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3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35)

1. 第十一節,暑濕傷寒(一名暑濕兼寒)

【因】先受濕,繼受暑,復感暴寒而觸發。亦有外感暑濕,內傷生冷而得者,夏月最多,初秋亦有。

【證】暑濕兼外寒者,初起即頭痛發熱,惡寒無汗,身重而痛,四肢倦怠,手足逆冷,小便已洒洒然毛聳,但前板齒燥,氣粗心煩。甚則喘而噓氣;繼則寒熱似瘧,濕重則寒多熱少,暑重則熱多寒少,胃不欲食,胸腹痞滿,便溏或泄,溺短黃熱。舌苔先白後黃,帶膩或糙。

暑濕兼內寒者,一起即頭痛身重,凜凜畏寒,神煩而躁,肢懈胸滿,腹痛吐瀉,甚則手足俱冷,或兩脛逆冷,小便不利,或短澀熱。舌苔白滑,或灰滑,甚則黑滑,或淡白。

【脈】左弦細而緊,右遲而滯者,此由避暑納涼,暑反為寒與濕所遏,周身陽氣不得伸越,張潔古所謂「靜而得之,因暑自致之病」也;若脈沉緊,甚則沉弦而細者,此由引飲過多,及恣食瓜果生冷,脾胃為寒濕所傷,張路玉所謂「因熱傷冷,而為夏月之內傷寒病」也。

【治】暑濕兼外寒,法當辛溫解表,芳淡疏里,藿香正氣湯加西香薷錢半、光杏仁三錢為主。微汗出,外寒解,即以大橘皮湯,溫化其濕,濕去則暑無所依而去矣;若猶余暑未淨者,前方去蒼朮、官桂,加山梔、連翹、青蒿等肅清之。暑濕兼內寒,法當溫化生冷,辛淡滲濕,胃苓湯加公丁香九支、廣木香兩匙磨汁沖為主。

寒水去,吐瀉止,即以香砂二陳湯,溫運胃陽;陽和而暑濕漸從火化,改用大橘皮湯去桂、術,加山梔、黃芩、茵陳、青蒿子等清化之。

秀按,此夏月之雜感證也。外感多由於先受暑濕,後冒風雨之新寒,《內經》所謂「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」是也;內傷多由於畏熱卻暑,浴冷臥風,及過啖冰瓜所致,《內經》所謂「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」是也,乃暑濕病之兼證夾證,非傷暑濕之本證也。凡暑為寒濕所遏,生冷所郁,俞氏方法,穩而愜當。與前哲所立香薷飲加減五方,及大順散、冷香飲子、漿水散等劑,意雖相同,而選藥制方,尤鮮流弊,後學當遵用之。

廉勘,夏月傷暑,最多兼夾之證。凡暑輕而寒濕重者,暑即寓於寒濕之中,為寒濕吸收而同化,故散寒即所以散暑,治濕即所以治暑。此惟陽虛多濕者為然,俞氏方法,固為正治,若其人陰虛多火,暑即寓於火之中,縱感風寒,亦為客寒包火之證,初用益元散加蔥、豉、薄荷,令其微汗,以解外束之新寒;繼用葉氏薷杏湯(西香薷七分,光杏仁、飛滑石、絲瓜葉各三錢,絲通草錢半,白蔻末五分沖)輕宣涼淡以清利之。餘邪不解者,則以吳氏清絡飲(鮮銀花、鮮扁豆花、鮮絲瓜皮、鮮竹葉心、鮮荷葉邊、西瓜翠衣各二錢)辛涼芳香以肅清之。若其間暑濕並重者,酌用張氏蒼朮白虎湯加減(杜蒼朮一錢拌研石膏六錢,蔻末五分拌研滑石六錢,知母三錢,草果仁四分,荷葉包陳倉米三錢,捲心竹葉二錢)。其他變證,可仿熱證例治。至瓜果與油膩雜進,多用六和湯加減,亦不敢率投薑、附也。

白話文:

第十一節 暑濕傷寒(又名暑濕兼寒)

【成因】
起初感染濕氣,接著受暑氣侵襲,再遭遇突然的寒冷而誘發。也有因外在感受暑濕、內在飲食生冷所致。此症夏季最常見,初秋也可能發生。

【症狀】
暑濕兼外感風寒者:
初期症狀包括頭痛、發熱、怕冷無汗、身體沈重疼痛、四肢疲倦無力、手腳冰冷,小便後感到寒意且毛髮豎起,但門牙乾燥、呼吸急促、心煩。嚴重時會氣喘、呼吸困難;隨後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,若濕氣重則寒多熱少,暑氣重則熱多寒少,胃口差,胸腹脹悶,大便稀軟或腹瀉,小便短少而黃熱。舌苔最初白色後轉黃,質地黏膩或粗糙。

暑濕兼內傷生冷者:
一開始即頭痛、身體沈重、明顯怕冷,心神煩躁,四肢鬆懈無力、胸悶,腹痛嘔吐腹瀉,嚴重時手腳冰冷或雙腿寒涼,小便不暢或量少且熱。舌苔白而滑膩,或灰白滑膩,嚴重時呈黑滑或淡白。

【脈象】
左手脈象細緊如弦,右手脈象遲緩而滯澀者,是因避暑貪涼導致暑氣被寒濕壓抑,全身陽氣無法舒展,即張潔古所說「靜而得之,因暑自致之病」;若脈象沈緊,甚至沈細如弦者,是因過度飲用冷飲或貪食瓜果生冷,脾胃受寒濕所傷,即張路玉所說「因熱傷冷,而為夏月之內傷寒病」。

【治療】
暑濕兼外感風寒:
宜用辛溫解表、芳香化濕之法,以藿香正氣湯加西香薷一錢半、光杏仁三錢為主。待輕微發汗、外寒解除後,改用大橘皮湯溫化濕氣,濕除則暑氣無依附自然消退;若殘留暑氣未清,則前方去除蒼朮、官桂,加入山梔、連翹、青蒿等藥清解餘熱。

暑濕兼內傷生冷:
宜溫化寒濕、辛淡利濕,以胃苓湯加公丁香九枚(磨汁)、廣木香兩匙(磨汁沖服)為主。待寒水散去、吐瀉停止後,改用香砂二陳湯溫和胃陽;陽氣恢復後暑濕逐漸轉化為火氣,可改以大橘皮湯去桂枝、白朮,加山梔、黃芩、茵陳、青蒿子等清熱化濕。

秀按
此為夏季常見的複雜外感症。外感多因先受暑濕,後遇風雨驟寒,即《內經》所言「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」;內傷多因避暑貪涼、過食生冷,即《內經》所言「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」。此屬暑濕病的兼夾症狀,非單純暑濕本證。俞氏治法穩妥,與前代醫家的香薷飲加減、大順散等方劑原理相通,但用藥更為謹慎,後學者可遵循。

廉勘
夏季的暑症常夾雜其他證候。若暑輕而寒濕重者,暑氣會被寒濕同化,故散寒即能解暑,治濕即能治暑。此法適用於陽虛濕盛者,俞氏治法確為正途;但若患者陰虛火旺,暑氣易與火相結合,即使受風寒也屬「客寒包火」之證。初期可用益元散加蔥、豉、薄荷微汗解表;接著以葉氏薷杏湯輕清涼解;餘熱未盡則用吳氏清絡飲芳香清透。若暑濕並重,可參考張氏蒼朮白虎湯加減;飲食不節導致者,多用六和湯加減,但不輕易使用薑、附等熱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