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14)

1. 第七節 查舊方

問其所服何藥,某藥稍效,某藥不效者,明其有否藥誤,以便核前之因,酌己之見,默為挽救。亦不必吹毛求疵,信口雌黃,有傷雅道。如果病已垂危,無可挽救,慎勿貪功奏技,而違眾處方,以招鑠金之謗。而最為吾紹慣習,不究其病之寒熱虛實、標本陰陽,而病家專好議藥以責問醫者,醫家專好議方以傷殘同道,釀成一議藥不議病之惡俗。此喻西昌所以定議病式,有先議病後議藥之名論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七節 查舊方

詢問病人之前服用了哪些藥物,瞭解哪些藥物稍有療效,哪些沒有效果,目的是查明是否有用藥錯誤,以便覈實之前的病因,並根據自己的見解,暗中加以補救。但也不必過於吹毛求疵、信口開河,以免有失醫者風範。

如果病人已處於垂危狀態,無法輓救,務必謹慎行事,不要為了逞能或炫耀醫術而違背常理開方,以免招致非議。此外,紹興一帶最普遍的陋習是,不探究疾病的寒熱虛實、標本陰陽,而是病人家屬一味挑剔藥物、指責醫生,醫生則熱衷於批評他人藥方、貶損同行,最終形成一種只議論藥物而不討論病情的惡劣風氣。這正是喻西昌制定「議病式」的原因,他主張先討論病情,再斟酌用藥,這才是正確的做法。

2. 第八節,察新久

新病易治,久病難已;暴病無虛,久病無實。夫人而知之。然新病猝中,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惡、中毒及痰中、虛中、食厥、色厥之類,何嘗易治,亦未嘗無虛症。久病如頑痰、蓄飲、氣滯、血瘀及三痼六郁之類,盡多實症似虛,果能審症詳明,投劑果決,自然病勢漸減,逐日見功,亦未必難已。

問其病之新久者,欲察其為外感、為內傷、為外感夾內傷、為內傷夾外感、為實、為虛、為實中夾虛、為虛中夾實,以定病之準的而已。總而言之,在醫者博歷知病,多診識脈,屢用達藥,有真學問,肯負責任,而病人又深信不疑,善為調養,二難並,兩美合,何致有世無良醫,病多不治之長嘆也哉。至於切脈之道,一載六經脈象,一載診脈舉要,茲不贅述。

秀按,俞氏診法,簡而得要,固足為後學典型;喻西昌議病式,繁而得當,亦足為後學模範。試述其式,某年、某月、某地、某人、年紀若干,形之肥瘦長短若何,色之黑白枯潤若何,聲之清濁長短若何,人之形志苦樂若何,病始何日,初服何藥,次後再服何藥,某藥稍效,某藥不效,現在晝夜孰重,寒熱孰多,飲食喜惡多寡,二便滑澀有無,脈之三部九候,何候獨異,二十四脈中,何脈獨見,何脈兼見,其症或內傷、或外感、或兼內外、或不內外,依經斷為何病,其標本先後何在,汗吐下和、寒溫補瀉何施,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,十劑中何劑,五氣中何氣,五味中何味,以何湯名為加減和合,其效驗定於何時,一一詳明,務令纖毫不爽,起眾信從,允為醫門矜式,不必演文可也。其自釋義云:某年者,年上之干支,治病先明運氣也;某月者,治病先明四時也;某地者,辨高卑燥濕,五方異宜也;某齡、某形、某聲、某氣者,用之合脈以圖萬全也;形志苦樂者,驗七情勞逸也;始於何日者,察久近傳變也;歷問病症藥物驗否者,以之斟酌已見也;晝夜寒熱者,辨氣分血分也;飲食二便者,察腸胃乖和也;三部九候,何候獨異者,推十二經脈受病之所也;二十四脈見何脈者,審陰陽表裡無差忒也;依經斷為何病者,名正則言順,事成如律度也:標本先後何在者,識輕重次第也;汗吐下和、寒溫補瀉何施者,求一定不瘥之法也;七方,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,乃藥之制不敢濫也;十劑,宣、通、補、瀉、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濕,乃藥之宜不敢泛也;五氣中何氣、五味中何味者,用藥最上之法,寒熱溫涼平,合之酸辛甘苦鹹也;引湯名為加減者,循古不自由也;刻效於何時者,逐款辨之不差,以病之新久定痊期也。若是則醫案之在人者,工拙自定,積之數十年,治千萬人而不爽也。

