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53)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53)
1. 第十九節,發狂傷寒
【因】胃熱蒸心,陽盛發狂,其主因也。傷寒少,溫熱病多,溫熱病夾癍毒、夾痰火者尤多,其先夾醉飽、夾驚、夾怒者亦多。此皆謂之陽狂,他如作汗發狂、蓄血發狂、陰躁發狂、心風發狂,此皆謂之如狂。病源既異,病狀自殊,故治病必求其受病之源。
【證】傷寒化熱傳裡,及溫熱病裡熱亢盛,症皆目赤唇焦,齒燥舌乾,大渴飲水,始得少臥,不安,妄語悲嘆,繼即棄衣狂奔,罵詈叫喊,不避親疏,甚則逾垣上屋,登高而歌。舌苔深黃厚膩,甚則老黃焦黃,或夾灰黑,多起芒刺。
夾癍毒者,胸悶心煩,起臥無定,靜躁不常,癍點隱隱,壯熱無汗,舌苔純黃邊黑,中見紅點;夾痰火者,痰壅氣逆,胸悶嘔吐,靜則迷濛昏厥,躁則狂妄舞蹈,舌苔黃厚而滑,或黃白相兼,或夾灰膩,捫之濕潤;夾醉飽者,或歌或罵,或笑或哭,噯腐難聞,酒氣噴人,舌色深紫而黯,捫之滑潤,或中見黃膩,或後根黃厚;夾受驚者,痰涎壅塞,牙關緊急,躁則狂言多驚,臥起不安,靜則短氣心悸,神識如癡,舌苔多黃而滑,或夾紅星;夾觸怒者,兩目斜視,勢欲殺人,見人慾齧,咬牙齘齒,發則怒狂罵詈,醒則歌哭吁嘆,舌多焦紫,或鮮紅起刺。此皆陽狂之本證夾證,有實無虛。
若作汗發狂,其人慾食,大便自調,溺反不利,骨節作痛,翕然發熱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,舌苔薄白微黃;蓄血發狂,太陽病不解,熱在下焦,少腹硬滿而痛,小便自利,大便反黑,瘀熱在裡,其人發狂,舌色多紫而黯,捫之滑潤;陰躁發狂,初起無頭痛,不煩悶,但手足逆冷,陰極發躁,欲坐臥於泥水井中,或欲陰涼處坐,或煩渴而不能飲水,躁亂不安,如發狂狀,舌多灰而淡白,或灰黑而嫩滑;心風發狂,發則牙關緊急,痰涎上塞,口吐白沫,迷悶恍惚,醒則狂言多驚,喜怒不常,甚則或歌或哭,舌色純絳鮮澤,略有垢濁薄苔,或紅而上罩黏膩,似苔非苔。此皆如狂之陰陽錯雜證,虛實皆有。
【脈】右浮大而數者,此由表裡俱熱,熱結在胃,陶節庵所謂「熱鬱不得汗出則發狂」,汗出者生,不汗出者死;右洪數而實者,此由中下皆熱,熱結胃腸,《難經》所謂「重陽者狂」,乃里熱蒸心,逼亂神明,急宜大下之候也;右關尺沉數,兩寸陷下似伏者,陶節庵所謂「陽毒發狂」,頭面胸背狀如錦紋,或如豌豆,與陽盛發狂相同是也;右滑數有力,左沉弦而結者,此由痰熱互結,乘於心則神明狂亂,乘於胃則神氣狂暴,世俗通稱為「痰水熱狂」是也;右洪盛搏數,左弦數有力者,此王節齋所謂「大醉過飽,膏粱厚味,填塞胸脘而發狂」,吳又可所謂「醉後狂言妄動,醒後全然不知」,世俗通稱為「酒狂」是也;左乍數乍疏,右忽浮忽沉者,此由大驚傷膽,膽涎沃心,或由傷寒無汗,醫以火逼取汗,遂發驚狂是也;左弦勁搏數,右沉弦堅大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陽厥怒狂」,又稱「大癲」是也;左浮緊有力,右浮滑而數者,陶節庵所謂「穀氣與汗相併,故發狂,脈緊則汗出而愈」是也;左沉弦而澀,右沉數而實者,《內經》所謂「蓄血下焦,其人如狂」,《傷寒論》所謂「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下者愈」是也;左沉細,右沉微,或數大而空者,陶節庵所謂「陰證發躁,如狂而實非狂」也;左沉弦而滑,右滑大而虛者,此由痰迷心竅,或瘀塞心孔,阻其神氣出入,世俗通稱為「心風」是也。
白話文:
第十九節,發狂傷寒
病因: 主要原因是胃裡的熱氣向上蒸騰到心臟,陽氣過盛導致發狂。這種情況在溫熱病中比較常見,傷寒則較少。溫熱病常常夾雜著斑疹、毒素、痰火等,尤其是那些因醉酒、過飽、驚嚇、憤怒等因素誘發的更容易發狂。這些都屬於陽性的發狂。其他像因為發汗導致發狂、體內有瘀血導致發狂、陰虛躁動導致發狂、心風導致發狂,這些都只是看起來像發狂,但原因各不相同,症狀也自然不一樣,所以治療時一定要找出真正的病因。
