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69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69)
1. 第四節,夾氣傷寒(一名傷寒夾郁)
【因】或先由鬱怒傷肝,或先由暴怒傷氣,或先由氣食相搏,或先由氣血互結,後感風寒;或有奮力鬥毆之人,脫衣露體,觸犯冷風。
【證】頭痛身熱,惡寒體疼,胸膈脹滿,氣逆喘呼,甚則發厥,不語如瘖。舌苔白薄而滑,或黃白相兼而薄。
【脈】左浮緊,右沉遲;或左弦緊,右伏結。蓋浮則風傷衛,緊則寒傷營,沉則氣鬱不舒也。
【治】先以理氣發汗,祛其表邪,香蘇蔥鼓湯加減。繼則調暢氣機,氣食相搏者,神術湯加減;氣血互結者,清肝達郁湯加減。怒郁不泄,昏厥不語者,先用通關散取嚏;次用仁香湯去丁香、白蔻,烊沖紫金片。世醫但知用理氣藥,以治夾氣傷寒,不知夾氣之證,每間有夾食、夾血者,必須佐消食活血之品,始能速奏全功也。
秀按,夾氣傷寒,婦女最多,男子亦間有之。初起香蘇蔥豉湯最為的對。若發自少陽經,寒熱往來,胸肋串痛者,柴胡枳桔湯亦多取效;若發自陰經,鬱積傷中,形厥如屍者,用三合絳覆湯(真新絳錢半、旋覆花三錢、青蔥管五寸、沖光桃仁七粒、東白薇三錢、歸鬚錢半、廣鬱金三錢、蘇合丸一顆磨汁沖)。若但鬱悶不得發泄者,偶感風寒,但略兼開鬱理氣,不可擅行破血消滯也。
廉勘,夾氣鬱與夾食滯,初起時症多相同,而多右脈沉,手足冷。若嘔逆胸滿,頗類夾食,但夾食為有物,為實邪,舌苔厚白而微黃,胸膈滿痛不可按,而亦不移;夾氣為無物,為虛邪,舌苔白薄,胸膈滿痛,半軟而可按。先宜宣通其鬱,然後解表清裡,自無不效。若不舒鬱而徒發表,則裡氣不能外達,而難於澈汗;遽用清下,則上氣不宣,多致痞逆。惟於解表藥中,加蘇梗、青皮、鬱金、香附之類,以宣其氣,則表易解;於清裡藥中,加瓜蔞、川貝以舒其鬱,則里易和。但川貝雖為舒郁要藥,而力薄性緩,必用至五錢、一兩,方能奏效。若加四磨飲子(即六磨飲子去烏藥、生軍),則尤捷。若氣鬱化火,阻礙中焦,上則胸悶,下則便閉,用六磨飲子,最效。
白話文:
【原因】可能先因為情緒鬱悶損傷肝臟,或者因為突然的暴怒影響氣機,或者因為氣和食物互相搏擊,或者因為氣血互相纏繞,之後再受到風寒;或者是在激烈打鬥後,脫掉衣物暴露身體,受到冷風侵襲。
【症狀】頭痛且身體發熱,畏寒且全身疼痛,胸部脹滿,氣逆喘息,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昏厥,無法說話像啞巴一樣。舌頭上的舌苔白色且薄而滑,或者黃色和白色交雜且薄。
【脈象】左手脈象浮緊,右手脈象沉遲;或者左手脈象弦緊,右手脈象伏結。這是因為浮脈表示風邪傷及衛氣,緊脈表示寒邪傷及營氣,沉脈表示氣鬱不舒。
【治療】首先以理氣發汗的方法,去除表面的邪氣,使用香蘇蔥鼓湯進行加減。接著調節氣機,對於氣和食物互相搏擊的,使用神術湯進行加減;對於氣血互相纏繞的,使用清肝達鬱湯進行加減。對於怒氣鬱結無法排解,導致昏厥無法說話的,先使用通關散使其打噴嚏;接著使用仁香湯去掉丁香、白蔻,融化沖服紫金片。一般醫生只知道使用理氣的藥物來治療夾氣傷寒,卻不知道夾氣的症狀,往往會伴隨著食物和血液的問題,必須輔以消化和活血的藥物,才能快速達到完全的療效。
