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5)

1. 第一節,傷寒勞復

【因】大病瘥後,血氣津液未平復,餘熱未盡,若因勞動,再發熱為勞復。孫真人云:新瘥後,當靜臥以養血氣,慎勿早起梳洗,以勞其體;亦不可多言語用心,使意勞煩。凡此皆令勞復。喻嘉言云:勞復乃起居作勞,復生餘熱之病。

【證】舌紅淡,或微有白苔。身發熱,肢體疲倦,懶於言語,或自汗出,神志雖清,沉迷欲睡,飲食無味。陶氏云:勞役使血氣沸騰,而邪熱遂還於經絡而發熱也,謂之遺熱。

【脈】凡勞後發熱,在表脈浮,在裡脈沉,氣弱脈細。

【治】大凡熱在表者,脈浮,宜汗解。熱在裡者,脈沉,宜下解。小柴胡湯,隨證增損和解之。或濈然汗出而解,或戰而汗解。氣弱脈細而復者,補中益氣湯;勞神而復者,宜歸脾湯。楊仁齋云:《千金》治勞復,以麥門冬湯(麥冬、甘草、粳米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柴胡、知母、薑、棗,水煎服)。若身熱食少無力,以柴胡三白湯(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朮、柴胡、薑、棗,煎服)。

白話文:

【因】

大病痊癒後,血氣津液尚未平復,餘熱未消。若因勞動,會再次發燒,稱為「勞復」。孫思邈說:新愈後,應靜臥養血氣,切勿早起梳洗而勞累身體。也不可多講話費心,令意念勞煩。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勞復。喻嘉言說:勞復是由於起居勞動,使餘熱再次發生的疾病。

【證】

舌色紅淡,或略有白苔。身體發熱,肢體疲倦,懶得說話,或自汗出,神志雖清,但沉迷欲睡,飲食無味。陶弘景說:勞役使血氣沸騰,邪熱於是迴流經絡而發熱,稱為「遺熱」。

【脈】

凡勞動後發熱,表證脈浮,裡證脈沉,氣虛脈細。

【治】

凡熱在表者,脈浮,宜發汗解表。熱在裡者,脈沉,宜下行解表。小柴胡湯,隨證增減和解藥物。或大汗淋漓而解,或戰慄而汗解。氣虛脈細而復發,用補中益氣湯;勞神而復發,宜用歸脾湯。楊仁齋說:《千金方》治療勞復,用麥門冬湯(麥冬、甘草、粳米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柴胡、知母、薑、棗,水煎服)。若身熱食少無力,用柴胡三白湯(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朮、柴胡、薑、棗,煎服)。

心煩不安者,加麥冬、五味;口渴加花粉、知母;陰火動,加黃柏、知母;走精,加煅牡蠣;心煩口苦痞滿,加枳實、黃連;不眠,加遠志、竹茹、辰砂。吳又可云:勞復者,大病後因勞碌而復。復則復熱,諸症復起,惟脈不沉實為辨。輕者靜養自愈;重者必大補,以調其營衛,待其表裡融和方愈。

誤用攻下清涼,必致不救。安神養血湯(茯神、棗仁、當歸、遠志、桔梗、甘草、地黃、陳皮,龍眼肉引)。若身熱虛煩不寐,或食少無力,用參胡溫膽湯(人參、柴胡、茯苓、枳實、橘紅、半夏、甘草、薑、棗),加棗仁、遠志;氣虛煩嘔,竹葉石膏湯;渴甚,去半夏,加知母,倍花粉。若虛熱不止者,《千金》麥冬湯(方見前)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心煩不安,可以加麥冬、五味子;口渴就加花粉、知母;如果出現陰虛火旺,就加黃柏、知母;如果出現遺精,就加煅牡蠣;如果心煩口苦、胸悶,就加枳實、黃連;如果失眠,就加遠志、竹茹、辰砂。吳又可說:勞復是指大病之後因勞碌而再次發病,再次發病就會伴隨發熱,各種症狀再次出現,但脈象不會沉實。輕症可以靜養自愈,重症就必須大補,調和營衛,待其表裡調和才能痊癒。