症狀: 傷寒病情加重化熱,進入體內,或是溫熱病導致體內熱氣過盛,都會出現眼睛紅、嘴唇焦、牙齒乾燥、舌頭乾渴、極度口渴想喝水、剛能稍微睡一下就又不安穩、胡言亂語、悲傷嘆息,接著就會開始脫衣服亂跑、大聲叫罵、不分親疏、嚴重時甚至會爬牆上屋、登高唱歌。舌苔會變得深黃厚膩,甚至呈現老黃、焦黃色,或者夾雜灰黑色,並長出芒刺。
如果夾雜斑疹毒素,會感到胸悶心煩、坐立不安、時靜時躁、身上隱約出現斑點、高燒卻不出汗、舌苔呈現純黃色邊緣黑色,中間有紅色點狀;如果夾雜痰火,會出現痰多氣喘、胸悶想吐、安靜時昏迷不醒、躁動時狂舞亂跳、舌苔黃厚而滑膩,或黃白相間,或夾雜灰膩,摸起來濕潤;如果因為醉酒或過飽導致發狂,可能會唱歌、罵人、大笑、哭泣,口氣難聞,滿身酒氣,舌頭呈現深紫色,摸起來滑潤,或中間有黃膩,或舌根黃厚;如果因為受到驚嚇導致發狂,會出現痰涎阻塞、牙關緊閉、躁動時胡言亂語、驚慌失措、靜下來則呼吸急促、心悸、神情呆滯,舌苔大多黃而滑,或夾雜紅點;如果因為觸怒導致發狂,會斜眼看人、看起來想殺人、想咬人、咬牙切齒、發作時憤怒狂罵、清醒時則唱歌哭泣嘆息,舌頭多呈現焦紫色,或鮮紅起刺。這些都是陽性發狂的基本症狀和夾雜症狀,都是實證,沒有虛證。
如果因為發汗導致發狂,會想吃東西、大便正常、小便反而不順暢、關節疼痛、發熱、突然發狂、出汗後病情得到緩解,舌苔薄白微黃;如果因為體內瘀血導致發狂,是太陽病沒有痊癒,熱氣聚集在下焦,少腹又硬又痛、小便順暢、大便反而發黑、瘀熱在體內,就會發狂,舌頭多呈現紫黑色,摸起來滑潤;如果因為陰虛躁動導致發狂,初期沒有頭痛、不煩悶,但手腳冰冷、陰氣極盛導致躁動,想坐在泥水井中或陰涼處、或者口渴卻喝不下水、躁動不安、看起來像發狂一樣,舌頭多呈現灰色或淡白色,或灰黑色且嫩滑;如果因為心風導致發狂,發作時牙關緊閉、痰涎阻塞、口吐白沫、意識模糊,清醒時胡言亂語、容易受到驚嚇、喜怒無常、嚴重時甚至會唱歌哭泣,舌頭呈現純絳色鮮艷光亮,略有污垢薄苔,或紅色上面覆蓋黏膩的東西,像苔又不像苔。這些都只是看起來像發狂,是陰陽錯雜的症狀,虛實都有。
脈象: 右脈浮大而數,是因為表裡都有熱,熱氣積聚在胃,就像陶節庵說的「熱氣鬱結無法發汗就會發狂」,如果能發汗就會好,如果不能發汗就會危險;右脈洪數而實,是因為中下焦都有熱,熱氣積聚在胃腸,《難經》說的「重陽則狂」,是體內熱氣向上蒸騰到心臟,擾亂了心神,要趕快用藥瀉下;右關尺脈沉數,兩寸脈陷下像伏一樣,就像陶節庵說的「陽毒發狂」,頭面胸背像錦紋或像豌豆,和陽盛發狂一樣;右脈滑數有力,左脈沉弦而結,是因為痰熱互相交結,侵犯心臟則心神狂亂,侵犯胃則神氣狂暴,俗稱「痰水熱狂」;右脈洪盛搏數,左脈弦數有力,就像王節齋說的「大醉過飽、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,堵塞胸脘而發狂」,吳又可說的「醉後胡言亂語,醒來完全不知道」,俗稱「酒狂」;左脈時數時疏,右脈忽浮忽沉,是因為受到驚嚇傷到膽,膽汁向上侵擾心臟,或因為傷寒不出汗,醫生用火熱的方法強行發汗,導致驚恐發狂;左脈弦勁搏數,右脈沉弦堅大,《內經》說的「陽厥怒狂」,又稱「大癲」;左脈浮緊有力,右脈浮滑而數,就像陶節庵說的「穀氣與汗同時流失,所以發狂,脈緊則出汗就會好」;左脈沉弦而澀,右脈沉數而實,《內經》說的「瘀血在下焦,就會像發狂」,《傷寒論》說的「熱氣結在膀胱,就會像發狂,排出瘀血就會好」;左脈沉細,右脈沉微,或數大而空,就像陶節庵說的「陰證發躁,看起來像發狂但實際上不是」;左脈沉弦而滑,右脈滑大而虛,是因為痰迷心竅,或瘀血阻塞心臟,阻礙了神氣的正常出入,俗稱「心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