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5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51)

1. 第十八,節發癍傷寒

總之發癍形狀,並無點粒高起,以手摸之,皆平貼於皮肉之間,不拘或大或小,總無礙手之質,但有觸目之形。紅色成片,稠如錦紋者,屬胃熱血毒。毒盛者色紅而紫,毒重者色黑而青。色淡不鮮稀如蚊跡者,屬虛多邪少。氣虛者色淡微紅;陰虛者色淡微黑。必先辨其病狀之寒熱虛實,以定病勢之輕重吉凶。

【脈】左浮弦而急,右浮洪而滑者,此客寒包火,當汗不汗,熱毒乘隙而發癍也;右洪盛滑數,數大過於左手者,此胃熱大盛,當下不下,火毒外潰而發癍也;右長大滑數,左亦浮弦搏數者,此胃中血熱大盛,毒邪傳遍三焦而發癍也;脈伏而癍亦伏,癍現而脈亦現者,此胃中血毒壅結,瘀熱凝塞營衛而伏癍,癍出必夾丹疹,甚則夾發豌豆瘡也;右浮濡而虛,左沉澀欲絕者,此陽為陰逼,不走即飛,故淡紅癍微發於四肢大腹,陶節庵所謂「內傷寒發癍」也;左細數而急,右浮大而空者,此陰被陽消,非枯則槁,故淡黑癍點微發於兩腰少腹,陳念義所謂「腎陰虛發癍」也。

總之,凡癍既出,脈洪滑有力,手足溫而神識清爽者,病勢順而多吉;脈沉弱無神,四肢厥而神識昏沉者,病勢逆而多凶。

【治】傷寒應汗失汗者,宜與透癍解毒湯(方載疫瘧治法中)加生葛根一錢至錢半,辛涼解肌以發表,速使癍與汗並達;應下失下者,宜與柴芩清膈煎,去柴胡,加生葛根一錢、炒牛蒡三錢、活水蘆筍二兩、鮮茅根一兩(上二味煎湯代水),開上達下以清中,務使癍與便並出。

熱病發癍,便通者,新加白虎湯加青連翹、炒牛蒡各三錢,辛涼透癍以泄熱;便閉者,白虎承氣湯加連翹牛蒡各三錢,活水蘆筍、鮮野菰根尖各二兩煎湯代水,表裡雙解以逐熱。溫毒發癍,便通者,宜與犀羚竹石湯(方載赤膈治法中)加活水蘆筍二兩、大青葉五錢,清涼解毒以透癍;便閉者,解毒承氣湯加紫雪,直攻三焦以逐毒。

陰證發癍,內傷脾陽,陽為陰逼者,緩則參附三白湯(老東參、生白朮、白茯苓、炒白芍各錢半,黑附塊一錢,清炙草八分,生薑兩片,大紅棗二枚),補中益氣以扶陽;急則回陽急救湯,益氣固脫以追陽。陶氏引用調中湯,辛散之品太多,反速虛陽外越,未免方不對證,慎勿妄投。

內傷腎陰,陰被陽消者,龜柏地黃湯、滋腎益陰煎,酌用二方以清滋之。若因房勞及陰陽易,熱入精室者,則以陶氏逍遙湯加減之。此二者,皆虛癍證,均不必見癍治癍。總而言之,凡見癍不可專以癍治,必須察脈之浮大滑數、沉弱澀微,病人之氣血虛實,病狀之寒熱濕燥,而分別用藥,隨證制方。此治癍之要訣也。

