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6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68)

1. 第三節,夾飲傷寒(一名傷寒夾水)

【因】素有停飲,外感風寒;或先受風寒,後飲冷水;及恣飲冷茶冷酒,或貪食瓜果生冷。

【證】頭痛身熱,惡寒無汗,胸痞乾嘔,咳吐稀涎,甚則胸脅串痛,喘不得臥,舌苔白滑,甚或黑滑,或半邊夾一二條白色,或中間夾一段白色。

【脈】浮弦而緩,甚則遲弦,仲景所謂「傷寒脈浮緩,身但重,無少陰證」是也。

【治】先當辛溫發散,輕則蘇羌達表湯加半夏、茯苓;重則小青龍湯加減。如風寒外解,或變心下痞硬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者,即當急下停飲,蠲飲萬靈湯主之。若變腹痛自利,四肢重痛,咳而兼嘔者,即當通陽利水,真武湯加減為主(本方重用茯苓八錢,去白芍,加乾薑八分拌搗五味子五分、姜半夏四錢)。勢輕者,但用苓朮二陳煎,溫中利水可也。

秀按,風寒邪從外入,裹其停飲,雖當以小青龍湯,散邪滌飲。然惟夾溢飲症,水流四肢,身體疼重,最為的對。若夾支飲症,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形腫胸滿,喉中如水雞聲者,則當用射干麻黃湯(射干錢半,麻黃八分,姜半夏二錢,款冬花、紫菀各三錢,五味子、細辛各三分,生薑兩片,紅棗兩枚,去射干、紫菀、款冬、薑棗、五味,加川樸一錢、石膏四錢、杏仁四錢、乾薑一錢、淮小麥三錢,名厚朴麻黃湯,亦治咳而脈浮、喉中水雞聲),發表下氣,潤燥開痰。四法一方,以分解其外內夾發之證,始有效力。若支飲射肺則肺脹,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則當用小青龍加石膏湯,發表利水,豁痰清熱,始效。至若蠲飲萬靈湯,則合小半夏加茯苓、甘遂、半夏、十棗三湯為劑,無論心下支飲、膈間留飲、胃腸懸飲、為喘為滿、為痛為脹、為巔眩心悸、為嘔涎吐沫,善用者投無不效,然皆治夾飲之屬實也。惟苓朮二陳及真武加減,一主外飲治脾,一主內飲治腎,則治夾飲之屬虛者也。夾飲症得此七方,則表裡虛實,皆可從此類推矣。

廉勘,飲入於胃,經火蒸變而稠濁者為痰,未經蒸變而清稀者為水。觀此則痰從火化,水從寒凝;痰能作熱,水能作冷。此夾痰與夾水病源之異也。故其脈舌證治,亦因而各異。一辨其脈,脈必弦,或偏弦、或雙弦、或弦緩、或遲弦、或沉弦、或弦緊類數。二辨其舌,苔多白潤,間有轉黃轉黑者,亦必仍有滑苔,或滿舌黃黑,每夾一二條白色,或舌苔邊尖俱黃,中間辨一段白色,久則舌前半光滑而不生苔,後半白滑而厚。三辨其證,胸脘雖滿痛,按之則軟,略加揉按,轆轆有聲,甚則腸下抽痛,乾嘔短氣,或腰重足腫,下利溺少。四辨其治,風寒夾飲,固當以辛藥散之、溫藥和之;即溫熱症見夾水,雖有表邪,不宜純用辛涼發散,純用則表不能解,而轉見沉困;有里證不可早用苦寒,早用則必轉加昏憒,此水氣鬱遏熱邪,陽氣受困,宜於發表清裡藥中,加辛淡利水利氣之品,以祛水氣,迨水氣去,郁遏發,然後議攻議涼,則無不效者矣。總之夾飲病初起,不外乎風寒外侵,肥甘內滯,氣機因而不利,往往畏風畏寒,汗閉溲閉,咳逆倚息不得臥,甚則膚腫。水為陰邪,故時而頭目眩暈,是水邪怫鬱,陽氣不上升,非痰火濕熱之謂也,總宜以宣氣滌飲,振胃陽以逐寒水,宜汗則汗,宜利則利,隨證酌加他藥,而不可遽補。雖在高年,亦必先通後補;即補,亦惟參、朮、薑、附是宜。如仲景苓桂朮甘湯及理中湯、真武湯輩,為水飲正治之方。縱使久咳肺虛,終是水寒在胃,故雖行補劑,但當壯氣以通陽,不可益陰而助病。若洋參、石斛之養胃,生、熟二地之滋陰,麥冬、阿膠之保肺,兜鈴、蛤殼之清金,貝母,瓜蔞輩之滑痰潤燥,則皆宜於夾痰之火燥,適相反於夾飲之水寒。即有熱飲,達表宜越脾加半夏湯,逐里宜已椒藶黃丸及控涎丹,三方加減為宜。時醫不讀《傷寒》《金匱》,不知飲證,放棄仲景良方,反有所謂陰虛痰飲者,豈知痰飲為陰盛之病,乃以陰盛而誤認陰虛,一味清滋,宜乎飲咳久病之數見不鮮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三節 夾飲傷寒(又名傷寒夾水)