錯誤使用攻下清涼的方法,必然導致無法挽回。可以用安神養血湯(茯神、棗仁、當歸、遠志、桔梗、甘草、地黃、陳皮、龍眼肉引導)。如果患者身熱虛煩、失眠,或者食少無力,可以用參胡溫膽湯(人參、柴胡、茯苓、枳實、橘紅、半夏、甘草、薑、棗),加棗仁、遠志;如果氣虛煩嘔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;如果口渴嚴重,可以去掉半夏,加知母,並加倍花粉。如果虛熱不止,可以用《千金》的麥冬湯。

廉勘,勞復之證,吳坤安分挾邪勞復、氣虛勞復、陰虛勞復,更為清明,採錄於後。

一、夾邪勞復。感症瘥後,元氣未復,餘邪餘熱,留結於中,稍加勞動,或復受外邪,其熱復作,即或多語梳頭洗面更衣,皆能致復。既複復熱,宜枳實梔豉湯主之。以豆豉徹表邪,梔子清裡熱,枳實開胸中餘邪之結。凡治夾邪勞復,當以此方為主。

如兼嘔惡痞滿,痰結胃府,加半夏、竹茹;如陽明胃熱,舌黃口渴者,加黃芩、連翹;如食滯中宮,胸脘飽悶者,加楂肉、麥芽;如復受表邪,必兼頭痛惡寒,加薄荷、蔥白;如兼寒熱,寒多加桂枝、蘇葉,熱多加柴、苓。一二劑後,必復汗而解。此屢試屢驗者,不可妄投補中,以致閉邪增病。

白話文:

勞復之證

吳坤安將勞復之證分為挾邪勞復、氣虛勞復、陰虛勞復,更加清晰,特摘錄如下:

一、挾邪勞復

症狀:疾病痊癒後,元氣未復,餘邪餘熱仍留結於體內,稍加勞累或再次感受外邪,則熱症復發,甚至多說話、梳頭洗面更衣等輕微活動,都能導致復發。既已復發發熱,宜用枳實梔〔豉湯〕為主方。豆豉能清除表邪,梔子能清裡熱,枳實能散開胸中餘邪之結。凡治療挾邪勞復,都應以此方為基礎。

如兼有嘔吐噁心、痞滿,痰液積結在胃府,則加半夏、竹茹;如陽明胃熱,舌黃口渴,則加黃芩、連翹;如食物積滯中脘,胸脘飽悶,則加山楂肉、麥芽;如再次受表邪,必定兼有頭痛惡寒,則加薄荷、蔥白;如兼有寒熱,寒症多則加桂枝、蘇葉,熱症多則加柴胡、茯苓。服用一二劑後,必定會再次發汗而解熱。此方屢試屢驗,不可胡亂使用補中藥,以致閉邪增病。

二、氣虛勞復。亦有瘥後餘火餘邪已盡,止因正氣大虛,因勞復熱,微兼惡寒,四肢倦怠,無氣以動,脈虛右大,舌潤無苔,胸膈寬暢者,此真氣虛勞復也。宜補中益氣湯,甘溫補中。升、柴須蜜炙,若汗多惡寒者,歸耆建中湯最妙。

三、陰虛勞復。熱病傷陰,腎氣已虧,稍加勞動,微挾風寒,其病復作(熱傷陰液,腎精虧乏,動即復,受外邪亦是勞復)。症仍頭痛,發熱惡風,舌燥口渴,六脈浮數者,此陰虛勞復也。凡復症必兼風寒外邪,仍宜梔子豉湯,加蔥白、薄荷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骨皮之類微汗之。如見太陽,加羌活;陽明,加葛根;少陽,加柴胡。

白話文:

二、氣虛勞復

也有病癒後殘餘的邪熱已經痊癒,只是因為正氣極度虛弱,導致勞動後發熱,同時伴有輕微惡寒,四肢痠軟無力,沒有力氣活動,脈搏虛弱且右關脈較大,舌頭濕潤無苔,胸膈寬敞者,這是真正的氣虛勞復。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,甘溫補中。升麻、柴胡需要用蜂蜜炙過。如果汗多、惡寒,則歸耆建中湯最為合適。

