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5)

1. 第七節,夾哮傷寒

【因】外感風寒,內發哮喘,但有夾痰飲寒哮、痰火熱哮之異。寒哮較多於熱哮,寒包熱哮則尤多。

【證】素有痰飲寒哮,猝受風寒大發者,一起即頭痛身熱,惡寒無汗,喘咳稀痰,喉中作水雞聲,日夜俯幾而坐,不得著枕,胸膈痞滿,舌苔白滑,中後滿布而厚。素有痰火熱哮,猝被風寒外束者,一起即頭疼發熱,畏風惡寒,喘咳濃痰,喉中有痰吼聲,日夜坐不得臥,面浮睛突,胸前痞塞,舌苔黃滑,中後滿布厚膩。

【脈】左弦緊,右弦滑者,風寒夾冷哮痰喘也;左浮弦,右滑數者,風寒夾熱哮痰火也。

【治】冷哮痰喘,先用射干麻黃湯,以發表散寒為主,送下冷哮丸(麻黃、川烏、細辛、蜀椒、白礬、牙皂、半夏曲、陳膽星、杏仁、甘草各一兩,紫菀、款冬花各二兩,上為細末,薑汁調神麯末,打糊為丸,每遇發時,臨臥生薑湯服二錢,羸者一錢),除寒哮以定喘;俟表邪去而哮喘平,即用六君子湯,扶正氣以滌飲,外用冷哮塗法以除根(白芥子、延胡索各一兩,甘遂、細辛各五錢,共為末,入麝香五分杵勻,調塗肺俞、膏盲、百勞等穴,塗後,麻瞀疼痛,切勿便去,候三炷香足,方去之,十日後塗一次,三次病根去矣)。

白話文:

【原因】由於接觸外來的風邪寒氣,而內在出現哮喘的症狀。不過,哮喘又可分為夾雜痰液、飲液和寒氣的「寒哮」,以及夾雜痰液、火氣的「熱哮」。寒哮的發生率較熱哮高,而寒包熱哮的發生率更是最高。

【症狀】

  1. 寒哮:
  • 素有痰液、飲液和寒氣的哮喘,突然受到風邪寒氣而發作。
  • 發作時會出現頭痛、發熱、畏寒而無汗、喘咳伴有稀痰、喉嚨發出類似水雞叫聲、日夜伏案而坐、不能平躺、胸膈部有堵塞感、舌苔白而滑、舌苔中部以後滿布且較厚。
  1. 熱哮:
  • 素有痰液、火氣的哮喘,突然受到風邪寒氣的影響而發作。
  • 發作時會出現頭痛、發熱、畏風、惡寒、喘咳伴有濃痰、喉嚨有痰吼聲、日夜不能坐臥、面浮、眼睛凸出、胸前有堵塞感、舌苔黃而滑、舌苔中部以後滿布且厚膩。

【脈象】

  • 左脈弦而緊,右脈弦而滑:風邪寒氣夾帶寒性哮喘痰喘。
  • 左脈浮而弦,右脈滑而數:風邪寒氣夾帶熱性哮喘痰火。

【治療】

  1. 寒哮痰喘:
  • 首先使用射干麻黃湯,以發散寒氣為主,並服用冷哮丸(成分:麻黃、川烏、細辛、蜀椒、白礬、牙皁、半夏曲、陳膽星、杏仁、甘草、紫菀、款冬花)。服用冷哮丸時,可在發作時睡前服用 2 錢,體質虛弱者則服用 1 錢。
  • 除去寒哮以穩定哮喘後,再使用六君子湯來扶助正氣並清除飲液。
  • 外用冷哮塗法來消除根源(成分: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甘遂、細辛、麝香)。塗抹後,會出現麻痺和疼痛感,請勿立即將藥物移除。等到約三炷香的時間後,再將藥物移除。每 10 天塗抹一次,塗抹三次後即可根除病因。
  1. 熱哮痰火:
  • 主要以清熱、化痰、平喘為治療原則,可以使用清養肺熱系列方劑,如小青龍湯、麻杏石甘湯等。
  • 輔以化痰止咳的藥物,如二陳湯、補肺湯等。

