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8)

1. 第二節,傷寒兼濕(一名寒濕,《內經》分寒氣勝者為寒痹,濕氣勝者為濕痹)

廉勘,吾紹地居卑濕,天時溫暖,人多喜飲茶酒,恣食瓜果。素稟陽旺者,胃濕恆多;素體陰盛者,脾濕亦不少。一逢夏秋之間,日間受暑,夜間貪涼,故人病傷寒兼濕為獨多。俞氏區別兼寒濕、兼濕熱兩端,分際極清,治法方藥,亦屬正宗。予每宗其法,初用辛淡芳透以解表,藿香正氣湯加減最為繁用。繼則觀其體肥而面色白者,兼顧陽氣,治用苦辛淡溫法,或佐桂、苓,或佐薑、術;體瘦而面色蒼者,兼顧津液,治宜苦辛淡涼法,或佐蘆、茅二根,或佐梨、蔗二汁。惟酒客里濕素盛,不重攝生,陰虛而挾濕熱者,最為纏綿難愈。前哲善治濕證者,首推葉天士先生,其除氣分之濕,用蔻仁、滑石、杏仁、川樸、姜半夏、瓜蔞皮為主,有熱加竹葉、連翹、蘆根等,全取輕清之品,走氣道以除濕。濕傷脾陽,腹膨溺澀,用五苓散加椒目。一從肺治,用辛淡清化法;一從脾治,用辛淡溫通法。此二者,皆為化氣利濕之正法。濕熱治肺,寒濕治脾,先生獨得之新傳也。其他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,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,誤攻寒濕成痞、變單腹脹之用真武湯加減,寒濕鬱結傷陽、鳩聚為痛之用白通湯加味,酒客三焦皆閉、胸滿不飢、二便不通之用半硫丸,酒客脾胃受傷、腹脹肢腫、二便不爽之用小溫中丸,雖皆古人成法,而信手拈來,略為加減,恰中病情,足徵其服古功深。又有病中啖厚味者,腸胃膩滯雖下,而留濕未解,胃不喜食,肛門墜痛,舌上白腐,用平胃散去甘草,加人參、炮薑、炒黑生附;陽傷痿弱,陰濕麻痹,雖痔血而用薑、附、苓、術。此二條,不因酒毒痔血,認作濕熱血熱,竟以苦辛溫藥通陽劫濕,尤覺高超。更有舌白身痛,足跗浮腫,太谿穴水流如注,謂濕邪伏於足少陰經,而用鹿茸、淡附子、草果仁、浙苓、菟絲,以溫煦陽氣;濕久脾陽消乏,腎真亦敗,中年未育子,用茯苓、菟絲、蒼木、韭子、大茴、鹿茸、淡附子、胡蘆巴、補骨脂、赤石脂,仿安腎丸法,均非淺識所能步武,此皆寒濕傳變之方法也。濕熱上升清竅,頭脹耳聾,呃忒鼻衄,舌色帶白,咽喉欲閉,謂邪阻上竅空虛之所,非苦寒直入胃中可治,而用連翹、牛蒡、銀花、馬勃、射干、金汁,乃輕揚肺氣、清芬達郁法。濕熱內陷包絡,身熱神昏,四肢不暖,用犀角、元參、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銀花、赤豆皮,煎送至寶丹,乃清熱通竅、芳香闢穢法。濕熱挾穢,分布營衛,充斥三焦,頭脹身痛,神識昏閉,渴不多飲,小水不通,舌苔白膩,用生苡仁、茯苓皮、大腹皮、通草、豬苓、淡竹葉、廣鬱金汁、石菖蒲汁,煎送牛黃丸,乃淡滲宣竅、芳香通神法。濕熱阻中,氣滯脘痛,大便不爽,用豆豉、枳實、川連、薑汁、苓半,熱輕則去黃連,加廣鬱金、橘紅、苡仁、杏仁,此濕傷氣痹治法;熱甚則用川連、生曬朮、川樸、橘皮、淡生薑渣、酒煨大黃,水法丸服,此治氣阻不爽,治腑宜通法。若濕熱甚而舌白目黃,口渴溺赤,用桂枝朮、浙苓皮、豬苓、澤瀉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綿茵陳,此從桂苓甘露飲加減,以宣通三焦,此皆濕熱傳變之方法也。至其用藥,總以苦辛溫治寒濕,苦辛寒治濕熱,概以淡滲佐之,甘酸膩濁,在所不用,濕證備此諸法,大致楚楚矣。

