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4)
1. 第二節,傷寒兼濕(一名寒濕,《內經》分寒氣勝者為寒痹,濕氣勝者為濕痹)
【因】先傷於濕,後傷於寒,或驟傷霧露雨水,或汗出當風,水停其間,多發於夏令初秋,濕由寒熱合化而成。故兼濕者本有寒熱二證,有寒閉於外,濕鬱於內者;亦有濕遏於上,熱鬱於下者。不得以傷寒兼濕,概目為陰邪也。
【證】兼寒濕者,一身盡痛,關節尤疼,凜凜惡寒,甚則足冷,頭重脹痛,如裹如蒙,身重肢懈,胸膈痞滿,口淡不渴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。甚或發熱,身色如熏黃,神沉嗜睡。舌苔白滑而厚,或白苔帶灰而滑,甚或白苔滿布,厚如積粉而浮滑,或兼黑點黑紋而黏膩。
兼濕熱者,四肢倦怠,肌肉煩疼,頭脹昏痛,面色黃赤,如熏油膩,口氣穢濁,胸滿而煩,口燥而渴,渴不能飲,一身無汗,但頭汗出,鼻塞背強,欲得覆被向火,午後寒熱,狀如瘧疾,腹滿便溏,溲短黃熱,甚或嘔吐不納,身黃如橘皮色,或皮膚隱隱見疹。舌苔底白罩黃,或舌苔黃膩,邊白尖紅,或白苔漸黃,兼有灰膩,或黃中帶黑,浮滑黏膩。
白話文:
原因: 因為先受到濕邪侵襲,之後又遭受寒邪侵襲,或者突然受到霧氣、露水或雨水的侵襲,或是出汗後吹到風,水氣停留在體內,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夏季和初秋,濕氣由寒熱結合而成。因此,兼有濕邪的患者本身就有寒熱兩種證狀,有的寒氣閉阻在外,濕氣鬱結在內;也有濕氣阻遏在上焦,熱邪鬱結在下焦。不能因為傷寒兼有濕邪,就籠統地認為是陰邪。
證狀: 兼有寒濕的患者,全身疼痛,關節尤其疼痛,身體發冷,嚴重時足部寒冷,頭部沉重脹痛,好像被東西包裹或矇住,身體沉重,四肢無力,胸腹痞滿,口中淡而不想喝水,小便困難,大便反而通暢。甚至發燒,身體顏色像被煙燻過一樣發黃,精神沉重嗜睡。舌苔白滑而厚,或白苔帶灰色而滑,甚至白苔滿布,厚得像堆積的粉末且浮腫滑膩,或者兼有黑點黑紋且黏膩。
兼有濕熱的患者,四肢乏力,肌肉疼痛煩熱,頭部脹痛昏沉,面色黃赤,像被油膩燻過一樣,口氣濁臭,胸部滿悶煩躁,口乾口渴,卻不能喝水止渴,全身不出汗,只有頭部出汗,鼻塞背部僵硬,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,午後發熱,狀似瘧疾,腹部飽滿,大便溏薄,小便短赤發熱,甚至嘔吐不能進食,身體發黃如橘皮色,或皮膚隱約出現皮疹。舌苔底部發白,覆蓋一層黃苔,或舌苔黃膩,邊緣發白舌尖發紅,或白苔逐漸變成黃色,兼有灰膩,或黃中帶黑,浮腫滑膩黏膩。
【脈】沉而緩,甚或沉細似伏,模糊不清,此寒閉於外,濕痹於內,足太陽經與足太陰經同病也。若沉而弦,甚或沉數,數滯不調,此胸上有寒,丹田有熱,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同病也。
【治】兼寒濕者,先與蘇羌達表湯加蒼朮一錢、川樸二錢,使其微汗以解表,繼與苓朮二陳煎,溫中化濕以利溺,終與香砂二陳湯加焦穀芽三錢、炒麥芽二錢,溫運中陽以開胃。兼濕熱者,先與藿香正氣湯加冬瓜皮子四兩、絲通草五錢,二味煎湯代水,芳淡化濕以雙解表裡;繼與增減黃連瀉心湯,苦辛通降以肅清濕熱;終與白朮和中湯加黃草川斛三錢、長鬚穀芽用鮮荷葉一角剪碎拌炒香,溫和中氣以開胃,二證照此治法,病無不痊。
白話文:
脈象: 沉而緩,甚至沉細像是隱伏不明顯,這是寒氣閉阻在外,濕氣痹阻在內,足太陽經和足太陰經都有病症。 沉而弦,甚至沉數,脈數而滯而不調,這是胸中有寒氣,丹田有熱氣,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都有病症。
治療: 寒濕並重的症狀,先用蘇羌達表湯加入蒼朮一錢、川樸二錢,讓病人微微出汗以解表,再用苓朮二陳煎,溫中化濕利尿,最後用香砂二陳湯加入焦穀芽三錢、炒麥芽二錢,溫運中陽以開胃。 濕熱並重的症狀,先用藿香正氣湯加入冬瓜皮子四兩、絲通草五錢,煮湯代水飲用,清淡化濕,雙解表裡;再用增減黃連瀉心湯,苦辛通降以清除濕熱;最後用白朮和中湯加入黃草川斛三錢、長鬚穀芽用新鮮荷葉一角剪碎拌炒香,溫和中氣以開胃,兩個症狀都按照這個方法治療,病情都能痊癒。
若濕竭化燥,熱極發痙者,誤治居多。擇用清燥養營湯、羚角鉤藤湯,隨證加減以救誤。若疹癍不得速透者,新加白虎湯加炒牛蒡三錢、大青葉四錢、鮮西河柳葉三錢,辛涼開達以透發之。若夾食滯便閉者,枳實導滯湯下滯通便以消導之。其間權輕重,度緩急,在臨證者隨機策應之。
秀按,傷寒兼濕熱者甚多,濕熱釀痰者亦甚多。故丹溪翁大闡痰濕法門,謂:十人九濕,濕生痰,痰生熱。然其所論多外生之濕,少及本身之濕熱。仲景書論寒濕、風濕者多,論濕熱惟黃疸及痞證而已,如茵陳梔子等方與小陷胸瀉心諸法,皆為濕熱發黃、濕熱成痞而設。蓋傷寒誤遏,使內濕上甚為熱,熱鬱發黃,輕則茵陳蒿湯、茵陳五苓散等;重則梔子大黃湯、大黃硝石湯等。或利或下,皆以祛內郁之濕熱也。傷寒誤下,則變痞滿,亦有不經攻下而胸痞者,由其人素多痰濕熱,一經外邪觸動,即逆上而痞滿,故仲景特立小陷胸諸瀉心法,正以祛逆上之痰濕熱也。羅謙甫云:瀉心湯諸方,取治濕熱最當,以其辛開苦降也。余謂參、草、棗究宜慎用。乾薑宜易枳實、橘皮,庶免反助濕熱為患之流弊。或佐利溺,如滑石、通草、二苓之類;或佐通便,如清寧丸、枳實導滯丸之類。此在臨證者權宜耳。
白話文:
如果濕氣耗盡轉化為燥熱,熱到極點而痙攣,大多是因為誤治。應選擇使用清燥[養營湯]、[羚角鉤藤湯],隨症狀加減藥物以補救。如果疹子久久無法消退,[新加白虎湯]加炒[牛蒡]三錢、[大青葉]四錢、新鮮[西河柳]葉三錢,辛涼開通氣血,以透發疹子。如果夾有食滯便祕,[枳實導滯湯]可以通便排滯,以消導食滯。權衡藥物分量輕重,把握緩急時機,應由臨證者隨機應變。
秀按
兼有濕熱的傷寒病很多,濕熱生痰的病人也很多,因此丹溪翁大力闡揚痰濕法門,認為十個人中就有九個人有濕,濕氣生痰,痰生熱。但他所論述的濕氣大多是外來的,很少提到人體本身的濕熱。仲景的著作中討論寒濕、風濕的篇幅很多,但關於濕熱的只有黃疸和痞證,例如茵陳[梔子]等方與小陷胸瀉心等方法,都是針對濕熱發黃、濕熱成痞而設的。因為傷寒誤用遏阻的方法,導致內在的濕熱上升,熱鬱結而發黃,輕症可用[茵陳蒿湯]、[茵陳五苓散]等;重症可用[梔子大黃湯]、[大黃]硝石湯等。無論是利尿還是攻下,都是為了去除內在積鬱的濕熱。傷寒誤用下法,就會轉變為痞滿,也有些人並沒有攻下,卻有胸痞,這是因為患者原本就有很多痰濕熱,一旦外邪觸動,就會逆行上升而痞滿,所以仲景特別創立小陷胸等瀉心法,正是為了去除逆行的痰濕熱。羅謙甫說:[瀉心湯]等方,取法於濕熱最為恰當,因為它辛開苦降。我認為人參、草果、大棗最好慎重使用。[乾薑]可以改用[枳實]、橘皮,以免反過來助長濕熱,造成危害。也可以加利尿藥,例如滑石、通草、二苓等;或者加通便藥,例如[清寧丸]、[枳實導滯丸]等。這些都是臨證者權宜處置的方法。