熱哮痰喘,先用白果定喘湯,以宣氣豁痰為主,口噙清金丹,除熱哮以平喘;若表邪去而喘未平,繼用導痰湯加旋覆、海石、蘇子、白前,肅肺氣以除痰;終用加減玉竹飲子以保肺。

總之哮喘一症,寒包火為最多,遇寒即發,飲冷亦發,雖亦有感溫暑而發,初治必兼辛散,開發肺氣切不可純用寒涼,使痰壅肺閉,猝致悶斃,惟見胸突背駝者,必為痼疾,不可救藥。

白話文:

熱哮痰喘的情況,首先可以使用「白果定喘湯」,重點在於宣暢氣機、豁開痰滯。服用「清金丹」,可以清除熱哮以達到平喘的效果。如果表邪已經消退但喘息仍未平復,則可以使用「導痰湯」加上旋覆花、海石、蘇子、白前等草藥,以整頓肺部氣機並清除痰液。最後,使用調整後的「玉竹飲子」來保護肺部。

總的來說,哮喘這種病症,大多是由於寒邪包裹著內熱所導致,遇到寒冷就會發作,喝冷飲也會引發。雖然也有因感受溫熱或暑氣而發作的案例,但在治療初期一定要兼顧辛散,促進肺部氣機的流通,切記不可單純使用寒涼之藥物,以免痰液壅塞肺部閉塞,突然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。只有當出現胸部隆起、背部彎曲的現象時,才會是長期難以根治的病痛。

秀按,哮症與喘不同,蓋哮症多有兼喘,而喘有不兼哮者。因哮症似喘而非,呼吸有聲,呀呷不已,良由痰火鬱於內,風寒束其外。古方如厚朴麻黃湯、越婢加半夏湯;時方如白果定喘湯、五虎湯加節齋化痰丸,表散寒邪,肅清痰火,此四方最為的對。或由初感寒邪,失於表散,邪伏於裡,留於肺俞,此即冷哮痰喘。若因遇冷即發,頑痰結聚者,宜用小青龍湯,送下立除冷哮散(用胡椒四十九粒,入活痢蝦蟆腹中,鹽泥裹煅存性,分五七服,若有伏熱者忌用)。如因病根深久,難以猝除,頻發頻止,淹纏歲月者,即當口噙鍾乳丸(滴乳石。製法:酒濕研七日,水飛七次,甘草湯煮三伏時,蘸少許捻開,光亮如蠹魚為度。麻黃:醋湯泡焙乾。光杏仁、炙甘草各三錢,研極細勻,煉白蜜丸,彈子大,五更臨臥各噙化一丸,去枕仰臥,勿開言,數日效,但必一生忌術,以石藥慓悍、白朮壅滯,犯之恐有暴絕之虞),逐漸以緩消之。或因坐臥寒濕,遇冷則發,此屬中外皆寒,苓朮二陳煎加麻、杏,調下蘆吸散(款冬花、川貝母、肉桂、炙甘草各三錢,鵝管石煅透五錢即鍾乳之最精者,共研細勻,每服一分,若平時,但以蘆管吸少許,噙化咽之,日三五次);外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三穴以除根。或因酸鹽過食,遇冷飲食而發者,宜用三白餅子(用白麵粉、白糖各二錢,飴糖餅化汁,捻作餅子,爐內炸熟,劃出,加輕粉四錢搗勻,分作二三服。令病人食盡,吐出病根即愈。體虛及年幼者,分四五次服之),搜滌淤積以湧痰;繼用異功散加細辛,補助宗氣以保肺,三湧三補,屢建奇功。或因積火熏蒸,遇風而發,用五虎湯加竹瀝達痰丸,上宣肺氣,下逐痰火;再避風寒,節厚味,自能痊愈。總之哮症禁用純涼劑,恐風邪難解;禁用大熱劑,恐痰火易升。宣氣疏風,勿忘病根。輕品如杏仁、橘紅、薄荷、前胡;重則如麻、桂、細辛、蘇、葶。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,《外臺》茯苓飲、苓朮二陳煎酌用;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,大概以溫通肺臟,古方如小青龍、射干麻黃等,時方如白果定喘、表寒等;繼則下攝腎真為要,古方如金匱腎氣湯、真武合桂苓甘味湯等,時方如新加八味地黃湯、六味地黃湯加青鉛。若久發中虛,又必補益中氣,其辛散苦寒,豁痰破氣之劑,在所不用。俞氏方法,按症施治,簡而得要,可謂治病必求其本矣。

