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四編 調理諸法 (10)
第四編 調理諸法 (10)
1. 第三節,氣候調理法
冬季,冬三月,此謂閉藏,天地閉藏,水冰地拆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去寒就溫,毋泄皮膚,逆之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斯時陷伏在下,於時為冬,當閉精養神,以厚斂藏,如植物培護於冬,至來春方得榮茂。此時若戕賊之,春升之際,下無根本,枯悴必矣。調理之法,有痰宜吐。心膈多熱。所忌發汗,恐泄陽氣,宜服藥酒滋補。寒極漸加棉衣,不得頻用大火烘炙。手足應心,不可以火炙手,引火入心,使人煩躁。冷藥勿治熱疾,熱藥勿治冷疾。宜減咸增苦,以養心氣。冬月陰氣在外,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,陽氣在內,不宜沐浴。勿加熱湯,逼令大汗,毛孔不密易感外邪。不宜早出犯霜,或略飲酒以沖寒氣。勿多食蔥,亦防發散陽氣。此冬季未病及病後調理之法也。
綜觀上述,四時應候調理,猶關平時攝生。臨病調理,其他病室之氣候,亦須寒溫適宜。空氣流通,使清氣能迸,濁氣可出,室中燈火,尤宜少燃也。吾紹病家習慣,凡病傷寒時疫,素重迷信,最怕鬼祟,不但夜間紅燭高燒,即日中於病室床內,亦必以多燃燈火為陽光,而滿屋皆侍病之人,駢肩並足,交頭接耳,七口八啐,汗霧交流,豈知人氣最熱,燈火最毒,炭氣、汗酸、穢氣密布滿室,清氣反失流通,即使無病之人,久居此室,亦必頭目昏暈,胸膈氣悶,況在患時病之人乎?口鼻之所吸受。肺胃之所浸淫,往往輕者重,重者即死。
此等惡習慣階之厲也。凡疫皆然,凡病亦皆然,此皆病家乏衛生常識故也。
白話文:
第三節,氣候調理法
冬天,也就是冬季的三个月,万物闭藏,天地也闭藏,水结成冰,地冻裂开。这时要避免扰动阳气,早睡晚起,一定要等到日出后再起床,要避寒就暖,不要让皮肤受寒,违反了就会伤肾,春天就会出现痿厥(肢体软弱无力)的症状,这时人体生机不足,这是顺应冬季气候,保养收藏精气的道理。这时精气潜藏于下,正值冬季,应当闭精养神,以储蓄元气,如同植物在冬天受到保护,到春天才能枝繁叶茂。如果在这个时候损害它,到了春天生发的时候,就没有根基,必然枯萎衰败。
冬季的调理方法,有痰就要把它吐出来;心胸憋闷,火气旺盛,就不要轻易发汗,以免泄露阳气,应该服用药酒滋补。天气极冷时要逐渐增加衣物,不要频繁地用大火烘烤取暖。手脚与心脏相通,不可以用火烤手,这样会把火引到心里,让人烦躁不安。寒凉的药物不要治疗热症,温热的药物不要治疗寒症。应该减少咸味,增加苦味食物,以养护心气。冬月阴气在外,老年人多有上身热下身冷的毛病,因为阳气在体内,不宜洗澡。不要用热水烫洗,逼得一身大汗,毛孔张开容易受外邪入侵。不宜早出门接触霜冻,可以少量饮酒以驱寒气。不要多吃葱,以免散发阳气。这些是冬季未生病和生病后的调理方法。
