而膜原之伏邪,尚欲出而不能遽出,證必寒熱如瘧,胸膈痞滿,心中懊憹,嘔吐不食。速用柴胡達原飲開達膜原,使伏邪外潰,熱從外透。此時辨其為燥熱,則用新加白虎湯,辛涼甘寒以清泄之;為濕熱,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,苦辛淡滲以清利之。如有下證,辨其輕重緩急,酌用諸承氣法引而竭之。若內舍於營,證較膜原伏邪為尤急,初用蔥豉桔梗湯辛涼發汗後,表邪雖解,暫時熱退身涼,而胸腹之熱不除,繼即灼熱自汗,煩躁不寐,神識時清時昏,夜多譫語,脈數舌絳,甚則肢厥脈陷,急宜清透營熱,使伏熱轉出氣分,氣宣衛泄,或從疹癍而解,或從狂汗而解。輕則玳瑁鬱金湯,重則犀地清絡飲,皆可選用;劇則紫雪品行軍散,歷驗如神。
白話文:
第六節,風溫傷寒(又名風溫兼寒,俗稱風寒包火)
病因
因體內潛伏的溫熱病邪,受到冷風激發而發病;或是天氣溫暖時,感受風寒,鬱結體內而突然發作。一種是潛伏的病邪,一種是新感受的外邪,病因不同,病情輕重也有顯著差異。
症狀
- 冷風引發潛伏溫熱:
- 初期:頭痛、發熱、輕微怕風寒。
- 後期:高熱、自汗、口渴但不畏寒、咳嗽、心煩、前臂皮膚灼熱;嚴重時會鼻息粗重、嗜睡、言語困難、類似驚癇、手足抽搐、面色發紅。舌苔起初薄白,邊緣紅燥,隨後變紅黃,甚至深紅無苔。
- 風寒束縛溫熱邪氣:
- 初期:頭痛、怕風、惡寒無汗。
- 後期:發熱、咳嗽、煩渴、自汗、咽喉腫痛。舌苔白燥邊緣紅,甚至白燥起刺,或由白轉黃。
脈象
- 右寸浮洪、左脈弦緩:新感外邪引發潛伏病邪,如仲景所說「發汗後仍高熱者,稱為風溫」。
- 寸尺浮洪、急促躁動:外風引動內熱,如仲景說「傷寒七八日未解,反覆惡風、舌乾口渴、煩躁欲飲水,是表裡俱熱」。
- 右浮數、左弦緊:外寒束縛內熱,如仲景所說「心煩口渴、背部微惡寒」。
- 發汗後脈浮洪有力:如仲景說「服用桂枝湯大汗後仍煩渴、脈洪大」。
治療
- 冷風引發潛伏熱邪:
- 初期:蔥豉桔梗湯,疏風解表。
- 後期:新加白虎湯,清洩裡熱;若熱盛動風,用羚角鉤藤湯熄風。
- 最後:人參白虎湯加鮮石斛、梨汁等滋陰。
- 風寒束縛內熱:
- 初期:新加三拗湯(減少麻黃,增加牛蒡子)散寒解表。
- 後期:連翹梔豉湯加桑葉、竹葉清洩溫熱。
- 隨證加減:
- 痰多:淡竹瀝、生薑汁。
- 食滯:生蘿蔔汁、枳實汁。
- 皮疹:炒牛蒡子、蘆筍。
- 喉痛:金果欖、安南子,外吹加味冰硼散。
- 痰塞嚴重:鵝毛蘸桐油探吐。
- 咽喉化膿:刺破排膿。
附註
風溫四季可見,但春季最為常見。新感病邪從口鼻侵入三焦,潛伏病邪多藏於膜原或營分。若病在肺胃,按上述方法治療即可見效。
- 邪伏膜原:若表邪已解,但仍有寒熱如瘧、胸悶嘔吐,用柴胡達原飲透邪外出。後續辨證選用白虎湯(燥熱)或黃連瀝心湯(濕熱),必要時用承氣湯導邪下行。
- 邪入營分:表解後仍身熱、夜間譫語、舌絳脈數,甚至肢冷脈伏,需急清營透熱,輕者用玳瑁鬱金湯,重者用犀地清絡飲,危急時用紫雪散或行軍散。
以上方法臨床驗證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