白話文:

秀按,哮喘與喘病不同,因為哮喘通常會兼有喘鳴,而喘病則不一定是哮喘。哮喘的原因在於內有痰火鬱積,外有風寒阻滯,似喘而異,呼吸有聲,持續不斷。

古方治療哮喘,例如「厚朴麻黃湯」、「越婢加半夏湯」;時方則有白果「定喘湯」、「五虎湯」加上節齋「化痰丸」,發散外邪寒氣,清肅痰火,這四個方劑是最為對症的。

如果初感風寒,疏散不當,邪氣伏於體內,停留於肺俞穴,就會引起冷哮痰喘。如果遇冷即發,頑痰聚集,應當使用「小青龍湯」,配合「立除冷哮散」(以胡椒四十九粒放入活蝦蟆腹中,用鹽泥包裹,煅燒後保存其藥性,分五或七次服用,如有伏熱則忌用)。

如果病根深久,難以立除,反覆發作,遷延日久,就要口含「鍾乳丸」(鍾乳滴石製作而成。製作方法:用酒濕潤研磨七天,用水飛煉七次,在甘草湯煮沸時,蘸取少量攪拌溶解,直至光亮如蠹蟲為度。麻黃用醋湯浸泡後焙乾。杏仁、炙甘草各三錢,研磨極細並均勻,用煉製的白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彈珠,每天於凌晨臨睡前含服一丸,取下枕頭仰臥,切勿說話,數日後見效,但一生中必須忌用此藥,因為石藥刺激性強,白朮易於阻滯,服用後恐有暴發身亡的危險),逐步緩解症狀。

如果因坐臥於寒濕之地,遇冷則發,這是因為內外皆寒,可使用「苓朮二陳煎」加上麻黃、杏仁,搭配「蘆吸散」(款冬花、川貝母、肉桂、炙甘草各三錢,鵝管石煅燒透徹五錢,研磨細勻,每次服用一分;平日亦可用蘆管吸取少量,含化後嚥下,每日三至五次);另外艾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三個穴位,徹底除根。

如果因過食酸鹽,遇冷飲飲食便發作,應當使用「三白餅子」(用白麵粉、白糖各二錢,飴糖化汁,攪拌成餅狀,放入爐中炸熟,劃開,加入輕粉四錢搗勻,分作兩至三次服用。讓病人吃完,吐出病根即可痊癒。體虛或年幼者,可分四至五次服用),清除淤積,催吐痰液;接著使用「異功散」加上細辛,益氣固肺,三催三補,屢建奇功。

如果因積火燻蒸,遇風而發,使用五虎湯加上「竹瀝達痰丸」,上通肺氣,下逐痰火;再避開風寒,節制肥甘厚味,自然能痊癒。

總之,哮喘忌用純涼藥劑,以免風邪難以化解;也忌用大熱藥劑,以免痰火易於上升。宣散氣機,疏解風寒,切勿忘記病根。輕清藥物如杏仁、橘紅、薄荷、前胡;重鎮藥物如麻黃、桂皮、細辛、蘇子、葶藶。未發作時以扶正氣為主,《外臺》祕方「茯苓飲」、「苓朮二陳煎」酌情使用;一旦發作以攻邪氣為主,大致上溫通肺臟,古方如「小青龍」、「射干麻黃」等,時方如白果定喘、表寒等;接著就要補腎固本為要,古方如「腎氣湯」、「真武合桂苓甘草湯」等,時方如「新加八味地黃湯」、「六味地黃湯」加上青鉛。如果久發導致中氣虛弱,又必須補益中氣,辛散苦寒、豁痰破氣的藥物,一概不用。俞氏的方法,根據症狀施治,簡潔扼要,可謂治病務求根本。

