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61)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61)
1. 第六節,清涼劑
上研細勻,樹膠水丸,每丸重一錢,金箔為衣,蠟護。脈虛者,人參湯下;脈實者,銀花薄荷湯下。每服一丸,大人病重體實者,日再服,甚至日三服;小兒服半丸,不知,再服半丸。
廉勘,此方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,鹹寒保腎水而安心體,苦寒通火腑而瀉心用。專治熱陷包絡,神昏譫語;兼治飛屍猝厥,五癇中惡,及大人小兒痙厥之因於熱者,多效。吳鞠通先生謂:安宮牛黃丸最涼,紫雪次之,至寶又次之。主治略同,而各有所長,臨用對證斟酌可也。
連翹梔豉湯,清宣心包氣機法,俞氏經驗方
青連翹(二錢),淡香鼓(三錢,炒香),生枳殼(八分)
苦桔梗(八分),焦山梔(三錢),辛夷淨仁(三分,拌搗廣鬱金三錢)
廣橘絡(一錢),白蔻末(四分,分作二次沖)
秀按,凡外邪初陷於心胸之間,正心包絡之部分也。若一切感症,汗吐下後,輕則虛煩不眠,重即心中懊憹,反復顛倒,心窩苦悶,或心下結痛,臥起不安,舌上苔滑者,皆心包氣鬱之見證。故以清芬輕宣心包氣分主藥之連翹,及善清虛煩之山梔、豆豉為君;臣以夷仁拌搗鬱金,專開心包氣鬱;佐以輕劑枳、桔,宣暢心包氣悶,以達歸於肺;使以橘絡疏包絡之氣,蔻末開心包之郁。此為清宣包絡,疏暢氣機之良方。
五汁一枝煎,清潤心包血液法,俞氏經驗方
鮮生地汁(四大瓢),鮮茅根汁(兩大瓢),鮮生藕汁(兩大瓢)
鮮淡竹瀝(兩大瓢),鮮生薑汁(兩滴),紫蘇旁枝(二錢,切寸)
上先將紫蘇旁枝煎十餘沸,取清湯盛蓋碗中,和入五汁,重湯燉溫服。
秀按,心包邪熱,開透肅清後,血液必枯,往往血虛生煩,憒憒無奈,心中不舒,間吐黏涎,呻吟錯語。故以鮮地、茅根、藕汁三味,清潤心包血液為君;臣以薑、瀝二汁,辛潤流利,以滌絡痰;妙在佐紫蘇旁枝,輕清宣絡,以復其旁通四本之常。此為清潤心包,濡血增液之良方。
增減黃連瀉心湯,清泄包絡心經實火法,俞氏經驗,從仲景方加減
小川連(八分),青子芩(錢半),飛滑石(六錢),淡竹瀝(兩瓢)
小枳實(錢半),仙半夏(錢半),生苡仁(五錢),生薑汁(兩滴,同沖)
先用冬瓜子一兩,絲通草二錢,燈心五分,煎湯代水,鮮石菖蒲葉錢半搓熟生沖。
秀按,肺胃痰火濕熱,內壅心經包絡,每致神昏譫語,心煩懊憹,惟舌苔黃膩與舌絳神昏,由於心血虛燥者不同。故以連、芩、枳、半,苦辛通降,以除痰火為君;臣以滑、苡、瓜、通,涼淡泄濕;佐以薑、瀝二汁,辛潤滌痰;妙在使以菖蒲、燈心,芳淡利竅,通神明以降心火。此為瀉心通絡,蠲痰泄濕之良方。
導赤清心湯,清降包絡心經虛熱法,俞氏經驗,從導赤瀉心湯加減
白話文:
第六節,清涼劑
將藥材研磨細緻均勻,製成樹膠水丸,每丸重一錢,以金箔包裹,再以蠟封護。脈搏虛弱者,用人參湯送服;脈搏有力者,用銀花薄荷湯送服。每次服用一丸,成人病情嚴重體質實者,每日可服用兩次,甚至三次;小兒每次服用半丸,若無效,可再服用半丸。