白話文:

【第二節:傷寒兼濕(又稱寒濕,《內經》將寒氣偏重的稱作寒痹,濕氣偏重的稱作濕痹)】

紹興地區地勢低窪潮濕,氣候溫暖,當地人多喜好飲茶喝酒,隨意食用瓜果。體質陽氣旺盛的人,常有胃濕;體質陰寒的人,脾濕也不少。每逢夏秋之際,白天受暑熱,夜晚貪涼,因此患傷寒兼濕的人特別多。俞氏將此病分為兼寒濕和兼濕熱兩類,區分非常清晰,治療方法和用藥也屬正統。我常遵循他的方法:

初期用辛淡芳香透表之藥,最常用藿香正氣湯加減。接著觀察患者體型:體胖而面色蒼白的,需兼顧陽氣,用苦辛淡溫法,或加桂枝、茯苓,或加生薑、白朮;體瘦而面色青黃的,需兼顧津液,用苦辛淡涼法,或加蘆根、白茅根,或加梨汁、甘蔗汁。唯獨嗜酒者內濕本就重,若不注重調養,陰虛夾濕熱的,最難治癒。

前人治濕證首推葉天士先生:

  • 濕在氣分:用蔻仁、滑石、杏仁、厚朴、薑半夏、瓜蔞皮為主,有熱加竹葉、連翹、蘆根等輕清之品,從氣道化濕。
  • 濕傷脾陽:腹脹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加椒目。
  • 濕熱治肺:辛淡清化法。
  • 寒濕治脾:辛淡溫通法。

其他治法:

  • 脘腹痞滿、大便溏瀉用苓桂朮甘湯。
  • 吞酸怕冷用苓薑朮桂湯。
  • 誤攻寒濕成痞、腹脹用真武湯加減。
  • 寒濕傷陽、疼痛聚集用白通湯加味。
  • 酒客三焦閉塞、胸悶不飢、二便不通用半硫丸。
  • 酒客脾胃受損、腹脹肢腫、二便不暢用小溫中丸。

特殊案例:

  • 病中食用油膩,腸胃濕滯未清,胃納差、肛門墜痛、舌苔白腐,用平胃散去甘草,加人參、炮薑、炒黑附子。
  • 陽虛痿弱、陰濕麻痹,即使痔血仍用薑、附、苓、朮溫陽祛濕。
  • 濕邪伏於腎經,足腫流水,用鹿茸、淡附子、草果、茯苓、菟絲子溫腎陽。
  • 濕久脾腎陽虛不育,用安腎丸加減。

濕熱治法

  • 濕熱上擾頭脹耳聾、呃逆鼻血,用連翹、牛蒡、銀花、馬勃輕宣肺氣。
  • 濕熱內陷神昏肢冷,用犀角、元參、至寶丹清熱開竅。
  • 濕熱穢濁充斥三焦,頭痛神昏,用薏苡仁、茯苓皮等煎送牛黃丸。
  • 濕熱氣滯脘痛便澀,用豆豉、枳實、黃連,熱輕加鬱金、橘紅。
  • 濕熱目黃尿赤,用桂枝、茯苓皮、茵陳等宣通三焦。

用藥原則

  • 寒濕用苦辛溫配淡滲,濕熱用苦辛寒配淡滲,避免甘酸膩濁。
    濕證治法,大致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