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17)

1. 第三節,傷寒轉閉

炳章按,心為一身之主宰,心藏神,其體清虛,外衣膜絡(即心包絡),乃神之宮室,即神氣出入之裡竅也。上通於腦,蓋神以心為宅,以囟為門,故心為藏神之臟。腦為元神之府,神明出焉,靈機發焉,若為痰火所蒸,瘀熱所閉,則心靈頓失,神明內亂,譫語如狂,或為痙為厥,急則內閉外脫,若不細辨明晰,焉能起死回生。吳鞠通云:內閉譫語之由,載《傷寒論》中,已有八條,有被火劫譫語者,有汗出譫語者,有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在腸譫語者,有三陽合病譫語者,有過經譫語者,有亡陽譫語者,皆當色脈合參,詳辨因證而救之。至於《葉案》溫病論治,尚有心陽素擾,神不安而譫語者;暑邪爍營,逆傳心胞而譫語者;痰因火動,矇蔽神明而譫語者(以上俞、何二公已各有經驗治法)。他如傷寒誤遏,邪閉血管,變血結胸而譫語者;暑濕邪閉血脈,熱甚神昏譫語者,較傷寒為尤多。章虛谷云:如風寒等邪發表汗出,病仍不退,而又表之,反加神昏譫語。於是更用涼瀉,誤而又誤,以至於死。此因初起不明,或止用衛分之藥,腠開汗泄,而營分之邪反陷,或挾寒濕陰邪,應用辛溫,而表藥中,雜以涼藥,既重虛其衛,而涼藥閉其邪於血脈之中,心主營血,故亦神昏譫語;若胃腑邪重熱盛,心胞近心,心受胃熱蒸逼,故其神昏,皆全然不知人事;若由邪閉血脈者,離心稍遠,故呼之即覺,與之言不知人事;若任其自睡而心放,即神昏譫語矣,其脈必兼澀滯,以邪閉血脈,使脈澀滯也。此葉氏用桂枝紅花湯,加海蛤殼、桃仁,以開邪閉。或佐歸鬚、赤芍之類,以通血脈。如熱甚略佐涼味,無熱必須溫通,蓋血得涼則愈閉也。又有暑濕邪盛,至下午晚間身熱更甚,神昏譫語;至早上午前,則神識清楚,身熱亦微。此邪在三焦脾胃,因濕重遏熱不得透發,濕為陰邪,旺於下午陰分,熱不得外泄,則內擾而神昏;至早上陽旺氣升,則神清矣。此與熱入血室相似,而病因治法大異。其舌苔無論黃白,必兼滑膩,宜辛香苦溫,先開逐其濕穢,使三焦氣通,熱邪得透發,再用辛涼清之自愈。若治不如法,輕則變瘧痢,重則必死也。此皆似閉非閉,欲閉未閉之證,特重為揭出辨之,使後學不致誤入歧路,以誤人也。

白話文:

【第三節,傷寒轉閉】

炳章按:心臟是人體的總主宰,藏有「神」的功能,其本體清淨虛靈,外包覆著一層膜絡(即心包絡),這層膜絡是神氣的住所,也是神氣出入的內部通道。心與腦相通,神以心為居所,以前囟(嬰兒頭頂前部的柔軟處)為門戶,因此心是藏神的臟器,而腦是元神的府邸,神智由此顯現,靈機由此發動。若心被痰火燻蒸,或被瘀熱閉阻,心神便會突然喪失,導致神智混亂,出現胡言亂語、狂躁的症狀,甚至引發痙攣或昏厥。若病情危急,可演變為內閉外脫(內部氣機閉塞、外部陽氣脫散),若不仔細辨明病因,如何能救回性命?

吳鞠通提到,《傷寒論》中記載了八種導致內閉譫語的情況:

  1. 因火熱逼迫而譫語;
  2. 因出汗過多而譫語;
  3. 因腹瀉而譫語;
  4. 因腸中有燥屎而譫語;
  5. 因三陽經同時受病而譫語;
  6. 因病程遷延(過經)而譫語;
  7. 因陽氣耗散(亡陽)而譫語。

這些情況都需綜合觀察面色與脈象,詳細辨別病因和症狀,才能對症施治。

在《葉案》的溫病論述中,還有其他導致譫語的情況:

  • 因心陽長期受擾,神志不安而譫語;
  • 暑邪灼傷營血,逆傳心包而譫語;
  • 痰液因火熱而動,蒙蔽神智而譫語(俞、何二位醫家對此已有治療經驗)。

此外,若傷寒治療失誤,邪氣閉阻血管,形成「血結胸」而譫語;或因暑濕邪氣閉阻血脈,高熱導致神昏譫語,這些情況比傷寒更為常見。

章虛谷指出,若風寒等外邪發散後,病情未減,反而一再發汗,可能加重神昏譫語。此時若誤用寒涼瀉下的藥物,便是錯上加錯,甚至致命。這是因為初期治療不當,例如:

  • 只用衛分的藥,導致腠理鬆開、汗液外洩,反而使營分的邪氣內陷;
  • 或夾雜寒濕陰邪,本該使用辛溫藥,卻混入涼藥,不僅損傷衛氣,還使寒涼藥將邪氣閉阻於血脈中。心主營血,因此也會出現神昏譫語。

若是胃腑邪熱壅盛,心包靠近心臟,心受胃熱蒸逼,會使人完全昏迷;若邪氣僅閉阻血脈,離心稍遠,患者能被喚醒,但對話時仍神志不清;若放任患者沈睡,心氣散亂,便會陷入神昏譫語。此時脈象會帶有澀滯,因邪氣閉阻血脈,使氣血運行不暢。

葉天士治療此症,用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殼、桃仁以開通邪閉,或輔以歸鬚、赤芍等藥通暢血脈。若熱象明顯,可稍加涼藥;若無熱象,必須溫通,因為血遇寒涼會更加閉阻。

另有暑濕邪氣壅盛,下午至晚間熱度增高,神昏譫語;但清晨至中午前,神志較清醒,熱度也較輕。這是因為邪在三焦脾胃,濕重阻遏熱氣透發。濕為陰邪,下午陰氣旺盛,熱不得外洩,便內擾心神;至早晨陽氣上升,則神志清明。此症與「熱入血室」類似,但病因和治法截然不同。此類患者舌苔無論黃白,必帶滑膩,宜用辛香苦溫藥先祛濕穢,使三焦氣機通暢,熱邪得以透發,再用辛涼藥清熱即可痊癒。若治療不當,輕則轉為瘧疾或痢疾,重則致命。

以上這些症狀,看似閉塞卻未完全閉塞,容易誤判。特此詳加辨析,以免後學者誤入歧途,害人誤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