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2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2)
1. 第十六節,臨經傷寒(又名行經傷寒)
【因】吳又可云:婦人傷寒時疫,與男子同;惟經水適來適斷,及崩漏產後,與男子迥然不同。夫經水之來,乃諸經血滿,歸注於血室,下泄為月水。血室者,一名血海,即衝任脈也,為諸經之總任。經水適來,疫邪不入於胃,乘勢入於血室,故夜發熱譫語。蓋衛氣晝行於陽,不與陰爭,故晝則明瞭;夜行於陰,與邪相搏,故夜則發熱譫語。
至夜止發熱而不譫語者,亦為熱入血室,因有輕重之分,不必拘於譫語也。《傷寒折衷》云:衝脈為血之海,即血室也。男女皆有此血氣,亦均有此衝脈。衝脈得熱,血必妄行,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,邪氣傳入正陽明府也;在婦人則為寒熱如瘧,邪隨經而入也,皆為熱入血室;逼血下行,挾熱而痢。是熱入血室,男女皆有之也。
【證】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,而脈遲身涼,胸脅下滿,如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。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取之。
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
(程云:前條之熱入血室,由中風在血來之先,邪熱乘血空而入之,室中略無血,而深是邪,故可用刺法,盡瀉其實;此條之熱入血室,由中風在血來之後,邪乘血半離其室而內之,血與熱搏所以結,正邪爭,故如瘧狀,而休作有時,邪半實而血半虛,故只可用小柴胡湯為和解法。錢天來云:小柴胡湯中,應量加血藥,如牛膝、桃仁、丹皮之藥。
其脈遲身涼者,或少加薑桂,及酒煮大黃少許,取效尤速。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。若不應用補者,人參亦當去取。按熱入血室,許叔微小柴胡湯加生地黃,張璧加丹皮。楊士瀛云:小柴胡力不及者,於內加五靈脂。方氏云:適來者,因熱入血室,迫使血來,血出而熱隨遺也;適斷者,熱乘血來,而遂入之,與後血相搏,俱留而不出,故曰血必結也。)
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夜則譫語如見鬼狀者,此為熱入血室,無犯胃氣,及上二焦必自愈。
(成無己曰:傷寒發熱者,寒已成熱也。經水適來,則血室空虛,邪熱乘虛入於血室。若晝日譫語,為邪客於府,與陽爭也;此晝日明瞭,夜則譫語如見鬼狀,是邪不入府,入於血室,與陰爭也。
陽盛譫語則宜下,此熱入血室,不可與下藥,犯其胃氣;熱入血室,血結寒熱者,與小柴胡湯散邪發汗,此雖熱入血室,而無血結寒熱,不可與小柴胡湯發汗,以犯上焦;熱入血室,胸脅滿如結胸狀者,可刺期門,此雖熱入血室,而無滿結,不可刺期門,犯其中焦。必自愈者,以經行則熱隨血去而下也,已則邪熱悉除而愈矣。
白話文:
第十六節 臨經傷寒(又名行經傷寒)
病因
吳又可提到:婦女患傷寒或時疫,基本與男子相同;唯獨在月經來潮、剛結束,或崩漏、產後等情況,與男子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。月經的形成,是因各經脈血液充盈後匯聚於「血室」,再向下排出成為經血。「血室」又稱「血海」,即衝脈和任脈,為統攝諸經氣血的關鍵。
若月經來潮時感染疫病,邪氣未侵襲胃部,反而趁勢進入血室,就會導致夜間發熱、神昏譫語。這是因為衛氣白天行於陽分,不與陰分衝突,故白天神志清醒;夜晚衛氣行於陰分,與邪氣相爭,因而夜間發熱譫語。
即使夜間僅發熱而無譫語,仍屬「熱入血室」,只是病情輕重不同,不必拘泥於是否有譫語。《傷寒折衷》指出:衝脈為血海,即血室。男女皆有血氣與衝脈。若衝脈受熱,血液妄行,在男子表現為便血譫語(邪傳陽明經);在婦人則如瘧疾般寒熱交替(邪隨經脈侵入),均屬「熱入血室」,熱迫血行則可能引發熱痢。因此,「熱入血室」並非女性獨有。
證候與治療
-
婦女中風(外感風邪),發熱惡寒時逢經期,發病七日後熱退,但脈象遲緩、身體涼冷,胸脅脹滿如結胸狀,並有譫語,即「熱入血室」。應針刺「期門穴」,依實證瀉法治療。
-
婦女中風七日後,反覆出現定時寒熱,且月經中斷,亦屬「熱入血室」。因血與熱互結,症狀似瘧疾,可用「小柴胡湯」主治。
(程氏註解:前例因中風發生於經前,邪熱趁血室空虛直入,故用針刺瀉實;此例因中風發生於經後,邪熱與未排盡的經血互結,形成半實半虛,故用小柴胡湯和解。錢天來建議:小柴胡湯可加牛膝、桃仁、丹皮等活血藥;若脈遲身涼,可稍加薑、桂或酒煮大黃。許叔微張璧加生地黃或丹皮;楊士瀛主張重症加五靈脂。) -
婦女傷寒發熱時逢經期,白天清醒、夜晚譫語如見鬼魅,亦為「熱入血室」。切勿誤治胃氣或上中二焦,待經行熱隨血洩即自癒。
(成無己解釋:此證因血室空虛,邪熱入陰分致夜間譫語。不同於陽明腑實證的譫語(需攻下),或血結寒熱(需小柴胡湯),或胸脅滿(需刺期門)。此處無上述兼症,故不可妄治,待經血排出邪熱自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