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3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3)

1. 第五節 問口渴否

《難經》云:問而知之謂之工。工於問者,即其現症以求其病源,定其病名,察其病所,明其病情,度其病勢,防其病變。茲必先問其口渴與否,以胃為十二經之海,凡傷寒傳變,必歸陽明;傷寒證治,全藉陽明。欲知里症之寒熱,全在渴不渴辨之,此勘傷寒之精要也,於診法上為第五要訣。

凡症屬虛寒者,口多不渴;症屬實熱者,口多燥渴,其常也。若論其變,凡渴喜熱飲者,皆屬痰飲阻中,否則氣不化津;渴喜冷飲者,飲多者火就燥,飲少者濕化火。陽明實熱之渴,大渴引飲;太陰濕熱之渴,渴不引飲;少陰虛熱之渴,口燥而渴不消水;厥陰風火之渴,口苦而渴則消水。自利而渴者,陽明熱瀉;自利不渴者,太陰寒瀉。

胃中液干而欲飲,飲必喜冷而能多;膀胱蓄水而欲飲,飲必吐水而不多。先渴後嘔者,水停心下;先嘔後渴者,火爍胃液。口中乾而消渴者,總屬肝胃熱病;口中和而不渴者,多屬脾腎寒症。

白話文:

【第五節 問詢口渴狀況】

《難經》中提到,透過詢問來瞭解病情是醫生的專業技能。擅長問診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目前的症狀追根溯源,確定疾病名稱,觀察病發位置,清楚病情,評估病況嚴重程度,預防病情惡化。在這些步驟中,首先必須詢問病人是否口渴,因為胃部是人體十二經絡的中心,所有感冒或類似疾病的轉變,最終都會影響到陽明經;而治療感冒或類似疾病的關鍵,也完全取決於陽明經的狀態。想要判斷內臟病症的冷熱性質,就必須看病人有無口渴的症狀,這是判斷感冒類疾病的重點,在診療技巧上可說是第五大要訣。

一般來說,身體虛弱且有寒氣的人,通常不會感到口渴;而體內有實火的人,則多半會感到口乾舌燥,這是一般情況。但如果進一步分析,對於那些口渴卻偏好熱飲的人,可能是因爲痰飲阻塞中焦,或者氣血無法正常運化津液;而口渴偏好冷飲的人,喝多的人可能是火氣旺盛,喝少的人可能是濕氣化作火氣。陽明經實火導致的口渴,病人會非常渴且大量喝水;太陰經濕熱引起的口渴,雖然口渴但不會大量喝水;少陰經虛火導致的口渴,雖然口乾舌燥但喝水後並不能解渴;厥陰經風火導致的口渴,口中有苦味且喝水後可以解渴。自行排泄且感到口渴的人,可能是因爲陽明經熱瀉;自行排泄但不口渴的人,可能是因爲太陰經寒瀉。

胃液乾涸導致想喝水,喝水時一定偏好冷飲且能喝很多;膀胱積水導致想喝水,喝水時可能會吐出且喝不了多少。先感到口渴再嘔吐的人,可能是因爲水份在心臟下方積聚;先嘔吐再感到口渴的人,可能是因爲火氣燒灼胃液。口乾舌燥且大量喝水的人,大多患有肝臟或胃部熱病;口中感覺舒適且不口渴的人,可能患有脾臟或腎臟的寒症。

2. 第六節,詢二便

《內經》云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變也者,如中氣不足以禦寒,溲則澄澈清冷,甚則膀胱不約而遺溺;便則溏瀉飧泄,甚則大小腸直傾而洞泄。中氣不足以制熱,溲則水液渾濁,甚則膀胱不利為癃;便則膠閉燥結,甚則大小腸膠結為痢。