廉勘,《內經》有喘無哮,至唐宋始哮喘並論,雖皆屬呼吸困難,而病理證候不同。哮者氣閉而不得出,其初多冷痰入肺竅,寒閉於上,則氣之開闊不利,遂抑鬱而發聲,故俗稱氣吼病。有肺症,有胃症,有督脈症。肺症多起於風寒,遇冷則發,氣急欲死,其時惟麻黃、砒石之性味猛烈,始可開其關而劫其痰。麝香之氣性走竄,始能通其竅而宣其氣。予治哮症,審其外內皆寒者,每用麻黃二陳湯,迅散外邪以豁痰,送下加味紫金丹(信砒五分,研細,水飛如粉,淡豆豉曬乾研末,一兩五錢。麻黃去節四錢,當門子四分,共研細而極勻,真綠豆粉搗和為丸,如芥菜子大,每服十丸,少則五丸),速通內閉以除哮,用以救人,屢多神效。審其客寒包火者,每用白果定喘湯,調下猴麝二寶散(猴棗一錢、麝香一分,共研細勻,每服二分),用以治哮,屢奏殊功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,醫書《內經》只提「喘」,沒有「哮」。到了唐宋時代,才開始把「哮喘」一起討論。雖然都屬於呼吸困難,但病理和症狀不同。「哮」是氣閉塞無法呼出,一開始多半是冷痰進入肺竅,寒氣阻塞在上,導致氣無法順暢擴散,憋悶鬱結而發出聲音,所以民間也叫它「氣吼病」。哮喘有肺症、胃症和督脈症。肺症多因風寒引起,遇冷就發作,氣喘得要命,這時候只有麻黃、砒石性味猛烈,才能打開關竅,化解痰濁。麝香氣味辛香走竄,才能通暢竅道,宣發氣機。我治療哮喘,如果判斷是外寒內寒,就用麻黃二陳湯,快速驅散外邪,化痰開竅,然後服用加味紫金丹,迅速解除內閉,消除哮喘,救治了不少病人,屢屢收到奇效。如果是外寒內熱,就用白果定喘湯,配合猴麝二寶散,治療哮喘,效果顯著。

胃症多起於痰積,內兼濕熱,惟脾有積濕,胃有蘊熱,濕與熱交蒸,脾胃中先有頑痰膠黏不解,然後入胃之水,遇痰而停,化為濁痰熱飲,不能疾趨於下,漸滋暗長,綿延日久,致肺氣呼吸不利,因之呀呷有聲而為哮。遇風遇勞皆發,秋冬以後,日夜如此。痰雖因引而潮上,而其氣較肺症稍緩,必待鬱悶之極,咳出一二點宿痰,如魚腦髓之形,而氣始寬,哮漸減。

予治此症,審其濕痰上泛,窒滯中氣者,初用香蘇二陳湯(沉香汁兩小匙沖,蘇子、竹瀝、半夏各二錢,廣皮紅、生枳殼、真川樸各一錢,光杏仁、廣鬱金各三錢,生苡仁、浙茯苓各六錢,生薑汁四滴沖。

白話文:

胃病多因痰液積聚,體內兼有濕熱所致。因此,既有脾臟濕氣積滯,又有胃部熱氣鬱積。濕熱交蒸,使脾胃中先產生頑固不化的粘稠痰液,然後胃中水分遇到痰液而停滯,轉化為渾濁的熱痰。這些熱痰無法迅速排出,逐漸滋生蔓延,日積月累。最終導致肺氣呼吸不暢,因此發出喘鳴聲,形成哮喘。哮喘遇風或勞累便會發作,從秋冬之後,日夜皆是如此。痰液雖然因外因誘發而上湧,但其發作較肺病緩和,必須鬱悶到極點才會咳出一點陳舊痰液,形似魚腦髓狀,這時呼吸才會寬暢,哮喘逐漸減輕。

我治療此症,仔細辨證,發現是濕痰上泛,阻滯中氣所致。初期使用「香蘇二陳湯」:將沉香汁兩小匙沖服,蘇子、竹瀝、半夏各二錢,廣皮紅、生枳殼、真川樸各一錢,光杏仁、廣鬱金各三錢,生苡仁、浙茯苓各六錢,生薑汁四滴沖服。

