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9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94)

1. 第十節,夾脹傷寒(一名傷寒夾腫脹,又名腫脹兼傷寒)

蟲蠱則腹大如箕,時或脹痛,重按則痛始緩,四肢瘦削,飲食乍進乍退,面色或紅或白,口唇獨紅,內有白點,多嗜肥甘,飢即口吐涎沫,嘈雜難忍,飽則腹雖不痛,脘滿難受,舌苔有點如粞。血蠱則腹脹如鼓,青筋橫絆腹上,或手足有紅縷赤痕,甚則爪甲青紫,小便利,大便黑,舌色紫赤而黯,甚或青紫,總之腫本乎水,脹必有滯。

一兼外感風寒,外證雖有頭痛身熱,惡寒畏風,而無不先犯胸膈,而為煩悶不舒,氣逆嘔惡。

【脈】左浮弦,右沉小者,風寒夾陰水腫也;左浮弦,右沉數者,風寒夾陽水腫也;浮大而堅,按之反澀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堅大以澀者脹」也。沉遲者為寒脹,沉數者為熱脹,沉小者為虛脹,沉滑者為實脹。弦大浮洪者易治,沉微細小者難治,沉細虛數者不治。

【治】陰水腫,初用麻附五皮飲,溫下發汗以消腫;繼用胃苓湯,實脾利水以除根;終用香砂理中湯,健脾陽以培元氣。陽水腫,初用五皮飲加荷、翹、浮萍,宣上發汗以消腫;繼用大橘皮湯去桂、術,加木通、車前、琥珀、燈心,通利小便以除根;終用百合茅根湯(蘇百合、生桑皮、通草各一錢,鮮茅根五十支),清肺氣以滋化源。

脹病兼感風寒者,初用十味流氣飲,先散其表,兼通其里,使表氣達,裡氣亦鬆;繼治其脹。脹有食、痰、水、血、蟲之別,雖是氣阻,總屬邪滯,統以五脹分消丸為主(蘿蔔子四兩、巴豆肉十六粒拌炒去油、炙牙皂兩半、枳殼四兩燒酒煮乾切片炒、生川軍一兩醋酒同炒、琥珀末一兩、紫降香五錢、螻蛄十隻去足翅上截酒炒,各研細,再研極勻,水法丸,如芥菜子大,用景岳十香丸半料為衣,每服五分,日二夜一,空心吞下。

附十香丸方(沉香、木香、丁香、廣皮、皂角刺各二錢半,荔枝核、小茴、香附、烏藥、澤瀉各五錢,生曬為末)、通用消脹萬應湯(地蛄螻三錢、大腹皮二錢、真川樸一錢、萊菔子二錢拌炒春砂仁五分、六神麯錢半、陳香團皮八分、雞內金兩張、人中白煅透五分、燈心五小帚),送下消臌萬應丹(治黃疸變臌,氣喘胸悶,脘痛翻胃,疳脹結熱,傷力黃腫,噤口痢等症。

煅透人中白一兩,地蛄螻、萊菔子、六神麯各五錢,砂仁二錢,以上俱炒,陳香團一個,共研細勻,蜜丸,每服五七丸,燈心湯下),分消其滯以通逐之。一俟脹退十之七八,即用白朮和中湯,除其根以善後。脹而兼喘,初用五子五皮飲,降其氣以平喘,氣降喘平,即用大橘皮湯加川樸、腹皮,快脾利溺以消脹。

脹消十之六七,終用香砂六君子湯去草加樸,送下加減腎氣丸(熟地四兩,茯苓三兩,官桂、澤瀉、萸肉、山藥、丹皮、車前、牛膝各一兩,淡附子五錢,為末,和熟地同搗蜜丸,每服七八十丸),通補脾腎以善後。脹而變臌,名曰氣臌,俗稍稱腹脹,又稱為膨,全屬脾腎陽虛,故《內經》謂「足太陰虛則膨脹」。又曰:臟寒生滿病。

白話文:

第十節,夾脹傷寒(一名傷寒夾腫脹,又名腫脹兼傷寒)

蟲蠱引起的腹脹,肚子像簸箕一樣大,時而脹痛,用力按壓疼痛才會減輕,四肢消瘦,食慾時好時壞,面色忽紅忽白,嘴唇卻是紅的,舌苔上有小白點,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,飢餓時會流口水,覺得嘈雜難忍,吃飽後雖然肚子不痛,但胃脘脹滿難受,舌苔像米粥一樣。血蠱引起的腹脹,肚子像鼓一樣脹,腹部青筋暴露,手腳可能出現紅色條紋或紅疹,嚴重時指甲青紫,小便量少,大便黑,舌頭顏色紫紅暗淡,甚至青紫。總之,腫脹是因為水液停滯,脹滿是因為氣機阻滯。

如果夾雜外感風寒,雖然會有頭痛、發熱、惡寒怕風等外證,但都會先從胸膈開始出現煩悶、不舒暢、氣逆嘔吐等症狀。

脈象:左脈浮弦,右脈沉弱,是風寒夾雜陰寒水腫;左脈浮弦,右脈沉數,是風寒夾雜陽虛水腫;脈象浮大而堅硬,按壓反而粗澀,如同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堅大而澀者為脹」;脈象沉遲為寒脹,沉數為熱脹,沉弱為虛脹,沉滑為實脹。脈象弦大浮洪容易治療,脈象沉微細弱則難治,脈象沉細虛數則難以治療。

治療:陰寒水腫,初期使用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加五加皮(麻附五皮飲),溫經散寒,發汗消腫;然後使用胃苓湯,健脾利水,徹底去除病根;最後使用香砂理中湯,健脾溫陽,培補元氣。陽虛水腫,初期使用五加皮湯加荷葉、藁本、浮萍,宣通上焦,發汗消腫;然後使用大橘皮湯去桂枝、蒼術,加入木通、車前子、琥珀、燈心草,通利小便,徹底去除病根;最後使用百合茅根湯(百合、桑白皮、通草各一錢,鮮茅根五十支),清肺利水,滋養臟腑。

脹滿病兼夾風寒,初期使用十味敗毒湯(十味流氣飲),先疏散表邪,兼顧通利裡氣,使表邪消除,裡氣也得以舒暢;然後再治療脹滿。脹滿分為食積、痰濁、水腫、血瘀、蟲積等不同類型,雖然都是氣機阻滯,但都屬於邪氣停滯,主要使用五脹分消丸(蘿蔔子、巴豆肉、炙甘草、枳殼、川軍、琥珀、紫降香、螻蛄等藥物組成)為主藥。

此外,還有十香丸、通用消脹萬應湯、送下消臌萬應丹等方劑,可以分消其滯,通利排邪。脹滿消退七八成後,使用白朮湯,去除病根,以鞏固療效。脹滿伴有喘息,初期使用五子五皮飲,降氣平喘;喘息平復後,使用大橘皮湯加川樸、大腹皮,健脾利水,消散脹滿。

脹滿消退六七成後,最後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去甘草加川樸,並服用加減腎氣丸(熟地黃、茯苓、桂枝、澤瀉、茱萸肉、山藥、丹皮、車前子、牛膝、附子等藥物組成),補益脾腎,鞏固療效。脹滿發展成臌脹,稱為氣臌,俗稱腹脹或膨脹,都屬於脾腎陽虛,如同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足太陰虛則膨脹」,又說「臟寒生滿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