廉勘,吾紹地居卑濕,天時溫暖,人多喜飲茶酒,恣食瓜果。素稟陽旺者,胃濕恆多;素體陰盛者,脾濕亦不少。一逢夏秋之間,日間受暑,夜間貪涼,故人病傷寒兼濕為獨多。俞氏區別兼寒濕、兼濕熱兩端,分際極清,治法方藥,亦屬正宗。予每宗其法,初用辛淡芳透以解表,藿香正氣湯加減最為繁用。繼則觀其體肥而面色白者,兼顧陽氣,治用苦辛淡溫法,或佐桂、苓,或佐薑、術;體瘦而面色蒼者,兼顧津液,治宜苦辛淡涼法,或佐蘆、茅二根,或佐梨、蔗二汁。惟酒客里濕素盛,不重攝生,陰虛而挾濕熱者,最為纏綿難愈。前哲善治濕證者,首推葉天士先生,其除氣分之濕,用蔻仁、滑石、杏仁、川樸、姜半夏、瓜蔞皮為主,有熱加竹葉、連翹、蘆根等,全取輕清之品,走氣道以除濕。濕傷脾陽,腹膨溺澀,用五苓散加椒目。一從肺治,用辛淡清化法;一從脾治,用辛淡溫通法。此二者,皆為化氣利濕之正法。濕熱治肺,寒濕治脾,先生獨得之新傳也。其他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,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,誤攻寒濕成痞、變單腹脹之用真武湯加減,寒濕鬱結傷陽、鳩聚為痛之用白通湯加味,酒客三焦皆閉、胸滿不飢、二便不通之用半硫丸,酒客脾胃受傷、腹脹肢腫、二便不爽之用小溫中丸,雖皆古人成法,而信手拈來,略為加減,恰中病情,足徵其服古功深。又有病中啖厚味者,腸胃膩滯雖下,而留濕未解,胃不喜食,肛門墜痛,舌上白腐,用平胃散去甘草,加人參、炮薑、炒黑生附;陽傷痿弱,陰濕麻痹,雖痔血而用薑、附、苓、術。此二條,不因酒毒痔血,認作濕熱血熱,竟以苦辛溫藥通陽劫濕,尤覺高超。更有舌白身痛,足跗浮腫,太谿穴水流如注,謂濕邪伏於足少陰經,而用鹿茸、淡附子、草果仁、浙苓、菟絲,以溫煦陽氣;濕久脾陽消乏,腎真亦敗,中年未育子,用茯苓、菟絲、蒼木、韭子、大茴、鹿茸、淡附子、胡蘆巴、補骨脂、赤石脂,仿安腎丸法,均非淺識所能步武,此皆寒濕傳變之方法也。濕熱上升清竅,頭脹耳聾,呃忒鼻衄,舌色帶白,咽喉欲閉,謂邪阻上竅空虛之所,非苦寒直入胃中可治,而用連翹、牛蒡、銀花、馬勃、射干、金汁,乃輕揚肺氣、清芬達郁法。濕熱內陷包絡,身熱神昏,四肢不暖,用犀角、元參、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銀花、赤豆皮,煎送至寶丹,乃清熱通竅、芳香闢穢法。濕熱挾穢,分布營衛,充斥三焦,頭脹身痛,神識昏閉,渴不多飲,小水不通,舌苔白膩,用生苡仁、苓皮、大腹皮、通草、豬苓、竹葉、廣鬱金汁、石菖蒲汁,煎送牛黃丸,乃淡滲宣竅、芳香通神法。濕熱阻中,氣滯脘痛,大便不爽,用豆豉、枳實、川連、薑汁、苓半,熱輕則去黃連,加廣鬱金、橘紅、苡仁、杏仁,此濕傷氣痹治法;熱甚則用川連、生曬朮、川樸、橘皮、淡生薑渣、酒煨大黃,水法丸服,此治氣阻不爽,治腑宜通法。若濕熱甚而舌白目黃,口渴溺赤,用桂枝朮、浙苓皮、豬苓、澤瀉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綿茵陳,此從桂苓甘露飲加減,以宣通三焦,此皆濕熱傳變之方法也。至其用藥,總以苦辛溫治寒濕,苦辛寒治濕熱,概以淡滲佐之,甘酸膩濁,在所不用,濕證備此諸法,大致楚楚矣。
白話文:
