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5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25)
1. 第十六節,臨經傷寒(又名行經傷寒)
炳章按,朱丹溪云:血室。方氏云:血室為營血停留之所,經血集會之處,即衝脈,所謂血海是也。諸家皆從其說,惟柯氏云:血室,肝也。肝為藏血之藏,故稱血室。陳自明云:巢氏《病源》並《產寶方》,並謂之胞門、子戶,張仲景謂之血室。《衛生寶鑑》云「血室」者,《素問》所謂「女子胞」,即產腸也。程式《醫彀》云:子宮,即血室也。張介賓《類經附翼》云:子戶,即子宮,俗謂子腸。醫家以衝任之脈盛於此,則月事以時下,故名曰血室。據最近西醫學說,亦名子宮。許叔微所謂「方未受孕,則下行之,以為月事;既妊娠,則中蓄之以養胎;及已產,則上壅之以為乳,皆血也」。據炳章意察,為月事,為養胎,皆血是也,其既產以為乳者,乳非血也。乳者,乃飲食入胃化出之乳糜汁而為乳,實未成血之物也。若不為乳,以此汁再入循環器,則化赤而為血,再經運行於周身,後清血榮經,其濁血流入血室,下行為月事,已妊娠者以養胎。蓋血室即子宮,平時則蓄血以行經,妊娠則系胎。凡行經時,則子門開張而下泄。故傷寒中風,適值經來,而邪熱得直入血室。亦有經未至期,因熱盛蒸迫血室,則血亦下行。順則熱隨血泄,經行後熱反化輕。否則熱甚衝入胞門,阻拒其行經,下泄之血,留蓄胞門為瘀,以致血室之熱,無從得泄,病必增劇。炳章前治偏門快閣姚姓婦伏暑,初病時尚食葷腥肉面,兼服補品,迨熱重胃閉始停,而後身灼熱,胸痞便閉,小溲短澀,因熱逼血室,經水受迫而來,以致熱入血室,俄傾未淨經止,證現耳聾目閉,手足瘛瘲,神昏譫語,便閉溲澀。前醫皆遵熱入血室例,治多罔效,至病勢危殆,始邀余診治。余診其脈,弦數搏指,舌底苔灰黑黃焦,浮鋪苔上,且膩厚板實,舌尖深絳,邊紫兼青,詢其前由,閱其服方,參考現症,斷其為熱入血室淤塞胞門,胞門淤阻不除,清血室熱之藥,無從得進,故諸治不應。余主先去除胞門積瘀,冀以清熱熄風,遂重用蠶砂、鼠糞、蜣螂,化濁道以通胞門之淤塞;硝、黃、攻堅積;牙皂滌汙垢;地鱉、桃仁,逐瘀通絡;鮮地合大黃,能化瘀泄熱;鮮大青、鉤藤、羚羊,清血熱而熄肝風;鮮菖蒲、天竺黃,豁痰而開心竅。服一劑,逾五六句鍾,大便即下黑垢瘀血塊,成團成顆粒者甚多,熱退其半,瘛瘲即定,神識略清。次晨復診,脈勢已平,而舌苔松腐,黑垢滿堆,刮去瓢余,未減其半,逾時又厚,繼進桃仁承氣湯,加化滯清熱之品。服至五劑,苔垢始淨,身熱亦退,胃納漸動,調理而痊。考此證先病伏暑挾濕,繼則挾食,再則阻經停瘀,濕蒸熱灼,便閉溲澀,血室伏熱內灼,胞門凝瘀阻塞,以致邪無出路。前醫以涼血清熱之劑,以清血室,然藥力不能直入淤塞之胞門,故皆罔效。余之收效,在通瘀導濁,以二矢濁味,攻胞門之濁道也。前證若用小柴胡湯,則大誤矣。蓋溫暑治法,與正傷寒不同,葉氏《溫熱論》,已辨之甚詳,再節錄於下,以資參考。葉天士云:經水適來適斷,邪將陷入血室,少陽傷寒言之詳悉,不復多贅。但數動(數動,辨脈也,溫病之脈數動,與傷寒熱入血室之脈遲者不同),與正傷寒不同,仲景立小柴胡湯,提出所陷熱邪,以參棗扶胃氣,衝脈隸屬陽明也。此惟虛者為合法。若熱邪陷入,與血相結者(較熱入血室、不與血相結者為重),當從陶氏小柴胡湯去參、棗,加鮮生地、桃仁、楂肉、丹皮、或犀角等,涼血散血,使血不與熱相搏,而後能和解,如陶氏之法也。若本經血結自甚,或挾有瘀傷宿血,挾熱而得者,其證必少腹滿痛,輕者刺期門(期門二穴,在第二肋端,不容穴傍各一寸五分,上直兩乳,足太陰、厥陰、陰維之會,舉臂取之,刺入四分,灸五壯,肝募也),以泄其實,使氣行瘀散也。重者小柴胡湯,去參棗之甘藥,加延胡索、歸尾、桃仁,以利其氣,破其血也。挾寒加桂心,氣滯加香附、陳皮、枳殼。然熱陷血室之證,多有譫語如狂之象,與陽明胃實相似,此種病機,最須辨別。血結者,身體必重,非若陽明之輕轉便捷。何以故?蓋陰主重濁,絡脈被阻,身之側傍氣痹,連及胸背,皆拘束不遂,故去邪通絡,正合其治。往往延久,致上逆心胞,胸中痹痛,即陶氏所謂「血結胸」也,用犀角地黃湯,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、枳實,最為合法。諸本於此節下,有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,是方斷非可治血結胸者,故刪去之。