費伯雄先生方),調下導痰開關散,或送下丹溪豁痰丸(制南星、姜半夏、輕粉各三錢,飛滑石六錢,巴霜一分半,研極細勻,皂角仁浸濃汁為丸,如芥菜子大,辰砂為衣,每服十粒,多則十五粒,開水送下亦可);繼用三子導痰湯加炙皂角,豁痰利氣以燥濕;終用丹溪濕痰丸(薑製南星、姜半夏各一兩,海蛤粉二兩,上青黛二錢,共研細勻,神麯糊丸,如梧桐子大,朝晚各服錢半或二錢,廣皮湯送下),日夜久服以除根。

白話文:

費伯雄先生的方子:先服用導痰開關散,或以丹溪豁痰丸送服。(丹溪豁痰丸由制南星、姜半夏、輕粉各三錢,飛滑石六錢,巴霜一分半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再以皂角仁浸泡的濃汁做成丸子,大小如芥菜子,以辰砂為衣,每次服用十粒,最多十五粒,可用開水送服。)

接著服用三子導痰湯,加入炙皂角,以豁痰利氣來去除濕氣。最後服用丹溪濕痰丸。(丹溪濕痰丸由薑製南星、姜半夏各一兩,海蛤粉二兩,上青黛二錢,共研磨成細粉,以神麯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日早晚各服用一錢半至二錢,以廣皮湯送服。)長期服用以徹底根治。

審其痰隨火升,上壅胸膈者,初用竹瀝滌痰湯(瓜蔞仁四錢,生桑皮、川貝、光杏仁各三錢,旋覆花二錢拌包飛滑石六錢,石決明八錢,天竺黃錢半,淡竹瀝半杯,薑汁兩滴同沖,挾肝火者加羚角一錢。

費伯雄先生驗方),送下節齋化痰丸,以蠲痰而降火;繼用費氏鵝梨湯(鵝管石煅研、蜜炙麻黃各三分,瓜蔞仁四錢,光杏仁三錢,川貝、茯苓各二錢,廣皮紅、竹瀝牛夏、蘇子各錢半,射干一錢,梨汁兩大瓢,薑汁四滴同沖。費伯雄先生驗方),緩通肺竅,除其積痰以芟根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痰火上涌,阻塞胸膈,一开始可以用竹沥涤痰汤来治疗,里面包含瓜蒌仁、生桑皮、川贝、光杏仁、旋覆花、滑石、石决明、天竺黄,再加上淡竹沥和生姜汁。如果伴随肝火上升,还可以加一些羚羊角。之后服用节斋化痰丸,用来消除痰火。最后再用鹅梨汤,以通畅肺窍,清除积痰,彻底根治。

督脈症與肺常相因,多起於太陽經受風寒,內傷冷飲水果,積成冷痰,日久浸淫於肺臟,乃成哮喘。遇冷即發,背脊惡寒,喘息不得著枕,日夜俯幾而坐。初起雖用小青龍湯加減,辛散太陽以溫肺,繼用金匱腎氣湯加減,溫通腎陽以煦督,亦多時止時發,蓋因伏飲久踞,始則陽衰濁泛,繼則陰亦漸損。

