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5)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5)
1. 第三節 血虛證
心主血而藏神,虛則心煩不寐,精神衰弱,甚則五液乾枯,夜熱盜汗;脾統血而運液,虛則唇口燥烈,津不到咽,甚則舌肉乾枯,肌膚甲錯;肝藏血而主筋,虛則血不養筋,筋惕肉瞤,甚則一身痙攣,手足瘛瘲,至於兩顴嫩紅,唇淡面白,尤其血虛之顯然者也。治必辨其因虛致病者,養血為先,或佐潤燥清火,或佐熄風潛陽,隨其利而調之。
若因病致虛,去病為要,病去則虛者亦生,斷不可驟進蠻補,補住其邪,使邪氣反留連而不去。
白話文:
第三節 血虛證
心臟主導血液運行並蘊藏精神,若氣血虛弱會導致心煩失眠、精神萎靡,嚴重時體內津液枯竭,出現夜間發熱與盜汗;脾臟統管血液並運化體液,若虛弱則會使嘴唇與口腔乾燥,津液無法上達咽喉,嚴重時舌頭乾枯、皮膚粗糙如鱗片;肝臟儲藏血液並主導筋脈活動,若虛弱則血液無法滋養筋脈,導致筋肉抽動顫抖,嚴重時全身痙攣、手腳抽搐。至於臉頰呈現淡紅色、嘴唇蒼白且面色無華,更是血虛的明顯表現。治療時必須分辨是因虛弱導致病症,此時應以滋養血液為主,或輔以潤燥降火,或配合平息肝風、潛抑陽氣,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向。
若是由疾病引發虛弱,則以祛除病邪為首要目標,病症消除後虛弱症狀自然好轉。切記不可急於使用過度滋補的方式,否則可能滯留病邪,反而使邪氣纏留不退。
2. 第四節 血實證
實者,瘀血、蓄血是也。瘀由漸積,蓄由猝成。瘀在腠理,則乍寒乍熱。瘀在肌肉,則潮熱盜汗。瘀在經絡,則身痛筋攣。瘀在三焦,上焦則胸膈、肩膊刺疼,心裡熱,舌紫黯;中焦則脘腹串痛,腰臍間刺痛痹著;下焦則少腹脹滿刺痛,大便自利而黑如漆色。至若化腫、化脹,成癆、成臌,尤其瘀之深重者也。
惟蓄血由外邪搏擊,如六淫時疫及犬咬蛇傷等因,皆能驟然蓄聚,《內經》所謂「蓄血在上喜忘,蓄血在下如狂」是也。皆當消瘀為主,輕者通絡,重則破血;寒瘀溫通,熱瘀涼通,瘀化則新血自生。若婦人切須詳察,恐孕在疑似之間。
白話文:
【第四節 血實證】
所謂「實」,是指瘀血和蓄血這兩種情況。瘀血是逐漸累積形成的,蓄血則是突然產生的。
瘀血出現在肌膚表層時,會導致忽冷忽熱;滯留在肌肉中,則會引起潮熱和盜汗;阻塞在經絡裡,會造成身體疼痛、筋脈攣縮;若瘀血存在於三焦:
- 上焦:胸膈與肩部刺痛、心窩灼熱、舌頭顏色紫暗。
- 中焦:胃脘至腹部遊走性疼痛,腰際與肚臍周圍刺痛麻木。
- 下焦:小腹脹滿刺痛,大便自然排出但色黑如漆。
若瘀血惡化,可能引發腫脹、虛勞、臌脹(如水蠱),這些都屬於瘀血深重的表現。
至於蓄血,多由外邪猛烈侵襲所致,例如風寒暑濕等六淫、時疫(流行病),或被狗咬、蛇傷等,都可能突然導致血液積聚。《內經》提到「蓄血在上部易健忘,蓄血在下部會發狂」,正是此類情況。
治療均以消除瘀血為主:輕者疏通經絡,重者直接破血散瘀;若因寒致瘀,用溫熱法疏通;因熱致瘀,則用清涼法化解。瘀血消散後,新血自然能生成。
此外,對於女性患者,必須仔細辨別,需排除是否可能懷孕,以免誤判病情。
3. 第五節 氣血皆虛證
凡呼吸微,語言懶,動作倦,飲食少,身漉淅,體枯瘠,頭眩暈,面㿠白,皆真虛、純虛之候,前哲所謂「氣血兩虧,急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峻補之」是也。
白話文:
凡是呼吸微弱、說話懶散、行動疲倦、食量減少、身體消瘦、皮膚乾枯、頭暈目眩、面色蒼白,這些都是真正的、純粹的虛弱症狀。前人稱為「氣血兩虛」,必須緊急使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強效補益的方劑來治療。
