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3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36)

1. 第十二節,伏暑傷寒(一名伏暑兼寒,通稱伏暑晚發)

【因】夏傷於暑,被濕所遏而蘊伏,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後,為外寒搏動而觸發。邪伏膜原而在氣分者,病淺而輕;邪舍於營而在血分者,病深而重。

【證】邪伏膜原,外寒搏束而發者,初起頭痛身熱,惡寒無汗,體痛肢懈,脘悶噁心,口或渴或不渴,午後較重,胃不欲食,大便或秘或溏,色如紅醬,溺黃濁而熱;繼則狀如瘧疾,但寒熱模糊,不甚分明,或皮膚隱隱見疹,或紅或白;甚或但熱不寒,熱甚於夜,夜多譫語,輾轉反側,煩躁無奈,渴喜冷飲,或嘔或呃,天明得汗,身熱雖退,而胸腹之熱不除,日日如是。速則三四候即解,緩則五七候始除。

舌苔初則白膩而厚,或滿布如積粉;繼則由白轉黃,甚則轉灰轉黑,或糙或干,或焦而起刺,或燥而開裂,此為伏暑之實證,多吉少凶。若邪舍於營,外寒激動而發者,一起即寒少熱多,日輕夜重,頭痛而暈,目赤唇紅,面垢齒燥,心煩惡熱,躁擾不寧,口乾不喜飲,飲即乾嘔,咽燥如故,肢雖厥冷,而胸腹灼熱如焚,臍間動氣躍躍,按之震手。

男則腰痛如折,先有夢遺,或臨病泄精;女則少腹痠痛,帶下如注,或經水不應期而驟至,大便多秘,或解而不多,或溏而不爽,肛門如灼,溺短赤澀。劇則手足瘛瘲,昏厥不語,或煩則狂言亂語,靜則鄭聲獨語。舌色鮮紅起刺,別無苔垢,甚則深紅起裂,或嫩紅而干光。

必俟其血分轉出氣分,苔始漸布薄黃,及上罩薄苔黏膩,或紅中起白點,或紅中夾黑苔,或紅中夾黃黑起刺。此為伏暑之虛證,多凶少吉。其他變證,兼寒者暑邪內郁,則成痎瘧,或間一日而發,或間二日而發,總多寒輕而熱重,終則癉瘧而無寒。夾積者暑毒下陷,則成赤痢,或黃膿白涕,或夾青汁黑垢,總多稠黏而無糞,終則下多而亡陰。

【脈】左弦緊,右沉滯,此《內經》所謂「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者」是也,實則有正瘧、類瘧之殊,皆暑濕伏邪,至秋後被風寒新邪引動而發也;若左弦數,右弦軟,此《內經》所謂「逆夏氣則傷心,內舍於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」是也,皆《內經》所論「伏暑內發」及「伏暑晚發」之明文也。

【治】邪伏膜原而在氣分,先以新加木賊煎,辛涼微散以解外。外邪從微汗而解,暫覺病退,而半日一日之間,寒雖輕而熱忽轉重,此蘊伏膜原之暑濕,從中而作,固當辨其所傳而藥之,尤必辨其暑與濕孰輕孰重。傳胃而暑重濕輕者,則用新加白虎湯加連翹、牛蒡,辛涼透發,從疹㾦而解。

傳二腸則伏邪依附糟粕,即用枳實導滯湯,苦辛通降,從大便而解。解後,暫用蒿芩清膽湯,清利三焦,使餘邪從小便而解。然每有遲一二日,熱復作,苔復黃膩,伏邪層出不窮,往往經屢次緩下,再四清利,而伏邪始盡。邪雖盡,而氣液兩傷,終以竹葉石膏湯去石膏,加西洋參、鮮石斛、鮮茅根、青蔗汁,甘涼清養以善後。傳脾而濕重暑輕者,先用大橘皮湯加茵陳、木通,溫化清滲,使濕熱從小便而泄。

白話文:

第十二節,伏暑傷寒(也稱伏暑兼寒,統稱伏暑晚發)

**原因:**夏天受到暑氣侵襲,又被濕氣阻擋,導致暑邪潛伏在體內。到了深秋霜降或立冬前後,因為外來的寒邪侵襲,觸發了潛伏的暑邪。如果邪氣潛伏在膜原(身體深層,介於內臟和體表之間的部位)並停留在氣分(身體的能量層面),病情通常比較輕淺。如果邪氣進入到營分(血液層面)並停留,病情就會比較深重。

症狀:

