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四編 調理諸法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編 調理諸法 (10)

1. 第三節,氣候調理法

冬季,冬三月,此謂閉藏,天地閉藏,水冰地拆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去寒就溫,毋泄皮膚,逆之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斯時陷伏在下,於時為冬,當閉精養神,以厚斂藏,如植物培護於冬,至來春方得榮茂。此時若戕賊之,春升之際,下無根本,枯悴必矣。調理之法,有痰宜吐。心膈多熱。所忌發汗,恐泄陽氣,宜服藥酒滋補。寒極漸加棉衣,不得頻用大火烘炙。手足應心,不可以火炙手,引火入心,使人煩躁。冷藥勿治熱疾,熱藥勿治冷疾。宜減咸增苦,以養心氣。冬月陰氣在外,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,陽氣在內,不宜沐浴。勿加熱湯,逼令大汗,毛孔不密易感外邪。不宜早出犯霜,或略飲酒以沖寒氣。勿多食蔥,亦防發散陽氣。此冬季未病及病後調理之法也。

綜觀上述,四時應候調理,猶關平時攝生。臨病調理,其他病室之氣候,亦須寒溫適宜。空氣流通,使清氣能迸,濁氣可出,室中燈火,尤宜少燃也。吾紹病家習慣,凡病傷寒時疫,素重迷信,最怕鬼祟,不但夜間紅燭高燒,即日中於病室床內,亦必以多燃燈火為陽光,而滿屋皆侍病之人,駢肩並足,交頭接耳,七口八啐,汗霧交流,豈知人氣最熱,燈火最毒,炭氣、汗酸、穢氣密布滿室,清氣反失流通,即使無病之人,久居此室,亦必頭目昏暈,胸膈氣悶,況在患時病之人乎?口鼻之所吸受。肺胃之所浸淫,往往輕者重,重者即死。

此等惡習慣階之厲也。凡疫皆然,凡病亦皆然,此皆病家乏衛生常識故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三節,氣候調理法

冬季的三個月,稱為「閉藏」的時節。此時天地之氣收斂閉合,水面結冰,地面凍裂,不宜過度耗損陽氣。應早睡晚起,等待日出後再活動,避開寒氣,保持溫暖,避免讓皮膚過度出汗而散失熱能。若違背此原則,容易損傷腎氣,到了春天可能出現肢體無力或手腳冰冷的「痿厥」症狀,影響生機的滋長。這是順應冬季氣候的養生之道。

此時陽氣潛藏於體內深處,如同植物在冬季蓄積養分,來年春天才能繁茂生長。若在冬季過度消耗,春天生發之時便缺乏根基,必然導致虛弱衰敗。調理方法如下:若有痰宜適度排出;若胸膈鬱熱,忌用發汗法,以免散失陽氣,可服用藥酒滋補。天氣極寒時漸添棉衣,但避免頻繁烘烤大火。手腳與心臟相應,勿直接烤火暖手,以免引火入心引發煩躁。勿用寒涼藥治熱症,亦勿用溫熱藥治寒症。飲食宜減少鹹味、增加苦味,以調養心氣。

冬月陰氣外顯,老年人常見上半身燥熱、下半身寒冷,因陽氣內聚,不宜頻繁洗澡。勿用過熱的水沐浴逼汗,否則毛孔疏鬆易受風寒侵襲。清晨避免冒霜外出,可少量飲酒驅寒,但勿多食蔥類,以免發散陽氣。以上為冬季日常及病後調理原則。

綜觀四季調理,關鍵在於平時養生。患病時,病房環境也需注意溫度適中、空氣流通,讓清新之氣進入,濁氣排出,並減少燈火使用。紹興地區病家常迷信鬼祟之說,罹患傷寒或時疫時,不僅夜間燃燒紅燭,白天也在病房內點滿燈火,且擠滿探病者,導致空間悶熱、炭氣與汗臭充斥。殊不知人多熱氣盛,燈火燃燒更增毒氣,室內混濁無氧,健康者久留亦會頭暈胸悶,何況患者?此惡習使輕症轉重,重症致命。

類似陋習普遍存在,皆因缺乏衛生觀念。無論疫病或一般病症,環境清潔通風至關重要,病家不可不慎。

2. 第四節,情欲調理法

凡費力勞心,過喜過怒,多言多動,皆能致復。因勞而動其既虛之血氣,生其未盡之餘熱,熱邪退而病瘥,熱邪生而病復,凡病皆然。故欲使其不再復,必先調節其情欲不妄動,立情欲調理法於後。

除思慮,經云:思慮傷脾。孫思邈云:思則大損神,神疲精自敝。太益曰:存神可以固元氣,令病不生。若終日思慮繞混,則神馳於外,氣散於內,營衛昏亂,眾疾相攻耳。心牽於事,火動於中,心火既動,真精必搖。《玄覓語錄》云:所謂思慮者,亂想耳,只是將以往未來之事,終日牽念,故知事未嘗累人心,乃人心自累於事,不肯放手。又云:世人終日營擾,精神困敗,夜間一睡,一點靈明,又為後天濁氣所掩,安得復有澄定之時?可知無病之人,思慮傷脾損神,猶關於精神,如此重大。若大病瘥後之人,氣血精神皆疲憊已極,若再日夜思慮焦愁,暗耗心血腦神,豈不自速其死耶?

