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3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3)
1. 第十六節,臨經傷寒(又名行經傷寒)
方中行雲:無,禁止之辭,犯胃氣,言下也;必自愈者,言伺其經行血下,則邪熱得以隨血而俱出,猶之鼻衄紅汗,故自愈也。蓋警人勿妄攻,以致變亂之意。程林雲:上章以往來寒熱如瘧,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;下章以胸脅下滿如結胸狀,故刺期門以瀉其實;此章則無上下二證,似待其經行血去,邪熱得以隨血出而解也。)
許叔微《本事》方記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,醫者不識,用補血調氣藥,涵養數日,遂成血結胸,或勸用小柴胡湯。予曰:小柴胡用已遲,不可行也。無已則有一焉,刺期門穴斯可矣。予不能針,請善針者治之。
如言而愈,或者問云,熱入血室,何為而成結胸也?予曰:邪氣傳人經絡,與正氣相搏,上下流行;或遇經水適來適斷,邪氣乘虛而入血室,為邪迫上入肝經,受肝邪則譫語如見鬼,復入膻中,則血結於胸也。何以言之?婦人平居,水當養於木,血當養於肝也。方未受孕,則下行以為月事;既妊娠,則中蓄之以養胎;及已產,則上壅之以為乳,皆血也。今邪逐血並歸於肝經,聚於膻中,結於乳下,故手觸之則痛,非湯劑可及,故當刺期門也。
此語甚確,即辨證著眼處。
【脈】尺脈洪大,陽陷入陰;寸大尺衰,陰虛陽盛。血虛脈虛,血枯脈澀,澀大血瘀,洪數熱蒸。《折衷》云:挾血之脈,乍澀乍數,或伏或沉;血熱交併,則脈洪盛。大抵男多應於左手,女多右手見之。
【治】《傷寒折衷》云:男子熱入血室,下血譫語,但頭汗出,宜刺期門;婦人熱人血室,經水適斷,寒熱如瘧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加生地、丹皮、桃仁。經水適來,熱除身涼,脈遲,胸脅滿如結胸,譫語,刺期門;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如見鬼狀,不須治自愈。
陶節庵云:婦人熱入血室有三,經水適來,二條不言藥者,蓋以經血方來,熱氣乘虛而入,經血出則熱亦出矣。故不可用汗下藥,犯其胃氣,及上二焦。如其胸滿譫語,此則實也,刺期門以瀉之。若經水適斷,續得寒熱,其血必結,故用小柴胡湯加丹皮、紅花、桃仁。若陽明熱人血室,此男子蓄血之症,但當刺以泄熱也。
又云:太陽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而血自下者,宜用桂枝湯;陽明下血譫語,胸膈滿如結胸,夜則如見鬼,此為熱入血室,小柴胡湯;下焦蓄血,其人如狂,小腹急結,小便自利,大便黑,與夫下利,無表裡證,脈數不解,消穀易飢,多日不大便,此為瘀血,桃仁承氣湯下之。吳又可云: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言其胸膈並胃無邪,勿以譫語為胃實,而妄攻之,但熱隨血下則自愈。若有如結胸狀者,血因邪結也,當刺期門以通其結。《活人書》治以柴胡湯,然不若刺期門者之功效。《活人書》治婦人傷寒解後,熱邪內陷,血結胸膈,二便不通,晡夜發熱而語妄如狂等證,用海蛤散(海蛤、滑石各一兩,炙甘草五錢,芒硝一兩,上為末,每服以雞子清調之)。蓋小腸通利,則胸膈血散。
白話文:
第十六節,臨經傷寒(又名行經傷寒)
這段文字主要討論女性在月經期間或前後罹患傷寒的特殊情況。一些醫師認為,若症狀不嚴重,只需等待月經來潮,讓邪熱隨著經血排出即可自愈,不需過多干預。這種觀點強調避免錯誤治療,以免病情惡化。
先前提到,若患者有類似瘧疾的寒熱往復症狀,則使用小柴胡湯;若胸脅下滿,如結胸一般,則刺期門穴。而本節所述的狀況,既無寒熱往復,也無胸脅滿等症狀,因此認為等待經期來臨,讓邪熱隨經血排出即可。
許叔微記載一婦人因熱邪侵入血室(子宮),醫師誤用補血藥,反而導致血結胸。許叔微建議,此時小柴胡湯已無效,最好的方法是針刺期門穴。他解釋,邪氣入侵經絡,與正氣搏鬥,在經期前後,邪氣趁虛而入血室,上犯肝經,導致譫語(胡言亂語),甚至到達膻中(胸部),形成血結胸。這是因為女性的血液,在未懷孕時經由月經排出;懷孕時則用於養胎;產後則用於泌乳,如今邪氣將血液逼向肝經,聚集於膻中,導致乳房下方疼痛,單靠湯藥無法奏效,因此需要針刺期門穴。
此段論述精準地指出辨證論治的重點。
脈象方面,尺脈洪大而陽氣陷入陰氣,寸脈大而尺脈衰弱,表示陰虛陽盛;血虛則脈虛,血枯則脈澀,脈澀而大則表示血瘀,脈洪數則表示熱盛。古籍中也有記載,挾帶瘀血的脈象會時澀時數,時伏時沉;血熱夾雜,則脈象洪盛。一般來說,男性多見於左手,女性多見於右手。
治療方面,男性熱入血室伴隨下血、譫語、頭汗,宜刺期門;女性熱入血室,月經將斷,寒熱如瘧,發作有規律,則可用小柴胡湯加生地、丹皮、桃仁。月經來潮,熱退身涼,脈遲,胸脅滿如結胸,譫語,則刺期門;月經來潮,白天清醒,晚上譫語如見鬼,則不必治療,會自行痊癒。
陶節庵認為,女性熱入血室有三种情況:月經來潮時,兩者皆不用藥,因為經血排出時,邪熱也會隨之排出,故不宜使用發汗或瀉下藥物,以免傷及胃氣及上焦;若胸滿譫語,為實證,宜刺期門瀉之;若月經將斷,伴隨寒熱,血必凝結,則用小柴胡湯加丹皮、紅花、桃仁。若為陽明熱入血室(男性蓄血),則刺血泄熱。
此外,若太陽經病不解,熱邪結於膀胱,患者如狂,且出血,則用桂枝湯;陽明經下血、譫語、胸膈滿如結胸,夜間譫語如見鬼,為熱入血室,用小柴胡湯;下焦蓄血,患者如狂,小腹硬結,小便通暢,大便黑,或腹瀉,無表裡證,脈數不解,食慾旺盛,多日不大便,為瘀血,則用桃仁承氣湯。吳又可認為,若胸膈和胃部沒有邪氣,則不必治療,邪熱會隨著經血排出而自愈。若有結胸症狀,則血因邪氣凝結,需刺期門通絡。與小柴胡湯相比,針刺期門療效更好。《活人書》則記載,用柴胡湯治療女性傷寒痊癒後,熱邪內陷,血結胸膈,二便不通,傍晚發熱,譫語如狂等症狀,使用海蛤散(海蛤、滑石、炙甘草、芒硝),以通利小腸,使胸膈之血散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