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15)

1. 第三節,傷寒轉閉

【因】其因有三:一熱邪爍營,逆傳心包而閉者;二痰因火動,矇蔽神明而閉者;三濕熱熏蒸,上蒙心包如閉者。

【證】(一)身熱口渴,煩躁而動,揭去衣被,揚手擲足,循衣摸床,撮空理線,便閉溲短,舌質絳,苔黃焦,或黑糙,此因實熱轉閉。(二)面赤氣粗,口噤目張,兩手握固,語言蹇澀,身熱便閉,神志昏沉,舌苔黃膩,胖短,此因痰火轉閉。(三)壯熱口燥,不喜飲水,脘悶懊憹,神識昏沉,如癡如醉,嗜臥懶動,好向壁臥,懶與人言,或眼喜閉,或開目不欲見光明,此因濕蒙轉閉。

【脈】由於熱閉者,脈必沉實而數,有力者為實熱,濡數者為暑熱;由於痰閉者,脈必滑大;由於濕蒙者,脈必濡數,或軟弱無力。

【治】由於實熱而閉,便閉者,宜服犀連承氣湯(犀角一錢、川水連一錢、生錦紋三錢、小枳實錢半、元明粉二錢、真川樸五分)加鮮生地六錢、連翹三錢主之。牛黃丸,紫雪丹,至寶丹,臨證酌加之。

由於痰熱而閉,口閉不語如厥者,宜先用臥龍丹(西黃、金箔各四分,梅冰、荊芥、鬧羊花各二錢,麝香、辰砂各五分,牙皂角錢半,細辛一錢,燈心灰二錢四分,共研極細末),搐鼻取嚏,以通肺竅;次用導痰開關散(見過玉書《治療匯要》),開水調服八分,以吐稠痰;再用雪羹湯(陳海蜇漂淡二兩、大荸薺五枚去臍蒂)煎汁,加蘿蔔汁、鴨梨汁各一杯,鮮石菖蒲錢半搗汁,合調牛黃清心丸,徐徐灌下,分作兩次服。

由於濕蒙者,宜芳香逐穢湯(藿香、佩蘭、蔻仁、白芥子、飛滑石、廣鬱金、真川樸、光杏仁、生苡仁)加鮮蘆根二兩,紫金片八分調沖。便閉者,加陸氏潤字丸(生錦紋一兩,漂半夏、前胡、生楂肉、天花粉、廣皮、白朮、枳實、檳榔各一錢二分半,曬乾丸末,神麯糊為丸)三錢,另吞服。

濕蒙偏於熱重者,加葉氏神犀丹(犀角六錢磨汁、鮮石菖蒲六錢、鮮銀花一兩六錢、鮮生地四兩,三味搗汁,青連翹一兩、人中黃四錢、上青黛九錢、青子芩六錢、淡香豉八錢、元參七錢、老紫草四錢、天花粉四錢,上藥各生曬研細,以各汁搗和,將豆豉煮爛為丸,每重三錢),開水調服之。