秀按,傷寒證汗下適宜,溫熱病清解得法,邪不壅塞,並不發癍,即有隱隱見點者,亦惟疹子居多。孫絡血熱者多發紅疹,膜留濕熱者多發白疹(「白疹」後人改曰「白㾦」,其實「㾦」是「疹」之俗稱)。今世俗通稱發癍傷寒者,實因發疹誤作發癍耳。或有發癍,大率由溫熱兼寒,初起不敢用辛涼開達,仍拘守傷寒成法,恣用辛溫燥烈之藥,強逼邪熱走入營中而發。故凡傷寒發癍,多由於汗下失當;溫熱發癍,多由於應清失清。皆由邪遏於胃而熱蒸成癍。如果初治不誤,何致成癍?惟溫毒、熱疫兩證,必發癍疹。若已成癍,當其將發未發之際,首必辨其證候。凡若汗、若清、若下後,邪仍不解,其人壯熱無汗,胸膈煩悶,喘嗽嘔惡,起臥不安,呻吟不寐,耳聾足冷,兩寸關脈躁盛,甚或沉伏,便是癍點欲出之候。及其既出,先將紅紙蘸香油燃著,照看病人面部、背心、胸膛、四肢,有大紅點平鋪於皮膚之上,謂之癍;若小紅點突起於皮膚之上,謂之疹。癍大而疹小,癍平而疹突,癍重而疹輕。癍夾丹疹併發者重,癍夾豌瘡併發者尤重。黑癍如果實靨,藍癍如爛青果,極重而必死不治。至其治法,總以涼血宣氣、解毒透癍為首要。涼血如犀角、羚角、大青葉、鮮生地、鮮茅根、青蒿腦、紫草、丹皮、山梔、元參之類,宣氣如蔥白、豆豉、葛根、薄荷、嫩桑芽、水蘆筍、菰根尖、青箬葉、鮮竹葉捲心、鮮石菖蒲葉之類;解毒如淨銀花、鮮菊葉、鮮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生綠豆汁、瑩白金汁、人中黃、尿浸石膏、大黑木耳、紫金錠片之類;透癍如牛蒡、連翹、蟬衣、殭蠶、角刺、鉤藤鉤、刺蒺藜、鮮西河柳葉之類(蒺藜、河柳二味配入於清涼藥中,善能循經速達,提癍最捷,切勿嫌其性溫透,棄而不用)。如癍伏而不出,嵌於肉裡,非略佐以升麻、細辛之升竄,癍毒終不得速透。若毒蘊便閉,又當以解毒承氣、犀連承氣等湯速下之,必裡氣通而伏癍隨出。如果內傷脾陽,氣虛下陷,脈虛大無力者,則以補中益氣湯、人參三白湯等,升補中氣以提透之。內傷腎陽,陽被陰遏,脈沉細或沉微者,則以真武湯加高麗參、鹿角尖,通脈四逆湯加人參、鹿茸,溫化陰凝以補托之。二者必陽氣通而虛癍乃出,蓋溫毒證內邪壅結,得涼瀉藥,疏通其里而癍出,與虛寒證陰氣寒凝,得溫補藥,鼓舞其陽而癍出,其法雖殊,其理則一。若脾腎陰虛、衝任陰虛,則以張氏補陰益氣煎、陶氏逍遙湯二方為主,隨證加減。一則峻補其下,疏啟其中;一則清補其陰,疏啟其氣。得屢次補托滋墊,而虛癍始出,又與陰證發癍,得溫補以鼓舞而出,同一理也。故凡治癍,必察病人元氣虛實,陰陽盛衰,先其所因,辨其現證,察其色脈,庶免草率誤人之弊。俞君治癍方法,大致已備,學者由此而推廣之,足以盡治癍之精微矣。

白話文:

第十八,節發癍傷寒

總而言之,發出來的斑疹,形狀沒有點點隆起,用手摸都平貼在皮膚上,大小不一,摸起來並不礙手,但卻清晰可見。紅色成片,像錦緞紋理一樣密布的,屬於胃熱血毒。毒氣盛的顏色紅中帶紫,毒氣重的顏色黑中帶青。顏色淡而不鮮豔,稀疏像蚊子叮咬痕跡一樣的,屬於正氣虛弱,邪氣較少。氣虛的顏色淡紅,陰虛的顏色淡黑。必須先辨別寒熱虛實的病症,以確定病情輕重吉凶。