每見咳痰不出,上氣鬱悶,勉強咳出一二口,痰中稍雜以血點,此哮喘屬於虛寒,而陽傷略及陰分也。用藥偏剛偏柔,兩難措置。予仿吳門繆松心治範某哮喘案法,初用金水六君煎加減(熟地炭四錢,當歸炭、青鹽陳皮各一錢,川貝二錢,鹽水炒光杏仁、浙茯苓、生苡仁各三錢,炙甘草四分);繼則晨用通補肺督丸(生耆皮、杏仁霜、姜半夏各兩半,米泔水浸曬生於朮、雲茯苓、炙黃羊脊骨、生曬菟絲子各三兩,嫩毛鹿角鎊二兩,桂枝木七錢,蜜炙麻黃、北細辛各三錢,廣皮紅一兩,炙黑甘草五錢,共研為末,用生苡仁煮漿糊丸,每服三錢),以治病之本,晚用加味苓桂術甘丸(米泔浸生於朮、浙茯苓、鹿脊骨用麻黃四錢煎湯炙各三兩,桂枝木八錢,竹瀝半夏二兩,杏仁霜兩半,北細辛三錢,炙甘草六錢,水泛丸,每服錢半至二錢,淡姜鹽湯送下),以治病之標;終用納腎通督丸(熟地四兩水煮,歸身、嫩毛鹿角、澤瀉、姜半夏炒黃各一兩五錢,茯苓、生白朮米泔浸曬乾、羊脊骨炙黃打碎、杏仁霜各三兩,橘紅一兩曬,炙黑甘草五錢,熟附子七錢,懷牛膝一兩四錢,生牡蠣二兩研細水飛,北細辛三錢曬,蛤蚧兩對,去頭足炙為末,薏苡煮漿搗丸,每服三錢,早晚空肚,淡姜鹽湯送下),攝納腎陽,溫通督脈,疏刷肺氣,開豁濁痰,標本兼顧,每多宿疾全瘳。

白話文:

督脈的病症常與肺相關,多是由於太陽經感受風寒,內部受損於喝冷飲或吃水果,積聚成冷痰,長期侵蝕肺部,因而形成哮喘。遇冷就會發病,背脊畏寒,喘息不已,難以躺下,日夜只能趴在几案上。初期雖然使用小青龍湯加減,辛散太陽經來溫暖肺部,接著使用金匱腎氣湯加減,溫通腎陽來溫煦督脈,但還是時好時發,這是由於伏飲長期積聚,一開始是陽氣衰弱,濁氣瀰漫,接著腎陰也逐漸受損。

常常可見咳不出痰,上氣鬱悶,勉強咳出幾口痰,痰中帶有血絲,這種哮喘屬於虛寒,陽氣受傷略微影響到了陰分。用藥時難以拿捏,偏剛偏柔都不妥當。我仿效吳門繆松心治療範某哮喘的案例,初期使用金水六君煎加減(熟地炭四錢,當歸炭、青鹽陳皮各一錢,川貝二錢,鹽水炒光杏仁、浙茯苓、生苡仁各三錢,炙甘草四分);接著早上服用通補肺督丸(生耆皮、杏仁霜、姜半夏各兩半,米泔水浸曬生於朮、雲茯苓、炙黃羊脊骨、生曬菟絲子各三兩,嫩毛鹿角鎊二兩,桂枝木七錢,蜜炙麻黃、北細辛各三錢,廣皮紅一兩,炙黑甘草五錢,共研為末,用生苡仁煮漿糊丸,每服三錢),用來治療疾病的根本;晚上則使用加味苓桂術甘丸(米泔浸生於朮、浙茯苓、鹿脊骨用麻黃四錢煎湯炙各三兩,桂枝木八錢,竹瀝半夏二兩,杏仁霜兩半,北細辛三錢,炙甘草六錢,水泛丸,每服錢半至二錢,淡姜鹽湯送下),用來治療疾病的症狀;最後使用納腎通督丸(熟地四兩水煮,歸身、嫩毛鹿角、澤瀉、姜半夏炒黃各一兩五錢,茯苓、生白朮米泔浸曬乾、羊脊骨炙黃打碎、杏仁霜各三兩,橘紅一兩曬,炙黑甘草五錢,熟附子七錢,懷牛膝一兩四錢,生牡蠣二兩研細水飛,北細辛三錢曬,蛤蚧兩對,去頭足炙為末,薏苡煮漿搗丸,每服三錢,早晚空肚,淡姜鹽湯送下),攝納腎陽,溫通督脈,疏刷肺氣,開豁濁痰,標本兼顧,往往多年的宿疾都能痊癒。

病勢稍輕者,酌用新加金水六君丸(熟地四兩,姜半夏、歸身各兩半,茯苓三兩,廣橘紅一兩,炙黑甘草五錢,淡附子七錢,北細辛三錢,五味子二錢,煮米仁漿糊丸,外用水澄生半夏、生薑二粉為衣,每服三錢,早晚空心,淡姜鹽湯送下),以治積虛哮喘,效亦如神。此外若能按穴灸治,外貼膏藥,尤易除根。