【秀按】夾氣傷寒,婦女最常見,但也偶爾會在男性身上發生。初期使用香蘇蔥豉湯是最有效的。如果病發自少陽經絡,出現寒熱交替,胸肋部位串痛的,使用柴胡枳桔湯也能取得效果;如果病發自陰經,鬱積傷及中焦,形似屍厥的,使用三合絳覆湯(真新絳錢半、旋覆花三錢、青蔥管五寸、沖光桃仁七粒、東白薇三錢、歸鬚錢半、廣鬱金三錢、蘇合丸一顆磨汁沖)。如果是單純的鬱悶無法排解,偶爾受到風寒,只需要稍微加上開鬱理氣的藥物,不可擅自使用破血消滯的藥物。
【廉勘】夾氣鬱結和夾食滯留,在初期症狀多數相似,且多數右手脈象沉,手腳冰冷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胸滿,很可能是夾食,但是夾食是有形的,是實邪,舌苔會厚白且微微泛黃,胸膈部位滿痛,不能按壓,而且不會移動;夾氣是無形的,是虛邪,舌苔會白且薄,胸膈部位滿痛,半軟可以按壓。首先應該宣通鬱結,然後再解表清裡,這樣才會有效。如果不先疏解鬱結只一味地解表,那麼裡氣就無法向外達,難以徹底出汗;如果急著使用清下法,那麼上氣無法宣通,很可能導致痞逆。只有在解表藥物中,加入蘇梗、青皮、鬱金、香附等,來宣通氣機,表邪才容易被解除;在清裡藥物中,加入瓜蔞、川貝,來舒解鬱結,裡邪才容易被和解。但是川貝雖然為舒解鬱結的重要藥物,但是力量薄弱且作用緩慢,必須使用到五錢、一兩,才能奏效。如果加入四磨飲子(即六磨飲子去掉烏藥、生軍),效果會更快。如果氣鬱轉化為火,阻礙中焦,上方胸悶,下方大便閉塞,使用六磨飲子,最有效。
2. 第五節,夾血傷寒(一名傷寒夾瘀)
【因】內傷血鬱,外感風寒;或脫衣鬥毆,觸冒冷風;又或跌撲打傷,一時不覺,過數日作寒熱,狀似傷寒。
【證】頭痛身熱,惡寒煩渴,胸脅串疼,腹有痛處不移。或少腹痛甚,手不可按,乍寒乍熱,夜有譫語,甚至昏厥不省,少頃復甦,蘇後或變如狂,劇則疼極發狂,舌色紫暗,捫之滑潤,或深紫而赤,甚或青紫。
【脈】左緊而澀,右多沉弦,總宜弦強,最忌細澀。仲景所謂「弦為陽逆,澀則營氣不足」也。
【治】活血解表為先,輕則香蘇蔥豉湯去香附,加枳、芎、歸鬚;重則桂枝桃仁湯加味(川桂枝八分、光桃仁七粒、赤白芍各一錢、炒細生地錢半、清炙草五分、黑炮姜三分、大紅棗二枚)。次下瘀血,輕則五仁橘皮湯合代抵當丸,重則桃仁承氣湯。俟瘀降便黑,痛勢輕減者,可用四物絳覆湯,滋血活絡以善後;或用新加酒瀝湯,滋陰調氣以芟根。若少腹痛劇,寒熱如瘧,夜則譫語如見鬼者,熱結血室也,加減小柴胡湯以去邪通絡。
甚則昏厥不省,一蘇轉痙,便閉腹脹,劇則如狂者,熱瘀上衝心胞也,柴胡羚角湯以破結逐瘀,病勢輕減後,調營活絡飲加減(歸尾、赤芍、生地、生淮、牛膝各二錢,光桃仁、酒炒生錦紋、川芎、乾地龍各一錢,杜紅花、炒川甲各五分),消余瘀以除根。
若筋脈時痛時止,或愈或發者,宿瘀結在孫絡也,四物絳覆湯調乳香定痛散(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生淮牛膝各五錢,川芎、白芷、赤芍、丹皮、生地各七錢半,炙甘草二錢,為末),以補血活絡,絡通瘀去,則筋絡之內傷自愈矣。
