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0)

1. 第三節,攻下劑

生川軍(二錢,酒洗),元明粉(一錢),生甘草(六分),犀角汁(四匙,沖)

秀按,下焦瘀熱,熱結血室,非速通其瘀,而熱不得去。瘀熱不去,勢必上蒸心腦,蓄血如狂,譫語;下爍肝腎,亦多小腹串疼,帶下如注,腰痛如折,病最危急。此方以仲景原方去桂枝,合犀角地黃及失笑散,三方復而為劑,可謂峻猛矣。然急證非急攻不可,重證非重方不效,古聖心傳,大抵如斯,但必辨證精切,明告病家,此為背城一戰之策,效否亦難預必,信則服之,否則另請高明可也。

解毒承氣湯,峻下三焦毒火法,俞氏經驗方

銀花(三錢),生山梔(三錢),小川連(一錢),生川柏(一錢)

青連翹(三錢),青子芩(二錢),小枳實(二錢),生錦紋(三錢)

西瓜硝(五分),金汁(一兩,沖),白頭蚯蚓(兩支)

先用雪水六碗,煮生綠豆二兩,滾取清汁,代水煎藥。

秀按,疫必有毒,毒必傳染,症無六經可辨,故喻嘉言從三焦立法,殊有卓識。此方用銀、翹、梔、芩,輕清宣上,以解疫毒,喻氏所謂「升而逐之」也;黃連合枳實,善疏中焦,苦泄解毒,喻氏所謂「疏而逐之」也,黃柏、大黃、瓜硝、金汁,鹹苦達下,速攻其毒,喻氏所謂「決而逐之」也;即雪水、綠豆清,亦解火毒之良品,合而為瀉火逐毒,三焦通治之良方。如神昏不語,人如屍厥,加《局方》紫雪,消解毒火,以清神識,尤良。

養榮承氣湯,潤燥兼下結熱法,俞氏經驗方,載吳又可《溫疫論》

鮮生地(一兩),生白芍(二錢),小枳實(錢半),真川樸(五分),油當歸(三錢),白知母(三錢),生錦紋(一錢)

秀按,火鬱便閉,不下則無以去其結熱;液枯腸燥,不潤則適以速其亡陰。方以四物湯去川芎,重加知母,清養血液以滋燥,所謂增水行舟也;然徒增其液,而不解其結,則揚湯止沸,轉身即干,故又以小承氣去其結熱。此為火盛爍血,液枯便閉之良方。

廉勘,吳鞠通重用細生地、元參、麥冬合調胃承氣,名曰增液承氣湯,從此方套出,皆為熱結液枯,腸燥便閉而設。

厚朴七物湯,攻裡兼解表法,俞氏經驗方,載《金匱要略》

薄川樸(二錢),生錦紋(酒浸,一錢),鮮生薑(一錢),大紅棗(四枚)

小枳實(錢半),川桂枝(八分),清炙草(六分)

秀按,腹滿而痛,大便不通,為內實氣滯之的證,故君以小承氣法,疏氣機以泄裡實;但肢冷身熱,表邪未淨,佐桂枝湯去白芍之酸收,解表邪而和營衛。此為太陽陽明攻裡解表之良方。

柴芩清隔煎,攻裡兼和解法,俞氏經驗方

川柴胡(八分),生錦紋(酒浸,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,焦山梔(三錢)

白話文:

【第三節 攻下劑】

方藥組成
生大黃(二錢,以酒清洗)、芒硝(一錢)、生甘草(六分)、犀角汁(四匙,沖服)。

註解
下焦瘀熱積聚於子宮,若不迅速疏通瘀阻,則熱邪無法消除。瘀熱未除,可能上攻心腦,導致發狂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;若下灼肝腎,則常見小腹陣痛、帶下如注、腰痛劇烈如折,病情極為危急。此方由張仲景原方去桂枝,併入犀角地黃湯及失笑散三方組合而成,藥效峻猛。然急症需急攻,重症需猛藥,古聖先賢之法大抵如此,但需精準辨證,並明確告知病家此為背水一戰之方,效果難料,若信任則服,否則可另尋醫者。

解毒承氣湯(峻下三焦毒火,俞氏經驗方)
金銀花(三錢)、生山梔(三錢)、黃連(一錢)、黃柏(一錢)、連翹(三錢)、黃芩(二錢)、枳實(二錢)、生大黃(三錢)、西瓜霜(五分)、金汁(一兩,沖服)、白蚯蚓(兩條)。
煎法:先以雪水六碗煮綠豆二兩,取清澈汁液代替水煎藥。

註解
疫病必含毒邪且具傳染性,無六經證候可辨,故喻嘉言從三焦論治。此方以金銀花、連翹、山梔、黃芩輕清宣散上焦,清解疫毒(喻氏所謂「升散逐邪」);黃連配枳實疏理中焦,苦洩解毒(「疏導逐邪」);黃柏、大黃、西瓜霜、金汁鹹苦通下,猛攻毒邪(「決瀉逐邪」)。雪水與綠豆汁亦能清火毒,全方峻瀉三焦火毒。神昏不語者,加紫雪丹清神解毒,效果更佳。

養榮承氣湯(潤燥通便,俞氏經驗方,出自《溫疫論》)
鮮生地(一兩)、生白芍(二錢)、枳實(錢半)、厚朴(五分)、當歸(三錢)、知母(三錢)、生大黃(一錢)。

註解
火鬱導致便閉,不瀉下則熱結難除;津液枯竭致腸燥,不滋潤則恐陰液消亡。此方以四物湯去川芎,重用知母滋陰潤燥(「增水行舟」);但僅滋陰而不通結熱,恐如揚湯止沸,故配小承氣瀉熱。適用於火盛耗血、陰枯便祕。

附加說明
吳鞠通以生地、玄參、麥冬合調胃承氣湯創「增液承氣湯」,同為熱結陰虧而設。

厚朴七物湯(攻裡解表,俞氏經驗方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厚朴(二錢)、生大黃(酒浸,一錢)、生薑(一錢)、紅棗(四枚)、枳實(錢半)、桂枝(八分)、炙甘草(六分)。

註解
腹滿疼痛、便閉屬裡實氣滯,故主以小承氣行氣瀉實;若兼肢冷身熱表證未解,則佐桂枝湯(去白芍)解表和營。此為太陽陽明同病之良方。

柴芩清隔煎(攻裡和解,俞氏經驗方)
柴胡(八分)、生大黃(酒浸,錢半)、枳殼(錢半)、焦山梔(三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