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9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9)

1. 第七節,風濕傷寒(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,故通稱痹證,《傷寒論》總名濕痹,風勝者名風濕,寒勝者名寒濕)

【因】先傷於濕,復兼風寒。但傷濕須分內外:濕從外受者,多由於居濕涉水,汗雨沾衣;濕從內傷者,多由於恣飲茶酒,貪食瓜果。《內經》通稱曰「痹」,又分其同中之異,有行痹、著痹、痛痹三種,實則皆風寒濕三氣所襲,流注經絡而成。

【證】濕痹則一身重痛,關節尤疼,肢體則麻木不仁,頭痛惡寒,身熱心煩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。風濕多傷在上,肩背麻木,手腕硬痛,頭重鼻塞,惡風微汗,一身痛無定處;寒濕多傷在下,腿腳木重,足膝疼酸,狀如石墜,怕冷無汗,一身痛有定處,在皮則頑不自覺,在肉則四肢不仁,在筋則屈而不伸,在脈則血凝不流,在骨則重而不舉。濕勝則舌多白滑而膩,風勝則舌多白薄而潤,寒勝則舌多白滑而淡。

【脈】沉濡而細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濕氣勝者為著痹」,《傷寒論》所云「濕痹之候」也;浮濡弦緩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風氣勝者為行痹」,《傷寒論》所云「風濕相搏」是也;沉濡弦遲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寒氣勝者為痛疫」,《傷寒論》所云「中寒濕」是也。

【治】著痹燥濕為君,佐以祛風散寒,藿香正氣湯加羌活、防風各錢半;行痹疏風為君,佐以散寒燥濕,桂枝橘皮湯加制川烏五分、製蒼朮一錢;痛痹散寒為君,佐以祛風滲濕,蘇羌達表湯加酒炒延胡、全當歸各錢半。此為三痹分治之法。

有時獨用蘇羌達表湯加川桂枝、光桃仁各錢半,小活絡丹(制川烏、制草烏、制南星各六兩,明乳香、淨沒藥、乾地龍各二兩二錢,刨花水為丸,每丸約重一錢,輕服一丸,重服二丸,燒酒磨汁沖服)用流水、陳酒各半煎服。此為三痹合治之法。凡新病在皮肌血脈者,已歷驗不爽矣。

若留連筋骨,久而不痛不仁,手足癱瘓者,必要壯筋健骨為君,佐以活血行氣,蠲痹防痿湯(煅透羊脛骨二錢、炙酥虎脛骨一錢、酒炒透蹄筋一錢、鹽水炒杜仲三錢、酒炒川斷二錢、炙去毛狗脊二錢、制淮牛膝三錢、骨碎補六錢、生黃耆一兩、全當歸三錢,酒、水各半煎服)調下一粒金丹,番木鱉煨去油、五靈脂、制草烏、乾地龍、芸香各一兩五錢,明乳香、淨沒藥,當歸各七錢五分,當門子二錢五分,陳京墨一錢五分燒煙盡,各研細末,再合研勻,糯米糊為丸,如雞頭子大,每服一丸,極重二丸,藥湯化下,或溫酒磨下,久服庶可收功。

秀按,風濕傷寒,一田野間俗名耳。俞君遵守經旨,因症施治,精切不磨,洵不愧積學之老名醫也。但此證新而輕淺,能任辛散香燥者,極易奏功。予曾用五苓散加羌防治著痹,桂枝湯加二烏治行痹,麻黃湯加朮附治痛痹,效如桴鼓。若久而深重,血瘀化火,液郁化痰,皮膚不榮,經絡時疏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手足麻痹,骨痿於床者,最難奏效。俗謂「痛風易治,木風難醫」,真閱歷之諺也。惟有用《外臺》竹瀝湯,化下丹溪神效活絡丹,生津滌痰,活血通絡,以漸取效。間服史國公酒,養血祛風,舒筋活絡。一面囑病家訪求善針者,七日一針,二七一針,以疏通其脈絡,內外並治而已。

白話文:

第七節,風濕傷寒(即風寒濕三氣合而形成痹證,故通稱痹證,《傷寒論》中統稱為濕痹,風邪偏盛者稱為風濕,寒邪偏盛者稱為寒濕)

【病因】
先受濕邪侵襲,再兼感風寒。但濕邪傷害須分內外:

  • 外濕:多因居住潮濕、涉水淋雨、汗液或雨水浸濕衣物所致。
  • 內濕:多因過度飲茶喝酒、貪食生冷瓜果引起。

《內經》統稱此類病症為「痹」,並分為三種:

  1. 行痹(風邪為主):疼痛遊走不定。
  2. 著痹(濕邪為主):肢體沈重纏綿。
  3. 痛痹(寒邪為主):疼痛劇烈固定。
    實則三者皆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。

【症狀】

  • 濕痹:全身沈重疼痛,關節尤甚,肢體麻木,頭痛怕冷,發熱心煩,小便不暢,大便稀溏。
  • 風濕(偏上部):肩背麻木,手腕僵痛,頭重鼻塞,怕風微汗,全身疼痛位置不固定。
  • 寒濕(偏下部):腿腳沈重如石,膝蓋酸疼,怕冷無汗,疼痛位置固定。
  • 在皮膚:麻木無知覺。
  • 在肌肉:四肢遲鈍。
  • 在筋脈:屈伸不利。
  • 在骨:沈重難以活動。
  • 舌象
  • 濕盛:舌苔白滑黏膩。
  • 風盛:舌苔薄白濕潤。
  • 寒盛:舌苔白滑色淡。

【脈象】

  • 濕痹:沈濡細脈(濕邪為主,《內經》稱「著痹」,《傷寒論》稱「濕痹」)。
  • 風濕:浮濡弦緩脈(風邪為主,《內經》稱「行痹」,《傷寒論》稱「風濕相搏」)。
  • 寒濕:沈濡弦遲脈(寒邪為主,《內經》稱「痛痹」,《傷寒論》稱「中寒濕」)。

【治療】

  1. 分治法
  • 著痹:以燥濕為主,輔以祛風散寒,用藿香正氣湯加羌活、防風各一錢半。
  • 行痹:以疏風為主,輔以散寒燥濕,用桂枝橘皮湯加制川烏五分、蒼朮一錢。
  • 痛痹:以散寒為主,輔以祛風滲濕,用蘇羌達表湯加酒炒延胡索、當歸各一錢半。
  1. 合治法
  • 蘇羌達表湯加桂枝、桃仁各一錢半,配合小活絡丹(燒酒沖服)。
  • 此方法對新病在皮肉血脈者效果顯著。
  1. 久病重症
  • 若病邪深入筋骨,導致手足癱瘓無感,需以壯筋健骨為主,輔以活血行氣。
  • 處方:蠲痹防痿湯(煎服)配合一粒金丹(溫酒化服)。

【按語】
風濕傷寒為民間俗稱,此證輕淺時以辛散香燥藥易見效(如五苓散加羌活、桂枝湯加川烏等)。但若病程日久,濕鬱化火、痰瘀互結,導致經絡失養、筋骨萎弱(俗稱「木風」),則難根治。此時需用《外臺》竹瀝湯活絡丹化痰通絡,或輔以針灸疏通經脈,內外兼治方能漸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