若跌撲內傷,瘀血上壅,氣喘胸悶,大便秘結者,急用當歸導氣散(酒洗生川軍一兩、當歸三錢、麝香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醇酒一鍾、童便兩杯調下,日二夜一),降瘀下行,以平肺氣。總之夾血一證,最難辨而易忽,大要有痛處定而不移者,多是夾血;痛處散而不定者,多是夾氣。治必先辨其所因,詳察其部分,消息其微甚,隨證用藥,分經制方,始能奏效。
臨時不可不觀形察色,審問明辨也。
秀按,傷寒夾氣證固多,夾血證亦不鮮。或素因內傷跌撲,或素因鬱怒傷肝,及婦人停經血症,皆先有瘀積在內,因感時病,引動痼疾,謂之夾血,與太陽病當汗不汗,邪陷暴結而為蓄血者,似同實異。其證必有痛處定而不移,或胸脘痛,或胸脅痛,或大腹痛,或少腹痛,或腰脅痛,或肢臂痛,初起雖有風寒表邪,不得用麻黃青龍等劑。每見發汗太過,誤觸瘀血,證變或嘔或泄,或發呃逆,即感溫暑熱病,亦不得純用苦寒涼血。血得寒則凝,凝則瘀結不散,或發如狂,或變咳喘,甚至瘀血上衝,昏迷不醒,釀成血厥。大便或閉或黑,黑兼紫紅而散者可治;黑如敗衃,凝結成塊者難治;黑如汙泥,黏膩不斷,臭穢異常者不治,以其正氣已脫,血液已敗,與濁腐同下故也。俞君謂先審病原,繼察部分,消息瘀血之微甚,對證發藥,正治感症夾血之準繩也。
白話文:
第五節,夾血傷寒(又名傷寒夾瘀)
病因: 可能是因為體內有舊傷導致血液鬱積,又感受了風寒;或是因為脫掉衣服打架,吹到冷風;又或者是跌倒摔傷,當時沒有感覺,過了幾天後出現發冷發熱,症狀像傷寒。
症狀: 頭痛、身體發熱、怕冷、煩躁口渴、胸脅部位像有東西串動一樣疼痛,腹部有固定不移動的痛點。有時小腹疼痛劇烈,手不能按壓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晚上說胡話,嚴重時甚至昏厥失去知覺,過一會兒又甦醒,醒來後可能變得像發狂一樣,更嚴重則會痛到極點而發狂,舌頭顏色呈現紫黑色,摸起來滑潤,或者深紫色而偏紅,甚至青紫色。
脈象: 左邊脈搏緊而澀,右邊脈搏多為沉弦,總體上脈象應該是弦而有力,最忌諱細而澀。正如張仲景所說:「弦脈代表陽氣逆亂,澀脈代表營氣不足」。
治療:
-
初期: 首先要活血化瘀、解除表邪。症狀輕微的,可以用香蘇蔥豉湯,去掉香附,加入枳實、川芎、當歸鬚;症狀嚴重的,可以用桂枝桃仁湯加減(包含川桂枝八分、光桃仁七粒、赤芍、白芍各一錢、炒熟的生地錢半、炙甘草五分、黑炮姜三分、大紅棗二枚)。
-
中期: 其次要排除瘀血。症狀輕微的,可以用五仁橘皮湯合用代抵當丸;症狀嚴重的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。等到排出的大便呈現黑色,疼痛減輕後,可以用四物絳覆湯,滋養血液、活絡筋脈來調理身體;或者用新加酒瀝湯,滋陰調氣來清除病根。
-
特殊情況: 如果小腹疼痛劇烈,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,晚上說胡話像見到鬼一樣,這是熱邪與瘀血結於血室,可以用加減小柴胡湯來驅除邪氣、疏通經絡。
-
