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2)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2)
1. 第四節,按胸腹
如能積熱漸下,衝任脈動漸微,及下淨而衝任脈不動者多生:若衝任脈動躍震手,見於久瀉久痢者,乃下多亡陰之候,病終不治。
廉勘,虛里衝任,皆出自《內經》。《經》云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。動而應衣者宗氣泄也,虛里無動脈者死。又云:沖為血海,又為氣街,其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,挾臍左右上行,並足陽明之脈,至胸中而散,上挾咽;任主胞胎,其脈起於少腹之內,胞室之下,出會陰之分,上毛際,循臍中央,至膻中,上喉嚨,繞唇,終於唇下之承漿穴,與督脈交。李志銳所謂「飲食入胃,取汁變赤,由營衛上入於心,由心分布其重濁之汁,入衝脈化血;精華之汁,入任脈化精。沖是一身之總血管,任是一身之總精管者」是也。俞氏按胸以診虛里,按腹以診衝任,較診太谿、趺陽,尤為可據。故腹診之法,亦診斷上之必要。
白話文:
【第四節,按胸腹】
若能逐漸排出積蓄的熱邪,沖任二脈的搏動逐漸減弱,直至熱邪排盡而脈搏不再跳動者,多可痊癒;反之,若沖任脈搏動劇烈、震動手指,特別是在長期腹瀉或痢疾後出現,則是陰液嚴重耗損的徵象,病情最終難以治癒。
(補充說明)「虛里」與「沖任」的概念皆源自《內經》。《內經》記載:「胃的大絡稱為虛里,若搏動強烈到可見衣衫顫動,是宗氣外洩的表現;若虛里毫無脈動,則是死證。」又提到:「沖脈為血海,亦稱氣街,其脈起始於少腹內的胞宮,沿肚臍兩側上行,與足陽明胃經並行,散佈至胸中,再上循咽喉;任脈主司胞胎,其脈起始於少腹內的胞室下方,出會陰部,向上經過陰毛邊緣,沿肚臍中央上行至羶中,經喉嚨環繞口唇,終於下唇的承漿穴,與督脈交會。」
李志銳曾解釋:「飲食進入胃中,化生精微並轉為紅色物質,經由營衛之氣上輸於心,再由心將較為濁厚的部分輸送至沖脈化為血液,而精純部分則進入任脈化為精氣。因此,沖脈可視為全身的總血管,任脈則是全身的總精管。」
俞氏透過按壓胸部診察虛里,按壓腹部診察沖任,相較於診斷太谿穴或趺陽脈更為可靠,故此腹診方法實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