白話文:

【第八節,觀察病情的新舊】

新發的病容易醫治,久病則難以痊癒;急症多為實證無虛,久病則少見純粹的實證。一般人都知道這個道理。然而若是突發的新病,例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惡、中毒,以及痰厥、虛脫、食積昏厥、色慾昏厥等症,又豈是容易治療的?其中也不乏虛弱的症候。而久病如頑痰積聚、水飲停滯、氣機阻滯、血瘀成癥,或是三痼(疑指風、寒、濕久積之症)六郁(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鬱結)等病,往往看似虛弱實則為實證。若醫師能詳察病機,果斷用藥,病情自然會逐漸好轉,逐日見效,未必就難以治癒。

詢問病情的長短,是為了辨別病因是外感、內傷,或是外感夾雜內傷、內傷兼併外感;判斷病性屬實、屬虛,或實中夾虛、虛中夾實,以確立精準的治療方向。總而言之,醫師需廣泛臨床以累積經驗,多診脈以識別脈象變化,反覆用藥以掌握藥性,具備真才實學且負責任;而病人也需全心信任,妥善調養。兩者兼具,彼此配合,怎還會有所謂「世無良醫、病多不治」的感嘆呢?至於切脈之法,前文已詳述六經脈象與診脈重點,此處不再重複。

【補充說明】
俞氏(疑指俞嘉言)的診斷方法簡明扼要,足為後學典範;喻西昌(喻昌,字嘉言)的《議病式》雖繁瑣但嚴謹,亦堪稱模範。以下簡述其格式:

記錄年份(含干支以分析運氣)、月份(判斷季節影響)、地區(因地勢氣候差異)、患者年齡、體型肥瘦高矮、面色黑白枯潤、聲音清濁長短、精神狀態勞逸喜憂,發病日期、先後服用藥物及療效,當前晝夜症狀輕重、寒熱多寡、飲食偏好與二便情況。

脈診需註明三部九候中何處異常,二十四脈中主見何脈、兼見何脈;判斷病因屬內傷、外感或兩者兼具;依據經絡理論確立病名,辨明標本緩急,決定汗吐下和或溫清補瀉等治法;選擇七方(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方)、十劑(宣、通、補、瀉等)適宜的劑型;配伍五氣(寒熱溫涼平)、五味(酸辛甘苦鹹)藥性;參考經典方劑加減,預測見效時程。

如此條列詳盡,毫無含糊,方能令人信服,成為醫界的規範。喻氏自解其義:

  • 年份干支:需考慮當年運氣;
  • 月份:對應四時節氣影響;
  • 地區:辨別地勢乾濕與風土差異;
  • 年齡體態聲息:結合脈象全面評估;
  • 精神勞逸:反映七情致病因素;
  • 發病日數:推斷病程演變;
  • 用藥療效:調整診療方針;
  • 晝夜寒熱:區分氣血病位;
  • 飲食二便:察知腸胃功能;
  • 脈象異候:定位經絡病所;
  • 脈型主兼:嚴謹分辨表裡陰陽;
  • 依經斷病:確立病名與治法;
  • 標本次第:釐清治療順序;
  • 治法選擇:確保療效無誤;
  • 七方十劑:嚴格規範用藥;
  • 五氣五味:遵循藥性配伍原則;
  • 加減古方:尊古而不泥古;
  • 預測療程:依病情新久推斷康復時程。

如此累積數十年經驗,診治千萬人亦能精準無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