秀按,周澹然云:溫邪初起,腰痛身疼,脈伏神昏,咽燥不語者,乃邪熱內閉,治不合法,死期最速。大凡邪來迅速,直傳心胞,乃有內閉神昏之候。或熱傳胃府,與濁滯相合,亦令譫語神昏。濕與濁最能昏人神智。往往溫病初起,即能令人神識模糊,煩躁不知所苦。間有神清,而能自主者,夢寐亦多不安,或閉目即有所見,有所見即譫妄之起蒂。若濕熱甚,則熏蒸膻中。矇蔽心胞,則神智昏沉,如醉如癡,嗜臥懶動,渴不多飲,好向壁臥,閉目不欲見光明,宜芳香化濁,辛淡宣氣(全青蒿、佩蘭、白蔻仁、光杏仁、連翹、滑石、廣鬱金、鮮石菖蒲、生米仁、白薇、棉茵陳),使氣行濁化,加撥去雲霧,即見青天,此即濕蒙之治法也。若夫熱邪傳營,舌色必絳而無苔,其有舌絳中兼黃白苔者,及似苔非苔者,此氣分遏郁之熱,非血分也,宜用辛潤達邪,輕清泄熱法。最忌苦寒冰伏,陰柔滋膩,致氣分之邪,遏伏內陷,反成純絳無苔。其有不因冰伏,而舌純絳鮮澤,神昏者,乃邪傳包絡,宜犀角、鮮生地、黃連、銀花、連翹、鬱金、鮮石菖蒲、竹瀝、薑汁等味,清化之中,佐以辛潤開閉。若舌色紫黯,捫之且濕,乃其人胸膈中素有宿瘀與熱相搏,宜鮮生地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,涼血化瘀。否則瘀熱為互,阻遏機竅,遂變如狂發狂之證。亦有夏令新受暑熱,昏迷若驚,此為暑厥,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。其邪入絡,以牛黃丸、至寶丹,芳香利竅可效。神蘇已後,用清涼血分,如連翹心、竹葉心、元參、鮮生地、銀花、綠豆衣、麥冬之屬。此症初起時大忌風藥,暑火之邪,得風藥而更熾矣。

白話文:

【第三節 傷寒轉閉】

病因

有三種原因:

  1. 熱邪侵襲營血,逆傳至心包導致閉證;
  2. 痰因火勢上擾,遮蔽心神而閉;
  3. 濕熱燻蒸,上蒙心包而閉。

症狀

  1. 實熱轉閉
    身體發熱、口渴、煩躁不安,揭開衣被、手腳揮動、亂抓衣物或床單、無意識拉扯虛空或理線,便秘、小便短少,舌質深紅,舌苔黃而乾燥或黑糙。

  2. 痰火轉閉
    面色發紅、呼吸粗重、牙關緊閉、眼睛睜大、雙手緊握、言語遲鈍,身體發熱、便秘、神志昏沈,舌苔黃膩且舌體胖短。

  3. 濕蒙轉閉
    高熱口乾但不喜歡喝水,胃脘悶脹、情緒煩躁,神志昏沈如癡如醉,嗜睡懶動,喜歡面壁而臥,不願與人交談,或閉眼不願睜開,甚至睜眼時不願見光。

脈象

  • 熱閉:脈沈實而數,有力為實熱,濡數為暑熱;
  • 痰閉:脈滑大;
  • 濕蒙:脈濡數或軟弱無力。

治療

  1. 實熱閉
    若便秘,服用「犀連承氣湯」(犀角一錢、川黃連一錢、大黃三錢、枳實錢半、芒硝二錢、厚朴五分),加鮮生地六錢、連翹三錢。可搭配牛黃丸、紫雪丹、至寶丹等。

  2. 痰熱閉
    若口閉不語如昏厥,先用「臥龍丹」(含麝香、冰片等)吹鼻取嚏;再用「導痰開關散」開水調服催吐;後以「雪羹湯」(海蜇、荸薺煎汁)加蘿蔔汁、梨汁、石菖蒲汁,調和牛黃清心丸灌服。

  3. 濕蒙閉
    服用「芳香逐穢湯」(藿香、佩蘭、滑石等)加鮮蘆根、紫金片。若便秘,加「陸氏潤字丸」吞服。

  • 濕熱偏重:加「葉氏神犀丹」(含犀角、銀花、生地等)開水調服。

補充說明

若溫熱病初期即見神昏、腰痛、脈沈伏,多為邪熱內閉,須謹慎處理。濕濁易蒙蔽心神,導致神志模糊、嗜睡、怕光等,宜芳香化濁、宣暢氣機。

  • 熱邪入營:舌絳無苔,若兼黃白苔,需輕清洩熱,忌用苦寒冰伏。
  • 暑熱昏迷(暑厥):可用牛黃丸、至寶丹開竅,醒後清涼血分(如連翹心、竹葉心等)。
  • 瘀熱互結:舌紫黯濕潤者,需涼血化瘀,避免瘀阻機竅致發狂。
  • 注意:暑證忌用風藥,恐助熱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