  • 邪氣潛伏在膜原,又受到外寒侵襲而發病:
  • 初期會出現頭痛、發燒、怕冷、沒有汗、全身痠痛、肢體乏力、胸悶噁心、可能口渴或不渴,通常午後病情會加重,食慾不佳,大便可能便秘或腹瀉,大便顏色像紅醬,小便黃濁且發熱。
  • 接著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但忽冷忽熱的情況不明顯,皮膚可能出現隱隱約約的疹子,顏色可能紅或白。
  • 嚴重時可能只發燒不畏寒,而且晚上發燒更嚴重,晚上會說胡話、翻來覆去、煩躁不安、口渴想喝冰冷的飲料,可能嘔吐或打嗝。到了早上出汗後,燒會退,但胸腹部仍然發熱,每天都這樣反覆。
  • 如果病程快,大約三四天就會好轉;如果病程慢,可能要五到七天才會痊癒。
  • 舌苔初期會呈現白色黏膩且很厚,甚至像一層積粉覆蓋在舌頭上。之後舌苔會從白色轉為黃色,嚴重時會轉為灰色或黑色,舌苔可能粗糙、乾燥、焦黃且有刺,或乾燥開裂。這些是伏暑的實證,通常預後較好。
  • 邪氣進入營分,受到外寒刺激而發病:
  • 一開始就發熱多於畏寒,而且白天症狀較輕,晚上加重。會感到頭痛頭暈、眼睛發紅、嘴唇發紅、臉色污垢、牙齒乾燥、心煩發熱、焦躁不安、口乾卻不喜歡喝水,喝了水就想乾嘔,咽喉乾燥。四肢可能冰冷,但胸腹部卻感覺灼熱如火,肚臍部位有跳動的感覺,按壓時會感覺到震動。
  • 男性會出現腰痛像斷掉一樣,之前可能有夢遺,或者生病時會遺精。女性會感覺下腹部痠痛,白帶很多,或是月經週期不規律突然來潮,大便大多便秘,或者排便不多,或者腹瀉卻沒有排乾淨的感覺,肛門像火燒一樣,小便短少且顏色紅澀。
  • 嚴重時可能出現手腳抽搐、昏迷不語,或者煩躁時胡言亂語,安靜時自言自語。舌頭顏色鮮紅且有刺,沒有舌苔,嚴重時舌頭深紅且有裂紋,或是舌頭顏色嫩紅但乾燥光滑。
  • 必須等到血液中的邪氣轉移到氣分,舌苔才會開始出現薄黃色,之後可能覆蓋一層薄薄的黏膩苔,或者紅色舌頭中出現白色斑點,或者紅色舌頭中夾雜黑色苔,或是紅色舌頭中夾雜黃黑色且有刺。這些是伏暑的虛證,通常預後較差。
  • 其他變化:
  • 如果兼有寒邪,暑邪鬱積在體內,就會形成瘧疾,可能間隔一天發作,或間隔兩天發作。通常畏寒的情況比較輕微,發熱比較嚴重,最終會變成只有發熱而沒有畏寒的瘧疾。
  • 如果暑毒向下侵襲,就會形成痢疾,可能排出紅色的血便,或者黃膿白涕,或者夾雜青色汁液和黑色污垢,通常大便黏稠沒有糞便,最終腹瀉嚴重導致身體陰液耗損。

**脈象:**左脈弦緊,右脈沉滯,這是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夏天受到暑氣傷害,秋天一定會患瘧疾」的情況。實際上瘧疾有正瘧和類瘧之分,都是暑濕邪氣潛伏體內,到了秋天被新的風寒邪氣引發。如果左脈弦數,右脈弦軟,這是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違逆夏天的氣,就會傷害心臟,邪氣潛藏在營分,導致身體的收斂功能不足,冬天病情就會加重」的情況。這些都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伏暑內發」和「伏暑晚發」的明確說明。

治療:

  • 邪氣潛伏在膜原,停留在氣分:
  • 先用新加木賊煎,用辛涼的藥物輕微發散,以解除外邪。如果外邪能從微汗解掉,病情會暫時好轉。但經過半天或一天,畏寒雖然減輕,發熱卻突然加重,這是因為潛伏在膜原的暑濕邪氣從體內發作。
  • 此時要辨別邪氣傳變的方向,並給予適當的藥物。尤其要辨別暑和濕哪個比較嚴重。
  • 如果邪氣傳到胃,而且暑熱比濕氣重,就用新加白虎湯加連翹、牛蒡,用辛涼的藥物透發暑熱,從疹子或疙瘩解掉。
  • 如果邪氣傳到大腸小腸,而且邪氣附著在腸道內的食物殘渣上,就用枳實導滯湯,用苦辛的藥物通暢下降,從大便解掉。
  • 排泄後,暫時用蒿芩清膽湯,清理三焦,使殘餘的邪氣從小便排出。但經常過一兩天,發熱又會復發,舌苔又會變得黃膩,這是因為潛伏的邪氣一層又一層地出來。往往要經過多次的通便,再三地清理,才能把潛伏的邪氣完全清除。
  • 即使邪氣完全清除,身體的氣和津液也受到損傷,最後要用竹葉石膏湯(去掉石膏),加上西洋參、鮮石斛、鮮茅根、青蔗汁,用甘涼的藥物滋養身體以善後。
  • 如果邪氣傳到脾,而且濕氣比暑熱重,先用大橘皮湯加茵陳、木通,用溫化的藥物清利濕熱,使濕熱從小便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