总的来说,四季的养生调理,都与平时的养生密切相关。在生病期间的调理,包括其他病房的气候,也必须寒暖适宜。空气要流通,使新鲜空气能够进来,污浊的空气能够出去,房间里的灯火,尤其要少燃。我观察到病人家庭的习惯,凡是患了伤寒、时疫等疾病,都非常迷信,最怕鬼怪,不仅晚上点燃很多蜡烛,即使白天在病房的床上,也要燃很多灯火,当成阳光一样,房间里挤满了侍候病人的家人,肩挨着肩,脚碰着脚,交头接耳,七嘴八舌,汗气蒸腾,却不知道人身上的热气最重,灯火最毒,炭气、汗液酸臭味、污浊的空气充满房间,新鲜空气反而不能流通,即使是健康的人,长时间待在这个房间里,也会头晕眼花,胸闷气短,更何况是病人呢?病人呼吸出入的空气,肺胃吸收的空气,往往会使轻症加重,重症则会死亡。
这些不好的习惯是致命的。各种瘟疫都是这样,各种疾病也都是这样,这都是因为病人家庭缺乏卫生常识造成的。
2. 第四節,情欲調理法
凡費力勞心,過喜過怒,多言多動,皆能致復。因勞而動其既虛之血氣,生其未盡之餘熱,熱邪退而病瘥,熱邪生而病復,凡病皆然。故欲使其不再復,必先調節其情欲不妄動,立情欲調理法於後。
除思慮,經云:思慮傷脾。孫思邈云:思則大損神,神疲精自敝。太益曰:存神可以固元氣,令病不生。若終日思慮繞混,則神馳於外,氣散於內,營衛昏亂,眾疾相攻耳。心牽於事,火動於中,心火既動,真精必搖。《玄覓語錄》云:所謂思慮者,亂想耳,只是將以往未來之事,終日牽念,故知事未嘗累人心,乃人心自累於事,不肯放手。又云:世人終日營擾,精神困敗,夜間一睡,一點靈明,又為後天濁氣所掩,安得復有澄定之時?可知無病之人,思慮傷脾損神,猶關於精神,如此重大。若大病瘥後之人,氣血精神皆疲憊已極,若再日夜思慮焦愁,暗耗心血腦神,豈不自速其死耶?
節言語,《養生要術》曰:中經云,人語笑欲令至少,不欲令聲聲高高。由於我論理辨是非,相嘲調□穢慢,每至此會,當虛心下氣,與人不兢。若過語過笑,損肺傷腎,精神不定。又云:行不得語,語須作立乃語。冬日觸冷外行,更勿大語言開口,以觸冷氣中病。又云:寢不得語言。五臟如鐘聲,不懸不能出聲。《養生志》云:眠訖勿大語損氣少氣力。又云:眠時不得歌詠,及談不祥事起。又云:多言傷液。可知病後氣津血液已虧,豈可再傷其液,且兼耗精神。願探病親友,皆注意及之。
戒嗔怒,經云:暴怒傷肝。凡病後之人,肝火已旺,最易動怒。如不能吃之物,偏要大吃,稍拂其心,當時動怒。或因事觸怒,怒氣傷肝,相火暴發,因而助動餘熱,以致身熱胸悶,心煩懊憹,氣逆面赤,甚則脅痛嘔血。當從前章第五節怒復例治之。或因食物動怒者,在善侍疾看護之人,婉轉說明,其物對病之患害,不能吃之理由,勸解開導之,庶幾不觸其怒,必須靜心和氣,使病人目見耳聞,心悅情服,而其病不治而愈矣。
其他如久視傷精,久聽傷神,久臥傷氣,久坐傷脈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暴怒傷肝,思慮傷脾,極優傷心,過悲傷肺,過飽傷胃,多恐傷腎,多笑傷腰,多言傷液,多唾傷津,多汗亡陽,多淚傷血,交媾傷髓。病後百體皆虛,欲火動而行房,撮周身式微之血氣精髓,集於命門,化精而泄,輕則為房復,重則精髓枯竭,真陽無寄,如魚之失水而死。愛護生命者,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[第四節,情緒管理方法]
只要過度勞心費力,情緒大喜大怒,言語不停、活動過量,都可能導致疾病復發。因為勞累而動用了本來就虛弱的血氣,產生了尚未完全消散的殘餘熱毒。熱毒退去,病情就會好轉;熱毒再起,病情就會復發,所有疾病都是這樣。所以,想要病情不再復發,必須先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慾望,避免不必要的波動,以下就是情慾調理的方法。