廉勘 我們韶關地處低窪潮濕,氣候溫暖,人多喜歡喝茶酒,放縱飲食瓜果。本來陽氣旺盛的人,胃中濕氣往往偏多;體質陰盛的人,脾虛濕盛也不少。一旦到了夏季和秋季,白天受暑,夜晚貪涼,所以人因傷寒兼濕而生病的特別多。俞氏將兼寒濕、兼濕熱兩者區分得極為清楚,治療方法與藥方也屬於正宗。我經常遵從他的方法,一開始用辛淡芳香藥來發散表邪,【藿香正氣湯】加減使用得最多。然後觀察患者體肥面色白的人,兼顧陽氣,治療使用苦辛淡溫的方法,或加入桂枝、茯苓,或加入生薑、白朮;體瘦面色蒼的人,兼顧津液,治療宜用苦辛淡涼的方法,或加入蘆根、茅根,或加入梨汁、甘蔗汁。只是那些酒客,裡濕本來偏盛,不注重養生,陰虛又夾雜濕熱的人,最為纏綿難癒。前輩善治濕證者,首推葉天士先生,他祛除氣分之濕,主要使用蔻仁、滑石、杏仁、川樸、半夏、瓜蔞皮,有熱再加竹葉、連翹、蘆根等,全部採取輕清之品,走氣道來祛除濕氣。濕氣損傷脾陽,腹部膨脹小便澁滯,使用【五苓散】加椒目。一從肺治,用辛淡清化法;一從脾治,用辛淡溫通法。這兩種方法,都是化氣利濕的正法。濕熱治肺,寒濕治脾,是先生獨得的創新傳承。其他如脘悶便溏時用的【苓桂朮甘湯】,反胃形寒時用的【苓薑朮桂湯】,誤攻寒濕導致痞滿、變為單純腹脹時用的【真武湯】加減,寒濕鬱結傷陽、鳩聚成痛時用的【白通湯】加味,酒客三焦皆閉、胸滿不飢、二便不通時用的【半硫丸】,酒客脾胃受傷、腹脹肢腫、二便不爽時用的【小溫中丸】,雖然都是古人的成方,但他信手拈來,稍加加減,恰好對症,足見他熟讀古籍,功力很深。還有在生病期間吃肥甘厚味的人,腸胃膩滯雖然已下,但殘留的濕氣未消,胃口不佳,肛門墜痛,舌苔白腐,使用【平胃散】去甘草,加人參、炮薑、炒黑生附;陽氣受傷虛弱,陰濕麻痹,雖然有痔瘡出血卻用生薑、生附、茯苓、白朮。這兩條,不因酒毒痔血,認為是濕熱血熱,而用苦辛溫藥通陽劫濕,尤為高超。更有舌白身體疼痛,足跗浮腫,太谿穴水液流動像注水一樣,認為濕邪潛伏在足少陰經,而用鹿茸、淡附子、草果仁、浙苓、菟絲,以溫煦陽氣;濕氣太久脾陽消退,腎氣也衰敗,中年未生育子嗣,使用茯苓、菟絲、蒼木、韭子、大茴、鹿茸、淡附子、胡蘆巴、補骨脂、赤石脂,仿效【安腎丸】的方法,都非淺薄的見解所能仿效,這些都是寒濕傳變的方法。濕熱上衝清竅,頭脹耳聾,嘔吐鼻衄,舌色帶白,咽喉欲閉,認為病邪阻滯在上下空虛之處,不是苦寒藥直接入胃就能治好的,而使用連翹、牛蒡、銀花、馬勃、射干、金汁,這是輕揚肺氣、清芬通鬱的方法。濕熱內陷包裹臟腑,身熱神昏,四肢不暖,使用犀角、元參、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銀花、赤豆皮,煎湯送服【至寶丹】,這是清熱通竅、芳香闢穢的方法。濕熱挾帶穢氣,佈滿營衛,充斥三焦,頭脹身痛,神識昏閉,口渴但不想喝水,小便不通,舌苔白膩,使用生苡仁、苓皮、大腹皮、通草、豬苓、竹葉、廣鬱金汁、石菖蒲汁,煎湯送服【牛黃丸】,這是淡滲宣竅、芳香通神的方法。濕熱阻滯在中焦,氣滯脘痛,大便不爽,使用豆豉、枳實、川連、薑汁、苓半,濕氣較輕則去掉黃連,加廣鬱金、橘紅、苡仁、杏仁,這是濕傷氣痹的治療方法;濕熱嚴重則用川連、生曬朮、川樸、橘皮、淡生薑渣、酒煨大黃,做成丸子口服,這是治療氣阻不爽,治療積聚宜通瀉的方法。如果濕熱過盛導致舌白目黃,口渴小便發赤,使用桂枝、白朮、浙苓皮、豬苓、澤瀉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綿茵陳,這是從【桂苓甘露飲】加減,用來宣通三焦,這些都是濕熱傳變的方法。至於用藥,總的來說用苦辛溫藥治療寒濕,苦辛寒藥治療濕熱,概括起來都佐以淡滲藥,甘酸膩濁的藥在濕證的治療中都不使用,濕證備齊這些方法,大致上就很清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