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8)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8)
1. 第四節,溫熱劑
加味小建中湯,溫和肝脾法,俞氏經驗方,載《醫門法律》
生白芍(三錢),飴糖(三錢),鮮生薑(八分,蜜煨)
廣橘白、絡(各一錢,炒),川桂枝(一錢、蜜炙),清炙草(八分)
大紅棗(二枚,去核),春砂仁(六分,分沖)
秀按,脾主中氣而統血,貫注四旁,輸運上下,為胃行其津液,而主一身之營陰衛陽者也。故中氣立,則營衛流行,而不失其和,陰陽相循,而不極於偏。如過服香燥,耗氣劫陰,則營衛不和,症多寒熱類瘧,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裡急腹痛,肝乘脾之證見焉,故以芍、草、飴糖為君,酸得甘助而生陰,以緩肝之急;臣以桂枝、薑、棗,甘與辛合而生陽,以健脾之氣,而不加參、術扶氣者,恐助肝氣之橫逆也,故但曰小建中;俞氏仿喻西昌法,佐以橘白、橘絡,使以砂仁者,深慮甘藥太過,令人氣滯中滿耳。此為溫和肝脾,調劑營衛之良法。
神香聖朮煎,熱通脾腎法,俞氏經驗方,載景岳《新方八陣》
冬白朮(五錢,炒香),紫猺桂(一錢),公丁香(二分)
川薑(二錢,炒黃),廣陳皮(一錢,炒),白蔻仁(六分)
秀按,恣食生冷油膩,及過用克伐,或寒中太陰,致傷脾陽以及腎陽者,症必上吐下瀉,胸膈痞滿,脅肋脹痛,氣怯神倦,甚至眶陷腡癟,四肢厥冷,脈微似伏,證極危篤,故以白朮、乾薑為君,暖培脾陽;即臣以肉桂溫腎;佐以陳皮和中;妙在使以丁、蔻,興發氣機,以速薑、桂通陽之烈性。此為熱通脾腎,寒濕霍亂之主方。
廉勘,此方治直中陰寒,吐瀉腹痛,脘滿肢冷,俗名癟腡痧證。一劑知,二劑已,曾用有驗,不得因其虛痞虛脹,而畏重用白朮也。嘔甚者,加生薑汁一瓢沖;筋吊者,加酒炒木瓜二錢,絡石藤五錢。但必辨其舌苔白滑,或黑潤胖大,小便清白,大便有生菜汁腥氣,始可用此方急救。
附子理中湯,熱壯脾腎法,俞氏經驗方
黑附塊(五錢),別直參(三錢),清炙草(八分),川薑(三錢,炒黃)
冬白朮(三錢,炒香),生薑汁(一瓢,沖)
秀按,猝中陰寒,口食生冷,病發而暴,忽然吐瀉腹痛,手足厥逆,冷汗自出,肉瞤筋惕,神氣倦怯,轉盻頭項若冰,渾身青紫而死,惟陡進純陽之藥,迅掃濁陰,以回覆脾腎元陽,乃得功收再造。故以附、姜辛熱追陽為君,即臣以參、術培中益氣,佐以炙草和藥,使以薑汁去陰濁而通胃陽,妙在乾薑溫太陰之陰,即以生薑宣陽明之陽,使參、木、薑、附收功愈速。此為熱壯脾腎,急救回陽之要方。
廉勘,脾主統血,非寒中太陰,其血必凝。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中,於方內加桃仁、紅花,余遵其法,加光桃仁九粒,杜紅花八分,又灸中脘、丹田,治之多效。惟汗出如油,氣喘不休者,亦不及救。
白話文:
【第四節,溫熱劑】
加味小建中湯(溫和肝脾法,俞根初經驗方,出自《醫門法律》)
成分:
生白芍(三錢)、飴糖(三錢)、鮮生薑(八分,蜜煨)、廣橘白與橘絡(各一錢,炒)、川桂枝(一錢,蜜炙)、清炙草(八分)、大紅棗(兩枚,去核)、春砂仁(六分,分次沖服)。
分析:
脾臟主導中氣並統攝血液,輸布全身,為胃運送津液,掌管體內的營陰與衛陽。若中氣穩固,營衛之氣運行通暢,陰陽平衡而不偏頗。但若過度服用辛燥藥物,耗損氣血與陰液,會導致營衛失調,症狀如寒熱交替似瘧疾、四肢痠痛、手足發熱、口乾咽燥、腹中拘急疼痛,出現肝氣侵犯脾土的現象。因此以白芍、甘草、飴糖為主藥,酸甘化陰以舒緩肝急;輔以桂枝、生薑、紅棗,辛甘合化生陽以健脾,刻意不加入人參、白朮補氣,避免助長肝氣橫逆,故稱「小建中」。俞根初參考喻嘉言之法,佐以橘白、橘絡理氣通絡,並用砂仁防止甘味過重導致氣滯腹脹。此方是調和肝脾、平衡營衛的良方。
神香聖朮煎(熱通脾腎法,俞根初經驗方,出自《景岳全書·新方八陣》)
成分:
冬白朮(五錢,炒香)、紫猺桂(一錢)、公丁香(二分)、川薑(二錢,炒黃)、廣陳皮(一錢,炒)、白蔻仁(六分)。
分析:
因過食生冷油膩或濫用攻伐藥物,寒邪侵襲脾腎陽氣,症狀包括上吐下瀉、胸悶腹脹、脅肋疼痛、精神萎靡,甚至眼眶凹陷、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似伏,病情危急。此方以白朮、乾薑為主藥,溫補脾陽;肉桂為輔藥,溫暖腎陽;陳皮為佐藥,調和中焦;關鍵在丁香、白蔻仁激發氣機,增強乾薑、肉桂的溫通效力。此為治療寒濕霍亂、通陽救逆的主方。
補充說明:
此方適用於陰寒直中導致的吐瀉、腹痛、脘腹脹滿、四肢冰冷(俗稱「癟腡痧」),通常一劑見效,二劑痊癒。不應因虛弱腹脹而畏懼重用白朮。嘔吐嚴重者可加生薑汁一匙沖服;筋肉抽搐加酒炒木瓜二錢、絡石藤五錢。但需辨明舌苔白滑或黑潤肥厚、小便清長、大便帶生菜腥味等陰寒證候,方可急用。
附子理中湯(熱壯脾腎法,俞根初經驗方)
成分:
黑附塊(五錢)、別直參(三錢)、清炙草(八分)、川薑(三錢,炒黃)、冬白朮(三錢,炒香)、生薑汁(一匙,沖服)。
分析:
突然感受寒邪或誤食生冷,暴發劇烈吐瀉、腹痛、四肢冰冷、冷汗淋灕、肌肉顫動、精神衰頹,轉眼間頭頸如冰、全身青紫瀕死,唯有急投大熱純陽之藥驅散陰寒,輓回脾腎陽氣方能救逆。此方以附子、乾薑辛熱回陽為主藥;人參、白朮補氣健脾為輔藥;甘草調和藥性為佐藥;生薑汁祛陰濁、通胃陽為使藥。巧妙之處在於乾薑溫脾陽,生薑宣胃陽,加速參、朮、薑、附的救逆效果。此為急救回陽、溫補脾腎的關鍵方劑。
補充說明:
脾主統血,若非寒中太陰,血易凝滯。可參考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之法,加桃仁九粒、紅花八分,並艾灸中脘、丹田穴位,療效顯著。但若見汗出如油、氣喘不止者,恐難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