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編 病理診斷 (8)
第二編 病理診斷 (8)
1. 第三節,看舌苔
如三仁湯蔻仁易蔻皮,稍佐蘆根之類,以清化之。初病舌苔白燥而薄,為胃腎陰虧,其神不昏者,宜小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等味以救陰,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味以透邪,尤須加辛潤以透達;若神即昏者,加以開閉,如普濟丹、寧上丸之類,遲則內閉外脫不治。
舌苔白燥而厚者,調胃承氣下之,佐以清潤養陰之品,如鮮生地、元參、梨汁、蘆根之類;若舌苔白膩不燥,自覺悶極,屬脾濕重,宜加減正氣散、三仁湯之類,去杏仁、蘆根、滑石,加省頭草、神麯,辛淡開化,芳香逐穢。舌脹大不能出口,屬脾濕胃熱鬱極,毒延於口,前法加生大黃汁利之,舌脹自消。
舌苔白厚黏膩,口甜,吐濁涎沫,為脾癉,乃脾胃濕熱氣聚,與穀氣相搏,滿則上溢,亦宜加減正氣散加省頭草、神麯。舌苔如鹼色,或白苔夾一二條黃色,乃宿滯夾穢濁之邪,前法加宣中消滯藥,否恐結閉,不能透出膜原。白苔厚如積粉,四邊舌肉紫絳,乃濕土鬱蒸之溫邪發為溫疫,仿達原飲、三仁湯加減,透邪以防傳陷。
苔白不燥,或黃白相兼,或灰白不渴,慎不可投苦泄清下,此濕鬱未達,或素多痰飲,雖中脘痞痛,亦不可攻,宜用開泄,如杏、蔻、橘、桔,輕苦微辛以宣通氣滯。
二、舌苔黃濁,胸膈按痛,或自痛,或痞脹,此濕熱混合,宜苦降辛通,如蔞、貝、溫膽、小陷胸、半夏瀉心、黃芩滑石湯之類。然黃要有地質之黃,乃可用苦辛重劑,若消黃光滑,乃無形濕熱,已見虛象,宜蔞、貝、梔、翹之類,微辛微苦,輕清開化,大忌苦辛重劑。舌苔老黃、灰黃如沉香色而有地質,不滑而澀,或中有斷紋,或中心厚㾦,此邪已傳裡,與宿滯相結,脘腹必滿、必痛,皆當下之。
若未見此樣舌苔,恐濕聚太陰為滿,寒、熱、濕錯雜為痛,或濕阻氣機為脹,仍當從辛淡溫法開化。若苔黃薄而干,與前白薄而乾者同治。
三、熱邪傳營,舌色必絳而無苔。其有舌絳,中兼黃白苔者,及似苔非苔者,此氣分遏郁之熱爍津,非血分也,宜用前辛潤達邪,輕清泄熱法。最忌苦寒冰伏,陰柔滋膩,致氣分之邪,遏伏內陷,反成純絳無苔。其有不因冰伏,而舌純絳鮮澤,神昏者,乃邪傳包絡,宜犀角、鮮地黃、銀、翹、鬱金、鮮石菖蒲、竹瀝、薑汁等味,清化之中,佐辛潤開閉。若其人平素多痰,外熱一陷,里絡即閉,須兼用寧上、普濟丹丸之類,遲恐閉極昏厥。
舌絳望之若干,捫之有津,此平昔津虧,濕熱熏蒸濁痰,蒙閉心包,宜輕泄熱,佐寧上丸開之。舌色紫暗,捫之濕,乃其人胸膈中素有宿瘀,與熱相搏,宜鮮地黃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等味,涼血化瘀,否則瘀熱為伍,阻遏機竅,遂變如狂發狂之症。舌紫而腫大,乃酒毒衝心,前法加生大黃汁利之。
白話文:
第三節,看舌苔
若使用三仁湯時,將蔻仁換成蔻皮,並稍微加入蘆根等藥材,目的是清熱化濕。
若是發病初期,舌苔呈現白色、乾燥且薄,表示胃腎陰液不足,若患者神志清醒,可用小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等滋陰藥物,配合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清透邪氣,尤其要加上辛潤藥物幫助透發邪氣;如果患者神志已昏沈,則需加入開竅藥物,如普濟丹、寧上丸等,否則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邪氣內閉、正氣外脫,難以救治。
