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6)

1. 第五章 傷寒診法

凡診傷寒時病,須先觀病人兩目;次看口舌;以後用兩手按其胸脘至小腹,有無痛處;再問其口渴與不渴,大小便通與不通,服過何藥,或久或新,察其病之端的;然後切脈辨症,以症證脈。必要問得其由,切得其象,以問證切,以切證問,查明其病源,審定其現象,預料其變症,心中了了,毫無疑似,始可斷其吉凶生死,庶得用藥無差,問心無愧。慎毋相對斯須,便處方藥,此種診法,最關緊要。

此餘數十年臨症之心法也,試舉其要以析言之。

白話文:

第五章 傷寒診法

凡是診斷傷寒或時令疾病時,必須首先觀察病人的雙眼;接著查看口腔和舌頭;然後用手按壓其胸腹至下腹部,檢查是否有疼痛部位;再詢問病人是否感到口渴、大小便是否通暢,以及服用過何種藥物,無論長期或近期使用,以明確病症的具體情況。隨後進行切脈辨證,通過症狀驗證脈象,或通過脈象反證症狀。必須詳細詢問病因,準確切出脈象,結合問診與脈診,查明疾病根源,審察症狀表現,預判可能的病情變化,做到心中有數、毫無疑慮,才能判斷疾病的吉凶生死,從而用藥無誤、問心無愧。切勿短暫接觸病人便草率開方,這種診法至關重要。

這是我數十年來行醫的心得要領,現舉其重點詳細說明。


2. 第一節,觀兩目

《內經》云: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,目系則上入於腦,腦為髓海,髓之精為瞳子。凡病至危,必察兩目,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,故觀目為診法之首要。凡開目欲見人者陽症,閉目不欲見人者陰症;目瞑者鼻將衄,目暗者腎將枯;目白髮赤者血熱,目白髮黃者濕熱;目眵多結者肝火上盛,目睛不和者熱蒸腦系;目光炯炯者燥病,燥甚則目無淚而乾澀;目多昏蒙者濕病,濕甚則目珠黃而眥爛;眼胞腫如臥蠶者水氣,眼胞上下黑色者痰氣;怒目而視者肝氣盛,橫目斜視者肝風動;陽氣脫者目不明,陰氣脫者目多瞀;目清能識人者輕,睛昏不識人者重;陽明實症可治,少陰虛症難治;目不了了,尚為可治之候;兩目直視,則為不治之疾;熱結胃腑,雖日中亦譫語神昏,目中妄有所見;熱入血室,惟至夜則低聲自語,目中如見鬼狀。瞳神散大者元神虛散,瞳神縮小者腦系枯結。

目現赤縷,面紅嬌豔者,陰虛火旺;目睛不輪,舌強不語者,元神將脫。凡目有眵有淚,精彩內含者,為有神氣,凡病多吉;無眵無淚,白珠色藍,烏珠色滯,精彩內奪及浮光外露者,皆為無神氣,凡病多凶。

凡目睛正圓及目斜視、上視,目瞪、目陷,皆為神氣已去,病必不治;惟目睛微定,暫時即轉動者痰,即目直視、斜視、上視,移時即如常者,亦多因痰閉使然,又不可竟作不治論。

廉勘,肝脈交巔入腦,由腦系而通於目,故肝開竅於目,目則受靈機於腦,腦為元神之府。故《內經》曰: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。俞氏以觀目為診法之首要,洵得診斷學的主腦。蓋因神以心為宅,以囟為門,而其所出入之竅,得以外見者惟目。以心脈上連目系,而目繫上通於腦,故瞳神散大者,心神虛散;目不了了者,腦被火燥;目眶陷下者,腦氣虛脫;目瞪直視者,腦髓無氣;又兼舌強不語者,腦與心神氣俱脫,故昏厥如屍。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曰:腦髓中一時無氣,不但無靈機,必死一時。足以發明目睛定輪,昏厥不語之精義。宋《和劑局方》定出至寶、紫雪兩方,一以犀、玳、麝香為君,一以犀、羚、麝香為君,誠得治腦之要訣。以犀、羚、玳瑁,雖皆為異類通靈之品,而實有清腦退炎之功,麝香尤足興奮神經,而為壯腦提神之要藥。彼詆中醫無治腦之法者,真可謂門外漢矣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記載:五臟六腑的精華都會向上匯聚到眼睛,眼睛的經脈向上連通至腦部,腦是髓海,髓的精華表現為瞳孔。凡是病情危急時,一定要觀察患者的雙眼,從眼睛的色澤來判斷病情的生死,因此觀察眼睛是診斷的首要方法。