此方藥物芳香能化解穢濁,通利諸竅;鹹寒之性能滋養腎水,使人心神安定,身體舒適;苦寒之性能清泄心火,瀉去心火鬱結。主要治療熱邪侵入包絡,導致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;也可治療因熱邪引起的猝死、五種癲癇、中惡以及大人小孩的痙攣抽搐,療效顯著。吳鞠通先生認為:安宮牛黃丸最涼,紫雪丹次之,至寶丹又次之。三者主治大致相同,但各有長處,臨床上應根據病情對證選用。
連翹梔豉湯,此方以清宣心包氣機為法,是俞氏經驗方。
藥材包括:連翹(二錢)、淡豆豉(三錢,炒香)、生枳殼(八分)、桔梗(八分)、焦山梔(三錢)、辛夷仁(三分,與鬱金三錢一同搗碎)、橘絡(一錢)、白蔻末(四分,分二次沖服)。
此方適用於外邪初犯心胸,侵犯心包絡的情況。各種感染性疾病,汗吐下利之後,症狀輕者表現為虛煩失眠,症狀嚴重者則心中煩躁不安,輾轉反側,心窩苦悶,或心下結痛,臥起不安,舌苔光滑,這些都是心包氣鬱的表現。因此,方中以清香、輕宣心包氣分的連翹為主藥,並以善清虛煩的山梔、豆豉為輔;辛夷仁與鬱金合用,專開心包氣鬱;枳殼、桔梗用量輕微,宣暢心包氣悶,使之歸於肺經;橘絡疏通包絡之氣,白蔻末開暢心包鬱結。此方為清宣心包,疏通氣機的良方。
五汁一枝煎,此方以清潤心包血液為法,是俞氏經驗方。
藥材包括:鮮生地汁(四大瓢)、鮮茅根汁(兩大瓢)、鮮藕汁(兩大瓢)、鮮淡竹瀝(兩大瓢)、鮮生薑汁(兩滴)、紫蘇旁枝(二錢,切寸)。
先將紫蘇旁枝煎煮十餘沸,取清湯盛入蓋碗中,再加入五種鮮汁,重新溫燉後服用。
此方適用於心包邪熱清除之後,血液可能枯竭,常出現血虛煩躁,昏沉無力,心中不適,間或吐出黏液,呻吟錯語等症狀。因此,方中以鮮生地、茅根、藕汁三味藥清潤心包血液為主藥;生薑汁、淡竹瀝為輔藥,辛潤流利,以清除痰濁;妙用紫蘇旁枝,輕清宣絡,恢復經脈的通暢。此方為清潤心包,滋養血液的良方。
增減黃連瀉心湯,此方以清泄包絡心經實火為法,是俞氏經驗方,從仲景方加減而成。
藥材包括:黃連(八分)、黃芩(一錢半)、滑石(六錢)、淡竹瀝(兩瓢)、枳實(一錢半)、半夏(一錢半)、薏苡仁(五錢)、生薑汁(兩滴,同沖)。另需先用冬瓜子一兩、絲通草二錢、燈心五分煎湯代水,再將鮮石菖蒲葉一錢半搓揉後沖服。
此方適用於肺胃痰火濕熱,壅塞心經包絡,導致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,心煩懊惱,但舌苔黃膩、舌紅,神志昏迷,與心血虛燥者不同。因此,方中以黃連、黃芩、枳實、半夏四味藥,苦辛通降,以清除痰火為主藥;滑石、薏苡仁、冬瓜子、通草為輔藥,涼淡泄濕;生薑汁、淡竹瀝辛潤滌痰;妙用石菖蒲、燈心草,芳香淡利竅,通利神明以瀉心火。此方為瀉心通絡,化痰泄濕的良方。
導赤清心湯,此方以清降包絡心經虛熱為法,是俞氏經驗方,從導赤瀉心湯加減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