總之感症夾哮,純寒症固多,寒包熱者亦不少,久必實中夾虛,總必色脈合參,隨證辨其寒熱虛實。而施治法,不必拘於冷痰入肺竅一語,橫於胸中,偏執辛散溫補之法也。至若但夾喘症,氣升而不得降者,多由表寒外束,痰涎內郁,則肺氣出入不利,隨逼迫而直升,故俗稱氣急病。每用白果定喘、蘇子降氣二湯,臨證奏效者多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較輕,可以酌量服用「新加金水六君丸」(組成:熟地四兩、姜半夏、歸身各兩半、茯苓三兩、廣橘紅一兩、炙黑甘草五錢、淡附子七錢、北細辛三錢、五味子二錢,用煮過的米仁漿糊製成丸劑,外面裹上一層用澄生半夏、生薑二粉調製的藥衣,每次服用三錢,早晚空腹時,用淡姜鹽湯送服),治療積虛哮喘,效果也非常好。此外,如果能夠配合針灸治療,並外敷膏藥,更能徹底根除。

總而言之,哮喘夾感症,純寒症固然很多,但寒包熱的也不少,時間久了必定虛實夾雜,必須綜合考慮面色和脈象,根據證狀分辨寒熱虛實。而治療方法,不需要拘泥於「冷痰入肺竅一語,橫於胸中」,偏執於辛散溫補之法。至於僅夾雜哮喘症狀,氣向上升而不能下降的,多是由於表寒外束,痰涎內鬱,導致肺氣出入不利,隨即向上衝迫,所以俗稱氣急病。常使用白果定喘、蘇子降氣二湯,臨牀上奏效的很多。

雖然,喘症之因,在肺為實,在腎為虛,實證易治。如實而寒者,必有凝痰宿飲,上阻氣機,酌用小青龍、桂枝加樸杏湯;實而熱者,不外痰火濕熱,上干清竅,酌用麻杏石甘加桑皮、蘇子,葦莖湯加葶藶、大棗,外寒散而內熱清,則喘自止。後少復發,虛證難醫。

若因根本素虧,腎虛氣逆,陰火上衝而喘者,此不過一二日之間,勢必危篤,但有精傷氣脫之分:填精以濃厚之劑,必兼鎮攝,《濟生》腎氣湯加鐵落、沉香,都氣湯加青鉛、蚧尾,則分從陰從陽以治之;氣脫則元海無根,陰竭陽越,全真益氣湯、參麥散加河車、石英、坎氣,急續元真以挽之。

白話文:

雖然喘病的成因,在肺是因為實證,在腎是因為虛證,但實證較容易治療。如果實證兼有寒邪,必有凝結的痰飲阻礙氣機運行,可以用小青龍湯或桂枝加樸杏湯來治療;如果實證兼有熱邪,多半是痰火濕熱上犯清竅,可用麻杏石甘湯加桑皮、蘇子、葦莖湯加葶藶、大棗,散去外來的寒邪,清瀉內在的熱邪,喘息自然會停止。實證之後較少復發。而虛證則較難治療。

如果因為根本虛弱,腎虛氣逆,陰火上衝而導致喘息的,這種情況通常在一兩天內就會危急,但可以區分是精氣耗損還是氣脫:填精的藥方必須厚重,並且兼顧鎮斂,可以參考《濟生》腎氣湯加鐵落、沉香,或都氣湯加青鉛、蚧尾,分別從陰陽兩方面治療;如果是氣脫,則元氣無根,陰竭陽越,可以使用全真益氣湯、參麥散加河車、石英、坎氣,急救元氣來挽回。

若平時氣弱,呼吸不調,呼氣短者,酌用苓桂朮甘湯;吸氣短者,酌用金匱腎氣丸,則分補中納下以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平常身體虛弱、呼吸不協調,且呼氣較短的人,可以斟酌使用「苓桂朩甘湯」。而吸氣較短的人,也可以斟酌使用《金匱經》中的「腎氣丸」來治療。這些方法都是通過增強中焦和向下納氣的方式進行治療。