脈象方面,左手浮、弦而急,右手浮、洪而滑的,這是外寒內熱,該出汗卻不出汗,熱毒乘虛而發斑疹;右手洪、盛、滑、數,數脈大於左手的,這是胃熱盛極,該瀉下卻未瀉下,火毒外洩而發斑疹;右手脈長、大、滑、數,左手也浮、弦、搏、數的,這是胃中血熱盛極,毒邪傳遍三焦而發斑疹;脈象隱伏而斑疹也隱伏,斑疹出現而脈象也出現的,這是胃中血毒壅塞,瘀熱凝滯營衛而斑疹隱伏,斑疹出現必定伴隨丹疹,嚴重者還會伴隨豌豆瘡;右手脈浮、濡而虛,左手脈沉、澀將絕的,這是陽氣被陰氣所逼,陽氣不走則散,所以淡紅色的斑疹輕微地出現在四肢和大腹,這是陶節庵所說的「內傷寒發斑疹」;左手脈細、數而急,右手脈浮、大而空的,這是陰氣被陽氣所消損,不是枯竭就是衰敗,所以淡黑色的斑疹輕微地出現在腰部和少腹部,這是陳念義所說的「腎陰虛發斑疹」。

總之,凡是斑疹已出,脈象洪、滑有力,手足溫暖,神志清醒的,病情順利,多半吉利;脈象沉、弱無力,四肢厥冷,神志昏沉的,病情逆轉,多半凶險。

治療方面,傷寒應當出汗卻未出汗的,應該服用透斑解毒湯(方劑記載於疫瘧治法中)加生葛根一到一點五錢,辛涼解表以發汗,讓斑疹和汗液同時排出;應當瀉下卻未瀉下的,應該服用柴芩清膈煎,去掉柴胡,加生葛根一錢、炒牛蒡三錢、活水蘆筍二兩、鮮茅根一兩(後二味煎湯代水),上達下清以清熱,務必讓斑疹和大便同時排出。

熱病發斑疹,大便通暢的,服用新加白虎湯加青連翹、炒牛蒡各三錢,辛涼透斑以瀉熱;大便不通的,服用白虎承氣湯加連翹、牛蒡各三錢,活水蘆筍、鮮野菰根尖各二兩煎湯代水,表裡雙解以瀉熱。溫毒發斑疹,大便通暢的,應該服用犀羚竹石湯(方劑記載於赤膈治法中)加活水蘆筍二兩、大青葉五錢,清涼解毒以透斑;大便不通的,服用解毒承氣湯加紫雪,直達三焦以驅毒。

陰證發斑疹,內傷脾陽,陽氣被陰氣所逼的,緩慢治療則服用參附三白湯(老東參、生白朮、白茯苓、炒白芍各一點五錢,黑附子一錢,炙甘草八分,生薑兩片,大棗二枚),補中益氣以扶陽;緊急治療則服用回陽救逆湯,益氣固脫以回陽。陶氏所用的調中湯,辛散之品太多,反而加速陽氣外洩,方劑用得不對,切勿胡亂使用。

內傷腎陰,陰氣被陽氣所消損的,服用龜鹿二仙膠、滋腎益陰煎,酌情選用這兩個方劑以滋陰清熱。如果因為房事過度以及陰陽失調,熱邪侵入精室的,則用陶氏逍遙湯加減。這兩種情況都是虛證發斑疹,都不必見到斑疹就治療斑疹。總而言之,凡是見到斑疹不可專門治療斑疹,必須觀察脈象的浮大滑數、沉弱澀微,病人的氣血虛實,病症的寒熱濕燥,然後分別用藥,隨證制方。這是治療斑疹的要訣。