消除過度思慮,古籍說:過度思慮會傷害脾臟。孫思邈說:過度思考會嚴重消耗人的精神,精神疲憊,身體自然衰弱。太益說:保持精神集中可以鞏固元氣,讓疾病無法發生。如果整天被思慮纏繞,精神就會在外飄忽,氣息在內散亂,營衛功能混亂,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。事情牽絆著你的心,心中的火就會燃燒起來,心火一旦燃燒,真精必然受損。《玄覓語錄》說:所謂的思慮,就是胡思亂想,總是把過去和未來的事情,整天掛在心上,所以,事情並不會讓人疲倦,而是人自己讓事情讓自己疲倦,不肯放手。又說:人們整天忙碌,精神疲憊,晚上睡覺,一點點靈光也會被後天的混濁氣息掩蓋,哪還有平靜的時候?由此可知,即使是健康的人,過度思慮也會傷害脾臟和精神,對精神的影響如此之大。如果是在大病初癒的人,氣血精神都已經非常疲憊,如果再日夜思慮煩惱,暗暗消耗心血和腦神,豈不是自尋死路?
控制言語,《養生要術》說:中經提到,人的言語和笑聲應該盡量少,不要聲音太大。當我們在討論理論、辯論是非,或者互相嘲笑調侃,每次遇到這種情況,都應該保持謙遜,不與人爭執。如果言語過激,笑聲過大,會傷害肺部和腎臟,使人精神不穩定。又說:走路時不要說話,應該站定再說話。冬天外出,碰到寒冷的空氣,更不能大聲說話,張開嘴巴,以免冷空氣進入身體,引發疾病。又說:睡覺時不要說話。五臟就像鐘一樣,如果不懸掛,就不能發出聲音。《養生志》說:睡醒後不要大聲說話,以免損傷氣力。又說:睡覺時不要唱歌,或者討論不吉利的事情。又說:多說話會傷害體液。由此可知,生病後,氣血津液已經虧損,怎麼可以再傷害體液,而且還會消耗精神。希望探望病人的親朋好友都能注意到這一點。
禁止憤怒,古籍說:突然的憤怒會傷害肝臟。對於病後的人來說,肝火已經旺盛,最容易生氣。例如,不能吃的食物,偏偏要大量食用,稍微不如意,就會生氣。或者因為某些事情生氣,憤怒傷害肝臟,相火突然爆發,幫助殘餘的熱毒再次活躍,導致身體發熱,胸口悶堵,心情煩躁,氣息逆亂,臉色紅潤,甚至肋骨疼痛,吐血。應按照前文第五節的憤怒復發的例子進行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食物生氣,就需要照顧病人的人,婉轉地解釋,食物對病情的危害,不能食用的原因,勸解和開導,這樣才能避免觸怒病人,必須保持心平氣和,讓病人看到聽到,心裡高興,病情自然就會好轉。
其他的,例如長時間看東西會傷害精氣,長時間聽東西會傷害精神,長時間躺著會傷害氣息,長時間坐著會傷害脈絡,長時間站立會傷害骨骼,長時間行走會傷害筋腱,突然的憤怒會傷害肝臟,過度思慮會傷害脾臟,極度憂鬱會傷害心臟,過度悲傷會傷害肺部,過度飽食會傷害胃部,過度恐懼會傷害腎臟,過度笑聲會傷害腰部,過度說話會傷害體液,過度吐痰會傷害津液,過度出汗會喪失陽氣,過度流淚會傷害血液,過度性行為會傷害骨髓。病後,全身的器官都非常虛弱,如果慾火燃燒,進行性行為,就會抽取全身微弱的血氣和精髓,集中在命門,化為精液,然後排泄出去,輕則導致房事復發,重則精髓枯竭,真陽無處寄居,就像魚離開水一樣死亡。愛護生命的人,一定要知道這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