若舌苔白燥而厚,可用調胃承氣湯瀉下,並搭配清潤養陰藥物,如鮮生地、元參、梨汁、蘆根等;若舌苔白膩而不乾燥,患者自覺胸悶嚴重,屬於脾濕過重,宜用加減正氣散或三仁湯等方劑,去除杏仁、蘆根、滑石,加入省頭草、神麯,以辛淡開化、芳香化濕去濁。
若舌體腫脹無法伸出,屬於脾濕胃熱鬱結嚴重,熱毒影響口腔,可於前方中加入生大黃汁通利,舌腫自然消退。
舌苔白厚黏膩,口中發甜,吐出濁涎泡沫,稱為「脾癉」,是脾胃濕熱凝聚,與飲食之氣相搏結,滿溢上泛所致,同樣可用加減正氣散配合省頭草、神麯治療。
若舌苔像鹼一樣發白,或白苔中夾雜一兩條黃色,表示體內有宿食停滯夾雜穢濁邪氣,需在前法中增加宣通中焦、消導積滯的藥物,否則可能導致邪氣閉結,無法從膜原透發。
白苔厚如堆積的粉末,舌體周圍呈紫紅或深紅色,是濕熱鬱蒸所致的溫疫病,可參考達原飲、三仁湯加減,以透發邪氣,防止病情惡化。
若舌苔白而不乾燥,或黃白相間,或灰白色但無口渴,需謹慎避免使用苦寒瀉下之藥,此為濕邪鬱滯未透發,或患者素有痰飲,即使胃脘痞滿疼痛,也不可攻下,宜用宣通開洩藥物,如杏仁、蔻仁、橘皮、桔梗等,以輕苦微辛之品疏通氣滯。
二、舌苔黃濁
若舌苔黃濁,胸膈按壓疼痛,或自發疼痛,或脹滿痞塞,這是濕熱混合的表現,宜用苦降辛通之法,如瓜蔞、貝母、溫膽湯、小陷胸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黃芩滑石湯等方劑。
但需注意的是,黃苔必須厚實有質感,才適合使用苦辛重劑;若黃苔稀薄光滑,屬於無形濕熱,已顯示虛象,宜用瓜蔞、貝母、梔子、連翹等,以微辛微苦、輕清透化的方式治療,切忌過度使用苦辛重劑。
若舌苔呈老黃、灰黃如沈香的顏色,且厚實不滑、觸之澀感,或中間有裂紋,或中央厚而突出,表示邪氣已傳入裡,與宿滯相結,脘腹必然脹滿疼痛,此時應當攻下。
若未見上述舌苔,可能僅是濕邪困阻太陰脾經導致脹滿,或是寒、熱、濕錯雜導致疼痛,或濕阻氣機而脹,仍應以辛淡溫通法開化濕邪。
若舌苔黃而薄且乾燥,治療原則與前面提過的白苔薄而乾燥者相同。
三、舌色絳紅(熱邪入營)
熱邪傳入營分時,舌色必然呈絳紅而無苔。若舌色絳紅但夾雜黃白苔,或似苔非苔,表示氣分熱邪鬱滯灼傷津液,並非已入血分,應繼續使用辛潤透邪、輕清洩熱之法,最忌以苦寒藥物冰伏邪氣,或過度滋膩導致氣分邪氣內陷,反而使舌色變為純絳無苔。
若患者並非因苦寒藥過度使用而出現純絳鮮豔、神志昏沈的舌象,表示邪氣已傳入心包絡,宜用犀角、鮮地黃、銀花、連翹、鬱金、鮮石菖蒲、竹瀝、薑汁等清熱化濕的同時,配合辛潤開竅之品。
若患者平素痰多,外熱一陷入裡,痰濁立刻閉阻心包,需兼用寧上丸、普濟丹等芳香開竅藥物,否則恐因邪閉過甚而導致昏厥。
若舌色絳紅、看起來乾燥,但觸摸仍有津液,這是患者平素津液虧虛,濕熱熏蒸濁痰蒙閉心包所致,宜輕清洩熱,並佐以寧上丸開竅。
若舌色紫暗,觸之濕潤,表示患者胸膈中素來有瘀血,與熱邪搏結,宜用鮮地黃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等涼血化瘀之品,否則瘀熱阻滯,可能導致如狂、發狂等症狀。
若舌色紫且腫大,是因酒毒衝心所致,可於前方中加入生大黃汁通利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