節言語,《養生要術》曰:中經云,人語笑欲令至少,不欲令聲聲高高。由於我論理辨是非,相嘲調□穢慢,每至此會,當虛心下氣,與人不兢。若過語過笑,損肺傷腎,精神不定。又云:行不得語,語須作立乃語。冬日觸冷外行,更勿大語言開口,以觸冷氣中病。又云:寢不得語言。五臟如鐘聲,不懸不能出聲。《養生志》云:眠訖勿大語損氣少氣力。又云:眠時不得歌詠,及談不祥事起。又云:多言傷液。可知病後氣津血液已虧,豈可再傷其液,且兼耗精神。願探病親友,皆注意及之。

戒嗔怒,經云:暴怒傷肝。凡病後之人,肝火已旺,最易動怒。如不能吃之物,偏要大吃,稍拂其心,當時動怒。或因事觸怒,怒氣傷肝,相火暴發,因而助動餘熱,以致身熱胸悶,心煩懊憹,氣逆面赤,甚則脅痛嘔血。當從前章第五節怒復例治之。或因食物動怒者,在善侍疾看護之人,婉轉說明,其物對病之患害,不能吃之理由,勸解開導之,庶幾不觸其怒,必須靜心和氣,使病人目見耳聞,心悅情服,而其病不治而愈矣。

其他如久視傷精,久聽傷神,久臥傷氣,久坐傷脈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暴怒傷肝,思慮傷脾,極優傷心,過悲傷肺,過飽傷胃,多恐傷腎,多笑傷腰,多言傷液,多唾傷津,多汗亡陽,多淚傷血,交媾傷髓。病後百體皆虛,欲火動而行房,撮周身式微之血氣精髓,集於命門,化精而泄,輕則為房復,重則精髓枯竭,真陽無寄,如魚之失水而死。愛護生命者,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第四節,情慾調理法

過度勞累、情緒大喜大怒、言語過多或動作頻繁,都可能導致病情復發。因為勞累會耗損原本虛弱的血氣,引發未完全消退的餘熱;熱邪消退則病癒,熱邪再生則病復,所有疾病都是如此。因此,要避免復發,必須先調節情慾,避免妄動,以下為具體方法:

去除思慮

經典醫學提到:思慮過度會損傷脾臟。孫思邈說:思慮嚴重耗損精神,精神疲憊則元氣衰弱。太益指出:保持心神安定能穩固元氣,預防疾病。若整日思緒混亂,精神外馳,氣血散亂,內在營衛失調,各種疾病便隨之而來。心事纏身,容易引發心火,心火一旦躁動,真精必受影響。《玄覓語錄》說:思慮不過是雜亂妄想,只是對過去、未來之事過度掛念。因此,事情本身不會困擾人,而是人自己執著於事,不肯放下。又說:世人終日忙碌,精神耗損,夜晚睡眠時,心靈本該清明,卻被後天濁氣蒙蔽,哪還有平靜之時?由此可見,即使健康之人,思慮過多仍會傷脾損神,更何況是大病初癒者?氣血精神都已極度虛弱,若再日夜憂思,暗中消耗心血腦力,豈不是加速死亡?

節制言語

《養生要術》記載:說話應輕聲簡短,避免高聲爭辯。若討論是非或玩笑嘲弄,應保持謙虛,不與人爭執。言語過度或大笑會損傷肺腎,使精神不穩。又說:行走時不宜說話,若要交談,最好停下腳步再說。冬天外出受寒時,更不可大聲開口說話,以免寒氣入侵致病。此外,睡覺時也應避免交談,因五臟如鐘,未懸掛則無法發聲。《養生志》提到:睡前勿多言,以免耗氣減損體力。睡眠時也不可唱歌、談論不祥之事。多言還會損傷體液,病後氣血津液已虧,豈能再加重消耗?希望探病親友多加留意。

戒除憤怒

經典醫學指出:暴怒傷肝。病後之人肝火偏旺,易生怒氣。例如遇到不能吃的食物卻硬要吃,稍不順心就發怒;或因某事觸怒,怒氣傷肝,引動相火,助長餘熱,導致發熱胸悶、心煩意亂、氣逆面赤,甚至脅痛吐血。此時應按前面「怒復」章節的方法治療。若因飲食問題動怒,照顧者應委婉說明該食物對病情有害,解釋不可食用的理由,耐心開導,避免觸怒病人。唯有保持心平氣和,讓病人耳聞目睹,心悅誠服,病情才能自然好轉。

其他如:

  • 久視傷精
  • 久聽傷神
  • 久臥傷氣
  • 久坐傷脈
  • 久立傷骨
  • 久行傷筋
  • 暴怒傷肝
  • 思慮傷脾
  • 極度憂慮傷心
  • 過度悲傷傷肺
  • 飲食過飽傷胃
  • 過度恐懼傷腎
  • 大笑過度傷腰
  • 多言耗液
  • 多唾損津
  • 多汗亡陽
  • 多淚傷血
  • 房事過度傷髓

病後身體虛弱,若欲念發作而行房,會聚合原本衰弱的氣血精髓於命門,化為精液洩出。輕則引發房事復發(房復),重則精髓枯竭,真陽無所依附,如同魚兒離水而亡。珍愛生命者,不可不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