病因:本身體內已有停滯的水飲,又外感風寒;或是先受風寒,後飲冷水;以及過量飲用冷茶冷酒,或貪食生冷瓜果。

症狀:頭痛、身體發熱、怕冷無汗、胸悶、乾嘔、咳吐稀薄痰涎,嚴重時胸脅串痛、氣喘無法平躺,舌苔白滑,甚至黑滑,或舌邊夾雜一兩條白色,或舌中間有一段白色。

脈象:脈浮弦而緩,嚴重時遲弦,即如張仲景所言“傷寒脈浮緩,身體沈重,無少陰證”。

治療

  1. 初期:以辛溫發散為主。輕微者用蘇羌達表湯加半夏、茯苓;嚴重者用小青龍湯加減。
  2. 外邪已解或出現變證
  • 若變為心下痞硬、牽引脅下疼痛、乾嘔氣短,則應急速祛除停飲,用蠲飲萬靈湯。
  • 若變為腹痛腹瀉、四肢沈重疼痛、咳而兼嘔,應通陽利水,以真武湯加減為主(本方重用茯苓八錢,去白芍,加乾姜八分拌搗五味子五分、姜半夏四錢)。
  • 症狀較輕者,可用苓術二陳煎,溫中利水即可。

秀按:風寒邪氣由外侵入體內,包裹停飲,此時宜用小青龍湯散邪滌飲。但對於溢飲(水流四肢,身體沈重疼痛)較適用;若是支飲(咳嗽氣促不能平躺、胸滿、喉中痰鳴),則宜用射乾麻黃湯發表下氣、潤燥化痰。若支飲射肺導致肺脹、咳喘煩躁、脈浮,用小青龍加石膏湯發表利水、清熱豁痰才有效。至於蠲飲萬靈湯,結合小半夏加茯苓、甘遂半夏、十棗湯三方,無論心下支飲、膈間留飲、胃腸懸飲,表現為喘、脹、痛、嘔、眩等,正確使用均有效,但皆適用於實證。而苓術二陳及真武湯加減,一主外飲治脾,一主內飲治腎,適用於虛證。夾飲症狀的各類情況,大致可由此七方應對。

廉勘

  • 痰與水的區別:痰是胃中水飲經火蒸變而稠濁,水則是未經蒸變的清稀液體,故痰性偏熱,水性偏寒。
  • 脈象:弦脈為主,或偏弦、雙弦、弦緩、遲弦、沈弦、弦緊類數。
  • 舌象:苔多白潤,偶有轉黃轉黑,但仍帶滑膩,或舌面黃黑中夾白紋,或舌邊尖黃而中段白,久病者舌前半光滑無苔,後半白厚。
  • 症狀:胸脘滿痛但按之軟,揉按時有水聲,甚則脅下抽痛、乾嘔氣短,或腰腳沈重浮腫、腹瀉尿少。
  • 治療原則
  • 風寒夾飲:辛溫發散,溫藥調和。
  • 溫熱夾水:不可單用辛涼或苦寒,宜在解表清熱藥中加入利水行氣之品,待水去邪散,再議攻下或清熱。
  • 水飲為陰邪,易阻遏陽氣,宜宣氣滌飲、振奮胃陽,需發汗則發汗,需利水則利水,不可過早滋補。即使年高體弱者,也應先通後補,補藥宜選參、術、姜、附等溫陽之品。
  • 誤治警示:時醫誤將痰飲(陰盛病)當作陰虛,濫用滋陰清潤之藥(如生地、麥冬、阿膠、貝母等),反致病情遷延不愈。正確治法應遵仲景方義,如苓桂術甘湯、理中湯、真武湯等,通陽化飲為主。若有熱飲,可選用越脾加半夏湯、己椒藶黃丸或控涎丹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