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9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9)

1. 第七節,風濕傷寒(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,故通稱痹證,《傷寒論》總名濕痹,風勝者名風濕,寒勝者名寒濕)

【因】先傷於濕,復兼風寒。但傷濕須分內外:濕從外受者,多由於居濕涉水,汗雨沾衣;濕從內傷者,多由於恣飲茶酒,貪食瓜果。《內經》通稱曰「痹」,又分其同中之異,有行痹、著痹、痛痹三種,實則皆風寒濕三氣所襲,流注經絡而成。

【證】濕痹則一身重痛,關節尤疼,肢體則麻木不仁,頭痛惡寒,身熱心煩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。風濕多傷在上,肩背麻木,手腕硬痛,頭重鼻塞,惡風微汗,一身痛無定處;寒濕多傷在下,腿腳木重,足膝疼酸,狀如石墜,怕冷無汗,一身痛有定處,在皮則頑不自覺,在肉則四肢不仁,在筋則屈而不伸,在脈則血凝不流,在骨則重而不舉。濕勝則舌多白滑而膩,風勝則舌多白薄而潤,寒勝則舌多白滑而淡。

【脈】沉濡而細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濕氣勝者為著痹」,《傷寒論》所云「濕痹之候」也;浮濡弦緩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風氣勝者為行痹」,《傷寒論》所云「風濕相搏」是也;沉濡弦遲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寒氣勝者為痛疫」,《傷寒論》所云「中寒濕」是也。

【治】著痹燥濕為君,佐以祛風散寒,藿香正氣湯加羌活、防風各錢半;行痹疏風為君,佐以散寒燥濕,桂枝橘皮湯加制川烏五分、製蒼朮一錢;痛痹散寒為君,佐以祛風滲濕,蘇羌達表湯加酒炒延胡、全當歸各錢半。此為三痹分治之法。

有時獨用蘇羌達表湯加川桂枝、光桃仁各錢半,小活絡丹(制川烏、制草烏、制南星各六兩,明乳香、淨沒藥、乾地龍各二兩二錢,刨花水為丸,每丸約重一錢,輕服一丸,重服二丸,燒酒磨汁沖服)用流水、陳酒各半煎服。此為三痹合治之法。凡新病在皮肌血脈者,已歷驗不爽矣。

若留連筋骨,久而不痛不仁,手足癱瘓者,必要壯筋健骨為君,佐以活血行氣,蠲痹防痿湯(煅透羊脛骨二錢、炙酥虎脛骨一錢、酒炒透蹄筋一錢、鹽水炒杜仲三錢、酒炒川斷二錢、炙去毛狗脊二錢、制淮牛膝三錢、骨碎補六錢、生黃耆一兩、全當歸三錢,酒、水各半煎服)調下一粒金丹,番木鱉煨去油、五靈脂、制草烏、乾地龍、芸香各一兩五錢,明乳香、淨沒藥,當歸各七錢五分,當門子二錢五分,陳京墨一錢五分燒煙盡,各研細末,再合研勻,糯米糊為丸,如雞頭子大,每服一丸,極重二丸,藥湯化下,或溫酒磨下,久服庶可收功。

秀按,風濕傷寒,一田野間俗名耳。俞君遵守經旨,因症施治,精切不磨,洵不愧積學之老名醫也。但此證新而輕淺,能任辛散香燥者,極易奏功。予曾用五苓散加羌防治著痹,桂枝湯加二烏治行痹,麻黃湯加朮附治痛痹,效如桴鼓。若久而深重,血瘀化火,液郁化痰,皮膚不榮,經絡時疏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手足麻痹,骨痿於床者,最難奏效。俗謂「痛風易治,木風難醫」,真閱歷之諺也。惟有用《外臺》竹瀝湯,化下丹溪神效活絡丹,生津滌痰,活血通絡,以漸取效。間服史國公酒,養血祛風,舒筋活絡。一面囑病家訪求善針者,七日一針,二七一針,以疏通其脈絡,內外並治而已。

白話文:

第七節,風濕傷寒(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,故通稱痹證,《傷寒論》總名濕痹,風勝者名風濕,寒勝者名寒濕)

病因: 主要是先受到濕邪侵襲,然後又兼受風寒。但濕邪侵入人體有內外之分:從外部感受的濕邪,多半是因為居住在潮濕的地方,或者涉水、淋雨,衣服被汗水或雨水浸濕所導致;從內部產生的濕邪,則多半是因為過量飲用茶酒,或是貪吃瓜果等生冷食物所引起。《內經》把這種病統稱為「痹」,又細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,即行痹、著痹、痛痹。實際上,這三種痹證都是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侵入,阻礙經絡運行而造成的。