眼睛睜開想見人的是陽證,閉眼不想見人的是陰證;眼睛閉合不睜的,鼻子將要出血;眼睛昏暗無神的,腎氣將要衰竭;眼白發紅的,表示血熱;眼白發黃的,表示濕熱;眼部分泌物多且黏結的,是肝火旺盛;眼球轉動不靈活的,是熱邪上擾腦部;目光炯炯有神的,屬於燥病,燥邪嚴重則眼睛無淚且乾澀;眼睛常常模糊不清的,屬於濕病,濕邪嚴重則眼珠發黃且眼角潰爛;眼皮浮腫如蠶臥的,是水氣停滯;眼瞼上下發黑的,是痰氣凝滯;怒目圓睜的,是肝氣過盛;眼睛斜視的,是肝風內動;陽氣虛脫的患者,視物不清;陰氣虛脫的患者,眼神昏昧;眼神清明且能辨識人的,病情較輕;眼球昏暗且不能識人的,病情較重;陽明實證可以治療,少陰虛證較難治癒;眼神迷茫但尚有反應的,仍有治癒可能;兩眼直視無神的,則是不治之症;熱邪結聚於胃腑,即使是白天也會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眼中幻視;熱邪侵入血室,則在夜晚會低聲自語,眼中如見鬼狀。瞳孔散大的,是元氣虛散;瞳孔縮小的,是腦部經絡枯結。

眼睛出現紅絲,面色紅潤嬌豔的,是陰虛火旺;眼球不能轉動,舌頭僵硬不能言語的,是元氣將脫。凡是眼睛有分泌物或有淚水,眼神內斂的,表示還有神氣,病情多屬良好;沒有分泌物和淚水,眼白發藍,黑眼珠昏暗無光,眼神渙散或浮光外露的,都是無神氣,病情多屬凶險。

眼球固定不動、斜視、上視,或眼睛瞪大、深陷的,都是神氣已去,病情多半無法治癒;但若是眼球稍微固定,短期內又能恢復轉動的,多屬痰阻所致;即使是直視、斜視、上視,過一段時間又恢復正常的,也多因痰閉引起,不能一概斷定為不治之症。

廉勘:肝經脈絡上達頭頂進入腦部,經由腦絡與眼睛相連,因此肝開竅於目,眼睛的功能來自大腦的調控,腦是元神所在之處。所以《內經》說:頭部低垂、目光深陷的,精神將要衰敗。俞氏將觀察眼睛作為診斷的首要方法,確實抓住了診斷的關鍵。因為神以心為根基,以囟門為門戶,而神氣外在表現的窗口,主要是眼睛。由於心脈上連眼睛經絡,而眼睛經絡又上通於腦,因此瞳孔散大的,是心神虛散;目光迷茫的,是腦部受熱邪所擾;眼眶凹陷的,是腦氣虛脫;眼睛瞪大直視的,是腦髓無氣;如果還伴有舌頭僵硬、無法言語的,則是大腦與心神之氣均已衰竭,因此昏迷如屍。

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中說:腦髓中若一時沒有氣,不但失去靈智,還會短暫死亡。這深刻解釋了眼球固定、昏迷不語的機理。宋代《和劑局方》創制了「至寶丹」和「紫雪丹」兩大藥方,前者以犀角、玳瑁、麝香為主藥,後者以犀角、羚羊角、麝香為主藥,確實抓住了治療腦病的關鍵。因為犀角、羚羊角、玳瑁雖是異類動物藥物,但具有清腦退熱的效果,麝香更能興奮神經,是壯腦提神的重要藥材。那些詆毀中醫不懂治療腦病的人,實在是外行人的言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