危重情況: 如果嚴重到昏厥失去知覺,醒來後就抽搐,大便不通、腹脹,更嚴重則會像發狂一樣,這是因為熱邪和瘀血上衝心包。可以使用柴胡羚角湯來破除結聚、驅逐瘀血。病情減輕後,用調營活絡飲加減(當歸尾、赤芍、生地、懷山藥、牛膝各二錢,光桃仁、酒炒的土鱉蟲、川芎、乾地龍各一錢,杜紅花、炒穿山甲各五分)來消除剩餘的瘀血、根除病源。
-
長期疼痛: 如果筋脈時痛時止,或者時好時壞,這是因為舊的瘀血結在細小的脈絡裡。可以用四物絳覆湯調配乳香定痛散(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生淮牛膝各五錢,川芎、白芷、赤芍、丹皮、生地各七錢半,炙甘草二錢,磨成粉末),來補血活絡,經絡暢通、瘀血去除,筋脈的內傷自然就好了。
-
跌撲傷: 如果是因為跌倒摔傷導致瘀血上湧,引起氣喘、胸悶、大便不通,要趕快使用當歸導氣散(用酒洗過的生大黃一兩、當歸三錢、麝香三分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熱酒一杯、童子尿兩杯調服,一天服用兩次,晚上服用一次),來降下瘀血,使肺氣平靜。
總而言之,夾血這種病證最難辨別也最容易被忽略,主要的特點是痛處固定不移動,多半是夾血;痛處不固定、四處遊走,多半是夾氣。治療時必須先辨明病因,詳細觀察發病部位,評估瘀血的輕重,根據症狀用藥,根據經絡制定方劑,才能有效。
特別提醒: 臨床診斷時一定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外形和氣色,詳細詢問病情,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。
額外說明(作者按語): 傷寒夾氣的證狀固然常見,但夾血的證狀也不少見。有些人本身就有內傷跌撲的病史,或是因為情緒鬱悶而傷到肝臟,以及婦女停經等血症,這些都會先有瘀血積存在體內,如果又感冒了,就會引發舊疾,這就是所謂的夾血。這跟太陽病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導致邪氣深入體內、瘀血積聚的狀況,看起來相似但本質不同。夾血證狀必定有固定不移的痛點,例如胸口痛、胸脅痛、肚子痛、小腹痛、腰脅痛、或是四肢痛等等。剛開始可能會有風寒表症,但不能使用麻黃青龍等發汗的藥劑。常常看到發汗太過,反而誤傷瘀血,導致症狀變化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打嗝等現象。即使是溫熱病,也不能純粹使用苦寒涼血的藥物。因為血液遇冷會凝結,凝結就會讓瘀血無法散開,可能導致發狂,或變成咳嗽喘息,甚至瘀血上衝,導致昏迷不醒,形成血厥。大便可能不通暢或是呈現黑色,呈現黑紫色且分散的,還可以治療;如果像腐敗的肉塊一樣凝結成塊的,就難以治療;如果像污泥一樣,黏膩不斷,臭味異常,就無法治療了,因為這是正氣已經脫失、血液已經敗壞,跟腐敗的污穢一起排出的緣故。俞先生說,要先審查病因,再觀察發病部位,評估瘀血的輕重,根據症狀用藥,這才是治療感冒夾血的正確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