秀按,傷寒證如果汗法、下法適宜,溫熱病如果清解得法,邪氣不壅塞,就不會發斑疹,即使隱隱約約見到點點,也大多是疹子。孫絡血熱者多發紅疹,膜留濕熱者多發白疹(「白疹」後人改稱「白㾦」,其實「㾦」是「疹」的俗稱)。現在世俗通稱發斑疹傷寒,實際上是把發疹誤認為發斑疹。有些發斑疹,大多是由溫熱兼寒引起的,初期不敢使用辛涼開達的藥物,仍然拘泥於傷寒的治療方法,濫用辛溫燥烈的藥物,強迫邪熱進入營位而發病。所以凡是傷寒發斑疹,大多由於汗法、下法失當;溫熱發斑疹,大多由於應該清熱卻未清熱。都是因為邪氣被遏制在胃中而熱邪蒸騰成斑疹。如果初期治療沒有失誤,怎麼會變成斑疹?只有溫毒、熱疫兩種病症,必定會發斑疹。如果已經形成斑疹,在其將要發出尚未發出之際,首先必須辨別其證候。凡是汗法、清熱法、瀉下法之後,邪氣仍然沒有解除,病人壯熱無汗,胸膈煩悶,喘嗽嘔惡,起臥不安,呻吟不眠,耳聾足冷,寸關脈躁盛,甚至沉伏,這就是斑疹將要出現的徵兆。等到斑疹已經出現,先用紅紙蘸香油點燃,照看病人的面部、背心、胸膛、四肢,有大紅點平鋪在皮膚上,叫做斑疹;如果小紅點突起在皮膚上,叫做疹子。斑疹大而疹子小,斑疹平而疹子突起,斑疹重而疹子輕。斑疹夾雜丹疹一起發的較重,斑疹夾雜豌豆瘡一起發的更重。黑色斑疹像成熟的果實一樣,藍色斑疹像腐爛的青果一樣,極其嚴重,必定死亡無法治療。至於治療方法,總是以涼血宣氣、解毒透斑為首要。涼血的藥物如犀角、羚羊角、大青葉、鮮生地、鮮茅根、青蒿腦、紫草、丹皮、山梔子、元參之類;宣氣的藥物如蔥白、豆豉、葛根、薄荷、嫩桑芽、水蘆筍、菰根尖、青箬葉、鮮竹葉捲心、鮮石菖蒲葉之類;解毒的藥物如金銀花、鮮菊花葉、鮮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生綠豆汁、瑩白金汁、人中黃、尿浸石膏、大黑木耳、紫金錠片之類;透斑的藥物如牛蒡子、連翹、蟬蛻、僵蠶、角刺、鉤藤、刺蒺藜、鮮西河柳葉之類(蒺藜、西河柳二味配入清涼藥中,善於循經速達,提斑最快,切勿嫌其性溫而棄之不用)。如果斑疹隱伏不出,嵌在肉裡,不略微使用升麻、細辛這類升散的藥物,斑疹毒氣終究不能迅速透發。如果毒氣鬱結,大便不通,又當使用解毒承氣湯、犀角地黃湯等方劑迅速瀉下,必定裡氣通暢,隱伏的斑疹也會隨之排出。如果內傷脾陽,氣虛下陷,脈象虛大無力的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、人參三白湯等,升補中氣以促使斑疹透發。內傷腎陽,陽氣被陰氣所遏制,脈象沉細或沉微的,則使用真武湯加高麗參、鹿角膠,通脈四逆湯加人參、鹿茸,溫化陰凝以扶持陽氣。這兩種情況必定陽氣通暢,虛證的斑疹才會出現,因為溫毒證內邪壅塞,使用涼瀉藥物,疏通其裡而斑疹排出,與虛寒證陰氣寒凝,使用溫補藥物,鼓舞其陽而斑疹排出,其方法雖不同,其道理則相同。如果脾腎陰虛、衝任陰虛,則以張氏補陰益氣煎、陶氏逍遙湯二方為主,隨證加減。一方面峻補其下焦,疏通其中間;一方面清補其陰,疏通其氣。經過多次補托滋養,虛證的斑疹才會出現,這也與陰證發斑疹,使用溫補藥物鼓舞而出的道理相同。所以凡是治療斑疹,必須察看病人元氣虛實,陰陽盛衰,先了解其病因,辨別其現狀,觀察其色脈,才能避免草率誤診的弊端。俞君治療斑疹的方法,大致已經齊全,學習者由此而推廣,足以了解治療斑疹的精微奧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