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6)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6)
1. 第四節,溫熱劑
仁香湯,溫中流氣法,俞氏經驗方
白蔻仁(六分,分沖),杜藿香(錢半),廣木香(六分),生香附(錢半),春砂仁(八分,同煎),白檀香(五分),母丁香(四分),廣陳皮(錢半)
生甘草(三分),淡竹茹(三錢)
秀按,凡素有肝氣,一受痧穢,即胸膈煩悶,絡郁腹痛,夏秋最多,吾紹通稱痧氣。故以二仁、五香為君,芳香闢穢,辛香流氣;臣以廣皮疏中,竹茹通絡;使以些許生甘,以緩和辛散之氣。此為疏肝快脾,闢穢散痧之良方,用處雖多,亦勿過投,免致耗氣劫液。
神術湯,溫中疏滯法,俞氏經驗方
杜藿香(三錢),製蒼朮(錢半),新會皮(二錢,炒香),炒楂肉(四錢),春砂仁(一錢,杵),薄川樸(二錢),清炙草(五分),焦六曲(三錢)
秀按,素稟濕滯,恣食生冷油膩,成濕霍亂者甚多,陡然吐瀉腹痛,胸膈痞滿。故君以藿、樸、橘、術,溫理中焦;臣以楂、曲消滯;佐以砂仁運氣;使以甘草緩其燥烈之性。此為溫中導滯,平胃快脾之良方。
苓朮二陳煎,溫中利濕法,俞氏經驗方,載景岳《新方八陣》
帶皮苓(四錢),淡乾薑(五分,炒黃),廣皮(二錢),澤瀉(錢半),生曬術(一錢),姜半夏(三錢),豬苓(錢半),清炙草(五分)
秀按,脾氣虛寒者,最易停濕,往往腹瀉溺少,脈緩舌白,肢懈神倦,胃鈍氣滯。故君以苓、朮、薑、半,溫中化濕;臣以二苓、澤瀉,化氣利溺;佐以橘皮疏滯;使以甘草和藥。此為溫脾健胃,運氣利濕之良方。
大橘皮湯,溫化濕熱法,俞氏經驗方
廣陳皮(三錢),赤苓(三錢),飛滑石(四錢),檳榔汁(四匙,沖)
杜蒼朮(一錢),豬苓(二錢),澤瀉(錢半),官桂(三分)
秀按,濕溫初起,如濕重熱輕,或濕遏熱伏,必先用辛淡溫化,始能濕開熱透。故以橘、術溫中燥濕為君,臣以二苓、滑、澤,化氣利溺,佐以檳榔導下,官桂為諸藥通使,合而為溫通中氣,導濕下行之良方。
桂枝橘皮湯,溫調營衛法,俞氏經驗方
桂枝尖(一錢,蜜炙),生白芍(錢半),鮮生薑(一錢)
廣陳皮(錢半,炒),清炙草(六分),大紅棗(二枚,去核)
秀按,桂枝湯本為太陽經中風而設,臣以廣皮和中,以疏草、棗之甘滯,而白芍分量,又重於桂枝,故為脾受寒濕,調和營衛之良方。
香砂理中湯,溫健脾陽法,俞氏經驗方
廣木香(一錢),東洋參(錢半),炒川薑(一錢)
春砂仁(一錢),生曬術(二錢,炒),清炙草(八分)
秀按,脾為陰臟,宜溫宜健,如夏月飲冷過多,寒濕內留,上吐下瀉,肢冷脈微,脾陽憊甚,中氣不支者,則以理中湯為正治。故君以參、朮、草,守補中氣;即臣以乾薑,溫健中陽;此佐以香、砂者,取其芳香悅脾,俾脾陽勃發也。合而為提補溫運,暖培中陽之良方。
白話文:
第四節,溫熱劑
仁香湯(溫中行氣法,俞氏經驗方)
使用白豆蔻仁、藿香、木香、香附、砂仁、檀香、丁香、陳皮、生甘草、淡竹茹。
說明:若原有肝氣鬱結,再受痧穢邪氣侵擾,易出現胸悶、腹痛等症狀,夏秋季節常見。本方以芳香藥物為君,芳香化濁,辛香行氣;輔以陳皮理中焦、竹茹通絡;甘草緩和藥性。此方可疏肝健脾、化濁散痧,但不宜過量使用,以免耗氣傷陰。
神術湯(溫中消滯法,俞氏經驗方)
使用藿香、蒼朮、陳皮、山楂、砂仁、厚朴、甘草、六曲。
說明:若體質濕滯者,過食生冷油膩,易引發濕霍亂,導致吐瀉、腹痛、胸悶。方中以藿香、厚朴、陳皮、蒼朮溫中焦;山楂、六曲消食導滯;砂仁行氣;甘草緩和辛烈。此方適用於溫中消滯、健脾和胃。
苓朮二陳煎(溫中利濕法,俞氏經驗方)
使用茯苓、乾薑、陳皮、澤瀉、白朮、半夏、豬苓、甘草。
說明:脾氣虛寒者容易濕滯,常見腹瀉、小便少、舌苔白膩、倦怠等症。方中以茯苓、白朮、乾薑、半夏溫中化濕;豬苓、澤瀉利水;陳皮理氣;甘草調和藥性。此方適用於健脾利濕、溫中行氣。
大橘皮湯(溫化濕熱法,俞氏經驗方)
使用陳皮、赤苓、滑石、檳榔汁、蒼朮、豬苓、澤瀉、肉桂。
說明:濕溫初起,若濕重熱輕或濕熱鬱結,需先辛溫化濕以透熱。方中以陳皮、蒼朮溫中燥濕;二苓、滑石、澤瀉利水;檳榔導下,肉桂助藥力通行。此方適用於溫中行氣、導濕下行。
桂枝橘皮湯(調和營衛法,俞氏經驗方)
使用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陳皮、甘草、紅棗。
說明:此方由桂枝湯加減而來,適用於脾受寒濕、營衛失調。白芍分量較重,輔以陳皮和中,減少甘草、紅棗的甘滯。全方能調和營衛、溫中散寒。
香砂理中湯(溫健脾陽法,俞氏經驗方)
使用木香、人參、乾薑、砂仁、白朮、甘草。
說明:脾陽不足者遇寒濕易吐瀉,導致肢冷脈微。方中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中氣,乾薑溫陽,木香、砂仁提振脾陽。此方適用於溫補脾陽、和中化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