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1)

1. 第十五節,夾癆傷寒(一名傷寒夾虛癆)

炳章按,景岳曰:虛損之症,必有所因;而似損非損之症,其來則驟。蓋以外感風寒不為解散,而誤作內傷,或用溫補,或用清涼,或用消導,以致外邪鬱伏,久留不散,而為寒熱往來。及為潮熱咳嗽,其證全似勞損。若用治損之法,滋陰等劑以治,愈更留邪,熱蒸日久。非損成損矣,欲辨此者,但當審其並無積漸之因:或身有疼痛,而微汗則熱退,無汗則復熱;或見大聲咳嗽,脈雖弦緊,而不甚數;或兼和緩等症,則雖病至一二月,而邪有不解,病終不退者,本非勞損,誤治以假弄真也。如寒熱往來不止者,宜用一二三四五柴胡等飲,斟酌用之。兼咳嗽者,柴陳煎;若脾腎氣虛,而兼咳嗽者,金水六君煎;或邪有未解,而兼寒熱者,仍加柴胡(諸方均見景岳《新方八陣》)。有一種血分鬱滯,氣行而血不行,徒為蒸熱,俟蒸氣散,微汗而熱退者,此宜活血為主。總之外感多而虛勞少者,以解外感表邪為重,惟避忌剛燥傷陰之味足矣。若外感輕微內虛甚者,則陽虛護陽,陰虛滋陰,見證施治,必須詳辨屬虛屬實,屬寒屬熱,斟酌盡善,庶幾不誤治矣。

又按吳又可曰:凡人向有他病尪羸,或久瘧,或內傷瘀血,或吐血、便血、咳血,男子遺精白濁,精氣枯涸,女人崩漏帶下,血枯經閉之類,以致肌肉消爍,邪火獨存,故脈近於數也。

此際稍感疫氣,醫家病家,見其穀食暴絕,更加胸膈痞悶,身疼發熱,徹夜不寐,指為原病加重,誤以絕谷為脾虛,以身痛為血虛,以不寐為神虛,遂投參、朮、歸、地、茯神、棗仁之類,愈進愈危。

知者稍以疫法治之,發熱減半,不時得睡,穀食漸進,但數脈不去,肢體時疼,胸脅錐痛,過期不愈,醫以雜藥頻試,補之則邪火愈熾,瀉之則損脾壞胃,滋之則膠邪愈固,散之則經絡益虛,疏之則精氣愈耗,守之則日削近死。蓋但知其伏邪已潰,表裡分傳,里證雖除,不知正氣衰微,不能托出,表邪留而不去,因與血脈合而為一,結為痼疾也。

肢體時疼者,邪與榮氣搏也;脈數身熱不去者,邪火病郁也;脅下錐痛者,火邪結於膜膈也;過期不愈者,凡疫邪交卸,近在一七,遠在二七,甚至三七,過此不愈者,因非其治,不為壞症,即為痼疾也。

夫痼疾者,所謂客邪膠固於血脈,主客交渾,最難得解,且愈久益固,治法當乘其大肉未消,真元未敗,急用三甲散(鱉甲、龜甲炙各一錢,炒穿甲、蟬衣、殭蠶、煅牡蠣、當歸各五分,䗪蟲三個,炒白芍七分,甘草三分,為末,水二鍾,煎八分,濾清溫服),多有得生者。

若素有老瘧,或癉瘧者,加牛膝、首烏各一錢;若胃弱作瀉者,各藥宜用九蒸九曬;若素有郁痰者,加貝母一錢;老痰者,加瓜蔞霜五分;若嘔者勿用;若咽乾作癢者,加花粉知母各五分;若素有乾咳者,加甜杏仁二錢五分搗爛,若素有內傷瘀血者,倍䗪蟲,加桃仁一錢研。是證外感夾體虛,若非審慎周詳,一或誤治,死生隨之。

白話文:

第十五節,夾癆傷寒(一名傷寒夾虛癆)