白話文:
第十六節,臨經傷寒(又名行經傷寒)
朱丹溪等醫家認為「血室」是經血聚集的地方,也就是衝脈,也就是所謂的「血海」。但也有醫家認為血室是肝臟,因為肝臟藏血。還有醫家認為血室指的就是胞門、子戶、子宮或產腸。總之,各家說法不一,但現代醫學認為血室就是子宮。
許叔微認為,女子未懷孕時,血室中的血液會排出體外成為月經;懷孕時,則儲存血液來滋養胎兒;生產後,則將血液輸送到乳房,產生乳汁。但乳汁並非血液,而是由飲食轉化而來。乳汁若不被乳房吸收,就會重新進入循環系統,轉化為血液,再運行全身。血液運行後,乾淨的血液滋養經脈,濁血則流入子宮,形成月經;若懷孕,則用來養胎。
所以,血室就是子宮,平時儲存血液以利經期,懷孕時則孕育胎兒。經期時,子宮頸會打開,排出經血。如果在經期感冒受寒,邪熱就會直接侵入子宮。即使非經期,如果體內熱盛,也會迫使子宮排出血液。如果順利排出,經後症狀會減輕;否則,熱邪會阻塞子宮頸,導致經血瘀積,病情加重。
作者曾治療一位婦女,她因中暑而病,又進食辛辣油膩食物和補品,導致胃口不佳,出現發熱、胸悶、便秘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這是因為熱邪逼迫子宮,經血受阻,熱邪侵入子宮,導致經血排出不暢,出現耳聾、眼閉、手足抽搐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便秘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其他醫生按照熱邪入血室的治療方法,均無效,病情危急。
作者診斷為熱邪入血室,阻塞子宮頸,導致瘀血阻礙藥物進入子宮,因此治療無效。作者先使用蠶砂、鼠糞、蜣螂等藥物疏通子宮頸的瘀血,再用硝石、雄黃等藥物攻堅破積,用牙皂清潔污垢,用地鱉蟲、桃仁等藥物活血化瘀,用鮮地黃、大黃等藥物化瘀泄熱,用鮮大青葉、鉤藤、羚羊角等藥物清熱熄風,用鮮菖蒲、天竺黃等藥物豁痰開竅。
服藥後,很快排出大量黑色瘀血,發熱症狀減輕,抽搐停止,神志清醒。第二天,病情好轉,繼續服用桃仁承氣湯等藥物,最終痊癒。
此病初為中暑夾濕,繼而飲食不節,再則經血阻塞瘀積,濕熱交蒸,導致便秘、小便不利,子宮內熱邪灼,子宮頸瘀血阻塞,邪氣無從排出。其他醫生用清熱涼血的藥物治療子宮,但藥力無法進入阻塞的子宮頸,故無效。作者的治療方法是疏通瘀血,清除濁邪,從而解決問題。
此病若用小柴胡湯治療,則是大錯特錯。溫熱病的治療方法與正傷寒不同,葉天士的《溫熱論》已詳細論述。葉天士認為,經期來潮或停止時,邪氣容易侵入子宮,少陽傷寒的病理已詳加說明。但溫熱病的脈象與正傷寒不同。小柴胡湯適用於虛弱患者。若熱邪侵入子宮並與血液凝結,則應從小柴胡湯中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生地、桃仁、山楂肉、丹皮或犀角等藥物涼血散血,然後再和解。如果經血凝結嚴重,或伴有瘀血,則應從小柴胡湯中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延胡索、益母草、桃仁等藥物,以利氣活血。若夾雜寒邪,則加桂枝;若氣滯,則加香附、陳皮、枳殼。熱邪侵入子宮的病人,常有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與陽明胃實相似,需仔細辨別。血瘀者,身體沉重,與陽明胃實的輕捷不同。因為陰主重濁,絡脈阻塞,氣血運行受阻,因此治療應以疏通經絡為主。如果病情拖延,則會上逆於心包,導致胸痛,這即是「血結胸」,可用犀角地黃湯加味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