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7)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7)
1. 第四節,溫熱劑
理陰煎,溫理脾陰法,俞氏經驗方,載景岳《新方八陣》
直熟地(四錢,用砂仁四分拌搗),歸身(二錢),乾薑(六分,炒黃),清炙草(一錢)
秀按,上焦屬陽,下焦屬陰,而中焦則為陰陽交會之樞。脾陽虛而胃陰尚可支持者,治以香砂理中湯,固已。若脾陰虧而胃陽尚能支持者,當君以歸、地甘潤和陰,佐以薑、草辛甘和陽,故景岳謂為理中湯之變方,與黑地黃丸藥異法同。此為滋補脾陰,溫運胃陽之良方。
香砂二陳湯,溫運胃陽法,俞氏經驗方
白檀香(五分),姜半夏(三錢),浙茯苓(三錢)
春砂仁(八分,杵),炒廣皮(二錢),清炙草(五分)
秀按,胃有停飲,或傷冷食,每致胸痞脘痛,嘔吐黃水,俗皆知為肝氣痛,實則胃脘痛也。婦女最多,男子亦有,皆由多吃瓜果或冷酒冷菜等而成,感寒感熱,俱能觸發。故以二陳溫和胃陽為君;臣以茯苓化氣蠲飲;佐以香砂運氣止痛;使以甘草和藥。此為溫運胃陽,消除積飲之良方。痛甚者,加白蔻末二分拌搗瓦楞子四錢;嘔甚者,加控涎丹八分包煎,速除其飲。
胃苓湯,溫利胃濕法,俞氏經驗方,載景岳《古方八陣》
杜蒼朮(錢半),炒廣皮(錢半),生曬術(錢半),澤瀉(錢半)
薄川樸(二錢),帶皮苓(四錢),豬苓(錢半),官桂(四分)
秀按,夏令恣食瓜果,寒濕內蘊,每致上吐下瀉,肢冷脈伏,由胃陽為寒水所侵,累及脾陽,不得健運。故以二朮、橘、樸為君,溫胃健脾;臣以二苓、澤瀉,導水下行,利小便以實大便;佐以官桂暖氣散寒,為諸藥通使。此為溫通胃陽,辛淡滲濕之良方。嘔甚者,加姜半夏三錢,生薑汁一匙分沖;腹痛甚者,加紫金片三分烊沖;足筋拘攣者,加酒炒木瓜錢半,絡石藤三錢。
白朮和中湯,溫和脾胃法,俞氏經驗方
生曬術(錢半),新會皮(錢半,炒),焦六曲(三錢)
佛手花(五分),浙茯苓(四錢),春砂仁(一錢,杵)
五穀蟲(三錢,漂淨),陳倉米(三錢,荷葉包)
秀按,脾胃主中氣,過服消克則中氣虛,氣虛則滯,滯則中滿,甚或成臌,多由濕聚為滿,氣壅為脹,中空無物,按之不堅,亦不痛,或時脹時減,病名氣虛中滿。濕證夾食,中期最多此證,用藥最難,純補則脹滿愈甚,分消則中氣愈虛,故以苓、術培中化濕為君;臣以陳皮、砂仁運中,神麯、谷蟲導滯;佐以佛手花疏氣寬脹;使以荷葉包陳倉米,升清氣以和胃,補而不滯,疏而不削。此為溫和脾胃,條暢氣機之良方。若寒氣盛,加炒乾姜八分,淡吳萸五分,紫猺桂三分;若濕熱盛,加川連六分,川樸一錢;兼大便閉結者,吞服枳實導滯丸三錢,以脹滿多挾宿滯也,下後,隨用此湯漸磨而化之;若兼絡瘀,加新絳錢半,旋覆花三錢包煎,青蔥管五寸沖。
白話文:
第四節,溫熱劑
理陰煎 溫補脾陰的方法,俞氏經驗方,記載於景岳《新方八陣》
主要成分:熟地黃(四錢,與砂仁四分拌勻搗碎)、當歸身(二錢)、乾薑(六分,炒至黃色)、炙甘草(一錢)
此方針對上焦屬陽、下焦屬陰,中焦為陰陽交會之處。若脾陽虛而胃陰尚可維持,可用香砂理中湯治療;若脾陰不足而胃陽尚能支持,則應以當歸、熟地黃等甘潤藥物滋養陰血,配合乾薑、炙甘草等辛甘藥物調和陽氣。此方被景岳視為理中湯的變方,與黑地黃丸雖用藥不同,但原理相似,是滋補脾陰、溫運胃陽的優良方劑。
香砂二陳湯 溫運胃陽的方法,俞氏經驗方
主要成分:白檀香(五分)、姜半夏(三錢)、浙茯苓(三錢)、砂仁(八分,搗碎)、炒廣陳皮(二錢)、炙甘草(五分)
此方適用於胃有停飲或飲食冷食導致的胸悶、胃痛、嘔吐黃水等症狀。雖常被誤認為肝氣痛,實則為胃脘痛。多因過食瓜果或冷飲冷菜引起,寒熱刺激皆可誘發。方中以二陳湯溫和胃陽為主,輔以茯苓化痰利水,香砂行氣止痛,甘草調和藥性。此方溫運胃陽、消除積飲效果良好。若疼痛劇烈,可加白豆蔻末二分與瓦楞子四錢;嘔吐嚴重則加控涎丹八分包煎,以快速祛除痰飲。
胃苓湯 溫利胃濕的方法,俞氏經驗方,記載於景岳《古方八陣》
主要成分:蒼朮(一錢半)、炒廣陳皮(一錢半)、生白朮(一錢半)、澤瀉(一錢半)、厚朴(二錢)、帶皮茯苓(四錢)、豬苓(一錢半)、官桂(四分)
夏季過量食用瓜果導致寒濕內停,常引發嘔吐腹瀉、肢冷脈伏等症狀,主因胃陽受寒濕侵襲,影響脾陽運化功能。方中以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厚朴溫胃健脾為主,輔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利水,官桂散寒通陽。此方為溫通胃陽、滲濕利水的良方。嘔吐嚴重者可加半夏三錢與生薑汁;腹痛劇烈者加紫金片三分溶服;腳部抽筋則加酒炒木瓜一錢半與絡石藤三錢。
白朮和中湯 溫和脾胃的方法,俞氏經驗方
主要成分:生白朮(一錢半)、炒新會陳皮(一錢半)、焦六神麯(三錢)、佛手花(五分)、浙茯苓(四錢)、砂仁(一錢,搗碎)、五穀蟲(三錢,清洗乾淨)、陳倉米(三錢,荷葉包裹)
脾胃主中氣,過度消導會導致中氣虛弱,進而氣滯腹脹,嚴重時甚至形成臌脹。此證多因濕聚氣壅,腹部雖脹但按壓不堅硬,時脹時減,屬氣虛中滿。方中以茯苓、白朮健脾化濕為主,輔以陳皮、砂仁行氣,神麯、五穀蟲消滯,佛手花疏氣寬脹,荷葉包裹陳倉米升清和胃。此方溫和脾胃、調暢氣機,補而不滯。若寒氣盛可加炒乾薑八分、吳茱萸五分、肉桂三分;濕熱盛可加黃連六分、厚朴一錢;便祕者可服枳實導滯丸三錢,腹脹緩解後再以本湯調理;若兼有瘀血,可加新絳一錢半、旋覆花三錢包煎、青蔥管五寸沖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