虛損的症狀,一定有其原因;而看似虛損卻非真正虛損的症狀,則發病迅速。這是因為外感風寒沒有及時散去,卻被誤認為內傷,或用溫補、或用清涼、或用消導的方法治療,導致外邪鬱結在體內,久久不能散去,而出現寒熱往來。接著出現潮熱咳嗽,症狀完全像勞損一樣。如果用治療虛損的方法,例如滋陰的藥劑來治療,反而會使邪氣滯留更久,熱邪日久蒸騰,最終變成真正的虛損。要分辨這兩種情況,只需仔細觀察患者是否沒有逐漸積累的病因:例如身體有疼痛,微微出汗則熱退,不出汗則再次發熱;或者出現劇烈咳嗽,脈象雖然弦緊,但不很數;或者兼有和緩的症狀,則雖然病情持續一兩個月,邪氣未解,病情終究不退,這其實並非勞損,而是誤治造成的假象。如果寒熱往來不止,應該使用一二三四五柴胡湯等方劑,根據情況調整用量。兼有咳嗽的,用柴陳湯;如果脾腎氣虛,兼有咳嗽的,用金水六君湯;如果邪氣未解,兼有寒熱的,再加柴胡(諸方均見張景岳《新方八陣》)。還有一種類型是血分鬱滯,氣血運行不暢,只感覺到蒸熱,待蒸氣散去,微微出汗後熱退,這種情況宜以活血為主。總之,外感較多而虛勞較少的,應以解除外感表邪為重,只要避免辛燥傷陰的藥物即可。如果外感輕微而內虛嚴重,則陽虛者要溫補陽氣,陰虛者要滋養陰液,根據症狀施治,必須仔細辨別是虛是實,是寒是熱,斟酌用藥,才能避免誤治。

另據吳又可所言:凡是以前患有其他疾病而體質虛弱的人,例如久患瘧疾,或內傷瘀血,或吐血、便血、咳血,男子遺精白濁,精氣枯竭,女子崩漏帶下,血枯經閉等等,導致肌肉消瘦,邪火獨存,因此脈象偏數。

此時稍微感受疫氣,醫生和病人,見到患者食慾暴減,更加胸膈痞悶,身痛發熱,徹夜不寐,便認為是原來的疾病加重,誤以為食慾不振是脾虛,身體疼痛是血虛,失眠是神虛,於是服用人參、蒼朮、當歸、熟地、茯神、棗仁等藥物,結果病情越來越危急。

懂得的人則稍稍用疫病的治療方法,發熱就會減輕一半,偶爾也能睡著,食慾也會逐漸恢復,但脈象偏數的情況沒有消失,肢體時常疼痛,胸脅部刺痛,過了很久也不痊癒,醫生就用各種藥物反覆試驗,補則邪火更盛,瀉則損傷脾胃,滋養則邪氣更加膠固,散則經絡更加虛弱,疏通則精氣更加耗損,守則病情日益加重,接近死亡。這是因為只知道伏邪已經潰破,表裡傳變,裡證雖然消除,卻不知道正氣衰微,不能將邪氣托出,表邪停留在體內不去,與血脈相合為一,形成頑固的疾病。

肢體時常疼痛,是邪氣與營氣搏鬥;脈象數,身熱不去,是邪火鬱結;脅下刺痛,是火邪結聚在膜膈之間;久治不愈,凡是疫邪的消長,大約在一七、二七、甚至三七天,過了這個時間還不痊癒,就不是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,就不是一般的疾病,而是頑固的疾病。

頑固的疾病,是指客邪膠固在血脈之中,邪正交錯,最難治愈,而且時間越久越難治療,治療方法應趁肌肉尚未嚴重消瘦,真元尚未耗損時,迅速服用三甲散(鱉甲、龜甲炙各一錢,炒穿山甲、蟬蛻、殭蠶、煅牡蠣、當歸各五分,蜈蚣三個,炒白芍七分,甘草三分,研末,水二杯,煎至八分,濾清溫服),很多都能起死回生。

如果以前患有久瘧或瘧疾,要加入牛膝、何首烏各一錢;如果胃弱而腹瀉,所有藥物都應九蒸九曬;如果以前有鬱痰,要加入貝母一錢;如果是陳舊的痰飲,要加入瓜蔞霜五分;嘔吐者禁用;如果咽喉乾燥瘙癢,要加入花粉、知母各五分;如果以前有乾咳,要加入甜杏仁二錢五分搗爛;如果以前有內傷瘀血,要加倍蜈蚣,並加入桃仁一錢研末。這種情況是外感夾雜體虛,如果不是審慎周詳,稍有誤治,就會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