廉勘,觀察二便,西醫於診斷上最為注重,謂二便中往往含有黴菌微蟲,必以化學藥品投入二便之中,細細辨析,以判其病毒之所在。此種診斷,實堪效法。凡腸寒者溺白;腸熱者溺黃。清白如冷水者為陰寒;渾白如米泔者為濕熱。紅黃色者為實熱,淡黃色者為虛熱,深紅老黃者為肝陽盛,淺紅淡黃者為腎陰虛。清長而利者,心陽虛而腎氣下陷也;短澀而痛者,心火盛而膀胱熱結也。溺自遺而不知者,病必死;溺極多而虛煩者,病亦危。小兒由睡中遺溺者,謂之尿床,腎與膀胱虛寒也;小兒初溲黃赤色,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,謂之溺白,肝熱逼成腎疳也。如飲一溲一,色亦凝如白膏,味甜無臭者,三消症中之下消也。溺時點滴,尿管痛如刀割者,砂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勞淋等之五淋症也,輕為濕火,重為淋毒。溺時不痛,色凝如膏,細白稠黏者,精濁之候;色如米泔,渾濁滑流者,溺濁之候。一為房事傷腎,一為濕火下注。太陽蓄血在膀胱,驗其小便之利與不利;陽明蓄血在腸胃,驗其大便之黑與不黑。大抵虛寒之證,大便必或溏或瀉;實熱之證,大便必既燥且結。故凡大便形如鴨糞而稀者寒濕;形如蟹渤而黏者暑濕。下利清穀,有生腥氣者,為陰寒;有酸臭氣者,為積熱。大便色青,形稀而生腥氣重者為脾腎虛寒;汁黏而臭穢氣重者為肝膽實熱。大便老黃色者為實熱,淡黃色者為虛熱。大便紅如桃漿者為血熱,黑如膠漆者為瘀熱。大便白色者屬脾虛,亦主膽黃;醬色者屬脾濕,亦主腸垢。大便褐色者火重,黑色者火尤重。大便酸臭如壞醋者傷食滯,腥臭如敗卵者傷乳積。大便急迫作聲者小腸熱,肛門熱灼而痛者直腸熱。

白話文:

【第六節,詢問排泄狀況】

《內經》中提到,當中氣(脾胃功能)不足時,排泄狀況會發生變化。若中氣不能抵禦寒冷,排尿可能變得清澈冰冷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膀胱失禁,尿失禁;排便可能成為瀉肚,嚴重時大小腸直泄。若中氣無法控制熱度,排尿可能呈現混濁狀態,嚴重時膀胱功能受阻導致尿閉;排便可能乾燥堅硬,嚴重時大小腸膠結導致痢疾。

在檢查排泄狀況方面,西醫診斷非常注重這一點,認為排泄物中常含有黴菌或微生物,需以化學藥品進行詳細分析,找出病毒所在。這種診斷方式值得學習。一般來說,腸道寒冷的人尿色偏白;腸道熱盛的人尿色偏黃。尿色清澈如冷水是因陰寒;渾濁如米湯是因濕熱。紅黃色尿是實熱表現,淡黃色尿是虛熱表現,深紅或老黃色尿是肝陽旺盛,淺紅或淡黃色尿是腎陰虛弱。尿量多且容易排出,可能是心陽虛弱和腎氣下墜;尿量少且排出困難,可能是心火旺盛和膀胱熱結。無意識地尿失禁,病情可能很危險;尿量極多且伴有虛弱感,病情也同樣危險。兒童在睡夢中尿牀,通常是腎臟和膀胱虛寒;兒童初排尿色呈黃赤,落地後凝固如白膏,稱為“溺白”,是肝熱導致腎疳。若飲水後立刻排尿,顏色同樣凝固如白膏,味道甜且無異味,可能是三消症中的下消症。排尿時疼痛,尿道感覺像被刀割,可能是砂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勞淋等五淋症,輕微是濕熱,嚴重是淋毒。排尿時無痛感,顏色凝固如膏狀,細白且粘稠,是精濁的徵兆;顏色像米湯,渾濁且順暢流動,是溺濁的徵兆。前者可能是房事過度導致腎損,後者可能是濕熱下注。

當太陽經蓄血在膀胱時,需觀察小便是否順利;當陽明經蓄血在腸胃時,需觀察大便是否呈黑色。一般來說,虛寒的症狀,大便通常偏軟或瀉;實熱的症狀,大便通常乾燥且結塊。因此,大便形狀如鴨糞且稀,可能是寒濕;形狀如蟹糊且黏,可能是暑濕。下痢且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帶有生腥味,是陰寒表現;帶有酸臭味,是積熱表現。大便色青,形狀稀且生腥味濃厚,是脾腎虛寒;汁液粘稠且臭味重,是肝膽實熱。大便深黃色是實熱表現,淡黃色是虛熱表現。大便紅色如桃漿,是血熱;黑色如膠漆,是瘀熱。大便白色,可能是脾虛,也可能與膽黃有關;醬色,可能是脾濕,也可能與腸垢有關。大便褐色表示火氣較重,黑色表示火氣更重。大便酸臭如壞醋,可能是食物滯留;腥臭如敗卵,可能是乳積。大便急迫且伴隨聲音,可能是小腸熱;肛門熱且疼痛,可能是直腸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