4. 第六節 氣血皆實證
有因本體素強者,有因外感邪盛者。本體素強者病必少,即有病,必多表里俱實證,應發表則發表,應攻裡則攻裡,去病務絕其根株。若外感邪盛,如皮熱肺實、脈盛心實、腹脹脾實、悶昔肝實、前後不通腎實,《內經》所謂「五實」是也,先其所急以瀉之。
白話文:
第六節 氣血皆實證
有些人體質原本強健,有些人則是受外邪侵襲而致病。體質強健的人通常病少,即使生病,也多是表裡俱實的症狀,該發汗就發汗,該攻下就攻下,治病務必斷根。如果是外邪強盛的情況,例如皮膚發熱(肺實)、脈搏強勁(心實)、腹部脹滿(脾實)、胸悶煩躁(肝實)、大小便不通(腎實),這正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五實」症狀,應優先針對最緊急的症狀進行瀉法治療。
5. 第七節 氣虛血實證
有上虛而下實者,即血分伏熱證,外證雖多似虛寒,而口微渴,便微結,溺微赤,脈細數,治必先清其血絡,靈其氣機。其甚者咽燥渴飲,五心煩熱,溺少便結,又當救液以滋陰。有陰實而陽虛者,即陽陷入陰證,體重節痛,口苦舌乾,夜熱心煩,便溏溺數,症雖似濕盛陰勝,熱結火炎,然洒洒惡寒,慘慘不樂,脈伏且牢,則為清陽不升,胃氣虛陷之候,初用升陽以散火,繼用補中益氣以提陷,切忌滋陰降火。
白話文:
第七節 氣虛血實證
-
上虛下實的情況:指的是血液中有潛藏的熱證。外表症狀可能看起來像是虛寒,例如口微渴、大便稍乾、尿液偏紅、脈搏細而快。治療時應先清除血絡中的熱邪,調理氣機。嚴重時會出現喉嚨乾燥、口渴想喝水、手腳心發熱、小便量少、大便乾結等症狀,這時需要滋陰補液來救治。
-
陰實陽虛的情況:屬於陽氣下陷於陰的證候。症狀包括身體沈重、關節疼痛、口苦舌乾、夜晚發熱心煩、大便稀溏、小便頻繁。雖然看似濕氣過盛或陰寒過重,甚至像是熱結火旺,但如果伴隨怕冷、情緒低落、脈搏沈而緊,則是因為清陽之氣不升、胃氣虛弱下陷所致。治療時,初期可用升陽散火法,後期則用補中益氣法來提昇下陷的陽氣,切記不可使用滋陰降火的方法。
6. 第八節 氣實血虛證
有脫血後而大動怒氣者,必先調氣以平肝,繼則養血兼調氣,有陰虛證而誤服提補者,先救藥誤以消降之,繼用甘涼救液以清滋之。尤必明其氣血偏勝,調劑之以歸於平。
白話文:
第八節 氣實血虛證
大量失血之後又大發怒氣的人,治療時應先調理氣機以平抑肝氣,接著再養血並調和氣血。若陰虛證患者誤服了升提補益的藥物,則應先消除藥誤以化解升提之效,再用甘涼藥物滋養津液以清熱滋陰。尤其必須辨明氣血偏盛的情況,透過調理使氣血恢復平衡。
7. 第九節 氣真虛而血假實證
即陰盛格陽症。《內經》所謂「大虛有盛候」,是也。
白話文:
【第九節 氣真虛而血假實證】
這種情況即為「陰盛格陽」之症。如同《內經》所言:「極度虛弱的體質,反而會出現看似旺盛的假象。」
8. 第十節 血真實而氣假虛證
即陽盛格陰症。《內經》所謂「大實有羸狀」是也。
總而言之,純虛證不多見,純實證則常有。虛中夾實,雖通體皆現虛象,一二處獨見實證,則實證反為吃緊;實中夾虛,雖通體皆現實象,一二處獨見虛症,則虛證反為吃緊。景岳所謂「獨處藏奸」是也。醫必操獨見以治之。
白話文:
第十節 血真實而氣假虛證
這是指陽氣過盛而格拒陰氣的證候,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極實的病症反而出現虛弱的表象」。
總的來說,單純的虛證並不多見,單純的實證則較為常見。若病症虛中夾實,雖然整體表現虛弱的症狀,但有一兩處顯現實證的跡象,此時實證反而更為關鍵;若實證中夾雜虛證,即使整體看起來是實證,但有一兩處顯現虛弱的症狀,則虛證反而更為要緊。正如張景岳所言「局部隱藏病機關鍵」,醫師必須憑藉獨到的見解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