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4)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4)
1. 第一節 氣虛證
肺主宗氣而運行周身,脾胃主中氣而消化水穀,腎中命門主藏元陽(兩腎之間有命門,中臟一點是元陽),而主一身之元氣。肺氣虛者,氣喘息促,時時自汗,喉燥音低,氣少不能言,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;中氣虛者,四末微冷,腹脹時減,復如故,痛而喜按,按之則痛止,不欲食,食不能化,大便或溏或瀉,肢軟微麻;元氣虛者,虛陽上浮,則咽痛聲嘶,耳鳴虛聾,兩顴嫩紅帶白,頭暈心悸,時或語言蹇澀,時或口角流涎,瞳神時散時縮,時而下眼皮跳,時而眼睛髮直,時而語無頭尾、言無倫次,時而兩手發戰,時而手足發麻,時而筋惕肉瞤,時而睡臥自覺身重,時而心口一陣發空、氣不接續者,此皆病人平素氣虛之證據。
若偶感外邪,必先權衡其標本緩急,標急治標,本急顧本,選和平切病之品,一使其病勢漸減,一使其正氣漸復,雖無速效,亦無流弊。
白話文:
第一節 氣虛證
人體的肺掌管宗氣並推動氣血運行全身,脾胃負責中氣以消化食物,腎中的命門則儲藏元陽(兩腎之間有命門,其中蘊含著元陽之氣),主導全身的根本元氣。
肺氣虛弱的症狀:呼吸短促氣喘,經常不自覺出汗,喉嚨乾燥聲音微弱,氣不足導致說話困難,即使說話也很小聲,許久才能再說出話來。
中氣虛弱的症狀:手腳輕微發冷,腹部脹氣時而減輕時而復發,疼痛時喜歡按壓,按壓後疼痛會緩解,沒有食慾,吃東西難以消化,大便有時稀軟有時腹瀉,四肢無力輕微麻木。
元氣虛弱的症狀:虛弱的陽氣上浮,會出現喉嚨痛聲音沙啞,耳鳴或聽力減退,臉頰微紅卻帶蒼白,頭暈心悸,有時說話不流暢,有時嘴角流口水,瞳孔時而放大時而縮小,有時下眼皮跳動,有時眼神呆滯,有時說話顛三倒四沒有條理,有時雙手發抖,有時手腳發麻,有時肌肉不自覺抽動,有時睡覺感覺身體沈重,有時突然胸口空虛、呼吸接不上氣,這些都是病人平時氣虛的表現。
如果突然感染外邪,必須先判斷病症的輕重緩急,緊急情況先處理症狀,根本病症危急則先固本。選擇溫和且對症的藥物,一方面讓病情逐漸減輕,一方面幫助正氣慢慢恢復。雖然效果不會立即顯現,但也不會產生不良影響。
2. 第二節 氣實證
肺氣實而上逆,則有胸痞頭眩,痰多氣壅等症,甚則喘不得臥,張口抬肩。胃氣實而中滿,則有嘈雜懊憹,噯腐吐酸等症,甚則食不能進,嘔吐呃逆。腸氣實而下結,則有腹脹滿,繞臍痛,大便燥結膠閉,或挾熱下利,或熱結旁流等症,甚則喘冒不得臥,潮熱譫語。
肝氣實而上衝,則有頭痛目眩,嘔酸吐苦等症,甚則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痛熱;橫竄則有肢厥筋攣,手足瘛瘲等症;下逼則有腹痛便泄,裡急後重等症,甚或男子睪丸疝疼,女子小腹腫痛、陰腫、陰痛、帶下、崩中。其中必有痰熱、濕熱、食滯、鬱結、伏火、內風等因,治必先其所因,伏其所主,對症發藥,藥宜專精,直去其邪以安正。
白話文:
第二節 氣實證
肺氣過盛而向上逆行,會出現胸悶、頭暈、痰多、氣道阻塞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會喘息到無法平躺,需要張口聳肩呼吸。
胃氣過盛而中焦脹滿,會出現胃部嘈雜不適、煩躁鬱悶、噯氣有腐臭味、吐酸水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無法進食,並伴隨嘔吐、打嗝等現象。
腸氣過盛而向下鬱結,會出現腹脹、繞臍疼痛、大便乾硬難解,或挾帶熱氣腹瀉,或熱結導致腹瀉但糞便稀少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喘息頭暈無法休息,並伴隨發熱、神志不清而胡言亂語。
肝氣過盛而向上衝逆,會出現頭痛、頭暈、嘔吐酸苦液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產生極度口渴、氣逆衝心、胸口灼熱疼痛;若肝氣橫行散亂,會出現四肢冰冷、筋脈抽搐、手足不自主亂動等症狀;若肝氣下迫,則會導致腹痛、腹瀉、肛門墜脹感,嚴重時男性可能出現睪丸疝痛,女性可能出現小腹腫痛、外陰腫痛、白帶異常、崩漏等症狀。
這些病症背後必定與痰熱、濕熱、食滯、氣鬱、潛伏火熱、內風等因素有關,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,針對主要病機用藥,藥物應當精準專一,直接去除邪氣以恢復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