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四編 調理諸法 (9)
第四編 調理諸法 (9)
1. 第三節,氣候調理法
氣候調理之法,如冬溫夏涼,不失時序,即所以自護其身者也。前賢知攝生者,臥起有四時之早晚;興起有至和之常制;調養筋骨,有偃仰之方法;節宣勞逸,則有予奪之要則。溫涼調節合度,百病不生。《太素》經云:適寒溫者,寒無悽悽,暑無出汗,居處無犯八邪,則身自安矣。不獨病後調理如此,平時無病攝生,亦當遵此。茲述四時調理各法,分季列後。
春季,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,早臥宴起,廣步於庭,披髮緩行,以使志生,生而勿殺,與而勿奪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春陽初生,萬物發萌,正二月間,乍寒乍熱,人有宿疾伏熱,春氣一動,遂即遄發,又兼去冬薰衣,烘炙禦寒,積藏餘熱,至春而發泄,致體熱頭昏,咳嗽脘悶,四肢倦怠。如風溫、春溫稍發,不可使行疏利之藥,恐傷肺臟。宜用消風泄熱和氣,或涼膈化痰之劑。若病後調養,當此春日融和之際,宜處園林寬敞之處,用攄滯懷,以暢生氣。不可兀坐久臥,以郁生化。天氣寒暄不一,不可頓去棉衣,逐漸減服,稍寒莫強忍,即仍加衣。不可令背寒,寒即傷肺,致鼻寒咳嗽,肺俞五臟之表,胃俞經絡之長,皆勿失寒熱之節。春夜臥時,間或用熱水下鹽一撮,洗膝上下至足方臥,能消風邪,利腳氣。此春季未病人,及病後調理之法也。
夏季,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花實,晏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成實,使氣得泄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夏季暑氣酷烈,爍石流金於外,心火焚熾於內,即或無病之人,亦應獨宿淡味,節嗜欲,定心息氣,兢兢業業,保身養生。因一歲惟夏為疾病之生死關也,試看草枯木落,其汁液盡消竭於夏季,故夏季之病,較別季為獨多。而夏令調養,尤當謹慎。不論無病病後,如平居檐下、過街棚、弄堂、無窗屋內,弗納涼夜臥,勿露臥,勿有汗當風而臥,勿使人扇風取涼。雖大熱,不得吃冰水、涼粉、冰淇淋、冷粥一切生冷、煎炒、炙煿、肥膩、甜辣諸物,勿用冷水洗面。伏熱在身,烈日曬熱之衣,及汗透之衣,皆不可便穿。飽腹受寒,必起霍亂。莫食瓜茄生菜,腹中方受陰氣,食凝滯之品,多為痞積。若患冷氣痰火之人,尤宜忌之。此夏季未病人及病後調理之法也。
秋季,秋三月,謂之容平,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秋風雖爽,時主肅殺,萬物於此凋傷,順時調攝,使志安寧。若夏病暑濕將瘥,至立秋後宜善自調攝,秋不宜吐,致臟腑不安。不宜吃炙煿牛豬各肉,及雞、生鱠、濁酒、陳臭、咸、醋、黏滑難消之物。若夏月好吃生冷,至秋患痢瘧。夏月貪涼露臥,非即病霍亂,至秋必成瘧疾。勿食新姜,大熱損目。勿貪取新涼(凡人五臟俞穴,皆會於背,酷熱之後,貪取風涼,此中風之源也。故背宜常暖護之)。凡清晨睡覺,閉目叩齒咽津,搓手慰眼,可以明目。此秋季未病及病後調理之法也。
白話文:
第三節,氣候調理法
氣候調理的方法,就像冬天要保暖、夏天要涼爽,不違背時節的規律,這就是保護自己的方式。古時候懂得養生的人,睡覺和起床會配合四季的早晚;作息有著規律的制度;調整筋骨有伸展和彎曲的方法;節制勞動和休息則有適當的原則。如果能適當調節冷暖,就能避免許多疾病。《太素》經上說:能夠適應寒冷和溫暖的人,寒冷不會覺得刺骨,炎熱也不會大汗淋漓,居住的地方不侵犯八種邪氣,身體自然就會健康。不只是生病後要這樣調理,平常沒有生病也要這樣保養。以下說明四季的調理方法,按季節分別列出:
春季,春季的三個月,稱為「發陳」,天地都充滿生機,萬物欣欣向榮,應該晚睡早起,在庭院中散步,放鬆頭髮慢慢走,讓心情舒暢,生長而不殺伐,給予而不剝奪,這是順應春天的氣息,也是養生之道。春天陽氣剛開始生長,萬物萌芽,在農曆二月左右,天氣忽冷忽熱,如果人體內有舊病潛伏的熱氣,受到春氣的影響,就會快速發作,加上冬天為了保暖薰衣、烘烤,積蓄了餘熱,到春天就會爆發出來,導致身體發熱、頭暈、咳嗽、胸悶、四肢疲倦。如果出現風溫、春溫等疾病,不能使用疏通排泄的藥物,以免傷害肺臟。應該使用祛風、散熱、調和氣機,或清熱化痰的藥物。如果生病後要調理,應該在春天溫暖的日子,到寬敞的園林裡,抒發心中的鬱悶,讓生機暢通。不要久坐或久臥,以免阻礙生機的發展。天氣時冷時熱,不要馬上脫掉棉衣,要慢慢減少,稍微覺得寒冷就不要勉強忍耐,要立刻加衣。不要讓背部受寒,寒氣會傷害肺部,導致鼻子發寒、咳嗽。背部的肺俞穴是五臟的反應之處,胃俞穴是經絡的樞紐,都不要忽視寒熱的變化。春天夜晚睡覺時,可以偶爾用熱水加一小撮鹽,清洗膝蓋上下到腳,可以去除風邪,治療腳氣。這是春天還沒生病的人,以及生病後調理的方法。
夏季,夏季的三個月,稱為「蕃秀」,天地陰陽交合,萬物開花結果,應該晚睡早起,不要討厭太陽,保持心情平靜,讓能量轉化為果實,讓氣機暢通,這是順應夏天的氣息,也是養長之道。夏季暑氣炎熱,外面熱得可以熔化金屬,體內心火旺盛,即使沒有生病的人,也應該獨自睡覺,吃清淡的食物,減少慾望,安定心神,兢兢業業,保護身體,養護生機。因為一年中只有夏季是疾病的生死關頭,看看草木枯萎凋落,它們的汁液都在夏季耗盡,所以夏季的疾病比其他季節多。因此夏季的調養,更應該謹慎。無論是沒生病或生病後,如在屋簷下、過街棚、巷弄、沒有窗戶的屋內等地方,都不要為了納涼而在夜晚睡覺,不要露天睡覺,不要流汗時吹風睡覺,不要讓人用扇子扇風取涼。即使天氣再熱,都不能吃冰水、涼粉、冰淇淋、冷粥等一切生冷、油炸、燒烤、肥膩、辛辣的食物,不要用冷水洗臉。如果體內有潛伏的熱氣,被太陽曬熱的衣服,以及汗濕的衣服,都不能馬上穿上。吃飽飯後受寒,一定會引起霍亂。不要吃瓜類、茄子、生菜等,肚子容易受到陰氣,吃滯留的食物,容易引起痞塊積聚。如果患有冷氣、痰火的人,更應該忌口。這是夏天還沒生病的人,以及生病後調理的方法。
秋季,秋季的三個月,稱為「容平」,天氣會轉為急促,地氣會轉為清朗,應該早睡早起,像雞一樣作息,保持心情安寧,來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,收斂神氣,讓秋天的氣息平和,不要讓慾望外散,讓肺氣清淨,這是順應秋天的氣息,也是養收之道。秋風雖然涼爽,卻也帶有肅殺之氣,萬物在這時凋零,要順應時節進行調養,保持心情安寧。如果夏天因為暑濕生病快要痊癒,在立秋之後更應該好好調養,秋天不適合催吐,會使臟腑不適。不宜吃燒烤的牛肉、豬肉、雞肉,以及生魚片、濁酒、陳腐變質、鹹、醋、黏滑難消化的食物。如果在夏天喜歡吃生冷食物,到秋天就會患上痢疾、瘧疾。夏天貪涼露宿,當時可能不會馬上得霍亂,但到秋天一定會變成瘧疾。不要吃新薑,過熱會損害眼睛。不要貪圖新涼(人體的五臟腧穴都匯聚在背部,酷熱之後,貪圖風涼,這是中風的根源。所以背部應該經常保暖)。每天清晨醒來,閉上眼睛叩齒咽津,搓手溫暖眼睛,可以明目。這是秋天還沒生病的人,以及生病後調理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