症狀: 濕痹的症狀是全身沉重疼痛,關節尤其疼痛,肢體麻木不靈活,還會頭痛、怕冷、發熱、心煩、小便不暢、大便反而次數增多。風濕多侵犯上半身,表現為肩背麻木,手腕僵硬疼痛,頭部沉重,鼻塞,怕風、微微出汗,全身疼痛但沒有固定位置;寒濕多侵犯下半身,表現為腿腳沉重麻木,足膝痠痛,感覺像石頭一樣沉重,怕冷、不出汗,全身疼痛且有固定位置。侵犯皮膚時會感覺麻木沒有知覺,侵犯肌肉時會四肢不靈活,侵犯筋脈時會導致屈伸不利,侵犯血脈時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,侵犯骨骼時會感覺沉重抬不起來。濕邪偏盛時,舌苔多白滑而膩;風邪偏盛時,舌苔多白薄而潤;寒邪偏盛時,舌苔多白滑而淡。

脈象: 脈象沉濡而細的,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濕氣勝者為著痹」,也是《傷寒論》所說的「濕痹」的表現;脈象浮濡弦緩的,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風氣勝者為行痹」,也是《傷寒論》所說的「風濕相搏」的表現;脈象沉濡弦遲的,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寒氣勝者為痛痹」,也是《傷寒論》所說的「中寒濕」的表現。

治療: 著痹的治療原則是以燥濕為主,輔以祛風散寒,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湯,再加入羌活和防風各一錢半;行痹的治療原則是以疏風為主,輔以散寒燥濕,可以服用桂枝橘皮湯,再加入製川烏五分、製蒼朮一錢;痛痹的治療原則是以散寒為主,輔以祛風滲濕,可以服用蘇羌達表湯,再加入酒炒延胡和全當歸各一錢半。這是針對三種痹證分別治療的方法。

有時也可以單獨使用蘇羌達表湯,再加入川桂枝和光桃仁各一錢半,也可以服用小活絡丹(由製川烏、製草烏、製南星各六兩,明乳香、淨沒藥、乾地龍各二兩二錢,用刨花水製成藥丸,每丸約重一錢,輕症服用一丸,重症服用二丸,用燒酒磨汁沖服)。或者用一半流水、一半陳酒煎服。這是針對三種痹證合併治療的方法。對於新發病,且病邪還在皮膚、肌肉、血脈等淺表部位的,使用以上方法治療,效果都很好。

如果病邪已經深入到筋骨,病情持續很久,出現疼痛麻木,手足癱瘓等症狀,就需要以強筋健骨為主,輔以活血行氣,可以服用蠲痹防痿湯(由煅透的羊脛骨二錢、炙酥的虎脛骨一錢、酒炒透的蹄筋一錢、鹽水炒的杜仲三錢、酒炒的川斷二錢、炙去毛的狗脊二錢、製淮牛膝三錢、骨碎補六錢、生黃耆一兩、全當歸三錢,用水酒各半煎服),然後再服用金丹一粒(由番木鱉煨去油、五靈脂、製草烏、乾地龍、芸香各一兩五錢,明乳香、淨沒藥,當歸各七錢五分,當門子二錢五分,陳京墨一錢五分燒煙盡,研成細末,再混合均勻,用糯米糊製成藥丸,如雞頭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嚴重時服用二丸,用藥湯或溫酒送服,長期服用可以見效)。

作者按語: 風濕傷寒,只是民間的俗稱。俞醫生遵守醫經的宗旨,根據不同症狀進行治療,非常精確,確實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名醫。但是這種病如果病程短、症狀輕微,可以使用辛散、香燥的藥物,很容易就能見效。我曾經使用五苓散加羌活和防風治療著痹,用桂枝湯加製川烏和製草烏治療行痹,用麻黃湯加白朮和附子治療痛痹,效果都很好。如果病程長、病情嚴重,出現血瘀化熱,津液鬱積成痰,皮膚失去營養,經絡時常不通暢,大筋攣縮,小筋鬆弛,手足麻木,骨骼痿軟等症狀,就非常難以治癒了。俗話說「痛風容易治療,木風難以醫治」,這真是經驗之談。只能使用《外臺》中的竹瀝湯,再服用丹溪的神效活絡丹,以達到生津、化痰、活血、通絡的目的,慢慢才能見效。同時配合服用史國公酒,以達到養血祛風,舒筋活絡的作用。此外,還要囑咐患者找尋擅長針灸的醫師,每隔七天或十四天進行一次針灸治療,以疏通經絡,這樣才能內外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