三、陰虛勞復

熱病會傷陰,腎氣已經虧損。稍微勞動一下,就會輕微夾帶風寒,導致疾病復發。症狀仍然是頭痛、發熱、惡風、舌燥口渴、六脈浮數。這是陰虛勞復。凡是勞復症必定兼有風寒外邪,仍然應該使用梔子豉湯,加上蔥白、薄荷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骨皮之類的藥材,以微微出汗為度。如果出現太陽證狀,則加上羌活;陽明證狀,則加上葛根;少陽證狀,則加上柴胡。

2. 第二節,傷寒食復

【因】熱病熱退之後,胃氣尚虛,餘邪未盡,先進清粥湯,次進濃粥湯,次進糜粥,亦須少少與之,切勿任意過食也。若納穀太驟,則運化不及,餘邪假食滯而復作也,名曰食復。大抵強人足兩月,虛弱人足百日,則無復病矣。

【證】發熱頭痛,煩悶不納,輕則日暮微煩,此食谷早,或多食故也。胃虛弱不能消穀食,宜損谷則愈。甚則發熱,大便難,譫語。

【脈】輕者脈滯緩。若重者,煩渴,譫語,大便閉,關脈實。

【治】若邪食上蒸,發熱頭痛,此傷食而兼有外邪,宜枳實梔豉湯,加生楂肉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等涼疏之。無火,舌潤不渴者,調中湯、香砂枳朮湯,皆可用。若發熱燥渴譫語,大便閉,關脈實者,用枳實梔子豉湯(枳實、梔子、豆豉、石膏、鼠屎)加大黃下之。如熱不解,大便如常者,參附三白湯、加減治之。

白話文:

證狀

熱病退燒後,胃氣仍然虛弱,餘邪未淨。

治療方法

先進食清粥湯,再進濃粥湯,最後進糜粥,都要少量食用,不可任意過食。如果進食太快,胃氣無法消化,餘邪會假借食物壅滯而復發,這種情形稱為「食復」。一般來說,身體強壯的人需要兩個月,虛弱的人需要一百天才能康復。

證據

發熱、頭痛、煩悶、不思飲食。輕則在傍晚時分略感不適,這是因為進食過早或過量所致。胃氣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減少飲食即可痊癒。嚴重時會發熱、大便困難、胡言亂語。

脈象

輕者脈象滯緩。重者煩渴、胡言亂語、大便不通,關脈實。

治療

如果餘邪上蒸,導致發熱頭痛,這是傷食兼有外邪所致,適合服用枳實梔豉湯,並加入生山楂肉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等藥材清涼疏解。如果無火、舌潤不渴,可以使用調中湯或香砂枳朮湯。

如果發熱煩渴、胡言亂語、大便不通,關脈實,可以使用枳實梔子豉湯(枳實、梔子、豆豉、石膏、鼠屎),並加入大黃通便。如果熱勢不退,大便正常,可以使用參附三白湯加減方治療。

心下痞滿,加枳實、黃連、桔梗;有痰嘔,加半夏、竹茹;米食不化,加神麯、麥芽;肉食不化,加生楂肉,草果。

炳章按,熱病瘥後,飲酒而復熱。蓋酒味辛而大熱,傷寒前熱未已,而又飲酒,則轉加熱甚而增劇,必兼煩悶乾嘔,口燥不納等症,急用川連、葛花、連翹、生梔、枳實、烏梅、銀花解之。林瀾用小柴胡湯加葛根、黃連、烏梅。脈洪大者,人參白虎湯加葛根、黃連,或竹葉石膏湯加雞距子亦妙。《千金方》云:大病瘥後,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,必大下利,難治;食餅、餌、粢、黍、飴、餔、𧋌、饈,棗、慄、諸果堅實難消之物,胃氣虛弱,不能消化,必更結熱。不下必死,下之復危,皆難治也。瘥後食一切肉面者,病更發;飲酒又食蒜韭菜者,病更發;食生魚鮓,下利不止;食生菜及瓜,令顏色終身不復;食生棗、羊肉,膈上作熱蒸;食犬羊等肉,作骨蒸;新汗解後,飲冷水者,損心胞,令人虛,雖補不復。《金匱》云:時病新瘥,食生菜者,手足必腫。此皆瘥後食物之禁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胸口闷胀,可以加枳实、黄连、桔梗;如果有痰呕,可以加半夏、竹茹;如果米饭吃不下去,可以加神曲、麦芽;如果肉类吃不下去,可以加生山楂肉、草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